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资助育人路径构建研究

2022-12-08 03:37刘效壮王丽付智强
公关世界 2022年21期
关键词:资助困难文献

文/刘效壮 王丽 付智强

资助育人是依据教育发展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通过提供物质支持和非物质支持,帮助受助学生缓解经济压力的同时,有效提升其个人综合素质,更好地助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成长成才,是兼备“功能性”和“造血性”的学生资助[1]。在资助育人领域,如何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将“扶困”与“扶智”,“扶困”与“扶志”结合起来,打造经济帮扶、思想品德引导,能力提升、精神激励全面融合的资助育人机制,亟需开展相关研究,指导具体实践的开展。

一、高校资助工作研究可视化分析

运用CiteSpace文献计量分析软件,从资助育人研究成果角度分析资助工作开展情况,为全面脱贫后党建引领学生资助工作开展提供理论借鉴。

1.文献来源与研究方法

(1)文献来源。本文文献来源于中国知网数据库,以“资助育人”为检索主题,检索时间为2021年11月。通过对文献逐一分析筛选,已去除通知、政策文件解读、会议研究综述、专栏介绍、书评等一系列非研究性文章,最终得到168篇研究文献。

(2)研究方法。CiteSpace文献计量分析软件由德雷塞尔大学(Drexel University)陈超美教授研制,该软件能够将一个知识领域来龙去脉的演进历程集中展现在一幅引文网络图谱上,并把图谱上作为知识基础的引文节点文献和共引聚类所表征的研究前沿自动标识出来[2]。国内自2008年以来,一批学者采用CiteSpace软件针对某一主题开展文献综述研究;同时,部分学位论文也开始使用该软件进行研究知识领域图谱的绘制。5.8.R1版本是陈超美教授截至2021年11月开发的最新版本,本研究使用这一版本。

2.资助育人研究基本情况

(1)核心作者群和研究机构群均未形成。在使用CiteSpace软件对文献作者及其单位分析,共有160个单位的254名研究者开展了资助育人相关研究。同时,运用普莱斯定律进行分析,资助育人的核心作者共发文37篇,占该领域的22.02%,核心机构的发文量一共有18篇,占总文献的10.71%,均未达到普莱斯定律规定的 50%。对于资助育人相关研究呈现“偶发性”特点,未形成核心作者群,相互之间基本没有突出、持续的合作关系;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北京科技大学教育经济与管理研究所、东北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的影响力较大,但是机构之间合作关系弱,大多数为独立研究。

(2)核心期刊关注资助育人研究。2009年以来,共有57种CSSCI及核心期刊发表资助育人相关研究文献,其中发文量在5篇及以上的9种,共发文96篇,占文献总量的57.14%。《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思想教育研究》《教育与职业》等3个期刊最为突出,对于资助育人开展情况较为关注。

表1.资助育人文献的发表期刊情况(单位:篇)

3.资助育人研究热点

(1)研究特点分布集中。采用 CiteSpace 软件对资助育人研究文献的关键词进行分析,2009至2011年是资助育人研究的集中时期,高频关键词主要集中出现在这3年,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高校学生资助、资助育人工作、资助体系、资助育人、面临困境、解决路径等均有涉及,成为后续相关研究的“内核”。2015、2016年贫困生、精准资助、经济困难学生成为关注重点,2019、2020年资助育人体系、高校资助育人、精准扶贫、价值取向上升为研究热点。

(2)研究热点聚焦明显。使用Citespace的聚类功能分析资助育人研究文献的关键词,得出关键词被归结为10个聚类。通过对各聚类包含的关键词以及相关文献进行阅读分析,可以将#2大学生、#8高校贫困生、#9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归纳为资助对象研究,#1高校学生资助、#7高校资助育人归纳为资助主体研究,#6精准资助、#4学生资助归纳为资助认定研究,#0资助育人、#3发展型资助、#5育人功能归纳为资助育人研究。

4.资助育人研究趋势

(1)关键词时线分析。借助Citespace对资助育人研究文献关键词进行时间线分布分析,资助育人和高校学生资助两个聚类时间跨度最长,关联聚类也相对较多,进一步分析2019至2021年关键词可以看出供给侧、三全育人、贫困代际传递、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育人路径、学生资助管理等出现较多,并且#0资助育人、#3发展型资助、#7高校资助育人等3个聚类自2013年以来不断丰富增强。结合我国消除绝对贫困的社会背景,以及教育发展规律,可以预测资助育人内涵、模式、途径研究,以及体系构建等将成为新的研究焦点,也是急需进一步研究的领域。

(2)关键词突现分析。通过对关键词进行突现分析可以把握不同时段资助育人研究的前沿领域,并可以预测资助育人研究的下一步发展趋势。采用citespace的突变检测(Burst)功能获得2个主要的突变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高校资助育人,前者2010年出现,2014年结束;后者2020年出现,并持续到了2021年,因此推测今后需要研究重点将是高校资助育人相关研究内容。

二、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挑战

2020年,各类助学金共资助全国普通高等教育学生983.72万人次,资助金额350.76亿元,占普通高等教育资助资金总额的28.20%[3]。经济资助仍是资助工作的重点,同时也出现了新的问题与挑战。

1.经济困难学生总量减少,困难程度增加

根据教育部全国资助管理中心统计数据分析,2019年,各类助学金共资助全国普通高校学生1130.66万人次,2020年则降到了983.72万人次,降低幅度接近13%。同时,高考入学率提升、专科和硕士扩招等因素,促使更多低保、建档立卡,以及低保边缘家庭学生有了接受高等教育机会,特别困难学生数量占比增加明显,困难程度也更深。

