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釉茶盏的烧制工艺研究*

2022-12-06 22:02童良文
陶瓷 2022年5期
关键词:茶盏油滴釉料

童良文

(南平市建阳区方寸建盏陶瓷有限公司 福建 南平 353000)

举世闻名的中国陶瓷艺术的发展过程与中华文明的发展息息相关。茶盏作为宋代最受欢迎的茶器,也是宋代八大名瓷之一黑瓷的代表,享有“瓷坛明珠”的美誉。宋代盛行斗茶,而在建安贡茶产地尤甚,虽然不能代表茶文化的历史,但却可以反映茶文化在盛行的过程当中所达到的一种高度。而斗茶的标准不仅要看茶汤的色泽和均匀程度,以汤花色泽白,茶面细碎均匀为佳;而且还要看茶盏内沿与汤花相接处有无水痕,以汤花保持时间较长,贴紧盏沿不退为胜。宋人斗茶时喜欢用白茶,以茶色白者为上品,而为了创造最佳的斗茶效果,不仅要茶品好,还要有适合的茶盏。黑瓷茶盏配上白色的茶汤,黑白对比鲜明,斗茶效果最佳;而且盏口面积大、盏身厚重,不但可以容纳更多汤花便于观赏,还有利于茶汤保温,黑釉茶盏随之流行起来,成为饮茶首选的器具。

1 黑釉茶盏的历史

建窑是宋代福建烧造黑釉茶盏的著名窑厂,建窑创烧于晚唐五代,经历了宋、元、明、清四代,烧瓷历史长达千年,对福建地区和江南广大地区都有很深的影响。建窑以盛产黑瓷而著称,在唐代开始创烧,到了宋代尤其是南宋时期最为鼎盛,一直到清代而终。建窑原先是江南地区的民窑,后因北宋晚期“斗茶”的特殊需要,烧制成了专供宫廷所用的黑釉建盏。黑釉建盏是宋代皇室的御用茶具,因其是正烧的,故口沿釉层较薄,而器内底聚釉较厚,外壁往往只施半釉,以避免在烧窑中底部产生粘窑。由于釉在高温中易流动,故有挂釉现象,俗称“釉泪”、“釉滴珠”,这也是建盏的特点之一。随着建盏的流行,黑釉茶盏也在民间逐渐开始流行起来。

黑釉茶盏造型一般为碗口大、圈足小、状似漏斗。但根据口沿、腹部和底足的变化,又将黑釉茶盏分为束口、敛口、撇口、敞口4种类型,其特征如下:

(1)束口盏的口沿曲折,外缘向内凹,内壁相应形成一周凸圈,而宋代斗茶就是使用的束口盏。

(2)敛口盏的口沿微向内收敛,整体造型呈丰满状,市面上常见的有禅定杯、般若杯、鸡蛋杯等。

(3)撇口盏的口沿外撇,盏腹有明显弧度,撇口盏比较具有观赏性,盏腹的线条和盏口是否向外延伸是区分敞口盏和撇口盏的关键所在。

(4)敞口盏的外壁斜直,轻微有弧度,基本都是接近直线,常见的有斗笠盏,因为这类盏整体造型神似斗笠,因此而得名。

茶盏烧制窑口的釉色分为黑色釉和杂色釉两大类。黑色釉在达到1 300℃的高温熔烧过程中,将单质铁从釉和胎中还原出来,根据窑内温度的高低和氛围变化,从而产生不同的花纹,因为花纹的产生难以把握,虽然使用的是同一种釉,但是产生各式各样的花纹,这也是黑釉茶盏的“天成”的原则。

2 黑釉茶盏的釉色

黑釉茶盏主要有乌金釉、兔毫釉、油滴釉3种。兔毫釉是最典型也是产量最大的釉色品种,宋人对釉色的喜好更倾向以兔毫为主,黑色底釉中透析出均匀细密的丝状条纹,形如兔子身上的毛发,兔毫细密、修长、清晰,以碗壁内外都分布均匀密集为上品。

油滴釉是黑釉的特殊品种之一,其特点是在釉面上散布着许多具有银灰色金属光泽的小圆点,大小不一,大的直径达数毫米,小的只有针尖大小,因形似油滴,而故名“油滴釉”。油滴釉属于结晶釉,由于烧成时铁的氧化物在该处呈饱和状态,并以赤铁矿和磁铁矿的形式从中析出晶体,从而形成“油滴”斑。

真正能让黑釉茶盏得到大家喜欢的关键是在于所使用的胎土和釉料。宋代窑口所使用的胎土和釉料均是就地取材,就是这乌泥料产生出了万千变化。现代研究分析表明,当时黑釉茶盏胎体的铁含量高达8%左右,釉的铁含量高达7%左右。

在烧制过程中,将胎釉中的含铁量降到最低就可以烧制成白瓷。把含铁量控制在3%以下,经过高温可烧制成青瓷,低温可烧制成黄瓷。当含铁量超过5%时就会烧成黑瓷。在烧结温度超过1 300℃时,胎体中的铁元素便会熔入到釉中,形成的铁晶体与釉一起向下流淌,便形成了兔毫。如果温度稍低,就会烧成圆状的油滴等。

