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在线教学中课程思政的出场逻辑与优化路向

2022-12-19 10:13吴轲威
南京开放大学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思政课程教育

吴轲威

(南京特殊师范学院,江苏 南京 210038)

作为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全新探索中的课程思政,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手段和必要方法,既是“整体性课程观”,又是“大思政观”。作为新时代立德树人的新支点与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新成果,课程思政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方兴未艾、发展迅猛。学者对课程思政的科学内涵、特征难点、实现路径等均进行了积极的阐释与论证,取得了一定的突破与共识。基于这一时代背景,加之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正在改变高等教育的实践形态,“在线教学中的课程思政”研究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中技术性很强的前沿性选题。

一、在线教学中的课程思政出场背景

当前,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已经渗透到了教育领域的诸多方面,由此引发了课程与教学的系统变革。在线教学不仅是当前高校应对疫情防控常态化的特殊需要,也是未来高校教学生态的发展趋势。由此衍生出的在线教学中的课程思政尝试弥合线上课程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两张皮”困境,试图成为传统课程思政的有益补充。

第一,新时代和社会转型对大学生提出的应然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随着互联网、智能手机的快速普及,Z世代青年自出生以来,便与智能化、数字化产生了重要联结。互联网、即时通信、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高科技产品使得触网变得便利、便捷,青年谙熟各类社交媒体并活跃其中,是网络社交文化的高度参与者。新技术应用成为影响和形塑青年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的重要变量[1]。身处这一时代背景下的青年大学生,他们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面对网络上各种价值观之间的碰撞、冲突、交流和交融,面对数字化时代微信、抖音、快手等新媒体平台制造的多版本流行文化、青年文化,如何使青年学生抵得住诱惑、辨得清真假、把得住方向,既张扬个性、自由,交流信息和情感,参与文化表达和流行时尚,又在当今世界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锋日益频繁之际,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面对各种纷纭的社会思潮和复杂的社会现象,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发挥主流意识形态的正能量,增强主流意识形态对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阐释力,在多元中确立主导,是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挑战、新问题。这不仅关系到青年学生自身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更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第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孤岛化”困境的实然所迫。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其他课程协同育人的格局尚未有效形成,主要体现为:在教育理念上,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作为育人的基本实现形式,二者之间的关系协调还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不足;在队伍建设上,教师育德能力和育德意识有待提升;在人才培养上,各门学科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尚未得到充分挖掘;在管理机制上,多部门合力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机制体制有待进一步完善。这一困境形成的原因归根到底是全课程、全员育人理念没有完全树立起来。在这种背景下,课程思政应运而生。2020年6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是在当前形势下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重要论述的关键举措,为高校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提供了重要指导。其中特别指出,将课程思政融入课堂教学建设全过程。要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课程思政教学中的应用[2],促进课程思政在线上与线下的相互融通。这就为在线教学中的课程思政的生成提供了政策性指导。

第三,在线教育已经成为新时代人才培养模式下的重要教育实践形态的必然所向。我国自1998年开展“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试点以来,越来越多的高校和教师开始采用并认可在线教学的方式。在线教育发展迅猛,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过程深度融合,对于我国发展高等教育、建设学习型社会,扩大教学覆盖面、提升教学效率,具有积极的助推作用。在线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近年来,在新冠肺炎疫情突发及防控常态化形势下,几乎所有高校课程教学都一度从线下转移到了线上,全国高校在极短时间内组织了有史以来规模最大、上线课程最多、覆盖人数最广的线上教学。大规模在线教学在逆境中被催化,这既是疫情防控倒逼的应急之举,也是对高校“互联网+教育”改革的一次集中展示和检验,教师与学生共同经历了一次“互联网+教学”的实战演练。在这种背景下,线上课堂已经成为教育教学的全新阵地,我们需深刻理解并全面思考在线教学中的课程思政,将二者有机融通。一方面,发挥在线教学的价值最大化,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为技术赋能下的精准教学提供理路;另一方面,将各类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文化基因和价值范式融于线上教学之中,真正实现课程思政线上线下全覆盖,更为广泛地实现课程思政事实与价值、应然与实然的互动融合与有机统一。

