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校史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2022-11-26 12:48
高校后勤研究 2022年9期
关键词:校史馆校史思政

曾 玲

浅谈校史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曾 玲

[西华师范大学]

校史资源具有利于大学生坚定初心使命、树立正确历史观和文化育人的功能,加上疫情防控的需要,高校校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在后疫情时代下更具有一定必要性和重要性。校史资源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在融入思政教育中存在高校师生对本校校史了解不多、校史资源融入思政教育深度和广度不够的问题。从入学教育、校史课程、网络校史馆方面思考,可进一步提升校史的思政功能和效果。

校史资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依据与问题;对策

校史作为高校的历史,是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必不可少的“教科书”,是大学生学习和成长的重要素材。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我们党要多从历史中寻找经验启示和方法,实践证明,我们党的重要特点之一便是善于回顾历史,总结经验,并最终取得一系列重大成果。同样,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需要从校史中寻找育人方法和路径,因此如何有效将高校校史资源融入思政育人中去,值得我们思考和探讨。

一、校史资源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依据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做好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要因时而进、因事而化、因势而新。[1]后疫情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迅速有效作出改变以适应新形势、战新机遇。校史资源作为高校建校以来宝贵历史和持续发展的见证者和载体,具有许多针对性的、特色的、有效的育人功能,应高度重视并充分挖掘运用。

(一)疫情防控下的育人途径拓展

疫情爆发以来,各地各行业积极响应国家疫情防控政策,各大高校成为疫情防控的主阵地之一。高校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需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堂是教育的主阵地,但课堂外的教育实践活动与教育基地在思政教育中同样起着难以替代的作用和功能。高校为了师生的安全,实行封闭性管理,教育实践活动难以顺利开展,难以运用和发挥校外教育基地的教育功能,这在一定程度上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缺少育人途径和方式的多样化。2022年3月以来,新冠疫情来势汹汹,部分省市高校疫情防控工作尤为严峻和任重道远,这对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严峻的挑战,但同时也并存着机遇。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高校的校史是高校宝贵的精神财富,更是全校学生重要的学习资源。许多高校都建有相应校史馆或博物馆,馆里记录了建校的各种丰富档案、文本、文物资源,这些资源或体现了理想信念、优秀文化,或体现了历史经验。校史馆大都建在校园内,在疫情防控背景下,仍然可以对学生进行课堂之外的思政教育。对校史资源进行挖掘,可以将其作为育人的资源,拓展育人的途径和方式,比如可以将学生的思政课堂搬进校史馆,带学生参观校史馆,这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输入相应理论知识。

(二)校史资源蕴含强大的育人功能

每一高校的校史都是一部奋斗发展史和文化史,校史资源具有丰富的育人元素,应将其融入到高校思政育人工作中,充分发挥其育人功能。大学生正处于“三观”的初步形成期,需要校史资源这样的营养液助其健康全面发展。

首先,有利于大学生坚定初心使命。校史资源真实记载着许多重要人物和重要事件,其中重要人物所坚定的初心和使命、重要事件所体现的实践性,在育人方面具有很强的说服力。许多高校的初心便是该校创办人物的办学初心、办学宗旨、办学精神,其使命便是对初心的实践。例如,西华师范大学历经创建、变迁、发展等一系列过程,归因于前人辛勤栽树与后人接续奋斗。西华师范大学的校史资源既体现了艰苦时期办学的艰辛,又体现了不同时代教育者严谨的奋斗精神和科学态度。校史教育可以让西华师范大学的学子了解到母校创建不易、现今身处的美好校园生活来之不易,进一步筑牢学生爱校爱学习爱生活的情感基础。作为一名师范学子,未来可能走上教书育人的工作岗位,更应坚定初心,认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和专业知识;接过先辈们的接力棒,牢记自己的育人使命。

其次,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校史资源包括许多实体文本、档案类物品,更具有真实性,大学生对校史资源的切身感受与学习有益于增强其对历史的认同感和尊崇感。客观正确地了解本校历史及历史人物,能够激发大学生的荣辱感和自豪感,使其从中思考相应的历史经验、精神。另外,许多高校诞生于革命历史潮流中,校史资源不仅见证了高校的历史,也目睹了国家的兴衰过程。例如,西南联大校史资源记录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艰辛历程。学生不仅可以感受本校校史,也可以体会中华民族发展复兴史,进而树立科学的历史观,抵制历史虚无主义,坚决反对恶意的对历史的歪曲化和历史人物的污名化,正确把握历史的主题、主流和主线。

