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有序的陶瓷艺术职业教育史

2022-11-27 13:26景德镇艺术职业大学
天工 2022年26期
关键词:制瓷陶瓷职业

徐 辉 景德镇艺术职业大学

瓷器的功能自古以来都是实用性占首位,我国古代的陶器艺术基本上都是日用陶瓷的范畴,包括最普通的杯碟碗盏等。古人也把自己的文化艺术融入了陶器生产中,不管是景德镇窑、龙泉窑、磁州窑、德化窑,还是钧、汝 、官、 定、 哥五大名窑,那极具审美意味的各种型、色等,将东方美学运用到极致,在世界文化遗产中熠熠生辉。同时,这些精美的人类文化结晶很早就开始面向市场了,艺术与经济并不冲突,自古以来,陶瓷艺术传承一直都是具有职业性的。现代陶瓷艺术职业教育在继承了中国传统陶艺文化的同时,运用现代科学的教育方法,将艺术教育职业化、职业全球化,艺术教育与科学相互交融,并以此作为艺术技能教育的培养宗旨,努力培育出更多符合各行各业、全球各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艺术技能型、技巧型、技术型人才,将“泛艺术”化渗透到社会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细节,在更加多元化、个性化、创新化的氛围中,陶瓷艺术职业在机遇与挑战中承担起新的历史使命与担当。

一、传承有序的陶瓷艺术职业教育史

考古证明,中国在一万多年前就开始出现了陶器,已经有彩陶、黑陶和白陶工艺技术,彩陶也是人类走向新石器时期的主要标志之一,它蕴藏了非常丰厚的文化内容,同时也是人类史前时代最好的历史纪录。原始时期的陶器很多是供日常生活使用的器具,有母体艺术类型特征,也有祭祀的功效作用,制作者有可能是家里的长者,也有可能是巫师或者部落首长,而且,原始时期的陶器已经作为实质性的农业器具出现专门制作的工人,这说明师徒传授的雏形在原始社会已经出现。原始陶器的出现与传承对以后的青铜器、民间文化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至今在一些少数民族文化中依然保留有一些原始陶器或者图案的痕迹。

商代(公元前17世纪—公元前11世纪)开始出现有釉色的原始陶瓷,同时各种制瓷作坊也开始产生,随着社会分工逐步扩大,从事制瓷行业的工人数量也逐渐增多,家庭作为当时手工业技术传播的基本单位,较过去有了进一步的稳固与普及。这段时期也是历史上陶发展为瓷的重要转折点。《汉书艺文志》有记载:“农家者流,盖出自农稷之官。”[1]由于奴隶社会的发展,一部分原本服务于贵族奴隶主的职官(畴人)和匠人流散到了民间,之后著书立说,成立了各类学派、宗派,建立私学收徒,从客观上他们也把原本密藏在官府中的技艺带进了百姓中间,并在民间生产实践中吸取了养料,自此社会各类手工艺技术纷呈,也进一步促进了陶瓷生产技艺等手工技艺的发展。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期间的生产技术传承,主要是依靠家族世传,自墨子开设私学传播手工技术之后,开始突破家庭群圈收徒,以师带徒、设学收徒的模式来进行。

东汉(25年—220年)产生了青瓷和黑瓷,完成了陶转为瓷器的第一个巨大跨越。自东汉末年始,中国出现了历时四百多年分裂割据的动荡局势,使中原手工业迅速衰落,尤其是陶瓷类手工业一直处在停滞状态,直到北朝以后,陶瓷类手工业逐渐恢复,白瓷开始大量问世。隋唐时期(618年—907年)与陶瓷相关的专业性技艺传承、教育有了很大的进步,孙立家在《中国古代职业教育的主要教育形式——艺徒制》中有言:“唐代时已设立了掌百工技术之政的少府监(掌管统治者与贵族活动日常用品的制造等,其中就包括了瓷器)在全国范围内招聘优质匠人,并培养和训练高水平艺徒。”[2]这证明手工业技艺,包括陶瓷工艺的传承得到了统治者的重视,形成了官方的机构。这时期制瓷方面的主要成就有三彩、白瓷、青瓷,制作技艺高超,艺术水平上乘。南北朝到唐代的这一时期,由于经济繁荣、手工业的发达以及庞大的技艺教育传承体系,逐步形成了青釉与白釉两种强大的体系,并渐渐形成了“南青北白”的瓷业局面,为后世陶瓷业的传承与繁荣积累了成果与经验。

