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类综合学术期刊与“双一流”建设协同机制调研分析
——以华中师范大学为例

2022-12-19 02:35严定友胡晓梅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6期
关键词:华中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双一流

杨 玙,严定友,曾 群,程 敏,胡晓梅

(华中师范大学 学报编辑部,湖北 武汉 430079)

1 调研背景

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建设(以下简称“双一流”),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之一,也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重要标志,更是加快实现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支撑,旨在提高我国的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增加国家核心竞争力。2018年11月14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审议通过了《关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在“双一流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建设”这样一种大背景下,高校“双一流”建设给大学学术期刊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标准和要求。如何借助“双一流”建设的有利条件进一步提升大学学术期刊的质量水平和国际影响力、传播力,同时又通过大学学术期刊的发展助力“双一流”建设,形成二者的良性互动,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新课题、新使命[1-2]。

2 “双一流”建设与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2.1 华中师范大学“双一流”建设

2017年9月国家公布的“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中,华中师范大学的政治学和中国语言文学双双进入一流学科建设行列[3]。2018年1月,学校根据国务院《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教育部等三部委《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以及教育部办公厅《关于编制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方案的通知》等文件要求,结合学校实际,制定了《华中师范大学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建设方案(精编版)》[3]。该方案指出,当前,学校总体办学目标定位是:建设教师教育特色鲜明的国际知名高水平大学,并努力向世界一流大学迈进。力争经过“三步走”实现这一战略目标:第一步:近期建设目标(2016-2020年),通过对优势学科和战略必争学科的重点建设,促使若干学科率先进入世界一流学科行列,形成布局更加合理、结构更加优化、发展更加科学的高水平大学学科体系,为建成教师教育特色鲜明的国际知名高水平大学打下坚实的基础。第二步:中期发展目标(2020-2030年),若干优势和特色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更多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行列,学校社会影响力和国际竞争力进一步提升,教师教育特色鲜明的国际知名高水平大学初步建成,整体办学实力趋近世界一流。第三步:远期发展目标(2030-2050年),更多优势和特色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行列,整体办学实力进一步夯实,跻身于世界一流大学行列。

在学科建设规划上,坚持“目标引领、绩效导向、分层推进、整体提升”,以“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为目标,以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导向,以绩效为杠杆,以改革为动力,以育人育才为核心的“学生-学术-学科”一体化战略为工作主线,保持文科的传承与创新,推进理科的突破与超越,加强教师教育学科的融合与突破,构建高水平大学学科体系,推进学校向教师教育特色鲜明的国际知名高水平大学学科体系转型。学校拟将所有在建学科规划为三个层次、四级梯队,分别冲击世界一流、国内一流和国内高水平学科。一是打造学科高峰,率先冲击世界一流。聚焦国家战略目标,进一步加大对若干已跻身国内第一梯队学科的建设力度,巩固其已有高峰方向的优势,整体提升学科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率先冲击世界一流水平。建设学科为政治学、中国语言文学。二是实施重点培育,冲击世界一流。加强对已处于国内领先、国际先进学科的培育力度,强化学科竞争力和影响力,部分高峰学科方向率先冲击世界一流目标。建设学科为中国史、物理学、教育学、化学。三是加强重点建设,冲击国内一流或国际知名。对若干有较好建设基础的学科,凝练特色学科方向,争取在学科建设的若干关键指标上取得突破,扩大在国内学界和业界的影响力,冲击国内一流或国际知名学科。建设学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心理学、数学、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四是夯实学科基础,争创国内高水平学科。差异化培育一批有特色、有潜力的学科,通过预培育和重点扶持,逐渐形成新优势、新亮点和新影响,争创国内高水平学科。建设学科为应用经济学、社会学、法学、体育学、外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世界史、统计学、地理学、生物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管理科学与工程、公共管理、音乐与舞蹈学、美术学等。在分层分类推进的基础上,坚持一流学科和教师教育深度融合,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促进学科扎根中国大地,面向国家重大战略,对标世界一流,形成学科高峰。搭建学科交叉公共平台大力推进实质性的学科交叉融合,建设一批国内外有重大影响的学科高峰。同时,根据学校办学定位和目标,及时动态调整和撤销一批不符合战略方向和办学要求的学科。

