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背景下黑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的实践探索

2022-11-27 13:26赵庆旸黑龙江东方学院艺术设计学院
天工 2022年26期
关键词:黑龙江文化遗产数字化

赵庆旸 黑龙江东方学院艺术设计学院

2022年,文化和旅游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文化振兴的意见》,高度重视非遗在乡土文化产业中的重要作用和独特地位。在我国推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迎来了宝贵的机遇。将黑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化为一种文化资源,在传承的同时还可以发展乡村特色旅游文化、文化产业,丰富乡村文化生活,推动乡村产业振兴和文化振兴,进而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实现,实现黑龙江流域少数民族非遗文化的创造性与创新性的发展。目前,学术界对非遗助推乡村文化振兴的研究较为丰富,杨洪林、陈志娟、李斯颖、苏俊杰、王桃红[1]分别从文化治理、发展对策、两创实践、旅游开发、非遗文创开发的视角分析了非遗助推乡村文化振兴的困境及发展路径。但关于黑龙江省的非遗研究更多是见于地方报道,以数字化背景为视角进行非遗及乡村文化振兴的实践性研究则比较匮乏。鉴于此,本研究立足数字化的时代背景,基于黑龙江省非遗省情,探索乡村文化振兴的路径,促进非遗与乡村文化振兴的衔接。

一、黑龙江非遗资源保护为乡村文化振兴提供内驱力

黑龙江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在黑龙江省的广袤土地尤其是少数民族聚居地的乡村,留存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例如赫哲族的鱼皮制作技艺,通过剥皮、干燥、熟软、拼剪、缝合、艺术加工等一整套流程制作出鱼皮袍、鱼皮裤、鱼皮靴等,尤其是利用鱼皮天然的纹理,制作成具备独一无二精美图案的鱼皮画,更是巧夺天工,成为人们收藏的艺术品。再如鄂伦春、鄂温克和达斡尔等民族传承的桦树皮制作技艺,用桦树皮制成的器具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和地域性,既是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又因为上面刻印着形象生动、图案精美的花纹而成为不可多得的艺术品。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已成为黑龙江乡村文化的重要内容;尤其是乡村文化建设中运行机制的建构,非遗的保护与传承是其重要组成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乡村文化服务、文化产业的发展是互补与融合的关系,非遗文化为乡村文化机制的建设与实施注入了强劲的动力。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乡村文化形态的多元呈现,促使非遗元素与乡村文化形成深度的融合。通过非遗的深厚文化底蕴与乡村文化建设的发展,非遗文化品牌打造与乡村文化生态环境的营建、培养非遗继承人、非遗文创产品的市场拓展、非遗文化助力乡村振兴等方面,使非遗的价值得到全方位的体现。

在乡村文化振兴中,非遗能够发挥促进农民就业、提升农民文化素养、增加农民收入、繁荣农村产业等多种功能,还能为乡村文化振兴起到标杆示范作用。通过非遗为乡村文化振兴提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双重动力,使非遗做强、农民致富,使乡村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一)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马克思始终把精神文化问题的研究与经济的分析相联系,并立足于经济基础说明精神文化现象及相关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社会与动物界的最大区别就是人是有精神需求的,人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时时刻刻都存在”。[2]丰富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是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一环。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促进了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渴望,不同区域、不同文化、不同职业群体对于文化消费的需求更加多元。面对新形势新经济的驱动,非遗逐渐走出田野和角落,利用5G、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平台,有的放矢地提供个性化的文化服务,更好地丰富了人民的精神内涵,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让人民在参与文化成果巩固和发展中获得文化幸福感和满足感。例如流传于黑龙江方正县的方正剪纸,色彩艳丽、造型多变,内容大多是反映方正劳动人民的现实生活,表现当地民风民俗的各个侧面,表达当地人民对吉祥美满和幸福生活的期盼,在民间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可以通过数字化进一步传承和发扬方正剪纸的文化内涵,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二)推动乡村人才引进

人才振兴是乡村文化振兴的关键。为了增强非遗的存续活力,黑龙江省有关部门结合乡村文化振兴,大力实施非遗传承人培养计划,培养非遗传承人、非遗相关产业带头人、非遗骨干,夯实了非遗进乡村的人才基础。实施非遗人才培养计划,通过走出去、请进来、走下去、请上来、师带徒等多种方式,大力培养在乡村文化振兴中能够发挥作用的非遗人才。将数千名非遗传承人送到省内外的数十所高校、院团深造,将文化、曲艺、手工艺等领域的专家学者邀请到黑龙江,先后为非遗传承队伍培养了数百名领军人物或学科带头人。