然而,目前有关在线教学中的课程思政的探索更多地停留在实践层面的某一学科或课程的微观阐述,理论层面上深入的宏观探讨并不多。因此,应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出发,结合“互联网+”时代在线教育的迅速发展与疫情防控常态化形势下大规模在线教学背景,对高校在线教学中的课程思政进行总体性研究,审视在线教学中课程思政的核心取向和建构机理,对其存在的内在逻辑进行深层次的哲学上的追问和学理上的论证,重塑在线教学中的课程思政的合理性、正当性与可行性,探讨在线教学中的课程思政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揭示在线课程的逻辑结构、运行机制与行动路向,致力于建构在线教学中的课程思政的优化理路,实现课程思政的可持续发展。可以说,在线教学中的课程思政是课程思政的一个基本形态,是对当前课程思政覆盖不足的有益补充。这既是对课程思政育人价值生成进行的有益思考,也是提升学理认识的内在要求。

二、在线教学中的课程思政意蕴解读

“课程思政”与“在线教学中的课程思政”从字面上,有着一定的同质性,都是以“课程思政”为核心,其内蕴的价值导向、目标协同、动力支持等维度应当是统一的。因此,在线教学中的课程思政得以实现的基础是课程思政这一新的课程观,是“线下”到“线上”再到“线下线上”的结合互构,由此形成一套相互促进、融合补位的有机体系。不同的是教育活动实施地点与场域的差异与改变,即“线上”与“非线上”(线下)。在线教学中的课程思政出场之前,各地各高校进行的课程思政的探索已经使之成为被广泛接受且不断研究发展中的战略性布局,为在线教学中的课程思政的生成与发展提供了可行性的借鉴与参照。

应当注意的是,屏对屏的线上教学与面对面的线下教学在形式上存在的差异,绝不是说将线上教学变成了“面对面课堂教学”的简单迁移和搬家,绝不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把传统课堂中教师的授课内容和教学组织记录并传递到学生面前,就完成了线上教学任务。实践证明,线上教学并非线下教学的一种特殊形式或仅仅是组成部分,它具有自身的独特规律性,亟待关注。

在线教学中的课程思政的出场并非对课程思政的遮蔽抑或遗忘,并非课程思政的简单迁移与直接复制,而是在线上教育大规模开展之时来探讨课程思政的创新问题,以解码新时代课程思政线上线下融合的问题域。如若当课程思政在传统教育形式中大放异彩而对线上教育中的课程思政闭口不谈,极易导致我们在研究课程思政时对线上教育的研究缺位,乃至将某些重要议题排斥在外,伤及课程思政研究的总体性。因此,把课程思政从线下转向引入线上教育论域,并非一种简单的话语表达形式,也非简单的移植或搬家,实质上它体现着当下课程思政实践活动过程中所衍生出的立足于教育教学实际的问题意识。它是将线上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有机融合,甚或是创新而成化合反应,辅之以课程观维度的解读与深刻的理性论证。

在线教学中的课程思政的出场,在一定程度上释放与阐释了思想政治教育旺盛的生命力与亲和力。课程思政中的“思政”即以传授专业知识为基本内核、以学术为基石、以育人为核心的思想政治教育[3]。思想政治教育所内蕴的应然性,将人的现实行为放到理想世界中加以审视,是对可能世界的一种把握,是一个对人之精神进行形塑,对人之心灵进行浸润,引导人确立正确的价值信仰,规范人的行为,提升人的德行的诗意教育。在线教学中的课程思政的出场,并非简单地将传统的线下空间场域原封不动地纳入思想政治教育,而是从主体出发,对课程思政的本体论意义进行重新审视。

通过MPW的方式对读出电路芯片进行流片,128×128红外读出电路芯片如图9所示,其实物如图10所示。由于要求芯片面积限制在5 mm×5 mm的面积内,因此该芯片只在三边布置了IO PAD,没有IO PAD的一侧则只布置了电源环,这样做并不影响芯片的性能。