最后,有利于文化育人。校史资源具有丰富的校史文化。校史文化是高校在长期的发展中所沉淀的价值理念、精神追求、行为方式和教育规范的集中展示,不仅能提高师生和校友对学校历史的认同度和归属感,也能在潜移默化中对高校师生起到熏陶和榜样作用。[2]高校通过校史文化的发掘,开发校史文化产品,让大学生在浓厚的校史文化氛围中去感受校史,达到思政课堂之外的育人效果。另外,许多高校校史文化中包含着宝贵的红色文化,红色文化是革命先辈的精神呈现,开发传播校史红色文化有利于培养大学生艰苦朴素、自强不息、勤奋好学的精神品质。

二、校史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

(一)高校师生对校史了解不多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作为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双向互动的过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内在地统一于教育过程之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进行教育前必须对教育内容做到熟练掌握、理解、认同,这样利于保证教育的效果。但事实上,部分高校思政课教师在教育中不重视思政课堂以外的课程,局限于课本中、课堂上,甚至认为校史资源属于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一小部分,没有必要重视,自然就不会主动去认真了解、研究校史、挖掘校史的思政功能,最终造成思政教师忽视了本校校史资源育人方面的重要性。学生对于教育内容具有主观能动性和选择性,并不会全盘接受和吸收,这就更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一定的正确引导和教育。一方面,由于高校及教师对校史资源开发、建设的不重视,校史文化氛围不够浓厚,校史文化环境缺乏,从源头上减少了校史传播渠道和学生了解校史的途径,从氛围上弱化了校史对学生产生影响的潜移默化性。另一方面,大学生处于具有较强塑造性的成长阶段,更容易受到主流宣传的影响。在国家、社会、学校对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四大主流史的宣传下,校史的地位相对变得更为“渺小”,难以被大学生看到并重视,使得他们对校史的认知浅少。燕山大学档案馆的一份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认为了解校史是很有必要的。[2]

(二)校史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和广度不够

首先,校史作为教育资源在内容和形式呈现上比较简单。开展大学校史研究,是为了阐述和弘扬其宝贵的办学传统与文化精神,促进教育改革与发展。[3]事实上,部分高校思政教师对校史的研究和开发度较浅,并未对校史中所蕴含的人物精神、文化精神、发展规律和经验进行深度研究,在教育中对校史的运用较少或较浅,只是从理论上简单地将校史相关知识教授给学生,未做到深入浅出,学生对校史仅仅只是一知半解,难以真正实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尤其是关于校史人物的评价与学习方面,过去由于一些特定历史文化环境、评价标准等因素,一些实际具有重大贡献的校史人物未能被大家所熟知或误解,其生平事迹、言行难以正面出现在历史舞台如教科书上,毫无疑问,这对教育的发展而言是遗憾可惜的。例如,暨南大学校长何炳松在极端艰难条件下办学不辍,毕生奉献于华侨高等教育,却在暨南大学校史上湮没40年,直到1986年才逐渐恢复声誉。[3]作为新时代的教育工作者如果不对校史资源进行深入研究,或许我们会错失许多宝贵的东西,何谈将其融入教育呢?从形式上来讲,部分高校对本校校史的教育形式单一,教育的亲和力和吸引力不足。新时代是互联网的时代,大学生作为网络“原住民”,更倾向于新媒体的新、快、短,而有些高校以往的校史教育形式更多地局限于课堂上、主题班会、讲座等,未充分利用网络进行宣传教育。

另外,校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之一,应与思政其他相关内容和因素紧密联系。事实上,部分高校对校史的重视度不够,未建立起与其他思政要素的必要联系。在思政教育工作中,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相结合的教育理念成为业内研究重点,但校史作为思政课程的一部分,并未被很好地融入到其他课程如教育学、历史学等相关课程中。互联网作为现代思政教育工作中的新因素,其思政功能和效果是特有的,将校史与网络因素相结合同样也是必要的。

