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可持续发展核心素养与培养路径

2022-11-27 19:34谷陟云
安顺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核心素养思维

谷陟云

(安顺学院教育科学学院,贵州 安顺561000)

国际上,为应对21世纪知识经济、信息化、全球化、终身学习的挑战,欧美各国及地区相继开展了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概念内涵及其框架研究。在此背景下,我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为教育理论与实践领域的热点议题。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构建,是其研究的核心成果,以此深化课程改革、回应时代诉求、适应终身学习和社会发展需要。这也引动了高等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的探讨。这表征着核心素养是一个具有时代性和前瞻性的动态概念[1],不同的社会时代有不同的内涵和指标体系。同时,核心素养还显现出阶段性特征,不同阶段、不同类型的教育背景下的学生核心素养指标体系是有差异的。即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是随着社会发展、时代背景、阶段情境的变化而变化。

一、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大学生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研究视角各别、价值取向有异,呈现出各别话语形态。如有学者认为,中国学生核心素养,应体现中国话语体系,在中国语境中,核心素养属于“道”的范畴,扎根于中华优秀文化土壤,应彰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2]这里尝试从可持续发展的视角探寻大学生可持续发展核心素养构成及其培养。可持续发展改变人类世界观,改变人类价值观,改变人类思维方式,改变人类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给人们带来美好生活的向往。由此,可持续发展对大学生可持续发展核心素养寄寓了崇高的价值期望。

(一)可持续发展意蕴

自20世纪以降,伴随科技的迅猛发展,人类面临着一系列威胁其生存与持续发展的全球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课题。这种“全球变化”意味着全球自然资源、环境和生态变化方式与全球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变迁密切地交织在一起。由此,自然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和文化之间的相互依存关日益复杂。过去传统的资源消耗型发展模式已经过时,无法消除贫穷和克服不平等,并不断引发生态危机和环境危机。我们现在栖居的世界存在着诸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我之间的生态危机、人文危机、道德危机、心理危机;文化与文化之间的价值观冲突[3]。这些危机与冲突所导致的恐怖主义、粮食短缺、能源紧张、环境污染、气候变化、食品安全、生物多样性丧失等全球问题使人类社会不断出现新的不可持续发展问题。这表明需要新的发展理路——可持续发展予以解决这些“恶”的问题。

“可持续发展”理念于20世纪80年代基于环境保护而提出。其含义是指“在不损害后代人利益需求的前提下满足当前人类需要的发展模式”[4]。自此以后,可持续发展成为人类社会所要追求的一种关乎人类能否可持续生存与发展的重要价值观,成为人类不断追求的共同愿望,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可持续发展意味着国内及国际间的合作;意味着国家和国际间发展的公平性;意味着国际经济环境相互支援;还意味着维护与合理使用自然资源以支撑生态抗压力及经济的增长。这样,可持续发展要求人们对过去的思维方式、价值观、行为方式、生活方式进行反思与改变,建立可持续发展的世界观、价值观、生活与行为方式。21世纪,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一种新的发展观、一种新的发展理念、一种新的发展原则、一种新的发展模式、一种新的发展战略、一种新的发展目标正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与认同,成为人类发展的共同目标。它指向人们意识的变革和行为方式的改变,根除传统落后的发展思想以及不可持续生产、消费和生活方式,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治理模式,促进社会、经济、环境、文化创新、协调、绿色、开发和共享的可持续发展。在面对生态、环境、经济、文化、气候、安全等方面因素的不确定性的复杂问题,我们需要全社会所有人的共同参与国际合作。

依据可持续发展的这些转变需要个体意识的深刻变革,要求人们学会灵活应对一切变化、复杂性、争议以及不确定性。这只有依赖于教育才能实现这一关键性的转变。因此,21世纪议程,指出教育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为了使个人处于从事与可持续性相关问题的一个有利位置,需要一个教育视角的转变,从根本上对教育进行重新定位,转向“可持续发展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可以而且应该肩负起处理可持续发展问题的责任,并促进可持续发展核心素养的发展。