宋代(960年—1279年)迎来了制瓷高峰,我国也开始建立较大规模的官营手工业体系,当时鼎盛的定、汝、官、哥、钧五大名窑瓷器至今仍享有盛名,其中钧瓷于宋徽宗年间成为御用珍品,被称之为“君王之瓷”。出自北方汝州、宝丰一带的汝瓷,有汝官窑与民间汝民窑(又称临汝窑)之分,都以青瓷居多,汝瓷的问世开启了中国古代青瓷工艺的全新阶段,也彻底改变了人们此前“南青北白”的传统观点。宋朝时期的景德镇出产制瓷原料,交通方便,专门生产细瓷,因瓷质精细,在国内知名,并受到统治者青睐,无数个制瓷工匠世世代代继承制瓷业,先后形成了元、明制造御用瓷中心和清至现代的全国制瓷中心。在制瓷的职业教育方面,宋朝年间,为更有效地培训艺徒,开始运用“法式”的艺徒培养办法。在《宋史·职官五》中有记载:“凡利器以法式授工徒。”[3]所说“法式”的意思就是用规范的技艺来进行操作,“法式”里面记载着非常多的技术知识,比如有功限、名例、图样、规定、料例等,这都是我国古代早期各类职业教育课程的具体内容。宋代之后,中国传统的民间手工艺作坊又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工徒们在随师学艺的同时开始从事新产品的制造,而随着各大高水平民俗作坊争相发展,也产生了类似于西方的工会组织。据宋代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中记述,宋代手工业生产管理结构清晰,都设立有团行、行老、设库、行首等,从中也可以看出当时在选拔职业人才时就已经有了标准和门槛。[4]

明代(1368年—1644年)以后,资本主义的种子在中国江南各地开始产生,制瓷业、纺织、蚕丝织布等商品性经济活动十分活跃,而瓷器也作为商品贸易活动的主要物资之一,直接促进了陶瓷新产品知识和技术在民间的盛行。由于产品流通领域的增加,手工业者之间技术交流的增加,民间作坊之间也有了许多技术总结,比较有代表性的如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其中详细描述了许多工艺制作,比如关于景德镇制瓷工序:“共计一坯之力,经过手七十二,方可成器。”[5]从中能体现当时制瓷工艺之繁复、精细,每一项分工都需要专门的师傅工作,而一直流传下来的父子传承制与艺徒传承制教育为制瓷业提供了大批量的专门性职业人才。

清朝(1636年—1911年),中国瓷器工艺也是一个辉煌灿烂的时期。积淀几千年的制瓷经验,加上督陶官的有效管理,清朝初年的康乾盛世政局相对稳定,经济繁荣,加上统治阶级的喜爱和推崇,促使清初陶瓷制造工艺达到很高水平。清代的陶瓷制造,除景德镇官窑为国内主要造瓷中心之外,全国各地的民间瓷窑也都十分繁荣兴盛,包括福建省的德化白瓷、山东博山黑瓷、宜兴紫砂等。当时以制陶为职业的人数不胜数,以艺徒制为主的陶器职业教育也是主导,督陶官唐英在《陶冶图说》中有以下记载:“以制陶来的四方商贩,民窑二三百区,匠师人夫相持者不下几十万,借此食者甚众。”[6]由此可以看出,制瓷已经成为众多人赖以生存的职业,“工匠八方来,器成天下走”,工匠们吸收百家之长,用兼容并包的博大胸怀,打开了清朝制瓷业的兴盛局面。

清代末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由我国近代知名实业家张謇、袁秋舫、康达等人创建了江西瓷业有限公司,景德镇瓷器业也开始走向公司化时期。1910年之后,陶瓷教育先驱们创办的省立陶业学校,是实业教育的高等职业学校的性质,当时身为文化教育总长的蔡元培先生对“实业救国”非常重视,这在高平叔著述的《蔡元培全集》中有详细记录:“实利主义之教育,以民众生计为与普通教育之中间,其主张之最力者,以至普通学术,悉寓于树艺、烹调、裁缝以及金、木工、建筑工程施工技术之上。”[7]在当时“实业救国”的文化潮流与教学举措中,大批的国外留学人员加入了现代中国陶瓷艺术教育改良与革新之中,给当时的瓷业学校提供了良好的师资人才,为社会输送了大批具有海外制瓷观念的高水平专门性人才。

