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战略强引领 合作共赢开新局
——党的十八大以来江苏贯彻落实国家重大战略成效综述

2022-11-30 10:33张维伟
统计科学与实践 2022年9期
关键词:长三角江苏

□张维伟

|协同推进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

自2018 年11 月,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江苏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强化与沪浙皖等兄弟省市的协同配合,立足产业创新、基础设施、区域市场、绿色发展、公共服务、省内全域等“六个一体化”,率先探索区域一体化制度创新和路径模式,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进入加速期、迈入快车道。

(一)支撑引领作用充分彰显

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以全国16.7%的人口,创造了24.1%的地区生产总值。2019 年、2020 年和2021 年,长三角地区生产总值分别迈上23 万亿元、24 万亿元和27 万亿元台阶,2021 年达到276054 亿元,占全国GDP 总量的比重近四分之一,达到24.1%(图1)。2019—2021 年,江苏、上海、浙江和安徽GDP 年均增速分别为6%、5.2%、6.3%和6.5%,构筑了支撑全国经济大盘的强劲增长极。

图1 长三角地区2018—2021 年地区生产总值(单位:亿元)

江苏作为长三角地区规模体量最大的省份,为长三角一体化提供了重要支撑(表1)。2021 年末,江苏常住人口8505.4 万人,占长三角地区的比重为36%。2021 年,全省经济总量超过11 万亿元,同比增长8.6%。人均GDP 由2019 年的11.7万元增加到13.7 万元,连续13 年位居各省(区)之首。进出口商品总额由2019 年的43379.73 亿元增加到2021 年的52130.6 亿元,年均增长6%。2019—2021 年实际使用外资累计达到875 亿美元,其中2021 年实际使用外资330 亿美元,占长三角地区、全国的比重分别为35.4%和19%,保持全国第一。

表1 2018—2021 年长三角地区GDP 占全国的比重(单位:%)

(二)科创产业融合发展硕果累累

近四年来,三省一市协同发力,勇当科技和创业创新的开路先锋,推动长三角地区创新策源能力建设不断增强。国家技术转移的东部中心在长三角地区设立了19 个分中心,三省一市相互间的技术交易合同输出1.4 万项,交易额超540 亿元。形成了G60 科创走廊、长三角双创示范基地联盟等一些创新实践载体。2021 年,长三角地区专利授权量143.8 万件,占全国的比重为31.3%。其中,江苏省专利授权量64.1 万件,占长三角地区的比重达44.6%,比2019 年提高了4.4 个百分点。

江苏突出南京和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先发先行优势,加快建设沿沪宁产业创新带,加强与上海金融中心、科创中心紧密对接,超前布局国家重点实验室和产业创新中心。由江苏牵头、上海参与建设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高效低碳燃气轮机试验装置燃烧室试验平台在连云港点火启动,填补了我国大功率燃气轮机试验装置的空白。江苏未来网络、紫金山实验室的建成在国内实现“零的突破”。江苏与沪浙皖共同组建了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联合成立了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重点领域产业链联盟,作为国家重点布局建设的三个综合类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之一,共同实施了22 项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和9 项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

(三)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提速发力

截至2021 年底,江苏省与沪浙皖省际高铁接口增至9 个,占长三角区域内高铁接口总数的75%。省际高速公路接口达到22 个,占长三角总接口数的76%。江苏第一批11个省际断头路项目中有6 条已建成通车。张家港、常熟、太仓接入长三角铁路网,盐城、南通高铁直通上海;徐沪苏湖、通苏嘉甬、南沿江、北沿江等高铁加快推进。宜兴至长兴高速公路江苏段建成运营,宁合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进入扫尾阶段。2020 年7 月1 日,沪苏通长江公铁大桥、沪苏通铁路正式通车运营,南通到上海两地间最短行程压缩到1 小时左右。推动苏州北站、苏州南站、苏州东站等与上海虹桥站共同打造国家级高铁枢纽。

(四)生态环境共保联治能力显著提升

江苏携手上海、浙江合力推动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在水环境协同治理方面“先行先试”。苏州市吴江区、上海市青浦区和浙江省嘉善县为破解省际交界区域治水难题,启动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协同治水,推出联合河长制度。江苏联合沪浙科学治理太湖流域,守护长三角共同的母亲河。推动太湖流域连续14年实现饮用水安全和不发生大面积湖泛“两个确保”。长三角空气污染联防联治联动机制逐步完善,与2018 年相比,三省一市PM2.5 年平均浓度下降幅度均达到25%以上。其中,江苏下降31.3%,超过安徽(-28.8%)、浙江(-27.3%)和上海(-25%),位列长三角第一(图2)。

