新时代出版人才培育模式探究

2022-11-25 06:27孙自婷
中国集体经济 2022年34期

孙自婷

摘要:出版人才是出版高质量发展的引领者、推动者、实践者。出版人才的职业素养和专业能力决定了出版发展的高度和质量,是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不可或缺的影响因素。文章在内、外部环境分析的基础上,分析新时代推动出版高质量发展的出版“人才画像”,探究如何运用战略协同、跨界培育、激励赋能三支柱模型培育高质量出版人才,实现出版人才软实力的跨越式提升,支撑出版单位的稳步发展和长远进步。

关键词:环境分析;战略协同;跨界培育;激励赋能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出版人才肩负建设文化强国的时代重任,肩负传承中华文明的历史使命;是出版高质量发展的引领者、推动者、实践者。出版人才的职业素养和专业能力决定了出版发展的高度和质量,是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不可或缺的影响因素。

黨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这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文化建设的总目标、总任务、总指引。出版单位和广大出版人才势必要立足新时代,瞄准新目标,承担新任务,谱写新篇章。出版单位作为用人主体,承担着出版人才职业素养和专业能力提升的主要培育责任。启航新时代、新征程,面对新目标、新任务,全面、客观分析内外部环境,前瞻性促进组织人才和人才需求之间的动态匹配,科学构建出版人才培育模式,从而更好地支撑组织战略目标——高质量发展的实现,显得尤为重要。

一、战略背景分析

战略背景分析主要分为两个方面,即外部环境分析和内部环境分析。外部环境分析主要运用PEST分析模型,从政治、经济、社会、技术四个方面分析出版单位的外部环境。内部环境分析主要从战略层面、机制层面、结构层面、文化层面、本体层面分析出版单位的内部环境。在此基础上,进行出版人才画像,探究出版人才培育解决路径。

(一)外部环境分析

一是政治环境。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要求,要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职责使命,为出版单位培育出版人才提供了新的方向指引。

二是经济环境。经营性出版单位转企改制的全面完成,市场化竞争机制的广泛引入,为出版单位培育出版人才构建了新的市场意识。

三是社会环境。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的,“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以人民为中心,为出版单位培育出版人才指出了新的价值遵循。

四是技术环境。“互联网+”的技术要求,融合发展、全媒体发展的迭代升级,为出版单位培育出版人才描画了新的素质模型。

(二)内部环境分析

一是战略层面。出版单位发展战略普遍向纵深规划,既要有“出版高原”,也要有“出版高峰”的高质量发展追寻,推动对出版人才的知识与技能需求向多元迈进。出版人才培育需要及时对接出版单位的发展需求,精准匹配出版单位的发展战略。

二是机制层面。出版单位转企改制已完成,管理机制需要有效跟进到位。尤其是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急需进一步健全和规范,为出版人才的“选、育、用、留”进行系统性、科学性的构建。

三是结构层面。出版行业有其特殊性,专业人才沉淀期久,培育期长。出版中坚力量的平均年龄偏大,后备人才储备不足,将影响出版业的长远发展。而传统出版人才充裕,复合型、创新型、全媒体出版人才紧缺,将影响出版业的高质量推进。

四是文化层面。无论是建设文化强国的国之重任,传承中华文明的神圣使命,还是出版单位自身企业文化的构建需求,培育有文化理念的出版人才,才能讲好中国故事,诠释好中华文化,展现应有的文化实力。

五是本体层面。出版人才自身知识性、文化性突出,对于自由、宽松、稳定的精神要素的依赖性较大,尤其是新入行出版人才,出于个人兴趣、爱好选择出版业的比重较大。将社会价值与市场要素有效协同,将职业兴趣与事业发展深入贯通,是出版人才成长发展对出版单位培育的本体需求。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新时代新征程推动出版高质量发展的出版人才应该有的“人才画像”:坚守社会效益首位,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价值取向;具备战略意识和战略眼光;一专多能,既有传统出版人才对纸质媒介游刃有余的专业素养,又有新时代全媒体传播能力的职业敏锐;唯创新不止步,以高质量产出引领文化需求的职业追求。

据此,笔者提出基于内外部环境分析的战略协同、跨界培育、激励赋能三支柱出版人才培育模式。

二、三支柱出版人才培育模式总体框架及具体实施

三支柱出版人才培育模式主要包括的三个模块分别是:出版人才培育顶层设计应与企业发展保持战略协同,出版人才队伍建设应围绕全媒体发展构建跨界培育,出版人才管理应基于创新驱动实施激励赋能。