与此同时,在线教学中的课程思政的出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对思想政治教育在创新发展中面临着的现代化、信息化、智慧化转型境遇与挑战的现实关切。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范式与创新路径在网络信息技术革新、线上教育大规模应用中,正在经受技术化的规约与选择[4]。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在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的时代变革与发展境遇之下,呈现全新的发展态势,再现传统向现代的转型,进行理论探索和实践创新的全域全景全程的有益尝试。思想政治教育正在时代发展的洪流之下、在社会转型的加剧之中、在技术工具的进步之时,纳入到多元文化共生的历史格局之中。思想政治教育展现出对网络信息技术发展与完善、对全新的关切人类生存际遇的网络生活空间的深切关怀,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在价值的复归与意义彰显。这体现出思想政治教育与网络生活空间、与现代信息技术直接的一体难分的内在联系。线上教育于思想政治教育而言,不仅仅是网络技术这种现代化工具、方式、手段、平台的运用,而更像是一种多元复杂的生态集成链,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生活空间体验的内在形式,是不断牵引人类抵达人之生存的深度体验空间[5]。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使人类社会进入了信息时代。相较于传统的课程思政,信息技术与课程思政深度融合而成的在虚拟空间中进行的线上课程思政教学,呼应高质量教学的时代诉求,展示出了其独特的优势。

第一,更加重视学生的参与度,学生的主体性被进一步凸显。作为一种培养人的活动,教育的根本要旨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其中,教是途径、方法,育是教育的本真,是教育的出发点与归宿。教育本姓“人”。离开了人去谈论教育,是毫无意义的。就其本质而言,全面发展的人的本质是主体性。曾经“去人化”教育的历史现实之形成,源于政治权利和制度的坚挺,以及教育理论上某种话语霸权之统治的共同造就[6]。当教育呼唤“人的在场”,呼唤回归于生活、以人为本、培育和发挥人的主体性,呼唤教育不仅要促使每一个学生全面发展,还要使每个学生的自由个性得以尽情展现。“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7]。这是教育回归到育人的原点、摒弃教育异化、彰显主体性的最佳出路。

培养什么人的首要问题,既是课程思政所关切的,也是使得我们的主体性教育行驶在正确的运行轨道上不致于脱轨的最佳回应。在线教学中的课程思政利用多媒体资源和信息网络搭建的教学平台,在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虚拟教学空间中,快速适应新变化和新要求,发挥线上教育优势,使师生通过信息技术进行链接,创设了全新的教学环境,生成了新的教学交互关系。牢牢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把握学生的身心成长特点与学习规律,面向广泛的以互联网或数字化作为重要联结的广大“00后”数字网络原住民群体,针对他们更喜欢从多信息源中快速获取信息,更喜欢动态图片、表情包、音频、短视频而不是文字堆砌,更喜欢获得“即时交互”体验等学习特点进行教学,满足了学生多样化的教育需求,调动其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的参与度更高。在线教学中的课程思政以“以学生为中心”“以人为本”的理念为出发点,支持教师与学生、学生之间的协作与沟通,共享知识建构过程,能够为大学生带来更好的情绪价值与学习体验,从而在富有人文关怀与人文指向的教育关系中、在师生的亲密互动和密切交流中,与主体性教育的初衷相得益彰,前后呼应。

第二,更加重视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思政观”得以进一步凸显。大思政观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在理念、目标、载体、内容、手段、平台等多向度实现开放性、整体性、动态性。在线教学中的课程思政的优势之一就是在不断整合更加新颖的教育教学手段的基础上,对网络空间的数据资源进行有目的的吸收、遴选、撷取、舍弃。利用全新平台与途径以强化课程思政的广度、深度、力度和厚度,打造线上线下联动机制。在线教学中的课程思政所依赖的线上课堂不再禁锢于现实的物理场所,不再受制于纵向的时间链条,将教育的主体、客体、介体等诸要素从既定的时空框架中解放出来,在非线性的教育过程中,时时处处、随时随地地展开。其覆盖范围被无限延展开来,时空界限被大大超越,可有效提升教育效果的影响力,丰富教育方式的多样性,更有利于精准地实现全程全方位育人。

第三,资源共享的渠道被进一步打通,有效推动了课程思政生态系统内部各个要素以及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的资源交互和共享。信息技术本身具有的共享性、开放性等特点,在基于互联网技术而开展的在线课程中能够实现对网络空间的优质教育教学资源的全面整合和充分利用,通过便利的技术途径传播大大降低教育成本,使得优质资源和能量都能进一步为在线教学中的课程思政的发展和传播提供支持和服务,进而形塑着课程思政的现实场域和发展方向。