三、校史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一)入学教育学校史

入学教育作为大学新生入学后的“第一堂课”,是指学校针对刚入校的大学新生在思想、学习、生活、心理等方面的变化和需求而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开展一系列活动,以使新生更好地融入大学生活,尽快成长成才。[4]入学教育作为大学生进入大学后受教育的起点,其效果对大学生今后学习和生活有着重要的作用。新时代的大学生有着独有的特点,其思想观念、价值观、言行与以往的大学生有一定差异,应根据其特点和真实需求优化入学教育形式,增强入学教育对大学新生的吸引力。校史是大学新生认识、了解学校的重要渠道和方式,也是学生对学校的“第一印象”,是培养学生对学校产生认同感、荣誉感、归属感的重要时机。根据首因效应原则,高校应将校史作为入学教育的重要内容,庄严且贴近学生,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展开,而不仅仅只是学生在下边听、领导老师在上边讲。比如带学生参观校史馆、举办游园活动,并配以讲解,讲解人可以是高年级的学生,过程中可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内容可包括学校的发展历程、重要校史人物、重大校史事件。通过给大学新生留下印象深刻的入学教育,有利于在其心中埋下校史种子。

(二)开设校史课程

课堂是高校进行教育的主要途径和方式,通过编写校史教材,开设校史选修课程,使校史课程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体系的一部分,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的作用,提升育人实效。首先,高校应对校史课程教师进行校史内容培训,使之系统掌握本校校史知识,对校史产生自觉认同情感,并能将其与大学生的特性和具体情况相结合,做到灵活运用和发挥。其次,教师可以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对校史内容进行展示,课程内容要体现时代性和感染力,增强课程对学生的吸引力,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创造性。比如,可以通过讲故事这种生动形象的方式,包括校史重要人物和重要事件,适量增加课堂讨论和互动环节。讲故事的主体采取教师和学生相结合,而不仅仅只是单一的教师讲、学生听,让学生上台既可以增强学生对校史的了解、产生相应责任感和使命感,也可以活跃课堂氛围。最后,根据课程内容布置课后作业,作业形式体现多元化,可以包括校史情景剧、演讲、作品征集等,进一步让学生形成对校史的认知,发挥校史育人功能,拓展思想政治教育育人途径。值得注意的是,校史教材和校史课程不能流于形式,高校和教师需用心打造,同时要实现校史育人的效用,需要教师和学生双向互动、共同努力。

(三)建设网络校史馆

大数据时代下,大学生多以网络化生活状态存在,校史思政教育理应紧跟时代需求,实行线上线下“双线教育”,建设网络校史馆。[5]可根据大学生的喜好建设网络校史宣传教育平台,首先,可以创建校史官方网站,许多高校都设有相应网站,但未做到及时维护和更新,应及时完善和更新不同主题和栏目内容,如校史发展变迁、重要人物和事件、优秀校友、校史馆展物、校史教育活动、互动意见区等。另外,利用时下学生所关注的主流新媒体平台,申请微博、微信、抖音、B站等官方账号,精心设计主题,通过文字、图片、音视频等多种方式定期推送校史信息如关于校史的短视频、微电影、文章,展现学校特色校史。学校要配备相关工作人员负责及时维护评论互动区,实时交流,为学生答疑解惑,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和意见。尤其是在重大纪念日、节假日、重大事件节点,要加大校史的宣传,形成独有的校史特色与文化,使其更能深入广大师生内心。学校和教师要多加宣传本校官网和公众号,注重培养大学生定期关注和阅读官方网站和公众号信息的习惯。通过建设网络校史馆,有利于增强校史教育的影响力和育人成效,更好地将校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

[1]张明进.基于新冠肺炎疫情开展思政教育的思考[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1(03):73-75.

[2]李丽环,庞永真.高校特色校史资源开发路径研究[J].浙江档案,2021(05):52-54.

[3]张亚群.论大学校史研究三原则[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6,15(03):2+129.

[4]杨兆强,刘玲.当前高校新生入学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7(02):280-282. DOI:10.13881/j.cnki.hljxmsy.2017.0111.

[5]葛玉红.基于校史档案视角下的大学生文化认同教育研究[J].江苏高教,2021(03):93-96.

(责任编辑:胡新龙)

猜你喜欢
校史馆校史思政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发挥学校档案资源 提升校史馆建设水平
新时代高校校史馆发挥的文化宣传作用
校史档案的功能分化及其实现路径
高校校史文化建设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高职院校校史馆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互联网+”视域下校史文化传播现状与发展策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