(一)出版人才培育顶层设计应与企业发展保持战略协同,推动高质量发展日新月盛

出版单位市场化之后,面临的竞争日趋激烈。出版人才作为其发展最重要的资源,作用无可替代。知识密集型、智力密集型的产业特征更决定了出版人才是其核心竞争力的首要资源。只有充分运用战略性思维,将出版人才培育上升到战略的高度,协同与企业发展战略相匹配的深度,做好做足顶层设计,才能实现对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支撑和持续推动。

一是坚持党管人才原则。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强调:“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完善坚持党的领导的体制机制”,“要坚持党管人才原则,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加快建设人才强国”。这是人才培育的大方向,这是人才发展的主战略。出版单位人才培育的顶层设计首先就要明确对新时代出版人才的政治引领和政治培育,要培育“信念坚定对党忠诚实事求是担当作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要把优秀出版人才凝聚在党和国家建设文化强国的事业中,把合适的出版人才放在合适的推动出版高质量发展的跑道上。

二是服务企业经营发展战略。新时代推动出版单位高质量发展,交上新征程人民群众满意的答卷,是出版工作的核心任务。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无论是提高出版物质量水准还是提升企业经济效益,构建企业自身核心竞争力,都需要依托人才的集聚,释放人才活力。出版单位人才培育的顶层设计要站在面向未来的角度,建立与产业发展、转型升级相匹配的出版人才供求机制。要将盘活现有存量和储备未来增量协同一致,培育出高质量的人才供应链,建成高质量出版人才培育系统工程。

三是培育出版人才战略思维和战略眼光。眼界决定境界,思路决定出路。要深刻领悟文化自信的深层内涵,新时代的价值坚守、为民情怀,不是一句句简单的口号,而是一以贯之的学思践悟、身体力行。出版单位人才培育的顶层设计要着力构建人才发展的大平台,拓寬人才思考的大视野,强化人才实践的大格局,不拘小我之私利,不惟近期之短浅,常思大我之高远,常念长久之流长,才能培育出站得高、看得远、想得宽、谋得实的优秀出版人才,为中华文化之启迪心智,为中国声音之振聋发聩献策献力。

(二)出版人才队伍建设应围绕全媒体发展构建跨界培育,推动高质量发展薪火相传

出版工作的要义是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价值取向,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将真善美讲述得更深入人心,传播得更广阔无际。新时代依然会是一个互联网连全民的时代,传统出版走向数字出版的趋势不会逆转。顺应发展趋势,不惧网,用好网,“使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是所有出版单位、出版人才无法回避的课题。

一是培育出版人才全媒体出版的职业敏锐。“伴随着信息社会不断发展,新兴媒体影响越来越大。我国网民达到8.02亿,其中手机网民占比98.3%。”尤其是年轻人,对于传统出版的需求有减无增。服务对象在哪儿,市场在哪儿,出版工作的重点就应该在哪儿。出版人才队伍应积极适应信息化要求,建立互联网思维,树立全媒体出版的格局,以专业的职业敏锐性、敏感度在全媒体语境下发现更多选题、制造更新选题、策划更优选题。要善于学习和运用互联网,挖掘更多潜在作者资源,与更多作者建立全效链接。全媒体语境下,尤其重大选题、系列专题出版类别面临重大机遇,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的发展,使对市场上已有产品分析、受众需求分析变得快捷高效。依托出版人才职业敏锐性策划重大选题、系列专题出版的机会,变得更加公平。

二是培育出版人才内容为王的职业坚守。技术是手段,内容才是根本。要坚定不移地打造高质量出版,坚守“质”的提升,而非“量”的泛滥。承担思想引领、文化传承、服务人民的优秀出版物没有一种不是内容的强者,质量的范本。运用信息技术分析的市场数据显示,是出版物产品的空白地带,有读者需求,可以策划系列专题出版物。结果出版物的内容质量不过关,互联网平台、信息化传播也无法引领更多的读者选择该出版物。因此,优质内容驾驭精良技术,技术才能为内容传播更广、更远、更深加持。出版单位应完善评价机制,有效采用目标管理的方式,运用关键绩效指标对出版人才坚守优质内容进行引导、运用,鼓励优质内容成为“有价值”的内容。同时,应强化知识产权尤其是著作权、专利权的保护意识,增强个体参与性和行业自律性,为更多优质出版物的诞生营造良好行业环境。