2.2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在学校一流学科建设“三步走”战略中的重要作用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由国家教育部主管、华中师范大学主办,包含人文社科版和自然科学版两个刊物。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是综合性中文核心期刊、教育部名刊工程期刊,曾获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为“湖北十大名刊”、湖北省政府出版奖获得者、国家“百强社科期刊”、CSSCI(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的来源期刊;大量文章被“三大文摘”(《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转载[4]。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为全国综合性科学技术类核心期刊和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1999年被列为湖北省科技期刊五十佳重点创建期刊;在国家教育部组织的全国专家评审中获全国优秀高校自然科学学报一等奖,进入中国高校学报50强行列。连续多年被评为“湖北省优秀期刊”“中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并被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定为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2013年荣获全国高师学报系统“高校学科建设贡献奖”。2017年11月被评为“中国高校精品科技期刊”。2019年、2022年持续被收录入中国科技引文数据库(CSCD)[4]。

华师学报作为综合性学术期刊,几乎覆盖了学校所有的学科专业,为学校学科规划中的每一层次的学科都可以提供不同程度的服务,人文社科版设置的教育学栏目,也充分地体现出我校的师范特色,自然科学版的发文质量也在全国师范类综合性期刊中名列前茅。近年来,《华中师范大学学报》立足于院系,关注重大现实课题与科学前沿理论问题,专注于学术研究的历史积累和方法理论创新,传播有创造性的、高水平的最新科研成果,依靠学校学科优势,立足学术研究前沿,打造期刊品牌,在学校学科建设和学科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人文社科版在业界获得了不同凡响的社会影响力和学术口碑,自然科学版作为校内唯一的科技类的学术刊物,在学校“双一流”建设中的重点学科培育、科研成果的传播、年轻学者的培养等方面担任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作为综合性学术刊物,刊登的都是当前各专业领域学术研究的热点问题和最新研究成果,不仅存储了大量新知识,还通过系列文章的发表对新知识进行组织优化,在新知识的传播、宣传、转化为生产力中起着重要作用,对新的研究者来说,有着提供展示平台、传输学术信息、引领研究导向、培养写作能力等作用,是发现人才、培养年轻的科研工作者的重要平台,在国家知识创新和人才培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华中师范大学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建设方案》的制定,学校的双一流建设走上了具体的实施阶段,学报作为科研成果传播的重要载体,服务于学校的“双一流”建设,有着更多的机遇和挑战。如何在服务中借助“双一流”建设的东风提升刊物质量并更好地为“双一流”建设服务,“双一流”建设过程中如何有效利用校内现有资源更快地提高建设速度和效率,等等,这些问题都是关于二者如何协同发展的问题。

本研究拟以师范类综合性学术期刊和“双一流”建设为主要调研对象,从发文量、影响力等方面去分析师范类高校学术期刊影响力提升与双一流学科建设的关系。旨在探寻提高学报质量、提升办学效率和质量的有效措施,从年轻学者的培养、研究成果的传播、学科基础的积累等方面真正脚踏实地地为“双一流建设”贡献力量。不仅对学报的发展、“双一流建设”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也可以为其他服务部门甚至是其他高校的“双一流建设”提供借鉴。

3 调研内容及结果分析

调研采用问卷调查、咨询会议、文献研究、面谈、电话问访、腾讯QQ及微信联系等多种途径针对校内外老中青学者和期刊进行,调研的主要内容包括《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两刊的发文数量及作者、同类型期刊影响因子对比及同区域期刊影响因子比较等情况。