(二)可持续发展高等教育

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性的重新定位和转变需要个人意识和行为的深刻变革,从而发展素养以促进更可持续的未来。而这只能通过学习方能实现;因此可持续发展已被理解为一个学习的过程。[5]教育既能使人们更自觉、更有资格以负责任的方式参与塑造未来的发展,又能提高人们对可持续发展相关问题的认识,并对经济、社会、环境和文化作出创新贡献。[6]学习和教育成为可持续发展美好愿景实现的崇高方略。在社会发展背景下,教育应该使人们能够通过考虑其当前、未来社会与环境影响而从全球视角反思自己的行动,并有效地进行干预,以形成可持续的行动。教育应赋予个人在复杂情况下的行动智慧,这就要求个人向新的方向发展。可持续发展教育旨在培养人们参与社会政治进程的核心素养,从而使社会迈向可持续发展。[7]瓦尔和斯科特认为,这种素养本位的可持续发展教育概念不是促进某些行为和思考方式,而是特别关注“建立批判性地思考和超越专家所说的以及测试可持续性发展思路的能力”和“探索可持续生活中固有的矛盾”。[8]在内容方面,必须强调的是,可持续发展教育不仅仅是环境教育:“以实现可持续性为目标的教育与先前的环境教育方式不同,因为它重点是在环境质量、人类平等、人权与和平及其背后的政治因素之间建立更紧密的联系。”[9]因而,它的蕴涵比环境教育更加深厚,它既要求人类重新审思消费至上的思维模式,重新思考人类固有的经济发展模式,还强调在着力当地发展的同时,更要放眼全球发展。从全球的视角考虑和讨论环境气候变化问题、发展与消费问题、生物多样性与健康问题。也就是说,可持续发展教育内容是多方面的,每方面的教育都如同一个花瓣,它们共同构筑教育这枝花,每个花瓣从不同方面指向一种共同的核心价值观,即赋予人们权力和能力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未来。[10]这样的价值观以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科学知识、学习能力、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为载体,在“远景目标与即时行动之间建立联系,并通过利用人们深切的愿望激励其采取行动”,“塑造更美好的未来”。因此,可持续发展教育帮助人们找到实现变革的方法,功能在于促进社会、经济、环境、文化和人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克服传统教育中人文精神的缺失、知识本位、教师本位等与社会实际相脱离的弊端。[11]

大学不仅要传授在全球化世界中取得成功所必需的技能,而且要培养学生、教师和工作人员对环境问题和文化多样性的积极态度;大学要帮助他们了解丰富的自然和文化如何有助于在一个更安全的世界为所有人创造更美好的生活;大学要向青年人灌输为社会和环境作出贡献的愿望;简而言之,促进他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可持续性。

为应对这些挑战,大学必须成为一个“学习研究场”[12]——他们应该创设具有跨学科、参与、问题导向以及正式和非正式学习链接等几方面相互联系特点的教与学的环境,这样便可以促进可持续发展需要的核心素养的发展[13]。

这些努力是可持续大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正如前面陈述所显示的那样,这些大学在未来可以发挥良好的作用。可持续大学需要面对的其他挑战包括:机构可持续性政策、动员员工和学生、培训员工,将可持续性纳入研究、继续教育及其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然而,尽管自1990年以来已经通过了可持续发展高等教育宣言,大学已经在该领域开展了一系列广泛的活动,并建立了网络,然而为使大学为未来做好准备,仍有许多工作要做,而且有许多问题仍有待讨论。例如,在高等教育应该获得的可持续性核心素养的遴选和定义仍有待深入讨论和研究[14]。可持续发展教育实现途径之一便是可持续发展核心素养的培养。

在全球变化和日益复杂的背景下,可持续发展高等教育旨在使人们不仅能够获得创生知识,而且还能够从面向未来和全球负责的角度对人们的行为和决策的影响和复杂性进行进一步反思。因此,有必要构建一种新的学习文化,在开放和参与的过程中检验其对可持续未来的潜力。

可持续发展高等教育的概念至少在两个方面与未来有联系:一方面,它的目的是发展可持续性核心素养,从而使学生对付不可持续的不良问题,并有助于建立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未来。在另一方面,它是关于高等教育自身的未来,因为为了能够参与全球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它提出了高等教育未来的应然理想样态的问题。

(三)可持续发展大学生核心素养

始于1997年OECD启动的“素养的界定与遴选:理论和概念基础”项目,构建了“核心素养”(key competencies)框架体系,并对世界各国核心素养体系构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016年,北师大举行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发布会,发布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该框架旨在培养学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包括文化基础、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三个素养维度,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个素养方向,十八个素养指标。有研究者认为,与欧美国家的核心素养框架相比,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缺乏时代感,不够聚焦,显得笼统、宽泛,包容庞杂。[15]还有有研究者认为,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存在着缺乏背景感和针对性,即这样的核心素养框架是在何种背景下为解决何种问题而建构。[16]基于此,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界定和指标的建构需要时代感和背景感,使其具有具体针对性而避免陷入“无限宽泛”的困境。因此,本文主要讨论面向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大学生应具备什么样的可持续发展核心素养,即大学生可持续发展核心素养的具体内涵及其构成,并且这些核心素养是能够通过大学教育来培养与生成的。

