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经往返灸治疗脑卒中痉挛性偏瘫临床观察

2022-12-13 07:15陈淑娟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22年10期
关键词:施灸运动障碍痉挛性

陈淑娟

(河南省洛阳市中医院康复科,河南 洛阳 471000)

脑卒中是临床常见的脑血管疾病,病情突发且进展迅速,发病后容易造成肢体运动、感觉障碍,对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影响较大[1-2]。卒中痉挛性偏瘫即是指脑卒中发病后产生的运动感觉障碍后遗症,由于卒中损伤了脑部上运动神经元,而后引起了肢体的偏瘫,常伴有肌张力增高,对基本肢体活动影响较大。由于本病治疗的关键在于恢复肢体运动及感觉功能,且病程较长,在缓解基础病理因素的基础上当配合一些中医疗法。近年来的相关研究中,不乏使用针灸法、针刺法、中药熏蒸等治疗,均能够收到一定的效果。艾灸法在运动感觉障碍性疾病中也有一定的应用,但是在本病研究中比较少见[3-5]。循经往返灸属于艾灸的一种,为顺着人体经脉的走向,进行往返匀速移动施灸,对于疏通经络、激发人体经气有非常好的效果[6-7]。本研究用循经往返灸治疗脑卒中痉挛性偏瘫效果较好,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共76例,均为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我院收治的卒中痉挛性偏瘫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38例。研究组男22例,女16例;年龄45~70岁,平均(58.65±3.45)岁;病程15~45天,平均(30.25±2.84)天。对照组男23例,女15例;年龄43~68岁,平均(58.24±3.28)岁;病程13~42天,平均(30.51±2.75)天。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①符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8]中卒中的相关标准;②伴有不同程度的肢体运动障碍;③对研究内容知情并同意参与。

排除标准:①非首次发病;②伴有其他影响肢体运动的疾病;③合并精神、意识障碍;④伴有严重心、肝、肾功能障碍。

2 治疗方法

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持续监测生命体征,控制血压、血糖,给予抗血栓、营养支持治疗等。

研究组加用循经往返灸治疗。循经往返灸:操作医师首先对自己双手、灸具、患者皮肤进行消毒,选取穴位主要包括手三阳经、手三阴经、足三阳经、足三阴,在穴位皮肤上方3cm左右处点燃艾条,在穴位皮肤上方3cm处进行匀速往返施灸,待局部皮肤微微发红以及询问能够感受到往返皮肤路径持续温热,每次施灸30min左右,日1次,2周为一疗程,治疗2个疗程。

3 观察指标

肢体运动功能。采用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对治疗前后肢体运动情况进行评估,共包括上肢(66分)、下肢(34分)两方面,总分小于50分为严重运动障碍,50~84分为明显运动障碍,85~95分为中度运动障碍,96~100分为轻度运动障碍,分数越高表明运动功能越好。

肌张力。治疗前后采用改良版Ashworth肌力评估量表(MAS)测定肌张力,评分标准如下表1。

表1 MAS下肢肌张力评分标准

生活质量。采用生活质量量表(SF-36)对生活质量进行评定,包括生理职能、躯体疼痛、一般健康状况、生理机能、精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及精神健康8个维度,总分为100分,得分与生活质量呈正比。

用SPSS2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表示、用χ²检验比较,计量资料以(±s)表示、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4 治疗结果

两组治疗前后Fugl-Meyer量表得分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Fugl-Meyer量表得分比较 (分,±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Fugl-Meyer量表得分比较 (分,±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

组别 例 上肢 下肢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研究组 38 27.36±4.26 49.65±2.15*12.25±3.15 25.29±3.18*对照组 38 26.93±4.53 35.25±2.78*12.36±3.20 19.25±2.20*t 0.426 25.258 0.151 9.629 P 0.671 0.000 0.880 0.000

两组治疗前后MAS量表得分比较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MAS量表得分比较 (分,±s)

表3 两组治疗前后MAS量表得分比较 (分,±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

组别 例 治疗前 治疗后研究组 38 3.12±0.55 1.56±0.48*对照组 38 3.08±0.48 1.96±0.50*t 0.338 3.558 P 0.736 0.001

两组治疗前后SF-36量表得分比较见表4。

表4 两组治疗前后SF-36量表得分比较 (分,±s)