图2 2018—2021 年三省一市PM2.5 年均浓度(单位:微克/立方米)

(五)公共服务便利共享水平明显提高

“三省一市”汇聚各自资源优势,加快建设便利共享的长三角。率先推进跨省异地就医门诊直接结算试点,长三角41 个城市全部实现长三角异地就医门诊直接结算,联网医疗机构达到8200 余家。成功举办江苏国际养老服务博览会,苏州、南通成为长三角区域养老一体化首批试点。江苏牵头,同上海、浙江、安徽共同研究制定《长三角地区失业保险关系转移及待遇享受的合作协议》,对劳动者参保转移接续、待遇核定享受等方面统一政策口径、服务事项和经办流程,形成制度化工作保障。

(六)一体化体制机制日臻完善

合力破除行政壁垒,加快构建循环畅通的长三角。建成全省政务服务“一张网”,完成长三角“一网通办”专栏上线和132 个专窗设置,区县覆盖率达100%,119 个高频事项实现跨省通办。制定实施《建设G42 沪宁沿线人才创新走廊行动方案》,加快构建差异化、协同化发展的区域人才创新共同体,有力推进了资源要素畅通流动。与沪浙皖联合成立了长三角自贸试验区联盟,携手推进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示范区内设立统一的投资在线审批监管平台,并获得跨区域项目赋码,首次实现权限属地方核准的跨省域项目便捷审批和高效监管,制度性交易成本明显降低,营商环境显著改善。

|强化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引领示范

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实施六年以来,江苏上下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同志关于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相结合,持之以恒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走出一条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新路径。

(一)系统保护修复长江生态环境

坚决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制定《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行动计划实施方案》,推进长江生态环境系统修复。长江流域水生态环境质量由“中等”水平提升至“良好”水平。2021 年,长江干流江苏段水质保持在Ⅱ类,稳定达到优级水平,比2016 年提升50 个百分点;长江主要支流水质总体为优,年均水质达到或好于Ⅲ类断面的占98.3%,比2016 年提升了41.5个百分点,无劣于Ⅴ类水质断面,自然岸线比例提高到73.2%(表2)。长江经济带国家和省警示片披露问题整改实现“当年清零”,596个长江干流岸线利用项目清理整治任务全部完成,累计腾退长江岸线60.4 公里。实施城镇污水垃圾、化工污染、农业面源污染、船舶污染和尾矿库污染等生态环境污染治理“4+1”工程,巩固提升沿江岸线整治成果。

表2 2016—2021 年长江流域江苏段水质变化情况

(二)加快推进产业绿色化转型

化工企业提档升级。自长江大保护六年来,聚焦突破化解“重化围江”和“沿江开发强度过大”两大难题,江苏累计关停化工企业4600 余家,全省化工园区(集中区)数量由高峰时期的54 个压减至29 个。编制并发布省级“三线一单”(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环境准入负面清单),对全省4365 个环境管控单元合理布局、动态优化、分类管理。

新兴动能持续壮大。按照“调高、调轻、调优、调绿”的要求,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布局优化。2021 年,江苏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分别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39.8%、47.5%,比2016年分别提高9.6 个、6 个百分点。2021 年,全省8 大高新技术产业领域共集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9 万余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数为1.3万余家,占比接近70%。

(三)逐步建成综合立体交通走廊

以铁路、机场、港口体制改革为牵引,在国家顶层设计的大框架下,系统规划江苏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高铁方面,成立江苏省铁路集团,南沿江、北沿江、连淮扬镇等一批重大补短板高铁项目加快推进,苏北迈入“高铁时代”。水运方面,深化港口航运一体化改革,推进通州湾新出海口建设,全力打造长江下游江海联运通道示范区,规划建设44 条过江通道,长江南京以下12.5 米深水航道全线贯通。航空方面,组建东部机场集团,优化机场资源布局,无锡硕放区域性国际枢纽机场和禄口机场改扩建工程加快实施。枢纽方面,全面推进南京、徐州、连云港、无锡4 个国家级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做大做强枢纽经济。

|深入推动“一带一路”交汇点建设

2014 年以来,江苏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一带一路”建设的一系列重要指示要求,坚持对话协商、共建共享、合作共赢、交流互鉴,践行新发展理念,以基础设施联通为先导,以产能合作为重点,以合作园区建设为载体,高质量推进“一带一路”交汇点建设。