三、在线教学中的课程思政整体性优化路径

现代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深度融合发展,催生出的在线教学中的课程思政这一新的育人形态,标志着信息技术不再仅仅作为单纯的工具或技术手段,而是已经发展为可以颠覆重构传统产业的一种思维方式。数字经济背景下,在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的引领下,运用互联网思维探索创新路径和矛盾解决之道,为高校课程思政改革带来了全新的视角。

路径,在网络中一般指从起点到终点的全程路由;在日常生活中指行事的门路、方法和步骤等。在线教学中的课程思政实施路径是在线教学中的课程思政实施过程中,为实现教育目标,由课程思政主体发起组织推动的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实践活动中所运用的主要方法、基本渠道等。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推动人类认识发展的动力。在实施过程中,围绕两个问题,即“是什么”与“为什么”的问题,深化对在线教学中的课程思政内涵、本质、特征、核心要义等认知,进行理论性前提的正本清源。更重要的是,要进一步研究和解决如何开展在线教学中的课程思政实践,特别是如何有效地、创新地优化在线教学中的课程思政实施路径。如此,高校在线教学中的课程思政中存在的问题与现实困境才能对症下药,方能药到病除,保持课程思政的实践导向和创新活力,持续提升其有效性。路径是一个系统网络,是理论与实践、现实与虚拟、社会与学习、课堂与课外等各个生活层面高度综合化、社会化的体系,需要进行统筹规划和设计。以系统论的观点审视其优化路径,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展开:从全局性而言,要着力思考在线教学中的课程思政的整体性优化,重在综合考量各种因素,把握核心问题;从横向发展的视角而言,要立足时代进步与技术的创新、发展,着力思考在线教学中的课程思政的多向度深化,重在实现要素融合,进而创新高校在线教学中的课程思政的教育模式,以此推动在线教学中的课程思政的立体化路径优化。在线教学中的课程思政实施路径详见图1。

图1 在线教学中的课程思政实施路径

(一)在线教学中的课程思政理念优化

课程思政能否有效落实,其实施的有效性及深度,最终还得落脚于教师对课程思政的理念认同程度[8]。因此,理念优化是在线教学中的课程思政有效实施与开展的重要前提。课程思政与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深度融合、全程贯通、全息传输、全效聚合,要彰显其不同于传统课程思政的特质,真正实现质变,必然要对在线教学中的课程思政理念进行富有时代特色的适应性更新。

一是牢牢坚持在线教学中的课程思政的“思政味”。“线上”场域的变化并不能改变课程思政的内在本质。“在线教学中的课程思政”的主旨仍然是“课程思政”,只是将课程思政建设在“线上”这片土壤之上,利用网络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思维方式去承载它、浇灌它。因此,必须牢牢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凸显思政特色,坚守“思政味”。网络作为在线教学中的课程思政的主阵地,同时也是重要的意识形态阵地,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因此,必须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贯穿在线教学中的课程思政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的全过程,坚持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牢固树立阵地意识,积极占领网络阵地的制高点,引导学生认清国内外局势的发展变化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趋势,增强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克服课程思政建设中存在的将思政元素生硬移植的形式化、标签化、虚假化、教条化等“泛意识形态化”的错误倾向[9]。

二是运用数字化思维,探索在“线上”土壤中浇灌课程思政。“线上”形式是当前课程思政成长与发展建设的阵地与载体,为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阵地支撑。因此,教师需要运用数字化思维,探索在“线上”土壤中浇灌课程思政的新理念与新方法。与时俱进地更新优化理念,关键在于要研究不同信息技术的典型特征和优势,找准课程思政与新媒体新技术的“融合点”,在教学方法、教育资源、育人载体等方面积极与信息技术融合,增强教学中的互动性与体验感。以“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的教育领域运用为契机,在互联网用户思维、跨界思维、平台思维、品牌思维的引导下,促进教学资源的不断跨界融合,推动学习虚拟空间的日臻成熟,与线下教学模式相互配合,形成良好的线上线下融合的教学生态[10]。

