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校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与实现路径研究

2022-12-08 03:37周利芬
公关世界 2022年21期
关键词:产教民办高校高质量

文/周利芬

“高质量发展”自2017年在党的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被提出,迅速突破经济领域,成为各行各业发展的关键词。“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自2020年在“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明确后,“教育高质量发展”成为我国教育发展的核心词,“建议”提出“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民办高校在高等教育由精英化阶段向大众化阶段发展的过程中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1],当下,高等教育由大众化向普及化转型,民办高校是助力转型成功,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

一、民办高等教育的基础

伴随着改革开放,民办高校在规模上紧随扩张,为我国民办高等教育规模化发展打下坚实基础。自2002年为鼓励民办教育,引导民办高等教育供求合理调整,平衡发展,我国《民办教育促进法》的出台,有力地推动了民办高等教育规模化与质量化“双发展”,有效的促进教育与社会经济“齐发展”。从十年民办高等教育的政策制度、学校规模、学生规模、师资队伍等基础教育展开分析。

1.政策制度不断完善,支撑民办高等教育

2015年,国家对《教育法》《高等教育法》修订使民办高校“营利”首获法律支持。2016年,对《民办教育促进法》修订,明确民办高校可自主选择设立非营利性或者营利性,使民办高校实现特色化、多样化的分类管理与发展。随后国务院《关于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育部等印发的《民办学校分类登记实施细则》《营利性民办学校监督管理实施细则》《关于营利性民办学校名称登记管理有关工作的通知》等规范性文件促进民办教育规范化发展,使民办高校发展受政策大力支持。

2.民办高等教育受认可,生源稳定成规模

我国民办高校无论是学校规模还是招生规模来看(见图1),近十年均整体呈稳定递增趋势,学校规模从2011年的698所增至2020年的771所,增加了73所,增比10.45%;招生规模从2011年的153.72万人增至2020年的236.07万人,增加了82.35万人,增比53.57%。可见,越来越多的考生选择民办高校,我国民办高等教育不断被社会认可,民办高校形成庞大的规模化教育。

3.师资规模稳定,师生占比待优化

近十年我国民办高校在校生人数占普通高校学生总人数比例超20%,占比呈缓慢上升的趋势,到2020年靠近25%,因此,从学生占比规模来看(见图2),民办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部重要的组成部分。从民办高校专任教师规模及专任教师占比两个指标来看,民办高校专任教师数量形成壮大且稳定的规模,并不断攀升,民办高校专任教师占普通高校专任教师的比例虽然这十年均有所上升,但基本低于20%,说明民办高校的师生比明显低于普通高校,民办高校仍需要壮大师资队伍,提高师生占比,以优化师生占比。

从民办高校相关的政策制度、学校规模、学生规模、师资队伍等不难发现,我国民办教育历经改革开放初期的精英化教育,到21世纪初期的大众化,再到当下的普及化教育,已积累了较丰富教育基础资源,特别是近十年受国家政策支持力度不断提升,社会认可度的不断攀升,师资队伍不断优化形成了较良好的发展基础。然而,民办高校相对办学基础较薄弱,办学特色不突出是不争的事实,如何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突破自我,实现发展高质量是民办高校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二、民办高校高质量发展实现路径

“高质量发展”是民办高校改革指向,高质量发展不只是民办高校质量的提升,而是实现高质量的民办高校,高质量难以通过某些指标便衡量其质,而是更综合性评价。因此,对“高质量”的实现需更全面更综合的推进策略确保高质量发展的有效性,其可以从党建引领、创新改革、特色之路、社会服务、产教融合等路径综合实现。

1.党建引领:是实现民办高校高质量发展的根本方向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教育是助力国之强,家之富、民之幸,族之兴的重要武器。今天高质量发展的内涵被精准理解为:新时代人民过有质量的美好生活,与一百年前中国共产党之初心使命—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二者在根本上是一致的。教育在培养一代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此,民办高校坚持正确办学方向,坚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实现民办高校高质量发展的根本方向。[2]民办高校首先要明确为谁培养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是民办高校坚定的回答。

民办高校坚持党建引领,使党组织在民办高校发展中的领导与政治的核心作用充分发挥。树立党全面领导学校工作,管党治校责任的明确、党政管理制度的完善、党政组织结构的健全,使党的领导工作深入到教育的各领域各环节。通过党建与治校有机融合,使党建贯穿民办高校治校全过程;通过党建设与基层组织管理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双带头人”的示范作用;通过党建与教学有机融合,让思政深入课堂,使思政元素融入专业知识。实现党建引领学校高质量发展。

2.特色之路:是实现民办高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前提

受诸多因素的影响,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存在距离与差异。将高等教育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平是国家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主要体现,其核心就是要鼓励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高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3]因此,民办高校必须找对自己的位置,找准自己的强项,明确一条适用于自己的特色发展之路,以形成强有力的核心竞争力。民办高校要明确培养什么样的人,“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是民办高校普遍的答案。

民办高校通过明确的办学定位及人才培养目标形成特色。民办高校的办学定位及人才培养目标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需要的适应度高,对服务国家重大发展战略需求的贡献度大,获得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强。[4]民办高校自身优势结合市场发展确定的精准办学定位为战略的制定、发展的规划、目标的实现指明方向,民办高校鲜明的人才培养目标为人才培养方案具体实施指明方向。