(一)贸易和投资规模持续扩大

经贸合作不断发展。2021 年,江苏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出口保持较快增长,出口额为8924.9 亿元,比上年增长20.8%;占全省出口总额比重为27.4%,占全国“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出口总额比重为13.5%。2014—2020 年,“一带 一路”沿线国家在江苏累计投资1960个项目,合同外资197.8 亿美元,实际使用外资100.4 亿美元。赴沿线国家投资项目共2128 个,占全省比重为26.8%;协议投资额208.9亿美元,占全省比重为25.2%。投资国别由2014 年的38 个增至56个,投资行业门类由37 个增至73个。

(二)国际产能合作显著加强

境外重点合作园区稳步推进。由江苏省海外合作投资有限公司投资开发的中阿(联酋)产能合作示范园于2017 年启动建设。作为国家发改委明确的全国首家“一带一路”产能合作园区,截至2020 年底,已与20 余家企业签署投资框架协议,与9 家企业正式签署土地租赁协议,园区开发面积为80 公顷。由红豆集团主导、联合中柬企业共同开发建设的西哈努克港经济特区(以下简称“西港特区”),被誉为“中柬务实合作的样板”。2021 年,西港特区进出口总额为22.3 亿美元,同比增长42.8%,继续逆势高增长。由江苏永元投资有限公司作为国内投资主体的埃塞俄比亚东方工业园区,截至2021 年9 月,基础设施投资超2.7 亿美元,吸引入园企业124 家(其中,中资控股企业114 家),园区累计实际投资金额达9 亿美元,总产值为16 亿美元。

境内国际合作园区发展势头良好。截至2020 年底,以中韩(盐城)产业园、中以(常州)创新园等国家级合作园区为代表的20 多家境内国际合作园区集聚企业964 家,吸纳投资57.5 亿美元。其中,中韩(盐城)产业园2021 年实际利用外资4 亿美元,其中实际利用韩资1.7亿美元,同比增长53%;中以(常州)创新园先后被科技部认定为“国家医疗器械国际创新园”,共集聚以色列独资及中以合作企业155家,促成中以科技合作项目40 个。

(三)国际运输大通道逐步形成

国际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不断拓展。连云港港综合功能日益完善,“一体两翼”组合港基本成型,进港航道达到30 万吨级;南京综合交通枢纽地位提升,以南京为中心、辐射全国全省的“米”字型高铁网络进入建设实施阶段,与11 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实现直航;徐州国际陆港、南通新机场和通州湾出海口建设取得突破,与“一带一路”交汇点战略地位相匹配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已经形成。

中欧国际班列实现高质量运营。2021 年,克服计划紧张、口岸拥堵、新冠肺炎疫情反复等诸多影响,全年江苏班列开行1800 列,同比增长29%,开行数量创历史新高;进出口货值达到255.5 亿元,同比增长67.7%,为促进对外贸易发展、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提供了有力支撑。

国际物流供应链保持稳定畅通。2021 年,江苏港口累计完成外贸集装箱吞吐量786 万标箱,同比增长12.6%;外贸吞吐量5 亿吨,同比增长8%。其中,太仓港完成集装箱吞吐量703 万标箱、货物吞吐量2.4 亿吨,集装箱吞吐量稳居全国第8 位、全球第30 位。

近年来,在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外部环境更趋严峻复杂和不确定,江苏将继续发挥多重国家战略叠加优势,牢牢把握重要战略机遇期,坚定信心决心,主动担当作为,当好国家重大区域战略部署的积极倡导者、有力推动者和坚决执行者,联合兄弟省市,加快打造全国发展的强劲增长极,持续增强长三角、长江经济带和“一带一路”在全国乃至全球的影响力和带动力,为服务全国高质量发展大局作出突出贡献!

猜你喜欢
长三角江苏
Changes in China in the eyes of a foreigner
“1+1=7”凝聚长三角人大更大合力
百年辉煌
——长三角油画作品选之四
数读江苏
江苏
数独江苏
数读江苏
“首届长三角新青年改稿会”作品选
江苏
2019长三角企业10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