三是培育出版人才一专多能的职业追求。出版业是一个全学科型行业,涵盖、关涉着各行各业的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以编辑人才为例,即使是以粗放型划分文科编辑、理科编辑,当下还是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交叉学科编辑稿,让编辑人才们莫衷一是,无法认领。市场出现变化,唯一不变的人才培养规律就是培育人才适应市场的变,直到在市场的变化中挥洒自如。出版单位一方面应加强出版人才的源头培育,即应届毕业生的选培,在培育应届毕业生专业知识、技能的基础上,通过轮岗计划、挂职锻炼等方式,培养其多面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另一方面需要重点关注中坚力量和后备人才等“关键少数”的培育,在强化其传统出版技能的基础上,通过知识重塑、项目带动等方式,培养其随时归零、随时学习、随时跟进的意识和能力。

(三)出版人才管理应基于创新驱动实施激励赋能,推动高质量发展欣欣向荣

知识和智力的密集决定了出版业不会是一个按部就班、墨守成规的行业,而是一个知识持续奔涌、智力不断更迭的文化蓝海。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新发展理念是以创新为首,出版业实现高质量发展也必须以创新为前提,惟创新不止步,惟进取故日新。

一是建立健全出版人才创新的体制机制。创新不是简单地标新立异,更不是对传统的简单否定。它首先需要从体制机制上进行整体建构。体制机制的建立健全是创新得以实现的助推器,是创新得以长久、形成高地的保障。出版单位应持续改进组织管理方式,优化出版人才创新的体制机制。国家近几年对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的大力弘扬,出版单位予以积极践行,可采用建立首席编辑制、优秀编辑工作室制、重大选题项目制、“揭榜挂帅”制等,以打破固有管理方式,灵活组建项目团队,有效整合优质人才资源的形式,充分发挥出版精英、骨干的示范带动作用,持续在出版单位内部挖掘高潜人才,提高出版人才的整体创新积极性。

二是实施薪酬绩效联动的管理模式。新时代背景下出版的高质量发展,意味着不能再一味求规模,更应该关注内部的管理。随着人口红利早已不在,人才红利趋势明显,智力密集型的出版业,用工成本只会上浮,下降的余地不大。追求高质量的人才效能管理,使每个人才的效率最大化,提升“人才亩产量”,才是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出版单位应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双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将薪酬分配与创新成果、岗位价值、技能素质、实绩贡献等挂钩。推进与人才贡献相匹配的人才激励机制的建立健全,尤其加大对创新能力突出的出版人才的奖励力度和支持力度,切实发挥薪酬绩效联动管理模式的创新激励作用,推动出版人才创新有内容,更有价值,提质增效更有成效。

三是营造为出版人才激励赋能的企业文化。基于创新驱动实施的激励赋能,其成功源自体制机制的建立健全、薪酬绩效联动的管理模式,以及企业文化的逐步建立,才能引导出版人才的积极卷入,贡献创新成果及转化效能。企业文化的逐步建立给予创新的是一种文化的支撑,既是企业内部创新的自觉与习惯,也是容错、宽松,给予人才充分信任和自由的氛围。出版单位应持续优化出版人才的创新发展环境,延伸创新型人才培养链和供应链,大力实施“重大人才工程带动创新项目,创新项目集聚优秀人才”培育模式,配套创新项目可行性分析、效益评估专家论证、指导双保障,政策、人才、资金一体化配置,持续激发出版人才内容创新、技术创新的活力,构筑优秀出版人才集聚的创新高地,实现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读者新需求,提供更多既能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又能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文化产品,真正讲好中国故事,发出中国声音,传播中华文明。

三、结语

推动出版高质量发展,提升文化建设软实力,关键在人。没有高质量的出版人才,就不可能有高质量发展的出版业。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行而不辍,未来可期。”出版人才的培育需要从战略的高度,全局谋划,通盘考虑,一以贯之,循序渐进,切不能朝令夕改,急功近利。惟以“工匠”精神培育“文化工匠”,足以高质量出版助力文化强国建设之大计。

參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A].习近平关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重要论述选编[C].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

[2]习近平.在“七一勋章”颁授仪式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1-6-30(02).

[3]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 信念坚定对党忠诚实事求是担当作为 努力成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 王沪宁出席[EB/OL].[2021-09-02].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21/0902/ c1024-32214943.html.

[4]习近平.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 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EB/OL].[2019-03-18].http://mediacloud.people.cn/n1/2019/0318/ c412790-30981449.html.

[5]习近平.加强政党合作 共谋人民幸福——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领导人峰会上的主旨讲话[N].人民日报,2021-7-7(02).

(作者单位:时代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