(三)精准文化扶贫,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黑龙江流域具有独特的地理位置及广阔的河流面积,宽广的河流孕育着以满族、达斡尔族为代表的多民族群体,经过漫长的发展,少数民族生活的自然环境促使多民族融合。因此,黑龙江流域具有丰富的多民族文化性,同时也衍生出具有特色的民族文化,尤其是手工技艺、实物与场所等,如刺绣、剪纸、鱼皮制作技艺和桦树皮制作技艺等。就该省目前情况而言,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要多于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尤其是互联网的兴起,为黑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推广与传承架起了一座新的桥梁。在政府的主导下,扩大社会参与度,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在构建有效的传承体系以及对专业人才进行培养的同时,使非遗文化扎根乡村,找到非遗文化在地域性发展中的沃土。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提供经济效益的同时,推动乡村振兴,为人民群众带来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

黑龙江省有关部门积极开展非遗保护与文化产业的融合,通过对刺绣、剪纸、鱼皮画制作、麦秸剪贴、桦树皮画制作等非遗项目的技艺培训,加快民众脱贫步伐。积极促进非遗保护与文化产业的结合,鼓励和支持非遗传承人创建非遗工坊,在发展壮大后转化为非遗工厂,将工坊家庭小集体行为转变为工厂企业大集体行为,小众转大众,并借助科技手段实现产业升级。经过近些年的培育、保护、传承,很多非遗项目在乡村文化振兴中成为知名品牌,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非遗就业工坊也成为促进就业的一种特殊方式。截至目前,全省共建设非遗扶贫就业工坊25家,已开展贫困学员技能培训389期,培训人员达6095人次,产品数量400余万件,重量50余万吨,人均月增收2000多元。

二、乡村文化振兴战略下数字化对黑龙江非遗文化发展的实施路径

文化和旅游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乡村振兴局共同印发的《关于持续推动非遗工坊建设助力乡村振兴的通知》明确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完成后,推动非遗工坊建设将是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决策部署的重要手段,成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拓宽乡村地区就业渠道的重要措施。文旅部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在2022年6月11日我国第十七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各地共举办了6200多个非遗宣传展示活动,其中线上活动达2400多项。 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对数字乡村进行统筹部署,加强农民数字素养与技能培训成为重要内容。旨在培养乡村振兴人才,增强农民对数字技术的认知和学习意愿。笔者在搜集和整理田野调查的一手资料后,以案例为支撑材料,探寻黑龙江省多措并举数字化非遗取得的显著成效和存在问题。

(一)通过数字记录保护黑龙江非遗资源

数字技术的高效应用,有利于对黑龙江非遗进行永久保存与完整保护,并对其进行再生、修复、利用等,最大化展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价值、历史价值。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与当地高校合作,充分利用影像等数字化手段,记录弥足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现了对当地优秀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如齐齐哈尔市与齐齐哈尔大学联合实施“文化遗产挖掘与数字化保护”项目,达斡尔族青年身穿民族服装唱着动听的民族乐曲、跳着优美的民族舞蹈,齐齐哈尔大学师生则用摄像摇臂、摄像轨道等大型专业设备将这一幅幅精彩画面记录下来,一方面记录了民族乐曲和舞蹈,另一方面也记录了民族服饰。项目组成员通过查找资料、走访专家学者等方式,利用声光影电等数字化手段,将当地优秀的文化现象记录下来,并加以保护和传承。

(二)生产智能化让非遗活起来

黑龙江非遗在形成产业化规模的有益尝试中,延续了师徒传承的特点。非遗的师徒传承有着严苛的制作要求,秉承着一定之规,要求精益求精,对工艺、流程、呈现有着独到的考量标准。而新时代赋予非遗的使命和作用除了保护和延续,更要从发展的角度来对其进行活化的运用。功能实用化、生产批量化无疑是重要的评判要素。非遗的传承发展离不开非遗从作品到产品的转化,从传统手工艺工坊到现代化生产销售观念的提升。黑龙江省文旅厅在非遗工坊助力乡村文化振兴——黑龙江省非遗就业工坊建设推进会议上指出,非遗工坊助力以实现非遗生产智能化、产品产业化、销售电商化为目标,……非遗就业工坊带头人和项目传承人敢于突破“一成不变”的传统经验束缚,形成非遗就业工坊与其他产业共建格局。针对非遗的创新性发展实践研究,省内的大中专院校设立了非遗研究基地,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黑龙江某高校非遗教师在创作时运用图形处理软件设计样稿后通过数控加工成型完成了剪纸创作的批量化生产的积极尝试。在省内缺乏生产加工技术的情况下,通过自媒体平台匹配相关制作工艺和生产加工企业,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非遗生产智能化提供了研究思路。

