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大骨瓣减压术与常规骨瓣开颅术治疗重型脑外伤的 应用研究*

2022-11-29 02:41张立阳龙青山胡永珍李雪松
医学食疗与健康 2022年26期
关键词:骨瓣硬膜脑外伤

张立阳 龙青山 胡永珍 李雪松

(惠州市第三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广东 惠州 516000)

脑外伤疾病主要是指因为患者脑部遭受外力等一系列不良刺激而导致的头部的损伤。重型脑外伤疾病在我国临床上属于神经外科常见疾病之一,同时此种疾病的发生率相对较高[1],导致其治疗预后效果比较差,临床病死率达50%左右[2]。在临床治疗重型脑外伤疾病时,常对患者实施常规骨瓣开颅术,但是使用此种手术治疗的患者其术后发生并发症的概率相对较高,其临床疗效不太可观[3]。重型脑外伤可以分为脑干损伤以及颅内血肿等情况,对于患者的生活质量以及生活水平均造成不同程度的不利影响,当患者疾病程度较为严重时,甚至还会对其生命健康带来直接威胁。但是在重型脑外伤疾病中,单纯脑外伤疾病发生概率相对较少,通常情况是往往合并存在颅骨损伤以及颅骨骨折等一系列相关状况,为此在临床治疗中往往通过对患者采取标准大骨瓣减压求或者传统骨瓣开颅术等方式来为患者打开手术治疗窗口。主要是因为,重型脑外伤疾病在不断发展时其关键病理变化情况主要表现为颅内压异常增加,但是对于颅内压异常增加的情况下,通常对患者开展去骨瓣减压术进行治疗,由此可见,在以往对于合并存在颅内压异常升高的重型脑外伤及病临床治疗过程中,常规骨瓣开颅术此种治疗方案使用率相对较高。基于此,本文通过对重型脑外伤疾病实施标准大骨瓣减压术与常规骨瓣开颅术进行治疗,研究对比此两种治疗方式的临床应用效果,内容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本院2019年3月 至2021年3月治疗的重型脑外伤患者60例,根据患者所采取手术治疗方式的不同将其均分为对照组(n=27)与观察组(n=33)。对照组患者年龄在26~69(44.63±3.16)岁,男女例数比为17/10;脑外伤发生时长1~16(5.2±3.6)小时。观察组患者年龄在28~71(45.63±3.49)岁,男女例数比为19/14;其脑外伤发生时长1~20(5.5±5.0)小时。两组患者基本资料(年龄、脑外伤发生时长以及性别等)对比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存在对比性。

纳入标准:(1)患者病理种类主要有弥漫脑水肿、脑干损伤等,通过对患者进行一系列临床检查,均被诊断为重型脑外伤;(2)患者以及患者家属对本研究所有环节与治疗方案均表示知情;(3)患者临床治疗资料齐全,配合度与依从性较高。

排除标准:(1)患者对手术存在禁忌症或者过敏症;(2)患者合并具备严重心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障碍问题;(3)半途退出本研究患者。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本组患者实施常规骨瓣开颅术治疗方式,具体操作如下:实施经口气管插管对患者进行全身麻醉,根据术前影像学的定位确定开颅骨瓣的位置,骨窗直径8~10 cm,在对患者骨瓣进行去除时,所去除骨瓣的面积在100 cm2左右。在完全清除患者颅内血肿及损伤脑组织后,使用人工硬膜对其硬脑膜进行减张修补、缝合。根据具体情况判断是否放置引流管,然后缝合头皮。

1.2.2 观察组

本组患者实施标准大骨瓣减压术治疗方式,具体手术治疗操作如下:实施经口气管插管对患者进行全身麻醉。在患者的耳屏前方做切口,于耳廓上方向后上方延伸向顶骨中线,与距离中线2~3 cm处平行中线向前延伸,直至前额部发际下,在对患者进行去骨瓣时,向下咬除颞骨至中颅底,骨瓣去除的面积控制在150 cm2左右[4]。在彻底清除患者硬膜外血肿同时对位于硬膜下的血肿及脑内的血肿、脑挫伤病灶进行彻底清除。创面进行完全止血,使用人工硬膜对患者硬膜进行减张缝合、修补,同时颞肌、帽状腱膜进行减张缝合。按照患者创腔具体情况判断对患者是否应该放置引流管,然后缝合头皮。