黑釉茶盏的成品率或精品率受胎釉的矛盾制约很大,必须要铁胎厚釉方才能出精品。然而这样质地组成的胎釉又会大幅增加次品率,如粘窑、起泡、变形等。一只精品建盏的烧成,需要跨经过太多的关卡,胎釉温度都不能出问题。

至于还原气氛这一点,首先要降低炉内含氧量,制造还原气氛。如果使用电窑烧盏,一般是在电窑门上开个口子,往里投入松油柴,油柴在炉内不完全燃烧并消耗氧气。但实际操作时,松柴的投放频率,时机、剂量都得经过反复实践。如果是柴烧制盏,当天的气温、大气压强、空气湿度、窑炉使用年限都会直接影响气氛,而且同一个炉的不同位置,气氛也会不一样。

3 黑釉茶盏的烧制

3.1 黑釉茶盏的坯体和釉料制备

黑釉茶盏坯体包括以下组分制成(质量%):黄泥土50~55、高粘土30~35及黑土20~25。

黄泥土、高粘土和黑土均取自福建省南平市建阳区水吉镇;釉料按以下组分配制而成:红釉矿、水、灰分1、钾长石粉、石英粉、滑石粉、铁红及氧化锌;红釉矿取自福建省南平市建阳区;灰分的制备方法为:将晒干的桦木、榉木、荷木、禾秆、莲蓬壳、玉米苞皮、牛骨、鱼骨及鱼鳞混合,经过高温煅烧,得到粉末状灰烬,灰烬研磨至100~120目。红釉矿含有以下成分:SiO262%~65%、Al2O316%~19%、Fe2O35%~7%、Mg O22%~3%,剩余为微量元素。

(1)将坯体原料按配方称重混合,加水搅拌均匀,再加淘米水进行淘洗,过100~105目筛;将淘洗好的坯体原料拉坯成生坯,放置7~8天自然晾干,然后修坯成形,再次自然晾干10~13天后素烧,素烧温度为800~845℃,烧制6~8 h,冷却降温到50~55 ℃取出,即得到坯胎。

(2)将红釉矿打碎磨粉至粒度为80~90目,陈腐5~8天;钾长石粉、石英粉、滑石粉、铁红、氧化锌均研磨至粒度为80~90目;釉料按配方称重混合,搅拌均匀,再次陈腐3~6天,即得到釉浆。

(3)施釉前,将坯胎表面用米汤擦拭一遍,再进行施釉,施釉后自然风干4~8 h。

3.2 黑釉茶盏的烧成工艺

将施釉后的坯体放入电窑炉内焙烧,焙烧经过如下阶段:

(1)炉温以150~210℃/h的速率,从常温升温至600℃;

(2)炉温以200~280℃/h的速率,从600℃升温至1 300℃;

(3)在炉温1 300℃时保温2 h;

(4)保温2 h后,保持窑内温度1 300℃,每次间隔10 min中从窑炉孔投一次松柴,总共投8次,每次松柴的用量为1m3的窑炉投放100 g,窑炉孔在投松柴时打开,其它时候为密封状态;

(5)投完松柴后停炉,再打开窑炉孔并降温;

(6)当炉温降到950℃时,封闭窑炉孔,以350℃/h的速率升温至1 300℃,保温25 min,之后停炉,自然冷却到1 080~1 100℃时,每次间隔5 min从窑炉孔投一次松柴,总共投8次,每次松柴的用量为1m3的窑炉投放100 g,窑炉孔投松柴时打开,其它时候为密封状态;

(7)自然冷却,随后再出窑。这样黑釉茶盏就烧制而成。

4 结语

黑釉茶盏的黑釉在达到1 300℃的高温熔烧过程中,将单质铁从釉和胎中还原出来,根据窑内温度的高低和氛围变化,从而产生不同的花纹。胎体的含铁量高达8%左右,釉的含铁量高达7%左右。在黑釉茶盏烧制过程中,当含铁量超过5%时就会烧成黑瓷;在烧结温度超过1 300℃时,胎体中的铁元素便会熔入釉中,形成的铁晶体与釉一起向下流淌,便形成了兔毫。如果温度稍低,就会烧成圆状的油滴等,即使用的是同一种釉,烧制工艺稍有变化便会形成不同的黑釉效果。

猜你喜欢
茶盏油滴釉料
圆形的油滴
微雨茶馆
黑釉茶盏烧制工艺的传承与发展
黄金油滴的制作工艺探究
渗花釉料及其制备方法、渗花抛釉砖及其制备方法
一种抗菌陶瓷釉料及其制备方法
一种高透强化白陶瓷釉料及制备、使用方法
水中油滴的艺术照惊悚如眼
关于高中教材密立根油滴实验的建议
鼓式乳钉纹黑釉茶盏炉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