三、数字化背景下黑龙江非遗助推乡村文化振兴的新思路

(一)拓宽传播渠道,提供精准服务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很重要,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是辩证法的观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特别要注重提升农民精神风貌。

面对非遗保护传承中的种种问题,数字经济的崛起为其提供了解决新思路、发展新道路。 抖音《2022非遗数据报告》显示,抖音上国家级非遗项目相关视频播放总数达3726亿次,获赞总数为94亿次,抖音视频覆盖的国家级非遗项目达99.74%。在抖音“非遗合伙人计划”“看见手艺计划”等助力下,过去一年,抖音非遗项目直播场次同比增长642%,获直播打赏的非遗主播人数同比增长427%,濒危非遗视频播放量同比增长60%。 黑龙江非遗传承人正在用网络工具和手段,完成非遗的数字化保护、传承与传播、销售,逐步改变自己弱势和边缘化的现状。

(二)政府引领、多元结合,提供精准服务

2022年6月13日,黑龙江省非遗购物节直播活动首次采用“政府引领+名人助力+网红引流+粉丝消费”进行了服务传播模式创新,开幕式上,省文旅厅厅长向大家推荐了满族刺绣、旗袍、麦秸画、桦树皮画等非遗产品,激起了网友们的购物欲望,广大网友们纷纷表示,厅长亲自为非遗产品代言,黑龙江的非遗产品信得过、可以买。

同江市非遗保护中心展馆,现代数字技术将赫哲族的文化遗产变成动态的数字化展示。大数据平台、服饰变装平台、360度数字漫游平台、原始村落虚拟漫游平台、展馆地幕互动展示平台、历史长卷数字触控展示平台和VR技术渔猎体验平台等多种现代数字媒介技术与赫哲非遗项目结合,把每一个非遗项目技艺特点形象化,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进而加深对赫哲非遗项目的感受、理解和记忆,探索赫哲非遗项目传承的全新方式和理念。非遗传承既需要保护传统技艺,更需要不断拓宽传播渠道,数字经济为此提供了新机遇。

(三)“非遗+数字经济”双引擎,打开乡村文化振兴新思路

非遗有着丰富的文化内容,而高科技则为其提供现代表达的重要载体。数字经济时代的到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带来了新的契机。在数字化时代背景下,“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命题早已转变为“酒香也怕巷子深”。讲好非遗故事,让非遗“活态化”创新,能让非遗更好地融入人们的生活。同江市国林赫哲沙陶公司通过提取赫哲族代表性文化元素设计创作了城市吉祥物IP“赫哲神偶”,并利用“赫哲神偶”IP形象,与具体产品进行创意结合,设计开发了一系列产品,如玩具、动漫形象模型、服饰、生活用品、办公用品等。同时,国林以IP授权模式与各地生产厂商进行生产制造,在线上推广售卖的同时,进入线下景区,让游客“传出去,带回家”,开创广告效益与经济效益双丰收的有利局面。

四、结语

乡村文化振兴战略是一项系统性工程,与非遗数字化是相辅相成的。乡村文化振兴战略提出要繁荣发展乡村文化,丰富农村文化业态,非遗的多元价值除了为农村现代化注入精神力量,更能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强大的动力。让更多元的理念、技术、价值观念和人才融入黑龙江非遗的发展建设中。通过数字化技术挖掘、阐述非遗的精神内涵,释放物质、精神和文化价值,搭建现代化的人才梯队、生产加工平台、销售传播渠道,使非遗始终能够焕发生机,扎实推动乡村文化振兴。

猜你喜欢
黑龙江文化遗产数字化
推动内部审计工作数字化的探究
数字化赋能农业提质增效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Tough Nut to Crack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文化遗产是“价值富矿”
羡慕等
铅笔长高了
黑龙江出版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