民办高校通过“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形成特色。教育的受教者与施教者均为人,因此,民办高校形成特色过程中抓住“人”。首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民办高校最重要的资源,该资源缺少,一切的定位、目标、努力都将空谈,从短期管理看,学生是民办高校服务的对象;从中期目标看,“产品”质量是民办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实现与否的重要标志;从长远规划看,生源是民办高校良性循环的关键,只有培养出优质的学生才能直接吸引更多更优质的生源。因此,民办高校在投资、管理、教学、服务等全面围绕学生展开。其次,坚持以教师为根本。教师是真理、思想、知识、技能的传播者,民办高校为教师提供物资保障及精神粮食,通过可观的薪酬待遇、完善的后勤保障、良好人文氛围、可期的教师发展空间引进并稳定具有企业、岗位、国际等背景技能型、双师型、国际型人才,形成实力型师资团队。

3.产教融合:民办高校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模式

中央于2016年印发《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强调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国务院办公厅于2017年发布《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强调通过企业参与办学程度,以提升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这“两张皮”在结构、质量、水平的适应性。可见,产教融合是现代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方针,民办高校灵活的办学体制更有利于其率先投入产教融合,灵活与企业建立深度合作,高效实现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民办高校要明确人才培养模式,“产教融合”是民办高校培养人才的新模式。

产教融合,是使“产业”与“教育”二者有机融合,民办高校从该人才培养新模式入手,使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到教育链、人才链中。首先,企业走进校园,通过“引产入教”,对于实践性较强的知识、技术、技能传授,由企业投入的场所、设备、师资实现教学;通过“引产入校”,民办高校提供产地,企业提供技术、流程、管理,实现校园内校企共建的产业学院、工作室、实验室、创新基地等;通过“引产入课”,课程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最小单元,目标的实现就是由每一门课程共同作用的结果,将企业的生产、案例、人力等资源带入课程的相应知识内容中,校企共建双元课程,实现双元育人。其次,教育场所超出校园,通过“下企入产”,学生投身产业链,实现从听觉到视觉及触觉的升华,对知识点的理解有质的变化。通过“下企入岗”,学生及一线教师下到企业相关专业岗位,在岗位业务操作中更真实的掌握操作技能、技艺、技术、技巧。校方与企业携手共育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实现学生、学校、企业、教师、政府、社会等多方受益共赢。[5]

4.改革创新:是实现民办高校高质量发展的持续动力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我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创新驱动、创新发展。创新才能实现发展的突破,才能真正赢未来,它是民办高校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与源泉。因此,民办高校应牢牢抓住教育发展转型的时机,不断创新实现自身的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民办高校需明确如何助力高质量人才培养,改革创新是民办高校的突破口。

改革创新需要注入新活力,谁来改革创新?教师是民办高校改革创新执行的主力军,因此,通过绩效考评制度、有效激励制度、职称评聘制度、人才选拔制度、个人进修制度等以激发教师参与改革的积极性,投入创新的热情度,促使教师团队在教学、管理、科研等方面高质量受益。通过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民办高校从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评价、考核管理等改革入手,形成一批“以学生为中心”的示范课程;通过教育管理基础改革创新,从实验室、教研室、实习基地、实践基地、教研团队等改革入手,形成良好的创新基础环境;从科研经费支持、数据资源壮大、软硬件设备齐全、研究环境良好等改革入手,形成良好的科研氛围及优质的科研成果。

5.服务社会:民办高校高质量发展的落地使命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民办高校培养的人才既是国家战略经济发展的得力助手,更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力军。同时,民办高校也需要社会为其所培养的人才提供施展才能、发挥作用、体现价值的平台。因此,民办高校应增强社会服务观,立足地方或区域社会服务,致力为地方或区域提供高质量人才,形成地方社会与民办高校互惠互利的良性循环。民办高校需明确所培养人才去向何方,服务社会是民办高校的人才落地主场地。

民办高校的社会服务工作是彰显办学特色的直接渠道,扎实推进社会服务工作,实现专业、技术、知识、技能有效的在区域发挥科学效果。民办高校通过完善校方与地方的对接机制,有效的激励机制,良好的社会服务氛围,从地方或区域企业为适用社会经济发展出发,为企业提供专业咨询、技术操作方法、科学意识等服务工作;从地方或区域人员对技能的缺乏出发,为地方社会大众提供技能培训、继续教育、知识普及等服务工作;从地方或区域组织对成果的需求出发,为社会提供科研成果、技术成果、成果指导等服务工作。人才在社会服务中不断提升与进步,以实现民办高校高质量发展。

结语

教育高质量发展对民办高校是挑战,亦是机遇,将机制优势、政策优势转化为自身高质量发展优势。民办高校通过明确为谁培养人才、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培养人才的新模式、助力人才培养手段、培养的人才去向何方,在党的引领下形成独有特色,通过产教融合不断改革创新实现高质量服务社会,实现民办高校高质量发展。

猜你喜欢
产教民办高校高质量
中职计算机专业产教融合混合式教学研究与实践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民办高校图书馆电子书资源建设研究
基于产教融合的 OBE 教学模式改革探索与实践
高质量项目 高质量发展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
可持续竞争优势理论下民办高校可持续发展
“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
“分类管理制度下民办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研究”成果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