3.1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发文调研结果及分析

因为文章的影响因子滞后于发文时间,2020—2021年发文影响因子数据不能完全显现,为保证数据的完整性,本次以2015-2019年为调研时间段,对《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和自然科学版的出刊期数和发文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3.1.1发文的总体情况

人文社会科学版每年出刊6期,五年共出正刊30期;共发文730篇,平均每期发文24篇,每年发文146篇,发文最多的是2017年153篇,最少的是2016年140篇,总体上发文篇数比较均衡稳定。

自然科学版2017年出正刊6期,增刊1期(为“校园信息化管理”专题的增刊),其他年份每年出正刊6期,五年共出正刊30期,发文732篇,平均每期发文24篇,每年发文146.4篇,发文最多的是2015年170篇,最少的是2019年131篇,正刊的发文篇数呈每年递减趋势。

3.1.2发表本校学术成果的情况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为学校学科建设服务,特别是为学校一流学科建设的战略服务,发表本校学者的高水平研究成果是一个重要指标,具体指标涉及本校作者发文数、发文的学科及作者分布与数量以及本校作者发表文章的高被引情况。

(1)本校作者在学报发表文章统计。本校作者在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每年的发文篇数较为稳定,五年共发文235篇,平均每年发文47篇,本校作者发表文章数量占总发文数量的32.19%,即为三分之一左右,这一结果反映人文社会科学版在服务学校学科建设方面的力度。基于我校人文社会科学版在全国的学术影响力,高质量稿源非常丰富,对外基本上不接受投稿,都是编辑规划栏目主题实行组稿,但对于校内作者的投稿则较为重视,认真选稿用稿,想法设法腾出版面发表校内作者的优质稿件。每年发表校内作者的论文占三分之一左右,是作为任务下达给编辑室的,反映了学报编辑部对校内作者的高度重视。

相比于人文社会科学版,自然科学版发表本校作者论文的数量不多。五年共发文114篇,平均每年发文22.8篇,本校作者发表文章数量占总的发文数量的14.52%,即为七分之一左右。自然科学版发表本校作者文章数量偏少,并不能代表该刊编辑服务学校学科建设的意识不强,相反编辑们一直在加强对校内老师们的组稿,对本校老师的稿件优先审稿,优先发表,从不耽搁。但基于自然科学学术评价体制的制约,理工学科老师们的学术成果,首先考虑的是向国外刊物投稿,看重国外的学术期刊水平,偏向国外学术机构的评价体系。

(2)本校作者发文的学科及作者的分布。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发表本校作者文章的14个学科,排名前四位的分别是政治54篇(22.98%)、中文41篇(17.45%)、历史39篇(16.6%)和教育29篇(12.34%),所占比例均在10%以上。这些学科都是我校人文社会科学专业中学术实力较强的学科,近几年的学科排名中,都居于同类学科的前列,而且政治和中文是2017年9月教育部等三部委公布的“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中进入一流学科建设行列的学科。上述学科发文数据与学校的优势学科分布高度相关,表明人文社会科学版在服务学校学科建设、服务双一流建设方面,所做的工作是卓有成效的。

学报自然科学版发表本校作者文章的9个学科,排名前四位的分别是地理及旅游57篇(50.00%)、生物15篇(13.16%)、物理与技术12篇(10.53%)和化学12篇(10.53%),所占比例均在10%以上。自然科学版发表本校作者论文的总数仅及人文社会科学版发表的一半,这与理工科领域的学者过多地倾向在国外期刊发表文章,以及较为关注专业性期刊有关,而且自然科学专业学术期刊种类较多,作者的选择较多。表中的数据也与我校理科专业的学科优势有一定的关联度,如物理与技术、化学在我校制定的《华中师范大学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建设方案》中,属于实施重点培育,冲击世界一流的学科。表中的数据特点亦与学报的队伍建设有关,这四个学科的专业编辑相对较为稳定,有的编辑策划能力强,学报与学科的联系紧密,如地理及旅游便是代表。

