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赤温胆汤加减治疗心经积热型小儿夜啼的效果及对睡眠相关指标的影响

2022-12-11 06:41杨佳范亚丽
中国医学创新 2022年33期
关键词:热型温胆温服

杨佳 范亚丽

在婴幼儿时期,夜啼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疾病,其相当于西医中的睡眠障碍,表现为白天正常,晚上连续哭闹,且伴有情绪烦躁[1]。此疾病较多见于6 个月以下患儿,6 个月以上者较为少见。患儿发病后,有的可持续几天,有的则可持续几个月[2]。有研究指出,小儿夜啼会随着患儿年龄的增加而逐渐好转[3]。西医临床并未对其具体的病因与发病机制进行详细描述,通常认为该疾病多与遗传因素、发育条件、环境因素和心理因素等有关,因此临床治疗也多为苯二氮类镇静药物、钙剂等,且无系统性的评价标准[4-6]。因此部分家长担心会对婴幼儿产生副作用而往往选择中医治疗。在中医学中,其治疗方法多样,如汤药、小儿推拿、穴位贴敷等,且均会对患儿进行四诊合参、辨证论治,在近年来的研究中均显示疗效与安全性俱佳[7-8]。且在笔者以往的临床经验中,小儿夜间啼哭以心经积热证更为常见,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小儿稚阴稚阳,若后天喂养与起居失常则可发病。对此,笔者选取近年来收治的心经积热型小儿夜啼患儿开展研究与观察,旨在分析导赤温胆汤加减治疗心经积热型小儿夜啼的效果及对睡眠相关指标的影响,现进行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于2018 年1 月-2021 年10 月选取北京中医医院顺义医院收治的心经积热型小儿夜啼患儿,共计80 例。纳入标准:参照《中医儿科学》,患儿均经中医临床诊断后确诊为小儿夜啼,且临床辨证为心经积热型;患儿经西医临床诊断为夜惊;年龄≤1 岁;患儿均为首次接受治疗,且入组前1 周内未服用过其他治疗药物。排除标准:患儿除夜啼外,还伴有其他疾病,如肝、肾、心脑血管及肺部疾病等;因饥饿、夜间灯光刺激等导致的生理性哭闹患儿;不能接受中药治疗,或者未能坚持服药,或者易敏体质。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 例。患儿监护人在入组前均已对本研究充分了解,自愿参与,并在知情同意书上签字。此研究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两组均实施小儿推拿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实施导赤散治疗,观察组实施导赤温胆汤加减治疗,两组均连续治疗1 周。(1)小儿推拿方法:泻小肠(用拇指指腹从小儿指根推向指尖,100~300 次),揉小天心(按揉掌跟处,大小鱼际交接凹陷处,100~300 次)、内关(患儿腕横纹上2 寸,按揉30~100 次)、神门(腕横纹微上,尺动脉搏动处,按揉30~100 次),整体时间把握在5~10 min 为宜,每日1 次。(2)导赤散治疗方法:淡竹叶6 g、地黄6 g、通草3 g、生甘草6 g,每日1 剂,水煎煮为150 mL 药液,3 个月以下患儿早晚各温服20 mL,3~6 个月患儿早晚各温服40 mL,>6 个月患儿早晚各温服50 mL。(3)导赤温胆汤加减治疗方法:淡竹叶、地黄、生甘草、茯苓、陈皮、清半夏、麸炒枳实、竹茹各6 g、通草、灯芯草各6 g,每日1 剂,水煎煮为150 mL 药液,3 个月以下患儿早晚各温服20 mL,3~6 个月患儿早晚各温服40 mL,>6 个月患儿早晚各温服50 mL。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的中医症候积分、睡眠相关指标、疗效及不良反应等。(1)中医症候积分中,主症为啼哭(根据症状严重程度分为2、4、6 分),次症为烦躁、身热、面赤、便秘、小便黄(根据症状严重程度分为0、1、2 分)。(2)睡眠相关指标中,包括夜间睡眠时间、夜间醒来次数、夜间清醒时间,以及患儿的睡眠障碍量化积分。睡眠障碍量化积分分为6 个方面进行评估,每个方面均按照由无症状到严重症状记为0~4 分,分数越高,睡眠障碍越严重。(3)疗效评估分为治愈、显效、有效、无效,其中治愈:患儿治疗1 周后所有不适症状均消失,且中医症候积分降低≥95%;显效:患儿治疗1 周后所有不适症状明显改善,且中医症候积分降低≥70%;有效:患儿治疗1 周后所有不适症状有所改善,且中医症候积分降低≥30%;无效:未达到上述标准。总有效率=100%-无效率。(4)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主要包括皮疹、胃肠道不适等。

1.4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应用SPSS 18.0 统计学软件,数据分为计量资料与计数资料,分别以()和率(%)表示,分别以t检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两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两组一般资料对比

