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时代高校“微管理”理念创新及模式构建

2022-12-16 02:11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22年10期
关键词:事务管理事务师生

张 凯

(中国刑事警察学院,辽宁 沈阳 110854)

“微管理”模式是一种以微信、微博等新型网络信息工具为载体的管理模式,基于其自身特有的传播优势和时尚言语风格,逐步融入高校学生的学习生活,成为大学生记录生活、表达思想、获取资讯、互动交流的重要渠道。微时代下,全媒体应用给高校教学及日常管理带来机遇和挑战,如何建构高校师生事务的“微管理”模式,从而发挥大学育才立德的基本职能,已经成为新时期高校师生事务管理亟待研究的前沿热点课题。

一、高校“微管理”的理念创新和建构原则

(一)高校“微管理”的理念创新

高等教育的本质目标在于培养既富个性化特征又能全面发展的学生。高校师生事务管理活动同样必须遵循以人为本、与时俱进、全面发展的理念。在网络化、信息化的全媒体时代下,高校“微管理”理念的树立是师生事务管理工作的创新之举,其目的主要在于规范、指导和服务全体师生,主要内容包括学生管理、师资管理、教学科研、校园活动、勤工助学、校园安全、党务社团、就业指导等。而全媒体时代下,“微管理”理念所强调的是新媒体技术的广泛综合利用,此种具有多样性、开放性和创新性的师生事务管理模式中,可以更多利用微信、微博等网络平台的强大功能,充分提高高校师生的主动性和参与度,使其成为服务于教育、管理、交流等各项职能的新型管理模式。[3]鉴于全媒体的广泛影响,高校师生事务管理人员除了需要在日常工作中继续发挥传统校园管理模式优势之外,还需要积极引入新的管理渠道,充分利用互联网、新媒体等技术载体,使校园事务管理的工作效率得以有效提升。[4]

(二)高校“微管理”的建构原则

全媒体时代下,高校师生事务“微管理”模式建构的功能定位要立足“传递信息、互动参与、专业服务”等理念,从而促使其成为师生事务管理信息发布的“权威平台”、促进师生与生生之间沟通交流的“互联中心”、推动师生个体发展的“服务中心”。在具体操作中,应该坚持以下三个建构原则:

1.理念革新同实践探索相结合。高校事务管理理念创新是师生事务管理格局不断变化发展中所面临的必然要求,只有紧贴师生事务管理实际,分析发展趋势,革新管理理念,才能深入满足师生发展的现实需求。因此,全媒体时代下,师生事务的“微管理”模式需要在不断创新理念的前提下付诸实践并展开持续性评估优化,才能让高校管理中的诸多难题迎刃而解,获得实效。

2.有效覆盖同主抓重点相结合。全媒体时代下,高校“微管理”模式运作与校园网站建设最突出的区别在于信息内容的及时推送性和交流互动性。师生事务的“微管理”一方面需要突出服务重点的针对性,如教师群体特有的职称评定、党员群体的党建服务等;另一方面也需要加强师生事务的全面有效覆盖,如校园文化建设、后勤服务、奖勤助贷发放、心理咨询等。总之,高校“微管理”在全面覆盖师生事务管理内容的同时,也要关注特殊群体的专业职能服务。

3.积极引导同互动交流相结合。在传统高校事务管理中,一般通过发送行政指令的方式或是强制性主动灌输来传导信息资源和主流思想。不可否认,这类管控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可发挥举足轻重的管理作用,但受到全媒体时代的影响,网络微空间的开放性冲破了原有信息来源的单一性,微传播平台作为开放式的网络信息交互媒介,既有着受众关注度高、教育管理交互感强、群体正能量集中的优势,也面临着网络信息良莠不齐、虚拟空间管理失范的现实挑战。

二、全媒体时代高校“微管理”模式的构建

(一)微窗口:搭建多元化信息传播平台

“微传播”运作中,管理者的管理意图和传播个体的主观意愿是信息传播的内在驱动力。在这一驱动作用下,广大师生不但能够主动接收与自身利益相关或感兴趣的信息内容,同时又能够作为传播源发布相关信息,以信息为纽带,实现不同个体之间的互动,在“微窗口”信息的获取和输送中达到信息交互目标。[5]“微管理”模式下,信息传播的参与主体是多元且主动的,包括校园事务管理者在内任何一个个体都能实现信息的编辑、发送与评论,细微繁杂的信息经过有效集聚能够产生极大的传播效果,其反馈意见也能引起校园事务管理者的重视。