(3)本校学科发文的作者人数及所占比例。2015-2019年间,本校作者在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发表文章的为335人次。作者人数排名前四位的分别是政治76人次(22.98%)、中文52人次(17.45%)、历史50人次(16.6%)和教育50人次(12.34%),所占比例也均在10%以上。发文的作者人数分布与发文的学科分布完全一致,由此也说明学者与学科的高度正相关关系。这也提示为高水平的学者服务,是学报工作服务好学校学科建设的主要途径。

本校作者在学报自然科学版发表文章的为334人次。作者人数排名前四位的分别是地理及旅游184人次(55.09%)、生物54人次(16.17%)、化学33人(9.88%)和物理与技术27人(8.084%),从比例上看,作者数与发文篇数相关度高,但总的来说与学科优势的相关度并不密切。

(4)每篇文章的作者署名人数。学科发文的篇数与作者情况的统计分析,还可看出不同学科之间的学术研究模式的差异,每篇文章的作者署名人数显示了这一特点。

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发表的文章中,平均每篇文章署名人数为1.43人,除心理学专业为每篇2.75人外,其他均低于每篇2人,发文篇数和作者人数排名前四位的政治、中文、历史和教育学科中,除教育为每篇1.72人外,另外三个学科每篇署名作者均不到1.5人,说明文章独立署名的居多,反映了人文社会科学的学术研究特点。

学报自然科学版发表的文章中,平均每篇文章署名人数为2.93人,远高于人文社会科学。发文篇数和作者人数排名前四位的地理及旅游、生物、化学和物理与技术学科中,每篇文章署名人数均在2人以上,计算机、教育信息与技术、信息管理类学科每篇文章署名人数均在3人。这反映出自然科学领域的大多数学科的科学研究需要团队合作,特别是需要野外考察的地理学,需要实验室操作的物理、化学、生物,以及需要繁杂的系统设计并大量编程运算的与信息技术有关的专业,都需要团队的工作才能完成科研过程。虽然学报的发文只是针对已经产出的科研成果,并不涉及具体的学术研究过程,但对于编辑来说,了解不同学科的学术研究特点,构建与作者的对话沟通的渠道,肯定是有利于组稿工作的。在具体的出版工作中,编辑了解上述特点,对于学术诚信的把控、作者责任的划分,以至论文学术质量的审定把关等,都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5)本校作者发表文章的高被引情况。论文被引用情况是衡量一个作者或一篇文章被专业同行认可的标志,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作者的学术水准或文章的学术价值。表1反映本校作者在学报发表文章的被引用情况,表中数据来源于中国知网(CNKI)。因引用次数处于变化之中,与他刊文章引用我刊文献的发表时间有关,不同时间采集的数据存在差异,基于诸多期刊一般在春节前完成下一年第一期的出刊,故本调查研究的该部分数据采集截止时间设为2020年1月20日。

表1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本校作者发表文章的高被引情况

一般情况下,论文的被引用次数与文章的发表时间有关,在一定的时间段内,论文发表的时间越长被引用的可能性越大,次数越多,故2015-2019年间,论文的被引次数在发表年代之间的比较是没有意义的。但考察学报发表的文章中最高被引的学科分布则有一定的分析价值。

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五年间发表的全部文章中,最高被引的情况分布在教育、管理和社会学科中,其中教育类文章在2015年、2017年和2018年均处于最高被引位置。而本校作者发表文章的最高被引分布在教育、文化产业、社会和政治学科,其中教育类文章在2015年和2018年均处于最高被引位置。在数据抓取统计的截止时间内,五年间,本校作者的文章被引次数占全部文章被引次数比例为36.15%,本校作者发表文章数占全部发表文章的比例为32.33%,二者比例相当,说明我校人文社会科学类优势学科以及高水平作者重视我校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有关。

