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状突树突细胞肉瘤并腮腺转移1 例

2022-12-16 17:09王慧相龙全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2年64期
关键词:树突滤泡腮腺

王慧,相龙全

(济宁医学院临床医学院,山东 济宁 272000)

1 临床资料

1.1 患者女,64岁,因左耳垂下及颈部无痛性肿物发现4月余于入院,既往高血压病史8年,患者4个月余前无意发现左耳垂下腮腺区及左颈部各有一肿物,无痛,左侧耳垂下腮腺区肿物约2cm×2cm×2cm,皮肤颜色、皮温正常,质地硬,边界清楚,活动度差,与周围组织无粘连。左侧颌颈部可以触及1肿物,大小约4cm×3cm×2cm,皮肤颜色、温度正常,质地中等偏硬,边界清楚,活动度可,与周围组织无粘连,局部无触压痛,舌体没有感觉异常,活动自如,其他均无明显不适症状。

2 病理检查

2.1 大体表现

左侧颈部肿物:灰红色肿物一个,大小约2.5cm×2cm×1.5cm,切面灰白灰黄色,边界尚清。左腮腺肿物:涎腺组织一块,大小约3.5cm×2.5cm×1.5cm,切面见一肿物,大小约1.2cm×1cm×1cm,肿物切面灰白、灰红、质中。另见灰黄组织一块,大小约6cm×4cm×1cm,其内查见淋巴结19枚,直0.3-1cm,附涎腺组织,大小约4cm×3cm×1cm,切面灰白,质中,分页状,未见明显异常。

2.2 免疫组化

S-100、SOX10、CD68、Vimentin、Lysozyme呈弥漫强阳性(见图二)、CD1a(个别+)、Langerin(-)、CD3(T细胞+)、CD5(T细胞+)、CD20(B细胞+)、CD79a(B细胞+)、CD21(滤泡树突网+)、CD23(滤泡树突网+)、MPO(-)、CD34(-)、CD30(-)、EMA(-)、Ki67(+)约40%。

2.3 镜检

镜下可见瘤细胞形态相对较为一致,细胞界限不清,胞质丰富,淡嗜伊红色,核呈卵圆形,可见核凹陷,核常呈空泡状,可见小核仁,核分裂(见图1)。

图1 指状突树突细胞肉瘤病理特征

病理诊断:(颈部肿物)指状突树突细胞肉瘤(IDCS)伴坏死,(腮腺肿物)指状突树突细胞肉瘤,另见淋巴结(0/19)未查见肿瘤。

图2 肿瘤细胞免疫组化结果

3 讨论

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s)是一组异质的非淋巴、非吞噬的免疫附属细胞,存在于淋巴和非淋巴器官中[1]。它们是关键的抗原呈递细胞和免疫反应的启动者,是体内功能最强的专职抗原递呈细胞(Antigen presenting cells,APC),成熟DC能有效激活初始T细胞[2]。DC分为滤泡树突细胞、朗格汉斯细胞、指状突树突细胞(interdigitating dendritic cell,IDC)和纤维母细胞性网状细胞。IDCS是一种罕见的指状突树突细胞肿瘤[3,4]。一项研究发现[5]编码DNA聚合酶θ酶的POLQ和编码肿瘤抑制卵泡蛋白相互作用蛋白的 FNIP1 可能与IDCS的恶性潜能有关。其发病机制可能与EBV 和 HSV8 病毒感染相关,但了解它们的作用需要进一步研究[6]。IDCS大部分发生在颈部淋巴结,少数发生于结外部分,如皮肤[7]、肝、脾、乙状结肠系膜[8]、及软组织等部位。镜下肿瘤组织边界不清呈巢状,肿瘤细胞呈现卵圆形、圆形与梭形,排列为旋涡状与编织状[9],伴少量反应性淋巴细胞、浆细胞。肿瘤细胞表达S-100、波形蛋白、筋膜蛋白、CD68/KPI和溶菌酶阳性,对CD1a、CD34、CD35、HMB45、Melan-A、CD21 和B细胞和T细胞的谱系标志物呈阴性[1]。IDCS病例需要与非血液肿瘤(如黑色素瘤、梭形细胞肿瘤和几种间充质肿瘤)和血液肿瘤(滤泡树突细胞肉瘤、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和成纤维细胞网状细胞瘤)等鉴别[1]。IDCS临床发生率低且缺乏特征临床表现,故确诊多依赖病理学检查,IDC组织形态学也同样缺乏特异性,免疫组化有助于将IDCS与其他肿瘤区分开。

IDCS治疗包括手术、化疗、放疗。局限性病变多采用根治性手术切除,转移及多发肿瘤多采用化疗为主的联合疗法,但尚未建立标准疗法。大多数患者采用CHOP化疗方案治疗[10]。有学者报道[6],一例IDCS患者经过ABVD方案后化疗后,获得完全缓解。但需要对更大的患者群体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以评估针对IDCS的标准疗法。

猜你喜欢
树突滤泡腮腺
270 例老年人腮腺沃辛瘤术式的选择与改良
腮腺沃辛瘤淋巴间质的免疫病理特征
小鼠臂丛离断对脊髓运动神经元树突结构与形态退变的影响
基于腮腺径线磁共振测量评估糖尿病患者腮腺形态变化的研究
双侧腮腺多发不同肿物1例
以皮肤结节为首诊表现的滤泡性淋巴瘤转化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一例
神经元树突棘病理学改变的研究进展
科学家揭示大脑连接的真实结构 解决了树突棘保存难题
巨滤泡亚型甲状腺乳头状癌2例
负载HBcAg对慢性HBV感染患者树突状细胞的活化作用及功能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