表4 两组治疗前后SF-36量表得分比较 (分,±s)

组别 例 生理机能 生理职能 躯体疼痛 一般健康状况 精力 社会功能 情感职能 精神健康 总分研究组 38 10.53±1.26 10.24±0.26 10.63±0.31 10.36±0.32 10.21±1.26 10.45±0.25 10.36±0.57 10.22±1.46 89.36±5.17对照组 38 7.15±1.32 8.32±0.62 7.12±0.32 8.23±1.21 8.36±0.35 8.36±1.32 7.62±1.12 8.36±0.23 80.62±4.12 t 11.418 17.605 48.564 10.491 8.721 9.590 13.440 7.758 8.150 P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5 讨 论

脑卒中痉挛性偏瘫为脑卒中发病后常见的一种后遗症,与偏瘫不同,痉挛性偏瘫除了伴有肢体运动障碍,还合并有痉挛症状。在既往研究中报道,脑卒中约有65%伴随不同程度的痉挛,这种合并症状使得相比于一般偏瘫来说,有着更大的恢复站立、转移功能的可能性,也就是预后情况相对较好[9-10]。痉挛是指肌肉的不协调运动,在偏瘫患者中能够促进肢体的静脉回流,从而有助于局部功能的恢复。但是从总体上说,痉挛性偏瘫还是属于难治性肢体运动障碍,不仅需要很长的恢复期,同时也需要有效的康复治疗手段。现临床上对本病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操作治疗两种,药物治疗主要是比较基础常规的方案,比如控制血压、血糖,给予营养支持等[11-12]。

中医认为卒中痉挛性偏瘫是因为阳气虚弱、风痰阻络、筋脉失养,导致肢体失去感觉、有运动障碍及协调性降低。因此给予本病的中医疗法能够显著改善症状,增强康复效果。针刺、针灸法也是应用较为广泛的疗法,能够有效疏通经络,解除肢体运动阻碍[13-14]。本研究采用的循经往返灸属于艾灸疗法,《医学入门》云:“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即表现出了灸法的功能独特性,将艾条于特定穴位燃烧,通过热力穿透皮肤,直指病灶深处,发挥温通经络、活血逐痹之效。循经往返灸经过实验观察证明其有较好的临床效果。

研究显示,治疗后研究组上肢、下肢得分均高于对照组,研究组肢体运动功能恢复情况更好。循经往返灸属于艾灸中的悬灸,顾名思义就是悬在皮肤上方施灸,并且沿经络循行往返匀速移动施灸,更有利疏导经络,激发经气。施灸选取手三阳经、手三阴经、足三阳经、足三阴几个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气血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在生理情况下是经络气血活动的门户,病理情况下是疾病的反应点,因此在治疗时被选做操作的穴位。治疗前两组MAS量表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研究组MAS量表得分低于对照组,提示治疗后研究组肌张力小于对照组。卒中痉挛性偏瘫多数伴有肌张力升高,腱反射亢进,从而造成肢体运动阻力增加,形成运动障碍。循经往返灸能够温经通络、活血化瘀,改善肢体血液循环,降低肌张力,改善肌肉痉挛症状,促进肢体运动及感觉功能恢复。杨帆[20]研究中采用循经往返灸对卒中痉挛性偏瘫进行治疗,结果显示能够明显缓解四肢关节痉挛程度,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临床效果显著,与本研究结果具有一致性。研究组SF-36量表得分高于对照组,说明研究组后期生活质量较高、肢体运动功能恢复情况良好能够促进生活自理能力的改善,从而改善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脑卒中痉挛性偏瘫用循经往返灸治疗能够提高肢体运动功能,降低肌张力,改善生活质量。

猜你喜欢
施灸运动障碍痉挛性
针刺跷脉穴位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效果
抗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脑炎运动障碍临床分析☆
基于古今文献的运动障碍选穴规律探析
中暑
针刺对中风痉挛性偏瘫研究进展
元胡止痛口服液对缩宫素致小鼠离体子宫痉挛性收缩的影响
艾灸后那些奇怪的反应
艾灸的烟气对人有害吗?
康复治疗对早期帕金森病运动症状疗效分析
重复经颅磁刺激结合”五心穴”刺法治疗痉挛性斜颈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