三是构建线上课程思政体系,在打通“课程”的区位上下功夫。德国学者赫尔曼·哈肯在提出协同概念时指出:“改善每个人的生活是人类当今最重要的任务之一。为此……这个任务的复杂性要求各门不同科学之间密切对话。只有通过它们的共同努力,这些复杂的问题才能得到解决。”[11]构建线上课程思政体系,在各类课程中自觉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塑造有机统一起来,在打通“课程”的区位上下功夫。做到“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构建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龙头、以课程思政为主体的课程体系,既充分发挥其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领舞”作用,又将课程思政贯穿于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线上线下等课程全域,正确处理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同心聚力、同向发力、同行助力,使之互动互促、相得益彰,形成优势互补、和谐“共舞”、同频共振、协同育人的最佳效果。

(二)在线教学中的课程思政机制优化

对于课程思政这一变革,首先需要良好的体制机制来保障。机制建设贯穿于课程思政的总体设计、实施运行、评价反馈等全过程,具有全局性和指导性作用。要想破解高校在线教学中的课程思政建设的困境,形成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的良好格局,以新时代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助力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深入推进,紧紧围绕实效性展开,立足于课程思政机制建设的扎实基础和丰富经验,革新传统课程思政教学观念和模式,理顺既有的体制机制,积极探索和建立有效的在线教学中的课程思政长效化机制。具体而言,推进在线教学中的课程思政长效化机制优化需要重视组织管理机制、线上资源共享机制、常态化保障机制等。

一是推进在线教学中的课程思政的组织管理机制优化。在线教学中的课程思政实施是一项涉及面非常广的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学校党政领导的高度重视,需要形成权责明晰、关系协调、齐抓共管共建、覆盖面广的课程思政组织管理机制,在推进课程思政整体建设中有重点地推进在线教学中的课程思政。一方面,坚持党的领导。高校党委牢牢掌握对思想政治工作、课程思政建设的领导权和主导权。做好课程思政的引领、组织、指挥、引导工作,从宏观上加强顶层设计,做好统筹规划,保证课程思政建设的方向和宗旨,这是党和国家赋予高校的神圣使命。另一方面,强化组织责任。成立在线教学中的课程思政领导机构与研发中心,使组织、宣传、人事、科技、教务、学工、信息中心、资源建设中心、后勤等高校各个职能部门共同参与其中,进一步扩大辐射范围。整体把握和推进在线教学中的课程思政建设与完善,调配一切需要的资源,协调好各职能部门与二级学院之间的关系,保证高校在线教学中的课程思政工作在校内运转畅通。特别是要着力凸显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课程建设、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方方面面的重要作用,为在线教学中的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科研支撑和队伍支撑。

二是推进在线教学中的课程思政线上教学资源共享机制优化。加强线上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扩大教育影响力。线上教学资源是教育信息化2.0时代学校教育内容的关键载体。网络环境中有着丰富的文字、图像、动画、声音、视频等多形式的教育资源制作而成的数字化教学资源,这些资源都可以为在线教学中的课程思政提供支持。比如体系完整的专业资源库、精品课程、慕课、专题网站等,或是较为零散的一张图片、一段视频、一篇网络博文等碎片化信息。高校在线教学中的课程思政需要完善资源开放共享机制,确保“利用线上教育资源教与学成为新常态”“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共用格局基本完善”,从而“切实发挥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使用效益”[12],推动课程思政优势与信息技术的高度融合,从中挖掘、拓展教育资源。既要加大引进网络数据库,为课程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利用网络教学平台,积极开展在线课程建设,通过对教学内容的“微”处理与重组,建设整体性和系统性的教学资源;又要鼓励教师在校内或校际之间本着相互信任、积极协作的原则,在线分享使用彼此所拥有的线上教育资源,实现线上教育资源由教师个体层面向教师群体层面复用、跃迁与创新,高质量地共享线上教育资源[13];还要引导教师充分利用即时通讯工具,主动向大学生推介优秀的微学习资源,让师生之间的每次课程、每次对话中的话语、留言、符号、图像都成为可利用的教育资源,都可以发挥育人的功能。通过在线教学中的课程思政线上教学资源共享机制,形成课程思政“人人可学、时时可得、处处可及”的良好局面。