学报自然科学版五年间发表的全部文章中,最高被引的情况分布在经济管理、计算机和地理及旅游学科,其中计算机类文章在2016年和2019年均处于最高被引位置。而本校作者发表文章的最高被引分布在经济与管理、地理及旅游学科,其中地理及旅游类文章在2016年至2019年的四年中均处于最高被引位置。在数据抓取统计的截止时间内,五年间,本校作者的文章被引次数占全部文章被引次数比例为15.29%,本校作者发表文章数占全部发表文章的比例为15.03%,二者比例相当,但我校自然科学学科类作者在我校学报自然科学版发表文章的数量有限,在两刊五年内发文的总篇数相差不大的情况下,本校理科作者的发文篇数仅相当于本校文科作者发文篇数的一半,且理科的优势学科的作者发文数较少,故与人文社科版进行综合比较,自然科学学科的学者对我校学报关注度不高,其原因在前文中已多有述及。

3.2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影响力分析

期刊的学术影响力,是指期刊在一定时期内发表的学术研究成果,在某段时间里促进相关学术研究与应用发展的能力,也是反映期刊受到学术界关注程度及其对科学技术发展作用大小的重要依据。如何评价学术期刊的影响力,众多的科研机构和高等学校将影响因子作为评价将学术期刊影响力的重要指标,甚至是唯一指标。

中国知网(CNKI)发布的《〈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数据统计规范》中,突破国外学术期刊领域传统的影响因子计算的局限与缺点,将会议论文及硕、博士论文对期刊文献的引用计入期刊的影响力引入,建立复合影响因子(U-JIF)概念评价期刊文章的影响力。有学者研究认为,学术会议文献、学位论文其引用的期刊文献中被引论文具有鲜明的学科前沿性、理论性、实用性和综合性,期刊论文对博硕士培养的重要贡献不可忽视。

关于综合性期刊复合影响因子的计算,U-JIF=某一期刊前2年发表的可被引文献在统计年被复合统计源文献引用的总次数÷该期刊前2 年发表的可被引文献总量。据2020年中国知网发布的《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2020版》,其反映的数据时至2019年。

3.2.1国内几所主要的师范大学学报的U-JIF比较

从全国范围来看,师范类院校很多,根据主管部门、发展历史、建设水平以及地域分布等要素,可以将以下几所师范类大学学报归结为同一类别:《北京师范大学学报》《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东北师范大学学报》《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南京师范大学学报》《华南师范大学学报》《湖南师范大学学报》。

根据近几年的复合影响因子(U-JIF)年报数据可以看出,在国内几所主要的师范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中,我校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的复合影响因子(U-JIF)处于前2位的位置,其中,2015-2017年的U-JIF排名第一。虽然华东师范大学和湖南师范大学有专门的教育专刊,影响其综合性文科版学报的U-JIF,但我校学报文科版的U-JIF位居师范类大学学报前列的地位是肯定的。

在国内几所主要的师范大学学报(包括)自然科学版中,《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的复合影响因子(U-JIF)也处于前2位的位置,其中,2015-2018年的复合影响因子数据是呈逐年上升趋势的,2018年的数据高于《华东师范大学学报》,仅次于《北京师范大学学报》。据《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2019版)》发布的数据,在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综合学科类中,我校学报自然科学版复合影响因子的学科排序为20/287,也就是在287中同类期刊中居于第20位。评价期刊的另一个指标“影响力指数(CI)”则是反映一组期刊中各刊影响力大小的综合指标,其突出的作用是对被引频次和影响因子的过度自引现象进行修正。我校自然科学版CI值的学科排序为26/287,与U-JIF的重合度较高,说明我刊文章的自引现象并不明显,这也说明U-JIF的学科排序能够反映我刊自然科学版在同类期刊中的真实地位,是处于同类学术期刊前列位置的。

关于期刊的评价,学术界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和自然科学领域存在一定的差异。自然科学领域偏重期刊影响因子指标,特别倾向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编辑出版的《科学引文索引》(Scientific Citation Index,SCI)收录的期刊。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则还对我国三大文摘(《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的转载情况非常看重,作为“全国高校社科名刊”的我校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在三大文摘的转载率一直处于全国社科期刊的前列。

