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疆民族地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对大学生职业发展效能的研究
——以云南省为例

2022-11-26 09:07李忠岘陆俊汕娄自婷
天津职业大学学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学校课程教育

李忠岘 陆俊汕 娄自婷

(云南国土资源职业学院,昆明 云南 650217)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成为国家发展战略之后,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股创新创业的热潮。据不完全统计,从2015年5月至2020年12月,国务院陆续出台38个促进创新创业的政策文件,为创业创新教育加码助力。培养适应现代企业对新型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具有高标准创新精神、意识、理念和创业能力,有新的择业观、就业观、价值观,并把自主创新创业作为实现人生价值的选择等,成为高校教育改革发展所面临的重要任务和挑战。然而由于边疆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平衡,学生、家庭、学校、地方政府和企业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投入的人力、财力及配合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导致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参差不齐。通过对云南省24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和147家用人单位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需求进行抽样调查和分析,发现存在诸多问题,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针对学生学校及用人单位提出建议。

一、调查方案设计与实施

1.调查问卷的结构设计

学生问卷(问卷一)以高职学生为主,本科及研究生为辅,企业问卷(问卷二)以录用过云南高校毕业生的企事业单位为主。经反复研究设计了云南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对学生职业发展效能的研究调查问卷,问卷指标及结构如表1所示。

表1 调查问卷结构设计与基本评价指标

续表1调查问卷结构设计与基本评价指标

2.调查方法与实施情况

以云南省82所普通高校为基础,随机抽取24所高校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本次问卷调查采用网络调查方式进行与统计,问卷一共有24所高校的3158名学生参加,收回3158份,回收率100%;经过课题组审查,确定有效问卷3149份,有效率占比99.72%,无效问卷9份,占比0.28%。问卷二共有150家单位参加,收回147份,回收率98%;经课题组分析,确认全部为有效问卷。调查样本量基本符合抽样调查的要求,能保证问卷的信度与效度。

二、边疆民族地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现状分析

通过对部分高校学生家庭的基本信息和职业发展定位、学习生活环境,学校对课程重视程度、开设情况与配套服务等方面展开调查,经过整理归类和统计,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学生成长环境分析

1.家庭及生活环境

对学生生活环境与家庭情况的调查,主要分为长期居住地或生活地、就读学校地理位置、父母亲受教育水平、父母亲工作情况、家庭经济收入来源、在校就读期间生活消费等因素,分析发现参与调查的3149名学生样本符合云南高校的实际和学生的特点,理工类学生心思细腻,个性偏收敛,逻辑思维缜密,配合性好;文史类学生思维活跃奔放,个性偏张扬,不拘泥于小节,配合性不高。数据来源于在校学生,虽然有很大的主观性和局限性,但符合学生的实际。学生绝大部分来自农村家庭,父母受教育水平不高,经济收入单一并不宽裕。就读高校大部分在省会级城市,故学生每月的消费主要以饮食为主,基本没有能力进行其他方面的投入,要参与其他社会上消费性培训、提升项目锻炼等活动有困难,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学生对新鲜事物的接受和理解能力,从而对创新创业的认知与理解和做出反射行为的时间周期也将延长。

2.学生及家庭对职业发展的认知与定位

学生对职业发展定位主要以家长对学生职业发展定位和学生理想的职业定位和经过创新创业教育和社会实践后的职业定位分析。调查发现影响因素主要是:家庭方面对学生创业的支持不大,学生本身毕业后创业的意愿也不是很强烈;但是学生接受过社会及学校不同形式的创新创业教育后,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知不断增加和强化,从而转变为肯定,经过了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二)学校的管理

学校管理方面主要从教育教学、课程设置、教师队伍与创新创业管理机构几个方面进行调查分析,希望能全面真实反映边疆民族地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

1.教育教学

调查主要从学校的授课形式、教材、教学内容和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和形式进行,综合分析发现,首先高校的创新创业课程开设形式主要以课堂教学为主,形式较为单一;教材以理论性强、内容丰富的普及性读物为主,教学针对性不强,只能起到创新创业理论知识讲解的作用,对学生的触动不够;教学内容及方法手段仍然以课堂的理论知识讲授为主,其次是课堂上或小部分课外的意识思维训练活动,最后是针对赛事和专项活动训练,没有摆脱传统理论知识讲解的被动式学习。

