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时代大学生在“拔节孕穗期”的爱国主义教育

2022-12-07 00:31
文教资料 2022年15期
关键词:爱国爱国主义特色

黄 娴

(闽江学院,福建 福州 350116)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2019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中明确提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阵地,要紧紧抓住青少年阶段的‘拔节孕穗期’。”[1]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2]所谓“拔节孕穗期”,是指禾谷类农作物从伸长、展开直至成熟抽穗前获取营养的重要生长阶段。爱国主义教育用“拔节孕穗期”这个词来形容人生里程中青少年阶段的重要性。在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式的爱国主义教育环节中,大学往往是一个青少年人生观、价值观的定型阶段。高校须积极推动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工作,守好广大青年大学生的“拔节孕穗期”。

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树立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的理论之魂

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得以确立,该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同时也体现出深厚的爱国主义意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指导当代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和行为的理论总纲,熔铸了爱国与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爱国与爱人民相交融,爱国与爱世界相契合。

(一)立足爱国立场,与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

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工作,必须旗帜鲜明地凸显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性质。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只有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爱国主义才是鲜活的、真实的,这是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精神最重要的体现。”[3]这一论断有着丰富的思想内涵。祖国的命运和党的命运、社会主义的命运是密不可分的。当今时代,离开了先进政党的领导,离开了先进制度的依托,就不会有强大的祖国。爱国与爱党、爱社会主义的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中国共产党是爱国主义精神最坚定的弘扬者和实践者。教育部门须推动高校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教学力度和教学研究,立足新时代阐明爱国与爱党、爱社会主义的本质一致性。高校宣传爱国主义教育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提高青年大学生对党的价值认同,坚定对社会主义中国的热爱。

(二)怀抱爱国情怀,与爱人民相交融

“人民”二字在3万多字的十九大报告中,出现超过200次。这种对人民的爱是对爱国主义最真最诚的诠释。我国爱国主义始终围绕着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展开。1949年新中国成立,中国历史从此进入一个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时代,树立起了一代代中华儿女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爱祖国和爱人民是有机统一的,国家是由人民组成的,爱人民是爱祖国的具体体现。爱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公民道德规范层面的一个基本要义。2014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与北京大学师生座谈时指出,爱国是公民层面的价值要求。大学生作为公民,爱国实际上就是爱自己国家的人民,捍卫公民自己的根本利益。在某种意义上,爱国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最主要的内容,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最深层、最根本、最永恒的是爱国主义。”[4]2018年5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再次寄语大学生,给广大青年提出几点希望,其中第一条就是“要爱国,忠于祖国,忠于人民”[5]。高校要贯彻总书记把爱国与爱人民紧密相连的话语,劝诫青年大学生要扎根人民,奉献国家。

(三)开拓爱国视野,与爱世界相契合

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理念既具有中国特色,又具有世界情怀,具有广阔的全球性思维和国际视野。习近平强调:“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必须坚持立足民族又面向世界。”[6]2013年3月23日,习近平主席在俄罗斯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首次向国际社会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重大倡议。2015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大会发言中提出“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习近平总书记开创了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相结合的范例。爱国主义更深层次的追求是爱世界、放眼全人类,以思考人类更美好的未来。一个真正爱国的大学生,应以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全球发展为己任,为世界文明增添健康因子。高校爱国主义教育须立足于新时代,培养更宽广的国际视野。大学生须将家国情怀与全球责任相结合,展示出应有的民族观念和世界担当,为全人类的和平与发展贡献出自己的一份智慧。大学生爱国不能演变成一种狭隘的民族主义行为,这不仅不利于国家的发展,而且危害无穷。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导致落后。习近平总书记在欧美同学会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上,倡议广大留学人员要坚守爱国主义精神,还要“积极促进对外交流。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也需要中国。我们要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加强同世界的联系和互动”[7]。教育部发布的数据显示,从1978年到2018年底,各类出国留学人员累计达585.71万人,广大留学人员积极推动我国同其他国家各领域交流合作。

二、“四个自信”是筑牢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意识的信念之基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不断增强,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8]“四个自信”彰显民族自信、国家自信,提升了大学生的爱国信念。高校要着力培育新时代大学生用“四个自信”明心立志,筑牢青年大学生在“拔节孕穗期”的爱国主义意识。

(一)坚持道路自信,为爱国主义指明正确方向

道路自信,就是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选择的正确性。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破除阻碍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一切思想和体制障碍,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9]历史的发展和现实的成就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一条成功之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以道路自信作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一个信念基础,可以激发大学生对祖国在社会建设和发展上取得成就的自豪感,为爱国主义找准目标,指明正确的前进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关乎中华民族的未来、中国的发展和人民的福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党中央确定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科学决策。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国家的综合实力明显提升。历史和现实告诉广大青年学子,只有坚持道路自信,才能为坚定爱国主义信念指明正确方向。