近现代早期陶瓷艺术课堂的教学方式与中国传统的传承制教学方式完全不同,主要采取西方的新型大学堂形式、科学和艺术综合的教学形式,课程设置层次鲜明、类别多样。在课堂教学方面,倡导科技和艺术融合,并明确指出陶瓷工业的发展一定要重视对科学技术的合理利用。在实践性方面,学校为学生开设了丰富多元的实践性课程,以建设校办实习企业的形式训练毕业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从教师来源上说,有在国外学习背景、具有西方先进的科技制瓷技术经验的教师,又或是拥有精湛技艺的瓷器世家传人,都参与到早期陶瓷职业教学中,教师的多样性也使教育氛围兼容并包,学生能接收到更为全面的知识,培养了大批优秀的陶瓷艺术人才。耿宝昌、秦锡麟在《珠山八友》中就有记述,“当时许多优秀的学生毕业于陶艺学堂,受过陶瓷职业培训”[8]。这期间陶艺学堂为我国培养了大批优秀的现代陶瓷美术人才的同时,也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陶瓷业的传承与复兴保留了火种,为振兴陶瓷职业教育奠定了广阔坚实的基础。

21世纪以后,社会文化、经济都快速发展,传统的教育形式也急需与时俱进,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教育成绩斐然,但一些新的问题也在不断凸显:当前的教育无法满足新兴产业的兴起及第三产业的迅猛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急需完善职业教育体系来解决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短缺问题;我国现代职业教育模式深受传统教育观念影响,在与社会经济文化发展需求相适应方面以及衔接地区经济文化发展方面还很欠缺。职业教育模式有别于普通高等院校,不能一味地照本宣科,复制普通院校的教育和管理模式。而陶瓷艺术职业教育,由于历史的特殊性,需要充分了解陶瓷艺术职业教育的发展历史和现状,用因地制宜的方式、因需制宜的手段,将技能型人才培养、科研和社会服务融于一体,灵活机动对接社会需求,合乎时代发展。

二、陶瓷艺术职业教育的历史意义

传承有序的艺徒制职业教育促进了陶瓷艺术的发展,陶瓷艺术史和民间美术史分不开,和民间美术的特征一样,有着浓浓的生活哲学、审美趣味、宗教色彩等。和中国美术史也有很多相同的地方,比如都讲究师法传承问题,都受文人士大夫和宫廷美术的影响,都体现中国广博精妙的文化及审美特点等。与从事绘画行业的人一样,都是言传身教,技能传授以“心传”为核心,需要心领神会,举一反三,强调亲密的师徒关系,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尊师重道。传承千年的陶瓷技艺也处处体现着中国人的教育观、生活美学观、哲学观、宗教观,陶瓷文化用独特的魅力,展示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风貌。

由于陶瓷行业的艺术技能知识具有开放性,易于普及和推广,使其在当代美术教育中脱颖而出,陶瓷职业教育的优势也逐渐凸显。在中国陶瓷职业文化的引领下,瓷器产业发展迅速并呈现出繁荣景象,经济的繁荣带动了瓷器文化的蓬勃发展,文化又带动了实业发展,经济和文化交相辉映,人类在实现对物质生活追求的同时,也得到了精神生活的抚慰。向焯在《景德镇陶业纪事》中有记载:“旷观东西各国,野无旷地,国无游民,而工艺繁荣,商贸繁荣,既无异高等教育普及之效,亦无异职业教育普及之效,故愿讲求民治者,盍当注意焉。”[9]向焯颇有远见地察觉到了经济崛起的关键在于职业教育的崛起。现当代社会文化经济快速发展,国家对传统文化愈加重视,陶瓷艺术作为文化瑰宝,陶瓷行业及其职业教育的关注度也在逐步提升。现当代的陶瓷艺术职业教育是针对陶瓷行业及其岗位需求,用学校教育的方式传授陶瓷行业所需的职业技能知识,为陶瓷企业及社会培养所需的职业技术人才的教育,通常也会运用校企合作方式来教学,根据市场需求融入传统文化精髓。陶瓷职业教育用更为积极的方式,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运用更为科学、全面的教育教学方法,为国家培养现代陶瓷职业技术人才。一批又一批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掌握中西合璧的陶瓷工艺技巧、创制出具有浓郁中国特色同时又灵活运用西方技法的专门性人才助力国家经济文化的发展,也承担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猜你喜欢
制瓷陶瓷职业
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
进口原料及设备制瓷对启新瓷厂发展产生的影响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职业写作
陶瓷艺术作品
我爱的职业
《景德镇传统制瓷工艺》成为省级地方标准
五花八门的职业
陶瓷鉴赏
陶瓷食具与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