2.2 两组治疗前后的中医症候积分对比 两组治疗前的各项中医症候积分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各项中医症候积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且观察组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的中医症候积分对比[分,()]

表2 两组治疗前后的中医症候积分对比[分,()]

*与治疗前对比,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对比,P<0.05。

2.3 两组治疗前后的睡眠相关指标对比 两组治疗前的各项睡眠障碍积分、夜间睡眠时间、夜间醒来次数及夜间清醒时间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各项睡眠障碍积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夜间睡眠时间增加,夜间醒来次数及夜间清醒时间显著减少,且观察组的上述各项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3、4。

表3 两组治疗前后的睡眠障碍积分对比[分,()]

表3 两组治疗前后的睡眠障碍积分对比[分,()]

*与治疗前对比,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对比,P<0.05。

表4 两组治疗前后的夜间睡眠时间、夜间醒来次数及夜间清醒时间对比()

表4 两组治疗前后的夜间睡眠时间、夜间醒来次数及夜间清醒时间对比()

*与治疗前对比,P<0.05。

2.4 两组疗效对比 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5.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7.50%(χ2=5.165,P<0.05),见表5。

表5 两组疗效对比[例(%)]

2.5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 两组患儿在治疗过程中,均未发生较为明显的不良反应,安全性较好。

3 讨论

对于婴儿而言,哭是一项正常的生理活动,如果哭声是由于饥饿、排便、恐慌、寒冷等原因引起的,则对其采取相关的措施后会停止,如喂食、换尿布、安慰、保暖等,这些均是正常的表现,无须过分担心[9]。而小儿啼哭则是一种病理状态,其是指婴儿在夜间哭闹,可为间断性,也可为持续性,但白天正常,这样的疾病表现对婴儿的睡眠质量造成较为严重的影响,甚至会导致婴儿大脑垂体不能够分泌足够的生长激素,从而导致其可能发生生长发育迟缓等严重影响其健康的疾病[10-13]。现阶段,西医临床针对该疾病尚无统一的共识,其认为该疾病的发生主要与中枢神经系统发育、肠道功能不成熟有关,因此在治疗时也多进行相关的睡眠药物干预,如地西泮等苯二氮类药物[14-16]。但对于年龄较小的婴儿而言,服用西药可能会发生较多的不良反应。

在中医学理论中,由于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易外感六淫,内伤惊恐,耳闻异声、目触异物、不慎跌仆等均会引起小儿惊恐[17]。而且在众多医学著作中均对小儿夜啼进行了相关描述,其中《诸病源候论》中最早提出“夜啼”这一病名,其曰“脏冷故也”;《小儿药证直诀》中指出该疾病的病因病机为小儿热邪扰心,致心神浮越于外所致;《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描述“一曰寒,二曰热,三曰重舌口疮,四曰客忤”,将该疾病分为了四种不同的类型。综上所述,小儿夜啼一般是由脾寒、心热、惊恐、食滞所致[18-20]。在笔者长期的临床工作中发现,心经积热证型相对较为多见,故而笔者分析,这可能是小儿体禀纯阳,体现在其新陈代谢快、体温较高等,因此患病后易从热化,心热则神志不安,由此发病;另外,随着经济水平的升高,人们对于婴幼儿的饮食干预过多,往往存在喂养与穿衣过度,因此热证时常发生[21-23]。笔者总结以往的临床经验,在导赤散常规治疗小儿夜啼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以导赤温胆汤应用于本研究对象中,该方中淡竹叶、灯芯草、通草清心除烦、通利小便;地黄清热凉血、养阴生津;茯苓、陈皮健脾安神;清半夏、麸炒枳实止逆和胃,胃和则卧安;竹茹清心除烦、清热和胃;生甘草调和诸药[7,10]。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治疗前的各项中医症候积分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各项中医症候积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且观察组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的各项睡眠障碍积分、夜间睡眠时间、夜间醒来次数及夜间清醒时间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各项睡眠障碍积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夜间睡眠时间均增加,夜间醒来次数及夜间清醒时间均显著减少,且观察组的上述各项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5.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7.50%(P<0.05)。两组患儿在治疗过程中,均未发生较为明显的不良反应,安全性较好。上述结果均提示,对于本研究患者而言,实施导赤温胆汤加减治疗有利于改善患儿症状与睡眠质量,其疗效与安全性均较佳。

综上所述,导赤温胆汤加减治疗心经积热型小儿夜啼的效果较好,大大改善了小儿夜啼患儿的睡眠质量,且安全性佳,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猜你喜欢
热型温胆温服
温胆汤加味治疗失眠的体会
艾滋病合并播散型马尔尼菲蓝状菌病发热的临床特点分析
痛风试试薏苡仁桑枝核桃饮
喝中药不是越烫越好
以法统方结合机器学习探索中医温胆治法沿革
略谈临床热型的辩证治疗
痰热扰心型失眠的中医治疗
治支气管炎
治痰湿化热型血管神经性头痛的中药配方
治疗宫血的民间验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