2.课程设置

主要从学校创新创业课程的开设时间、学分设置及开课形式进行分析,以反映高校对课程的重视程度。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主要开设在第一学年(占比83.96%),设1~2学分,约是专业课的三分之一。总的来说,大学3~4年的学习生涯中,一门公共课程在大一开设完成,后期没有课程延续,到毕业时,学生已经基本没有记忆,课程学分设置低,不足以引起学生重视。

3.教师队伍与管理机构建设

调查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和管理机构设置情况,主要是了解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软实力的投入力度。调研显示,知道学校有固定创新创业师资队伍的学生占比61.77%,知道学校设置创新创业课程管理机构或学院的学生占比56.27%。说明通过国家、地方政府的大力推进和学校配套资源的落实,目前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建设的软件和硬件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投入和改观。

(三)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知构成与效能肯定

调查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的认知形成到确定性需求,再上升成为影响个人职业成长的因素,表明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对学生的职业发展起到了积极有效的促进作用。

1.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的认知与形成

从学生初次接受到创新创业教育的时间确定、个人规划和目标设定时的困惑,到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目的简单理解、接受创新创业教育后对就业创业目标的改变等因素分析,发现学生对高校创新创业认知是从进入高校后普遍接受创新创业教育才开始,是从无到有、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一个认知理解过程,而且已经在发生明显地变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从教育理念、教学方法、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再到考核体系建设、人才队伍建设、教育投入及保障机制,逐步完善体制机制,以适应和落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党的教育方针。

2.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需求

从学生的需求角度出发,以学生期待创新创业教育形式、教师队伍素质、教育资源投入及对课程学习效果的期待为切入点进行调查和分析,从而发现学生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实性需求是肯定的。学生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需求日渐提高,创业的愿望随着社会的宣传和学校的引导越发强烈,同时对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也提出了更大的挑战。

3.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影响个人成长效能的肯定

通过创新创业教育对个人大学生活的影响、对就业创业态度的影响、对就业创业能力的提升,以及对个人职业发展的影响等方面进行调查和分析,发现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对个人成长与价值实现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得到学生的肯定。研究数据表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得到了广大学生的一致认可,发挥了积极引导作用,它让学生明确了专业的发展潜力、职业发展方向与目标,更加明确了个人未来发展的途径和方法,全面提高了个体创新创业的综合能力、市场竞争力和社会的适应能力,为学生未来职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四)用人单位(企业)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肯定

问卷二是对147家用人单位的调查,从用人单位对高校学生需求、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期待和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取得成效肯定等方面进行。

1.访谈对象的构成

调查的147家用人单位中,访谈对象分别来自各单位的中层管理、基层管理和一线生产技术人员,90.48%的受访者工作年限都在三年以上,97.96%的单位规模都在10人以上。用人单位的性质包括7种类型,能达到研究的目的,分析结果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2.对高校毕业生的要求

调查企业对招聘新员工要求,主要是分析对毕业生类型与能力的需求。调研表明,就业市场在扩大,企业对高校毕业生的需要是旺盛的。但学校到工作单位间有很大差距,学生在学校期间应该练就一身适应工作岗位的各种硬技术能力,进入单位后还应该根据环境变化适时转换自己的硬技能,不断增强自己的软实力。

3.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期待

从企业对高校的课程设置及师资需求和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需求方面调查,发现现在用人单位希望高校开设创新创业课程,而且对授课教师综合能力和实际指导能力要求均较高,这也是高校需要重视的问题。

4.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成效的肯定

调查发现,用人单位认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无论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上、提升员工能力上,还是为单位创造价值、促进员工个人职业生涯发展和单位长远发展都发挥了积极地推动作用,147家用人单位对高校开设创新创业教育类课程设置的必要性、对创新创业教育对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对促进学生职业发展规划、对体现学生个人价值方面取得显著成效都予以了充分肯定与认可。

三、边疆民族地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综合分析发现,即便是国家和地方政府给予同样或者更多的政策扶持,不同的区域仍然存在不同的问题,而且大部分的问题是共性的,这与地方社会经济环境、管理部门重视程度、高校管理及学生与家庭、企业管理理念等因素密切相关。