总之,高校师生事务的“微管理”就是以校园各行政职能部门或团体组织的名义开通微传播平台,并由专人负责运营,主要接收各类投诉、意见反馈信息及发布各类通知等。从其实质来看,一方面是围绕建设国家时政、社会热点、校园焦点等主流信息的“宣传站”;另一方面是学校权威管理政策和服务信息的“公告栏”;同时也是校园文化、学术动态、科教成果的“宣传栏”,为校园管理、宣教、互动提供了重要的信息“窗口”。

(二)微态度:搭建校园舆情的引导平台

时代的发展和文明进步催生了民众的公民意识,校园师生对涉及自身利益的校园管理事务需要更多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和表达权。以微博、微信为网络媒介平台的“微管理”模式既是信息传播的载体,也是民意汇集的舆论场。高校师生事务管理过程中,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微传播载体的及时性、互动性,另一方面要善于主动收集高校师生的生活动态、思想观点、舆情走向等各类事态信息,以便于及时作出研判、管控和预测事态发展趋势。在此过程中,应将重点放在舆情引导、事态预警和危机干预上,成立专职化的“微管理”团队,第一时间发布权威消息和各类管理资讯,同时收集反馈信息,抢占信息流的制高点,积极引导师生参与校园管理互动评议,并对各类虚假信息的传播进行抵制与管控。在构建“微管理”平台的同时,也要注意及时树立微传播的“意见领袖”,主动引导校园网络舆论。如高校内部的党团组织、社团组织通过创建大量的微信群和公众号,重点关注校园生活和现实社会里的焦点新闻,精心设计热议话题,紧紧围绕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能量,形成了校园内部组织特有的精品微文化。

(三)微互动:搭建校园公众交流的平台

全媒体时代中的“微传播”形式不但以低廉的成本实现了互联网同智能手机的互动,也使得公众互动交流的方式与时俱进,让高校的教育管理模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传统的师生事务管理多以开会议、印文件、发通知的方式进行,不但决策调研面窄,意见咨询和管理成效的信息反馈也缺乏及时性,广大师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管理和宣教的地位。而微传播模式则改进了传统模式下双向互动性欠缺的弊端,让管理职能部门通过同师生网民的零距离交流,获取更多关于管理内容事项的咨询意见,进而提高高校师生事务管理的透明度和公开度。另一方面,这一举措也促成了广大师生的观点交流与有效互动,不同个体围绕校园职能管理工作和热议话题展开讨论,以求达成共识,从而增强学校各项管理工作的影响力和实效性。此外,通过推广“微管理”模式在班级管理中的应用,班级辅导员同样能够更具针对性地对学生的思想情绪、学习障碍、生活困难等问题展开解惑答疑,通过点对点的微信互动,为学生营造私密的倾诉环境,使学生更易敞开心扉与教师进行交流和互动。在“微管理”模式影响下形成的师生“交际圈”,同样有助于凝聚班级力量,进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综上所述,“微管理”模式下产生的“微互动”有助于校园公众交流平台的搭建,让广大师生能够现实地关注、感知、参与校园班级管理活动,给高校师生事务的管理工作增添了强大活力。

三、高校全媒体“微管理”模式的运营

(一)创建一套“微管理”的校园制度

长期以来,高校师生事务的管理工作更多采取总体策划、分步骤推进实施的方式,先是制定以年度、学期为阶段划分的工作计划,再根据主题拟定细则,最后组织各职能部门参与实施。这类方式在管理实践中具有耗时长、透明度弱、参与度低、精细化少、科学化不足的劣势,管理活动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也无法得到量化考评。而“微管理”校园制度的建立既包含对校园事务管理模式的改进革新,也包括对“微管理”自身工具平台的管理规范制定。从目前各大高校“微管理”模式应用的成功经验来看,集体事务的“微管理”核心往往在于借助“微传播”平台将管理内容有效分类,实施项目管理,同时将常态工作与特定任务分解成项目计划,由负责人主抓落实,拟定项目管理工作细则,使管理过程更为精细化,也使项目任务考核具有可量化评估性。