(二)坚持理论自信,为爱国主义强化思想引领

理论自信,就是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性。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1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系统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重大理论实际问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最新理论成果,是立于时代前沿的科学理论。理论自信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理论自信作为思想意识形态领域的一部分,是系统而不断发展的思想体系。大学生要自觉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用对祖国深厚的热爱之情,形成对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强烈进取心,投身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抱负之中。大学生爱国思想观念具有较大的可塑性,须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不断更新和储备理论知识。要树立大学生理论自信的信念,高校教师不能单纯地依赖和停留在对于大学生爱国知识的讲授层面,要充分引导大学生的爱国理性与理论自信相结合,做到主动弘扬与传播,从而形成对爱国与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统一。

(三)坚持制度自信,为爱国主义提供可靠保障

制度自信,就是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作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和强大自我完善能力的先进制度,是当代中国各项事业发展的根本制度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现了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越性。这一制度的制定,能够有效保证人民广泛拥有政治权力和参与国家治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体现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保证了人民当家作主。我国现阶段的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理念之中,须建立充分的制度自信。我国人民的范畴具有广泛性,包括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和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爱国者。反之,分裂祖国、不爱国的人则走向了人民的对立面。大学生坚持制度自信,就是大学生对中国政治制度的信任和对自己当家作主享有政治权力的尊重。在新的时代要求下,大学生需坚持制度自信,为了祖国统一和繁荣,与广大人民群众一起结成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自觉维系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四)坚定文化自信,为爱国主义彰显精神力量

文化自信,就是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文化自信说到底是对国家和民族生命力的自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大厦的精神支撑。文化自信是大学生对国家和民族精神认同的黏合剂,一个大学生若没有形成高度的文化认同感,就会连带不认同自己的国家和民族,就不可能树立起真正的爱国主义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必须尊重和传承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对祖国悠久历史、深厚文化的理解和接受,是人们爱国主义情感培育和发展的重要条件。”[11]我们要践行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使命,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以筑牢大学生的爱国主义信念。高校不仅要深入课堂宣讲“文化自信”和“使命担当”,还要通过组织大学生参与知识竞赛、系列专题讲座、相关影像视频学习、参观等爱国主义教育活动,进一步推广中华传统文化,并将红色革命精神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扬光大。

三、中国梦是践行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理想的动力之源

中国梦的提出,源于2012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的讲话。中国梦概念具有特定的指称,就是指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进一步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种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12]该论断再一次表明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对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性。高校教师要引导处于“拔节孕穗期”的青年大学生,把学习知国、认同望国、实践报国融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新征程中。

(一)学习知国,为实现中国梦打下认知基础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善于学习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让每一名大学生从党和国家的历史中吸取教训和智慧,为实现中国梦注入无限的生机与活力。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了,它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新中国成立后,党领导团结全国各族人民继续前进,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了一个又一个飞跃,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大学生应更有信心、有能力为实现中国梦的目标而奋斗。为了充分发挥党史观、国史观、国家观的教育功能,高校教师要引导大学生学习重大爱国历史事件,做到铭记党史、知史爱国,强化大学生对伟大祖国,以及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知认同,使得大学生勇于担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重任。大学生学习爱国知识,可以知晓历史虚无主义、国家虚无主义的危害性。高校教师要充分利用“学习强国”平台丰富的学习资源运用于课堂教学,高校教师要通过多种爱国主义教育的渠道,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使得爱国主义成为大学生内心的坚定信仰。

(二)认同期望,为实现中国梦确证阶段目标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民群众对祖国的期望有不同的内容。在战乱年代,人民期盼国家的安定统一;在和平年代,人民期盼国家的稳定发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人民则期盼国家的复兴崛起。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寄予厚望,说道:“中国梦是我们的,更是你们青年一代的。”[13]新时代,我们期待祖国的繁荣富强。中国梦之中国崛起,不仅是中华儿女的共同梦想,也是青年大学生的奋斗理想。至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至2050年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祖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的全方位发展。高校教师要积极提升大学生对中国梦的价值认同、情感认同,大学生要做到中国梦与大学生“学业梦”“职业梦”阶段目标的统一,将个人成长成才与民族命运、国家前途紧密结合起来。

(三)实践报国,为实现中国梦开展具体行动

报国,就是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大公无私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落实为具体的爱国行动。实现中国复兴之梦是当代青年大学生肩膀上的责任。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14]青年大学生只有时刻谨记国家所赋时代之使命,投身报国的伟大实践,方可鸿鹄展翅、拥抱未来。实现中国梦、弘扬爱国主义,不仅要心动,更要行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在“撸起袖子加油干”的口号下,高校教师要激励大学生积极加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伟大梦想、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实际行动中来。大学生的报国行为与其主体身份、专业知识、就业从业的不同而不同,但都是做促进国家经济、政治、科技、文育等各个行业发展的事。大学生要不断努力学习专业技术知识并注重品性的修养,只有做到真正有素养、有技能、有本领,才能真正为国家的崛起多做贡献。

猜你喜欢
爱国爱国主义特色
爱国拥军矢志不渝 扶危济困不遗余力
特色种植促增收
感爱国事,承爱国志
在疫情大考中彰显爱国主义力量
中医的特色
完美的特色党建
爱国是心中唱不完的歌
什么是真正的特色
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