(一)生活环境及家庭方面限制

云南系西部边疆民族大省,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相对落后,高校的生源主要来自县乡村镇,父母受教育水平不高,家庭经济收入单一,主要靠农业和父母长年外出打临时工的收入。高校大部分地处省会城市,学生的开支主要是生活性消费。所以从生活环境、家庭背景方面就制约了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接触,家人及学生自身对职业定位就局限于自己生活的小圈子当中,跳不出自我理想空间来看外面世界的发展,与真实的社会市场出现脱节,从而害怕对新事物和新市场进行探索与挑战。

(二)高校的教育教学与培养机制方面的影响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是在影响较深、积淀时间较长的传统教育中形成的,主要体现在课程设置、教育教学方式和方法、教学内容、师资队伍、激励与保障机制等方面不能相辅相成。

1.体制机制创新存在瓶颈

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在国家政策和经济形势推动下全面推开,经过近十年的发展,从理论研究、技术转化和知识更新等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各高校在创新创业管理制度建设方面基本是套用国家模式,为自己学校和学生量身定制的不多;校企合作不够深入和紧密,总是遭遇冷热不均的尴尬;学校内部管理职责划分不明确,单独成立创新创业学院的不多,对外沟通、配套政策制定、管理职能、培训机制、激励机制建立、成果转化支持与孵化等归属不同部门,实际运作困难、低效。

2.教育教学改革困难重重

课程设置、教学方式与方法、专业教育与业务活动、实训实习、学徒与跟岗实习切合度不高,未充分发挥成功者影响或榜样力量。大部分学校的创新创业课程仅是因为上级部门要求或形势需要而设置,与专业嵌入度和融合度不高。教师不重视,导致学校教改的大潮触及不到这一领域,甚至把该课程当成负担或边缘课程,学生对该课程的态度可想而知,影响课程建设,弱化课程效用。[1]

3.师资队伍建设良莠不齐

调查中,38.23%的学生反馈学校没有专门的创新创业指导教师。公开数据显示,许多上万人学校专任创新创业教师一般不超过10人,有的甚至仅有1~2人,其余教师基本是由学校的辅导员、招生就业人员、工作量不足的教师、行政人员、上不了专业课人员或者新进教师组成;企业导师、政府相关职能部门人员或有创业经历的人员基本没有。这样的教师队伍负责课程教学,缺少创业经验,其教学能力、创新实践能力存在弊端。创新创业教师是一般教师无法随意替代的,创新创业教师不但需要对创新创业知识有深刻地理解,还要了解当前国家及本地对创新创业的激励政策,具备优秀的指导能力和科研能力。

(三)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理念的养成与动力不足

1.对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理解不足和主动意识不强

调研显示,进大学前受过创新创业教育的不到10%;经过大学的创新创业教育有创业想法的学生占33.95%,计划毕业时即选择创业的学生有12.54%,毕业时会选择自主创业的占22.36%。虽然大部分学生对创新创业感兴趣,对创新创业持支持态度,由于学校对学生创新创业实践不够重视,导致学生创新创业意识薄弱,主动性不强,在低强度的创新创业知识刺激下,形成不稳定的意识和理念,以至于绝大部分学生有创新创业意愿而无实质行为,成功创业者更是少之又少。

2.对创新创业实践活动重要性认识不足

截至2021年,我国已经成功举办了七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2021年大赛设置的项目在上一年的基础上有所增加,但是从比赛结果来看,我省获奖项目走出地方冲击全国的高质量项目并没有增加。西部边疆民族地区高校学生对于创新创业的认识是想深入了解又受制于信息获得不对称、理解不到位,从而导致自信心严重不足。即使高校提供了很多平台,如校内大学生创业实践社、大学生创新思维训练工作室、大学生创新中心、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营、大学生创业园、大学生创业孵化园和实体企业共建创业基地等等,很多大学生仅保持了短暂的热情,之后对各种训练计划、任务执行明显力不从心,遭遇挫折和失败后轻易选择放弃。说明对创新创业的内涵学习理解不够,不理解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重要精髓就是实践,是大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操练桥梁。