2.一般困难学生数量减少,临时困难增加

脱贫攻坚的成就覆盖全部贫困地区,全面小康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国家经济社会水平的全面提升,使得更多高中毕业生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改变了学生本人的命运、实现了无数家庭拥有大学生的梦想;同时,促使高校一般困难学生大幅降低。但是,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交通事故、重大疾病等突发事件导致学生出现临时困难情况逐年提升。2019年,全国高校特殊困难补助188.56万人次,资助金额13.25亿元,2020年上升到572.29万人次,补助金额28.09亿元,受助人次增长200%,发放资金也增加超过100%[4]。

3.主观困难证明材料减少,模糊信息增加

2020年以来,全国各个省份陆续颁布实施了新的“学生资助对象认定办法”,对特别困难学生进行了明确规定,例如特殊群体包括:城市低保家庭学生、特困供养学生、孤儿、烈士子女、持证残疾学生、城市低保边缘家庭学生,低收入农户家庭学生、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等[5]。在信息化、智能化推送下,全国资助中心和各省资助管理部门尝试打通民政、住建、公安等部门信息,特殊困难家庭学生不需要重复提交佐证材料即可申请相关补贴,或贫困等级认定,大大降低了主观性证明材料带来的困扰。但是,因为各个部门信息的准确性、及时性等问题,也导致学生个人困难认定过程中的信息矛盾,影响力信息化推进效率。

三、高校资助育人“123”路径

深入落实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教党〔2017〕62号)关于“全面推进资助育人”相关要求,切实将学校基层党组织建设与育人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将资助服务、育人、发展等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学习等各个环节,巩固强化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构建资助育人“123”路径,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引领作用,筑牢学生理想信念的根基,全面贯彻高校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着力凝聚资助育人合力,不断强化资助育人成效,力争使每一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都能够享有平等发展的机会,努力开创学校资助育人工作新局面,积极应对资助育人工作的各项挑战。

1.树立党建引领资助育人工作理念

在学生安全服务、日常管理、发展助力等各个环节,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教育方针政策融入其中,潜移默化中促使学生的思想观念、青年人的使命担当意识不断提升;同时,通过党组织联动宣传部、教务处、图书信息中心、保卫处、后勤处以及各学院定期召开学生思想动态研判会,分析学生阶段性思想动态、特殊学生群体帮扶对策等,共同关注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同时,通过基层党组织建设,将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全面融合,实现资助育人教育融入到每一位教师党员工作中,并延伸组织领导的全体师生,促进“三全育人”体系的落实。

2.用好党员和学生互助协会两支队伍

党组织的核心任务是服务群众,在高校就是围绕学生开展相关服务,使学生成为工作的中心。通过教师党员这支队伍,落实党建育人、服务育人共诺,以党建+扶困、党建+扶志、党建+扶智等模式,渗透和落实党的执政理念和教育方针政策,帮助各类困难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青年,使困难学生在成长发展中不断进步,形成自立自强、勇于拼搏、乐观开朗精神品质。

高校学生大部分为共青团员,他们是中国共产党的助手和后备军,也是高校学生互助组织的核心。针对困难学生群体在学业、思想、心理、能力等各方面存在问题,要以基层党组织为引领,带动优秀学生团员发挥自身在学业、技能竞赛、思想观念等方面优势,与困难学生结对,帮助困难同学的过程中促进自身更好的发展进步。

3.筑牢“引领、实践、互动”三大平台

筑牢智慧引领平台。依托钉钉、易班等信息化平台,基层党组织构建智慧化党建学习平台,建设党史学习教育、两会精神学习、廉政建设等专题,将党员日常学习内容、动态、相互交流等进行数字信息化全方位记录,在做实“三会一课”工作基础上,创新形式,丰富党员学习教育载体,促进全体党员提升党性修养。

筑牢资助育人实践平台。第一,抓住毕业季和迎新季两个节点,结合文明素质与学风建设、劳动教育活动月、就业与创新创业活动月、心理健康文化节等载体,把政治、思想、道德、法制、心理等教育融于到学生工作中,达到思想教育与教育实践的有机结合,推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第二,强化防控,推行“健康打卡”系统,发布健康打卡任务,收集分析信息,处理归寝数据,请假信息等;组织在校生接种疫苗;开展“云服务”模式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教育引导学生投身志愿服务;做好身体、经济、学业、就业、思想等领域困难学生帮扶管理;创新创业教育覆盖全部在校生;学生在校日常事务实现线上“一键”办理。第三,健康幸福融入心理教育。精准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开展心理普测及新生心理普查,筛查重点人群进行一对一约谈评估。

筑牢成效展示互动平台。以党建引领促进党建与业务工作融合。发挥基层党组织所属部门工作人员均为共产党员优势,采用“技能大比武、大展示、大讨论”等形式,促进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有机融合。纪委办公室以清廉校风、家风、政风等为特色,采用征文、绘画、警示案例等多种形式提升师生纪律意识;学工部门立足学生日常事务服务,党员带头加快数字化转型,建设学生信息化综合服务系统,实现所有日常事务PC端和移动端在线办理;保卫部门狠抓校园安全,招募全体师生党员开展校园安全大排查,开展一月一主题安全教育;校团委规范校园活动,发挥党建带团建作用,规范团学组织各项活动开展。

随着脱贫攻坚任务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的胜利,学生的绝对贫困已日益转化为相对贫困和精神贫困,资助育人的教育引导功能逐步凸显。党建引领,将成为整合高校内育人资源,激发三全育人潜力,凝聚师生共识的重要路径。

猜你喜欢
资助困难文献
困难中遇见团队
困难我不怕
Hostile takeovers in China and Japan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隐形资助”低调又暖心
辽宁大连:10年资助4207名农民工上大学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at Vocational Colleges
选择困难症
The Role and Significant of Professional Ethics in Accounting and Audi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