可以把可持续发展视为相关核心素养遴选的一个关键性、规范性起点。核心素养是知识、技能、态度、情感的耦合体,大学生核心素养同样涉及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多方面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整体。大学生可持续发展核心素养(key competencies in sustainability或key competencies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是指“大学生在面对现实世界的可持续发展难题、挑战和机会时能成功完成任务并解决问题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耦合体,是指学生将可持续发展理念与现实相结合的综合素质,具体包括五方面素养:系统性思维素养、前瞻性思维素养、规范性素养、战略素养、人际关系素养”[17]。它具有“特定的时代背景、多重关系的协调统一、任重而道远的责任”[18]三重特征。

德国学者格哈德·哈恩认为,这种“素养塑造”包括以下核心素养[19]:前瞻性思维能力、跨学科工作能力、国际视野和视角转换的能力、处理不完整和复杂的信息的能力、参与能力、合作能力、处理个人决策困境的能力、自我激励和激励他人的能力、个人和文化模式的反思能力、独立行动能力、伦理行动能力、移情和团结能力。

欧洲和拉丁美洲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教育,十分重视核心素养的培育,据此,马可·里克曼采用德尔菲法对德国、英国、智利、厄瓜多尔、墨西哥的17名可持续发展教育专家就大学生可持续发展核心素养进行问卷调查。通过因素分析与归类,得出了一组12项核心素养[20]:系统性思维和处理复杂性的素养、前瞻性思维素养、批判性思维素养、公平和生态行为素养、在异质群体中合作素养、参与素养、移情和视角改变的素养、跨学科工作素养、沟通和媒介使用素养、规划和实现创新项目素养、评估素养、不确定性和挫折承受素养。

欧洲与拉美17名可持续发展教育专家一致认为,最重要的可持续发展核心素养是:系统性思维和复杂性处理素养、前瞻性思维素养、批判性思维素养。但也存在一些差异,欧洲更注重同情心和视角转换的素养,而拉丁美洲地区更注重合作素养和参与素养。[21]

可持续发展核心素养培育具有成熟的经验。德国基于塑造未来社会的理念,提出“素养塑造”模型,大力倡导公民参与,同时具体提出八大素养,如面向未来思考的素养、以开放视角创新知识的素养、决策素养、跨文化理解、合作素养、参与式学习素养、自我计划、执行计划素养,等等。[21]

在“可持续发展教育2005” 提出的核心素养基础上制订了一系列核心素养,包括批判性思维、预测规划能力、综合思维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合作的态度、相互联系和相互尊重、责任感。[22]

目前可持续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已有多种概括[23],但大部分都围绕一个核心思想,即可持续发展核心素养能够应对未来全球社会、经济、环境与文化可持续发展的新挑战,以促进社会、经济、环境、文化可持续发展,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

二、大学生可持续发展核心素养培养的教育教学变革

(一)教育理念变革:从以知识为本走向以人为本

可持续发展核心素养具有促进大学生可持续发展和塑造美好未来社会的潜能,使大学生掌握应对当今和未来挑战的知识、技能、能力、态度和价值观,特别是系统性思维、前瞻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分析解决复杂问题能力、创造性、协作精神、参与应对不确定性能力。因此,可持续发展核心素养的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在培养未来社会成功的学习者、自信的个体、负责任的公民和有效的社会贡献者[24]具有重要的育人作用。

基于社会经济文化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可持续发展核心素养教育是一种培养具有可持续发展核心素养的行为自觉、自律的有责任感的人为目标指向的新型教育。它通过解决个体“人”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最终解决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这种以可持续发展核心素养为价值取向的新型教育与传统教育大异其趣,最大的差异在于前者指向人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双向建构。由此,未来教育必须按照可持续发展意蕴从观念、政策、目标、内容、方法等方面进行全方位重构,从知识本位走向人本位,从而承担起培养具有可持续发展意识、信念、态度和行为的可持续发展人才。可持续发展核心素养教育要求大学教育教学活动要以大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核心素养为价值指引,生成人与自然、社会、环境、文化整体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通过核心素养教育理念“唤醒人的可持续发展意识,培养人的持续发展价值观,开发人的可持续发展潜能,构建人的可持续生活方式,激发人的可持续发展活力, 发展人的可持续核心素养,提升人的可持续发展质量, 找回‘使人成为人’的教育的本义”[25],回归属人的教育本真。