两组患者手术治疗结束后动态监测患者颅内压,给予脱水治疗,促使患者颅内压下降、增加脑灌注、改善患者脑循环。与此同时,动态监测患者内环境,维持患者的水电解质与酸碱平衡。当患者合并存在应激性溃疡或者中枢性高热时,及时对其实施对应的治疗措施,在患者病情稳定时,实施综合康复治疗方案,帮助患者早日恢复。

1.3 评判标准

(1)对比两组重型脑外伤疾病患者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包括脑积水、颅内感染、脑脊液漏以及脑梗死症状;(2)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包括术后急性期平均颅内压及术后3个月神经功能缺损变化情况;(3)对比两组患者经过不同手术方案进行治疗后3个月后治疗总有效率,分为显效、有效以及无效三种情况,临床症状完全消失的同时其脑神经功能恢复正常状态,并且可以独立生活以及工作即视为显效;临床症状表现在术后有所缓解同时脑神经功能明显有所改善,但是还存在一定程度的后遗症情况且无法从事之前工作,生活虽然可以自理但需要别人照顾则将其视为有效;临床症状无明显的缓解且脑神经功能未得到改变,生活不能自理或者出现死亡情况则视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用(±s)、[n(%)]分别表示计量资料与计数资料,分别采用t与χ2检验。以P<0.05则代表存在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2.1 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

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为6.06%,低于对照组总发生率为25.93%,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对比[n(%)]

2.2 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

观察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以及平均颅内压均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对比(±s)

表2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对比(±s)

组别 例数 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分)平均颅内压(mmHg)观察组 33 12.39±2.26 19.07±3.09对照组 27 25.84±3.61 29.98±4.37 t - 25.491 26.316 P - 0.000 0.000

2.3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3.94%,高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70.37%,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对比[n(%)]

3 讨论

重症脑外伤疾病是近几年来我国发生率相对较高的颅脑损伤性疾病之一,因为此种疾病发病比较急促,病情危重,患者发生一系列并发症的概率相对较高,所以重型脑外伤疾病具有致残率高、致死率高的临床特点[5]。在临床治疗中发现,当重症颅脑外伤患者颅内压水平呈异常的增长趋势时,则提示患者可能出现不良预后,为此临床治疗上始终坚持的基本原则是,对重症脑外伤的患者要及时有效的降低其颅内压并控制在一个适宜的范围。

重症脑外伤疾病而言,单一的脑外伤疾病发生比较罕见,除脑组织损伤外,还会合并存在颅骨骨折、硬膜下或硬膜外出血、迟发性出血、脑疝等情况[6]。所以在对此种疾病的治疗过程中,临床医生可能会根据不同患者脑外伤的情况,病情的轻重缓急,在不同时机进行手术。当患者重症脑外伤疾病发展的重要病理变化为颅内压恶性上升趋势时,选择对其实施标准的大骨瓣减压手术治疗;而未出现颅内压恶性上升情况时,治疗重症脑外伤疾病往往实施传统的骨瓣开颅手术。

从本次研究结果可知: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6.06%,低于对照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25.93(P<0.05);观察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以及平均颅内压均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3.94%,高于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70.37%(P<0.05)。由此可见,对重型脑外伤患者实施大骨瓣减压手术治疗方式其临床治疗效果明显。除此之外,有相关临床研究表明,实施双侧或者单侧的大骨瓣减压手术治疗方式来治疗重型脑外伤疾病患者,能够明显推动患者颅内压水平下降程度接近甚至高于50%,并且还可以对患者颅内压处于稳定状态。其次,标准大骨瓣减压手术治疗方式可以在直观的视野下对患者实施止血工作的同时,使患者出现迟发性血肿的概率有明显的下降。同时标准大骨瓣减压手术治疗方式操作方式简单便捷,安全性高,且患者术后发生并发症的概率比较低。同时,外力作用是造成人体出现重型脑外伤疾病的重要因素之一。但是在临床治疗重型脑外伤疾病时,常规治疗措施是骨瓣开颅手术治疗方式,虽然此种治疗方式存在一定程度的临床疗效,但是从长期的临床疗效以及预后情况出发,骨瓣开颅手术治疗方式其疗效不太明显。随着医疗科技技术的不断进一步与发展,标准大骨瓣减压手术治疗方式为临床治疗重型脑外伤疾病给予的新的治疗方向。

