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清降浊法治疗心血管疾病验案举隅

2022-11-26 08:14王擎擎姚魁武段锦龙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22年7期
关键词:气机半夏脏腑

王擎擎,姚魁武,段锦龙

《素问·六微旨大论》:“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说明气的升降出入运动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而且气机调畅才能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并不是每一种生理活动都必须具备升降出入4种运动形式,而是各有所侧重。对于升降运动,像胃主受纳,脾主运化升清,二者同居中焦,为一身气机升降之枢纽,共司饮食水谷的受纳消磨、吸收输布,以使清升浊降而气机调畅。升清降浊法主要针对的是升降运动的失调,通过升浮、沉降药物的配伍,使清升浊降而气机调畅。许多心血管疾病与气机的升降失常有关,在治疗时不光要着眼于心,还要重视恢复气机枢纽,使脾胃运化以升清降浊。

1 升清降浊法内涵

中医认为,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而气的运动又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其中升降运动是其常见的运动形式。正如《素问·六微旨大论》中 “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清”和“浊”是相对的概念,《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故清阳出上窍,浊阴走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这是从阴阳和生理功能的角度对“清”和“浊”的描述。“清”和“浊”最主要的涵义:“清”是指水谷精微等营养物质;“浊”是指糟粕、废物等体内不需要的物质[1]。

升清降浊在多个脏腑中均有体现。肺有主宣发和肃降的功能,其宣发可以将脾所转输的津液和水谷精微布散到全身,肃降可以肃清肺和呼吸道的异物以保持呼吸道的洁净,是升清降浊的体现。又如脾主升清,脾可以吸收水谷精微等营养物质并上输心、肺、头目,胃主通降,可以将胃中的食物下行小肠以进一步消化吸收,并且将小肠吸收后的残渣下输大肠以及大肠传化糟粕,这也是升清降浊的体现。升和降是气的一对矛盾运动,不论是一个脏腑内的“升清”和“降浊”,还是两个脏腑相对应的“升清”和“降浊”,都需要升降相因,协调平衡,才能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

许多心血管疾病与气的升降失调有关,主要责之于脾胃的升降失衡。现在对于“心胃相关”的研究也越来越多,认为心系疾病常与脾胃失调有关,而心胃在生理、病理又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故治疗心系疾病也常关注脾胃对其的影响[2-3]。脾胃升降失调,使清气不升,浊阴不降,可以产生痰、瘀等一系列病理产物,影响脏腑的正常功能[4]。这些病理产物可以导致一些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如高血压、冠心病等,故一些心血管疾病的治疗常需从调理气机入手,重视脾胃的升降平衡,使清升浊降,恢复脏腑的正常功能。

2 升清降浊法临床常用方剂举隅

2.1 四逆散 四逆散出自《伤寒论》,《伤寒论》曰:“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用于治疗少阴病,四逆之证。方中柴胡升发阳气、透邪解郁,为君药;白芍益阴养血为臣,与柴胡合而补养肝血、疏肝理气;佐以枳实下气消食破滞,与柴胡相合,一升一降,调理气机,并奏升清降浊之效;使以甘草,益气健脾、调和诸药[5]。《医方考》中记载:“用枳实,所以破结气而除里热;用柴胡,所以升发真阳而回四逆;甘草和其不调之气;芍药收其失位之阴”。如此升清降浊,刚柔并济,可透邪解郁、疏肝理脾,常用于阳郁厥逆以及肝脾不和之证。临证常配伍天麻钩藤饮治疗高血压肝脾不和证,配伍越鞠丸治疗血脂异常之中焦失和、少阳枢机不畅者。

2.2 升降散 升降散方名出自杨栗山的《伤寒温疫条辨》,《伤寒温疫条辨》云:“是方不知始自何氏,《二分晰义》改分量服法,名为赔赈散,予更其名曰升降散”。 杨栗山以升降散为治温总方,其余十四方,皆升降散之加减。对杨氏治温十五方,蒲辅周先生甚为赏识,于《蒲辅周医疗经验集》中悉予转录。赵绍琴先生亦对升降散倍加赞誉,加减灵活,应用极广。方中僵蚕为君,性轻浮而升阳中之阳,能祛风胜湿、清热解郁、散逆浊结滞之痰;蝉蜕乃土木余气所化,属清虚之品,能祛风而胜湿、涤热而解毒,为臣药;佐以姜黄祛邪伐恶、行气散郁;大黄味苦,上下通行,走而不守,清脏腑蓄热、消痈肿,为使药[6]。盖取僵蚕、蝉衣,升阳中之阳;姜黄、大黄降阴中之阴,一升一降,内外通和,使杂气流毒顿消。升降散本为温疫而设,其病机总属三焦火郁、气机失畅,而各种内外邪气,皆可致气机逆乱,郁而化火,疾病丛生,故外感、内伤皆可用之辛凉宣泄、升清降浊。临证常配伍四逆散治疗痰火郁热型高血压。对于心肌炎病人,运用升降散也常取得显著疗效。