(二) 课程内容重构:从分科走向整合

课程是大学生可持续发展核心素养发展的核心与支柱。正如可持续发展研究为回应人类社会所面临的严峻挑战,提出了需要突破学科壁垒以整合资源的解决之道。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教育十年规划宣言(2005-2014) 》将可持续发展描绘为一种横跨多门学科的价值图景。然却“当前大部分高校毕业生缺乏一种对世界广泛、整合的整体认识”[26]。可持续发展核心素养要求人们采纳跨学科整合的、整体系统性的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它强调将社会、经济、环境与文化可持续发展知识融入课程内容。同时,可持续发展的国际合作强调培养大学生跨学科整合知识的能力、跨文化的合作能力。在此背景下,需要课程组织从分科走向整合,以适应可持续发展核心素养教育的需求。

当前已有一些高校开始引入可持续发展核心素养教育,“但还没有在打破学科壁垒方面确立可持续发展的整体性思维”[27]。因此,在面向所有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核心素养时,课程设计需要强调课程的整体性,注重学科之间的相互融合,在体系和内容上实现从分科走向整合,以整体性之课程培育整体性之素养。

(三)教学方法的改进:从教师中心走向学生中心

培养可持续发展核心素养,需要改进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教师教法和学生学法二者的有机联系与相互作用,其实质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28]可持续发展核心素养是难以从死记硬背、题海战术的训练中塑造出来的。可持续发展核心素养教育教学方法法应该是让学生学会提出批判性的问题,能够明确个人的价值观,有更积极、更可持续发展的环境远景意识,有系统化思维,有前瞻性判断力,有同情心和视角转换力,有协作精神,有应对不确定性能力,能够通过应用型学习形成可持续发展核心素养。在教学设计方面,要基于学生中心的原则进行教学设计。在教学方法方面,采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实践探索等教学方式,以激发大学生为可持续发展的美好生活而作出有效贡献。

为塑造大学生可持续发展核心素养,大学教学方法需要从“以教师教”为中心转向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学习”中心,从唯理论知识的传授,转向更加重视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学生提供注重“如何思考”,而不是“思考什么”[29]的机会。培养大学生可持续发展核心素养,要基于“反思性学习”或者“深度学习”路径发展学生“批判性思维”“前瞻性思维”“系统性思维”。

(四)学习方法创新:从单一知识学习走向整体学习

由于可持续发展核心素养教育注重培养学习者应对变化和不确定性的能力,同时也基于社会可持续发展所具有的综合性、复杂性与多面性,可持续发展核心素养教育在学习方法上注重探究发现式学习、问题解决学习、团队式学习、社会实践性学习、参与式体验性学习、批判式思维学习等,所有这些学习都是以学生为中心、以素养培养为主线、以价值观为导向的学习。这对于传统的偏重课堂知识讲授的教学方法无疑是巨大的变革。这些良好的学习方法能改善人与自然、环境、他人、自我、社会的关系;能改善文化与文化、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使大学生形成一个完整的人,而不是单向度的人。这就要求大学生的学习需要从单一知识学习走向整体学习。因此,大学生可持续发展核心素养教育应该体现出混合式学习或跨领域的学习特征,即一种整体学习方式。

整体学习要按照以学生学习与可持续发展核心素养为中心的原则设计教学、促进学习,以激发大学生为美好的可持续发展生活而有所作为。通过这样的学习,有助于大学生形成可持续发展核心素养,如前瞻性思维、批判性思维、交往合作参与能力、跨文化理解、国际视野等。人们对社会可持续的美好生活价值图景的向往,迫切需要可持续发展核心素养教育培养出来的一般普通建设者、专业人才和领袖人物即政府的领导者和决策者都能参与促进所生活的社会向更加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和可持续的方向前行,塑造人们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使其最终成为具有可持续发展核心素养的人,以创建一个更加公正、和平、宽容、包容、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美好世界,形成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创明天的美好生活。

猜你喜欢
核心素养思维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抓住本质重理解基于素养活应用
多思少箅彰显素养
一节践行核心素养的数学拓展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