三是推进在线教学中的课程思政的常态化保障机制优化。一方面,加强教师队伍保障。师资是高校的生命力,拥有一流的师资,才会有一流的教学和科研,才会有一流的智库研究成果。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为龙头、以人才培养为立足点,首先建立一支数量充足、专业结构合理、政治立场坚定、信息化素养高、课程思政能力过硬的在线教学中的课程思政教师队伍。这支队伍除了需要有课程思政首席专家、顾问、党政领导、专业课教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骨干等,还需要有熟悉网络传播规律和特点、能够胜任信息化技术的相关人才。打造一支高水平的在线教学中的课程思政骨干教育队伍,通过组织参加各种形式的专业培训、社会实践、学习考察、人才计划、外出研修等活动,切实提高在线教学中的课程思政教师队伍的教学水平与科研能力,不断开发主体的自我发展与协同发展。通过建立和完善激励和保障机制,运用激励措施,在薪酬机制、奖励机制、晋升机制上,根据激励计划对参与在线教学中的课程思政的教师进行激励,对其中优秀的个人进行宣传和表彰,增加职称职级评定中参与课程思政的加分比重等[14],切实增强教师队伍的职业自信心、认同感与责任感,加强后备人才培养工作。另一方面,在物力、财力、制度等方面予以保障。加强对在线教学中的课程思政建设中所需的技术设备、基础设施、在线教学平台、工具、系统等特别是智慧型在线教学平台的投入建设。政府、社会、社区、行业、企业等加大对课程思政建设的资金支持和投入,依托学校特色和师资力量,聘请专家指导等。各级政府、高校党委通过具有约束力的规章制度、规定要求等,形成推动在线教学中的课程思政建设的制度保障。各二级学院对制度进行细化,生成具有可操作性的规定文件。各系部、教研中心形成统一的教学大纲、教案、集体备课制度等,最终形成精品课程。

(三)在线教学中的课程思政环境优化

线上教学场域是在线教学中的课程思政得以顺利实施的重要空间。高校优化育人环境,可以从加强互联网主体建设、网络环境的外部约束与管理等两个方面进行,构建一个积极、正面、动态、开放、和谐的网络教育平台,提高在线教学中的课程思政教师的网络道德素养。

一是净化在线课程的外部网络环境。在线课程依托的新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虚拟空间与管理的“去中心化”导向,容易遭受多元价值扰乱与主导价值消解而造成价值迷茫。加之在线课程依托于互联网社区,目前网络上充斥着大量无用信息,发挥着极其不利的影响,严重妨碍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新技术与网络行为都需要一定的道德规范和原则进行约束。从这个意义上说,优化外部环境具有普遍的伦理意义。要在大力推广高尚的网络伦理道德,提高信息素养,促进学生规范、文明使用网络的过程中,净化网络外部环境,营造健康有序的道德环境,以进一步优化校园文化和育人环境。既要通过网络立法、树立健康的网络价值观、加强宣传教育等多途径净化网络生态环境;又要通过网络技术手段在防范、监督、引导等方面的功能,实现依靠技术、发展技术来净化网络环境的目标;还要构建主导价值观在新技术领域的精准化传播机制,不断拓展主导价值观在数据、算法与技术逻辑中的传播阵地,通过赋予技术价值性与思想性引导学生,真正推动价值观教育从课堂走向技术、从教学走向日常[15]。

二是加强在线教学环境质量监控。一方面,针对目前教学平台较多,但不够统一、规范的局面,高校要尽快完善校内课程资源中心、SPOC平台开展教学活动等相关功能,将系统稳定、维护良好、性能成熟可靠的视频直播和录播服务与校内教学系统和平台相互衔接,实现学生学习行为在校内教学平台上实现,以便统一集中地监管学生学习行为,将学习情况完整纳入考评体系中,为在线教学中的课程思政的顺利实施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另一方面,对在线教学、课程资源、平台进行强有力的监控,加强在线教学质量监控,以保障教学实效与质量。高校应运用大数据技术对教学平台在全流程、全环节的教学管理与学习支持服务进行精准分析,并通过随机听课、查课、调研、评教等多种方式开展教学质量监控,保障在线教学中的课程思政的教学质量。

猜你喜欢
思政课程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思政课“需求侧”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