3.2.2武汉地区几所主要高校学报的U-JIF比较

所谓同类型学报,其实是很难进行界定的,武汉地区几所重要的高校中,武汉理工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华中农业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都属于专业性非常突出的大学,虽然其学报也分人文社会科学版和自然科学版,但其刊物发文偏重于专业领域,与我校学报定位于综合性、基础性是有一定差别的。类型比较相近的是学科定位偏重于综合性的几所大学所出版的学报,如《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湖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据近几年的复合影响因子显示,《华中师范大学学报》的两刊在各自相似类型的学报排位中,均处于较前位置。相比较而言,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的复合影响因子的区分度较大,自然科学版之间的差距较小。我校学报自然科学版的U-JIF略低于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略高于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在自然科学版学报中,这种比较不一定绝对准确,如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还出版几种非常具有影响力的专业性期刊,综合性期刊只是其期刊出版中的一部分,但在某种程度上也能够反映我校自然科学版在同类型刊物中具有一定的学术地位,而且是逐年进步和提升的。

4 调研的一般性结论

经过调研和分析,可以了解到本校学报出版的有关信息和情况。

一是学报编辑部是学校直属的独立业务部门,不挂靠任何专业性学术机构,这是高校学报作为综合型学术刊物的共同办刊特点。二是编辑人员的专业教育背景与学校的骨干专业学科设置相匹配,如文科版编辑主要是中文、政治、历史、教育、经济的专业背景,理科版编辑主要是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的专业背景。三是刊期出版规范,均为每年出六期正刊的双月刊,人文社科版逢单月出刊,自然科学版逢双月出刊。四是学报两刊总的发文数量,人文社科比较稳定,每年发文数量波动较小,自然科学版在近年呈现减少趋势。五是本校作者文章的五年发文数,文科占总发文数的三分之一,且每年较为均衡,篇数差别不大;理科的占比则较低,占总发文数的比例远低于百分之十,且每年之间的篇数差别较大。六是从发文的专业分布看,人文社会科学版发文较多的专业是政治、中文、历史和教育,与学校的优势学科分布高度相关;自然科学版发文较多的专业是地理及旅游、生物、物理与技术和化学,与优势学科的相关度不明显。七是从本校作者的高被引论文的专业分布看(截止2019年1月20日的数据),人文社科版的主要集中在教育、文化产业、社会学和政治,自然科学版的主要是地理及旅游和经济管理,两刊的情况均反映出高被引的文章内容与社会发展现实需求相关。八是复合影响因子(U-JIF)的分析表明,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不仅在武汉地区大学文科学报中居于首位,在全国师大类中也位居前列。自然科学版在师大类中居于前列,但与居于首位的《北京师范大学报(自然科学版)》相比,指标的差距较大,但高于《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接近《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另外,在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探索融合办刊的思路方面,学报编辑人员有很多新的探索。一是学报实现了刊网融合(如与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和维普在线等数字出版平台合作),加强了与专业性学术传播平台的合作。二是注重与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三大文摘的沟通交流,加强通过权威学术传播渠道传播我刊发表的高水平学术成果。三是建立自己的专业网站,方便作者、读者登陆平台了解我刊动态。四是充分利用微信等自媒体公众社交平台进行自我推广。五是自然科学版的出版实现作者投稿、编辑审稿、专家外审等全程网上无纸化操作流程。六是自然科学版实现了知网首发优先发表优质稿件。七是加入开放科学计划(OSID),实现纸质出版与论文研究背景资源集成的立体化复合出版模式。

猜你喜欢
华中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双一流
《云南社会科学》征稿征订启事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河北农业大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喜报
华中师范大学“五创并举”学党史,喜迎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学术战"役",华中师范大学砥砺前行
Linguistic Interpretation of Internet Catchwords of 2017
高校“双一流”能否打破身份制
“双一流”需 从去行政化做起
停留
社会科学总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