3.对党和国家的政治理论、方针政策理解不深

对党的十九大报告和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及两次考察云南讲话精神学习领悟、贯彻落实不深刻不透彻,未发挥思想武装作用,以及对国家和地方系列就业创业政策不熟悉。作为高校毕业生,是未来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在校期间要努力学习、就业时要从容进入一线和到祖国建设最需要的地方,时刻保持感恩之心,这样才有市场、才有平台、才有位,也才能走得更稳、走得更远。

(四)用人单位的体制机制建设存在弊端

一是创新型公司打破漫天占点、铺张人员传统管理模式,开始了小规模、简洁高效式的运营模式;二是经过国家宏观经济的调控,近几年创新型科技公司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市场中,但因根基浅,宣传不到位,未能引起市场太多关注,其在经营过程中又对人员、新技术等社会资本运作较为单一,长期没有新鲜资源注入最终快速地凋零;三是此类用人单位对高校学生的需求存在不确定性,表现在层次性、生源类型性、区域性或是性别、工作强度等方面;四是此类用人单位考虑到人力资源成本,表现在接收学生、配合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积极性不高,成为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的显著短板之一。

四、对策与建议

(一)学校加强管理与保障机制的建设

1.完善管理制度、健全体制机制

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学校要在条件成熟时成立创新创业学院,为创新创业教育搭建一个良性运转的平台,为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提供支撑和发展保障,同时,创新创业学院也要充分发挥好自身专业引导作用,履行好自身的工作职责,建立起独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和教育教学管理方法。一是做好相关政策对内对外宣传和解释工作,帮助学生、教师及时掌握国家政策,充分利用国家及地方政策红利,提升本校学生的创新创业成功率。二是积极挑起教育教学改革的重任,与学校各教学单位或职能部门共同联动,创新教学模式,加速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学有机融合。三是充分发挥学校现有的资源,大力争取发展资源,做好学校创新创业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如举办校友论坛、行业企业家沙龙、创业大课堂、政府政策解读会等活动,树立本校创新创业模范,宣传成功创业案例,定期与本地高校创业团队进行学习交流,到新型创业公司参观学习,让专业教师团队指导学生参加创新创业类竞赛等。四是要担负起学校各种资源的统筹管理工作,管理好创新创业项目实训平台、创客中心或大学生创业园等实践平台,结合国家和本地政策,科学地制订适合本校的创业创新发展规章制度,尤其对创新创业项目的奖励机制、绩效考核机制等,并注重落实。这样才能让全校师生为创新创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形成合力,让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得到高效开展。

2.创新人才培养引导机制

首先,创业教育是一种创新、创业精神的培养,它不单纯是传统意义上的创建企业。[2]传统意义的创业教育培养目标就是要教会学生如何去创建属于自己企业,这些对于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的培养教育是不够的。许多发达国家的创业教育是在学生的中学时代就开始了,主要是发掘学生潜在的创业能力,培养他们的创业精神,为后续的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打好基础。因此要充分发挥现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价值体系,坚持立德树人的创新创业教育核心理念,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敢于挑战自我、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不是一门创业基础课程就可以代替的,而应是以培养创新型和实干型人才为任务,培养出能够推动知识、技术和思维能力创新的应用性综合人才。

3.打造业务能力过硬的创新创业型师资队伍

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首要任务就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教师队伍应该保持专门化、专业化、长期化,不能单纯为上级部门的考核而随意调整。此外,学校还应积极鼓励和组织教师参加国内或国际性的创新创业教育培训,观摩或直接参与成功创业项目全过程,条件具备则让教师寒暑假到校企合作单位中,尤其是新型科创企业中进行两周以上的岗位实践锻炼,不断提升自身的创新意识与创业能力,积累实战经验,提高指导水平。学校要深化合作育人理念,加强与本地政府部门、校企合作单位、创业孵化基地(中心)、国内合作校等单位进行有效地教育教学合作,同时聘请企业管理人员、创业成功人员、职能部门管理人员、创业孵化机构管理人员、创业专业机构人员、国内友好合作学校专业教师及本校优秀毕业生等作为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兼职教师,丰富师资队伍的组成。[3]让这支外聘教师从不同视角向学生传授市场信息。