2.3 半夏泻心汤 半夏泻心汤出自《伤寒论》,《伤寒论》曰:“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是治疗胃气不和之痞证的代表方。方中半夏辛温,和胃降逆止呕;干姜辛开散结,温以散脾寒;黄芩、黄连苦泄除满,寒以清胃热;再佐人参、炙甘草、大枣健脾益胃以复中焦升降之职[7]。半夏、干姜辛温开散,黄芩、黄连苦寒降泄,甘草、大枣补气和中,如此寒温同用、辛开苦降,是治疗中焦寒热错杂、脾胃升降失常的心下痞满、呕吐、下利的常用方。临证常用于食滞型冠心病、痰浊中阻型血脂异常等,常配以山楂、麦芽、鸡内金等增强脾胃的运化。

3 验案举隅

心与胃在生理、病理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心系疾病常与脾胃失调有关。脾胃同居中焦,为一身气机升降之枢纽,共司饮食水谷的受纳消磨、吸收输布,以使清升浊降而气机调畅。若脾胃升降失调,使清气不升,浊阴不降,可以产生痰、瘀等一系列病理产物,影响脏腑的正常功能,可导致高血压、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故升清降浊法治疗心血管疾病常能收到显著疗效。

3.1 眩晕 病人,男,26岁,2018年11月5日初诊,因头晕、头部胀痛前来就诊。病人自诉1周前单位体检时发现血压升高,当时测血压为140/100mmHg(1 mmHg=0.133 kPa),未服用降压药物。无高血压家族史。病人平时工作紧张,近期经常熬夜加班,入睡较晚。刻下症:头晕,头目不清爽,入睡困难,感觉疲惫、乏力,纳可,小便调,大便不成形。舌淡胖,苔薄,脉细缓。中医诊断为头痛,证属肝脾不和、心肾不交。治以疏肝健脾,升清降浊,交通心肾。处方以四逆散、交泰丸、当归芍药散加减,处方: 柴胡10 g,枳壳10 g,白芍15 g,炙甘草10 g,黄连6 g,肉桂3 g,天麻15 g,杜仲10 g,川断15 g,川芎10 g,葛根15 g,茯苓15 g,泽泻15 g,炒白术10 g,山药15 g。7剂,水煎服,分早晚两次温服。2018年11月12日二诊,病人家庭自测血压在(120~130)/(70~80)mmHg,睡眠仍较晚,无其他不适感。舌淡红,苔薄,脉细。上方加钩藤(后下)15 g。7剂,水煎服,分早晚两次温服。2018年11月19日三诊,病人血压稳定,大便正常。舌淡红,苔薄,脉细弦。上方去泽泻。14剂,水煎服,分早晚两次温服。随访病人血压稳定,睡眠也明显改善。

按:此病人平素工作劳累,精神压力大,近期又经常熬夜,睡眠质量差,过劳耗伤心脾之阴血,日久则累及肝肾,脏腑气机逆乱,气血失和。组方用药未用大剂量安神及平肝潜阳药物,而以四逆散为主,调动肝脾来使气机调畅,从而调动机体正气使气血自和,清升浊降而改善头晕、乏力等不适感;运用交泰丸以交通心肾,改善睡眠;当归芍药散可滋养肝血,调和肝脾,以促进脾胃升降相因。

3.2 胸痹 病人,女,67岁,2019年1月2日初诊,因心前区不适就诊。病人胸闷、胸痛阵发20余天,每次持续数分钟。晚上多发,与劳累、情绪有关。既往血脂异常,正服用他汀类药物。刻下症:胸闷明显,心悸,胸痛不显著,劳累或情绪波动症状加重,口苦,入睡困难,夜眠易醒,多梦。纳可,大便不成形。舌淡红,苔腻,脉沉弱。中医诊断为胸痹,证属痰浊壅盛。治以通阳泄浊,滋阴益肾。处方以瓜蒌薤白半夏汤、半夏泻心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加减,处方:丹参20 g,瓜蒌15 g,薤白15 g,法半夏9 g,黄芩10 g,黄连6 g,干姜10 g,大枣20 g,桂枝10 g,炙甘草10 g,煅龙骨15 g,煅牡蛎15 g,吴茱萸3 g,肉桂3 g,茯苓15 g,炒酸枣仁20 g,杜仲10 g,续断15 g。7剂,水煎服,分早晚两次温服。病人服药后未再心悸,且胸闷、睡眠改善明显。

按:此病人为痰浊中阻之证,故以瓜蒌薤白半夏汤豁痰开结,配以半夏泻心汤辛开苦降、升清降浊,使胸闷得解;以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交泰丸配以炒酸枣仁、杜仲、续断滋阴益肾,改善心慌心悸及睡眠;以左金丸平肝和胃,改善口苦,加以茯苓健脾和胃,共奏增强脾胃运化之功,使其升降协调。

升清降浊法本质是调畅气机,恢复以升和(或)降为主要运动形式的脏腑的正常功能。临证需注意脏腑升降失调是致病因素直接作用于本脏,还是受其他脏腑功能失调的影响,以便处方用药既全面又有针对性。升清降浊法在心血管疾病的治疗中应用也比较多,主要缘于“心胃相关”,两者在生理、病理有着密切的关系。故在治疗心血管疾病,不光要着眼于心,还要重视调理脾胃,意在恢复气机枢纽,增强脾胃运化功能,使清升浊降,疾病得以治愈。

猜你喜欢
气机半夏脏腑
古方常用之半夏,有哪些功效呢
半夏入药多炮制
花开半夏 Let the flower blooming anywhere
半夏入药多炮制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医研究进展
便携电子打气机
倾听“脏腑”之言 安度多事之秋
寓意于气 意与气合
“百病生于气”与升降散之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