得益于“微管理”模式下微传播空间的平台优势,广大师生有了更多话语权,但这类自由表达权同样需要适度的监督管理,以避开其“双刃剑”效应。鉴于校园互动微传播的信息源具有一定不可控性及随意性,在监管制度不完善的前提下,可能引发虚假信息泛滥、权威话语权失衡等乱象。因此,高校及时出台关于“微管理”中微传播的建设实施方案和运行管理办法显得至关重要。目前,很多高校通过配套出台《校园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管理办法》,对“微传播”的日常维护和信息审核做出严格的规定,以此来确保学校“微管理”模式的正常、安全、有效运行。

(二)组建一支“微管理”的工作团队

在规范健全高校“微管理”制度的基础上,还需组建一支责任性心强、业务素质过硬的校园“微管理”团队,以确保管理制度的有效实施。该团队可由校院领导、行政管理人员、专职骨干教师、班级辅导员和学生党员干部等人员组成。高校领导负责从整体方向上把控“微管理”各事项任务的工作指导与部署。行政管理人员和专职骨干教师负责提供专业细化的管理实施方案。辅导员和学生党员干部负责实施具体任务的分配、执行。师生微团队作为具体管理事务的下辖群体和直接受益者,需要密切配合任务实施流程,在遵循管理制度的前提下开展相关工作。

在“微传播”中,高校要依据新媒体的发展和变化,通过对成功案例的剖析,向高校负责“微管理”的相关人员及时分享新媒体舆论场的特点和网络舆论新变化,具体包括传递任务信息、关注社会校园热点、收集并挖掘数据、监管并筛选舆情等,从而达到丰富网络工作资源、提高媒介素养、提高“微管理”价值的目的,让高校“微管理”工作形成职责明确的组织机构和流程清晰的运行机制。另外,通过培养合格的高校新媒体人才,打造“微管理”的工作团队,为校园新媒体“微管理”的运营发展不断注入新鲜血液。

(三)形成一种“微管理”的语体风格

高校管理者必须清醒认识到校园“微传播”既是严肃的工作任务,也是师生喜闻乐见的一种传播交流方式,新媒体微传播作为一种校园草根文化,在被用来实施校园师生事务管理的过程中同样需要注意受众群体的语体风格。全媒体时代下,“微语言”在校园人群中传播甚广,“微管理”团队也应以此为风向,将驾驭这类语言风格作为展开管理宣传工作的必备素养。一方面,“微传播”平台上发布的消息、评论,在表述上要贴近师生群体在生活、网络中的常用语言,避免过多采用行政命令、学术规范化的语言风格,更要注意避免在“微平台”事务管理职责范围内以假话、套话和空话“打太极”,以免造成“微管理”权威性和执行效力大打折扣。此外,还可通过适当运用一些互联网语言来提高广大师生参与互动的积极性,增强师生对“微管理”的认可,激发他们参与校园事务管理的兴趣。

(四)打造一项“微管理”的媒介素养

“微管理”在高校师生事务管理活动中要想发挥积极效能和传播正能量,还需要管理团队和参与用户携手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媒介素养作为网络参与者的必备素质,在网络社交文明环境下具有重要的打造价值。具体来说,媒介素养指拥有自律意识的网络参与者能在合法、健康的范围内分享网络传播资源,并通过合理利用媒介资源来达到自我完善、促进社会和谐进步的目的。目前,很多高校还未能将媒介素养教育作为一项基本教育内容纳入素质教育考核的范围,校园各管理平台在运用“微传播”的过程中,依然存在违法广告信息推送、虚假信息传播等不健康现象,且在某些微信群中,大量不文明社交言论集中式呈现,这些现象都说明微传播参与者的媒介素养亟需提升。在提升校园“微管理”媒介素养的过程中,首先要提高双方的信息辨识、数据分析和综合利用等能力。其次,要引导“微管理”的参与者在“微传播”管理宣传话题互动面前,学会倾听包容各类不同观点,同时积极拓展思维,多角度地思考问题。最后,要倡导全体师生养成网络自律的习惯,明白网络用户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学会文明上网,为校园“微管理”模式的运行提供和谐文明的网络环境基石。

猜你喜欢
事务管理事务师生
北京市公共机构节能宣传周活动“云”彩纷呈北京市机关事务管理局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CAS生涯服务专业标准述评
师生过招,你敢接吗
针对基于B/S架构软件系统的性能测试研究
一种Web服务组合一致性验证方法研究
以主体性思维成就内生式管理
管理学视角下的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探究
Hibernate框架持久化应用及原理探析
管理学视角下的高校学生事务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