从传统的骨瓣开颅手术治疗方式出发,是临床治疗重型脑外伤疾病使用率较高的一种治疗方式,局部减压在疾病早期有一定的临床治疗效果,但是在进行性颅内压升高的患者,此种治疗方式减压治疗效果不太可观,同时由于术野的限制,可能无法做到尽可能的清除坏死的脑组织及颅内血肿[7]。从标准大骨瓣减压手术出发,此种手术治疗方式优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手术视野暴露区域较为宽广,骨窗部位比较低,可以将患者的额叶、颞叶、顶叶以及前中颅窝等部位充分暴露,有利于术中探查、减少副损伤,可以在直观的视野下对术区实施止血,使患者术后出现迟发性血肿的概率有明显的下降。(2)在实施标准大骨瓣减压手术时,由于骨窗比较宽广且位置相对较低,同时对硬膜进行减张缝合,促使患者的颅内压水平显著下降。有相关临床研究表明,实施双侧或者单侧的大骨瓣减压手术治疗方式来治疗重型脑外伤疾病患者,能够明显促进患者颅内压水平下降程度接近甚至高于50%,并且还有助于维持患者颅内压的稳定。不仅有利于患者脑疝的还纳复位,还有利于减轻肿胀脑组织对颅内血管的压迫,调整改善患者的脑组织供血及静脉回流,进一步显著的降低了患者术后颅内压恶性升高的情况出现[8]。但是在传统的骨瓣开颅手术中,由于其骨窗区间相对较窄,再加上减压不彻底,会使患者术中、术后脑组织膨出概率升高,同时可能造成患者手术骨窗部位出现脑组织嵌顿疝,导致患者脑组织发生缺血性坏死的不良事件发生。

虽然去骨瓣减压手术对治疗重型脑外伤患者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但患者在术后仍然存在一定的概率出现并发症,如术后对侧出现迟发性出血、减压区域的脑膜或脑膨出、慢性硬膜下积液、慢性皮下积液和术后减压窗皮肤凹陷等情况。在临床上,术中使用人工硬膜减张缝合、修补硬脑膜[9];在患者度过脑水肿期后,采用弹力约束绷带适当的加压包扎[10];术后早期进行颅骨缺损修补手术等[11],这些方法可能起到减少术后硬膜下积液、皮下积液、脑膜或脑膨出的概率[12-13]。临床上需要继续重视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行颅骨去骨瓣减压术后并发症的发生,进行及时有效的干预,以期改善患者预后。

总而言之,标准大骨瓣减压手术方式治疗重型脑外伤患者,其手术治疗方式操作简单便捷,安全性高,患者术后发生并发症的概率比较低,其远期临床疗效更为理想,明显的改善了其预后效果,具有临床推荐实施的价值与意义。

猜你喜欢
骨瓣硬膜脑外伤
为什么开颅去骨瓣减压术后不建议做有创颅内压监测
改良外伤大骨瓣手术在重型脑外伤患者治疗中的应用
早期气管切开对于脑外伤患者的治疗体会
硬脑膜外和硬脑膜下血肿相关知识,你应了解吗?
双侧标准大骨瓣开颅去骨瓣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老年人撞到头没出血 警惕看不见的“致命伤”
脑外伤病人术后颅内感染的相关因素分析
浅析标准大骨瓣开颅减压术在颅脑损伤治疗中的临床效果
CT引导下钻孔引流术治疗外伤性亚急性硬膜下血肿效果分析
老年人与慢性硬膜下血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