4.加强校企、政校和校校合作

校企合作可分为三种合作形式,一是校企嵌入式合作或订单式培养;二是校企中度合作的双基地建设;三是校企简易的就业供需合作的输出式合作。通过校企合作让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前期的认知理解、中期课程实训、后期企业顶岗实习在不同的企业完成,充分地发挥校企合作的平台效用,在双方协同发展过程中培育适应市场需求的新时代青年。政校合作形式是一种不可缺少的学生培养途径,高校要利用好政府职能部门的资源,为扩展高校跨国、跨省、跨区域的校企合作、校校合作做好准备。政府在前面搭桥开路,高校应跟上步伐,大力推进教学教育改革,出实招、出真招,走出去面向市场办学,为培养企业和市场需要的能做事、会干活、下得去、留得住、有发展的现代式综合型人才发力。校校合作是学生综合能力提升,多元化培养的重要途径。要深入发展校校合作,为彼此间的学生提供更广阔的空间。首先高校要利用好政府这根红线,共享各校优质资源;其次是通过学校自荐、同类学校推荐等进行更深层次的合作,如教师间的互访交流与培训,横向的科研合作并带学生参与,学生间互学互访、学分互认,就业信息及基地资源共享与互派等等,采取实用高效的相互协助式、协同式发展之路,为教师、学生搭建更宽广的创新创业能力提升之路。

5.加强学生创新创业理念教育

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设置的时候,应该剔除陈旧的创业教育观念,结合云南区域经济结构、对西部及边疆民族地区发展的贡献和南亚东南亚等国际影响力的实际,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与教学内容、教育方式与手段、师资队伍建设及课程体系的前沿性设计等进行全面全新的变革,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与思维能力、团队协作与自主管理能力和工作责任心与敬业精神等。

(二)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的树立与践行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主体是大学生,其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的培养直接关乎创业教育是否成功。所以要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成效,其中大学生自身主动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强化训练必不可少。因此,大学生要抓住校内各类活动的锻炼机会,努力提高自身各方面的能力,突破自身思想及专业的局限,投身于自己感兴趣的事业。

1.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要求,增强个人学习的积极性

有效地理解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及内涵,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来武装头脑,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符合时代需求的创新创业认知理念,从思想根源上摒弃创业即是开公司做老板的传统观念。[4]拓宽思维重新构建自己的理论知识和创新创业知识体系,努力学习,提升能力。

2.转变观念,积极探索就业创业道路

大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是按照应试教育方式进行培养,通过大学3~4年时间的创业教育就转变成具有创新思维意识、开拓创新精神和创业实际能力的新型人才并非易事。学生的创新创业理念是从小学开始植入、中学生根发芽、大学茁壮成长的渐进过程,要在其学习生活的成长道路上,慢慢地培养起正确的创新意识和思维、创新精神和创业理想。

(三)用人单位科学用人,营造良性用人市场

在政府和学校都在出招为企业解决用人需求的同时,作为就业市场主体的企业也要为市场的平衡出力。

1.消除就业障碍,维护用人市场

虽然高校毕业生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但毕业生职业发展途径较多,主动权还是在学生手中,所以企业应消除人员选择优越感,打破隐形屏障,制订符合企业特点的招聘方式,承载起更多的社会责任和使命担当,最终形成各具特色、氛围良好的企业文化,在实际经营管理中真正用制度管人、识人、用人和激励人,让学生找到可托付未来的东家。企业无论规模大小都应该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配套强有力的人员保障机制,并长期坚持。

2.保证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让学生成为企业发展的动力,人职匹配,事半功倍,把人用在合适的岗位上,这是企业用人追求的效果。根据企业规模和管理架构,企业招聘新员工后要制订一个合理有效的、有针对性的培训和培养方案,根据人员的人格特性,按时间进度让员工对企业进行快速地认知熟悉,再进行相关岗位体验,逐渐接受企业的管理模式、经营理念和发展规划目标。[5]员工要与时俱进地调整自己对社会、企业的认知观念,切合市场、行业发展规律,熟悉企业发展目标,掌握职业岗位需求,具备从业岗位工作能力,将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建立在企业的发展规划当中,成为企业后续发展的中坚力量。

创新创业教育对学生职业发展的成效是一个循序渐进而系统的过程,更是一个静待花开的漫长经历,有合适的土壤、充足的水分与营养,有辛勤的园丁呵护,加之国家和地方政府营造出一系列就业创业政策支持下的良好氛围,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之火定能形成燎原之势,助推大学生职业成长。

猜你喜欢
学校课程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学校推介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