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英语听说整合教学中指向思维品质培养的文本解读策略

2022-12-20 02:18鲍嘉焕
英语教师 2022年18期
关键词:人教版初中英语文本

鲍嘉焕

英语教学注重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等方面的语言技能,以及这些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其中,听是学生输入和获得信息的重要途径,属于理解性技能;说是学生语言输出和交际表达的重要途径,属于表达性技能。听与说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因此,教师要基于文本,将两者进行整合教学(李威峰2022)。

文本解读是有效的听说整合教学的重要前提。文本是有效的听说整合教学的作者通过组织篇章、建构意义、表达思想形成的产物,而文本解读是读者对文本信息和作者意图的分析与理解(张秋会2016)。在教学实践中,教师文本解读的水平决定教学设计的效果,也影响学生的学习体验程度、认知发展维度、情感参与深度和学习成效高度。因此,提高文本解读能力是教师基于文本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提高学生学习质量和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王蔷 2015)。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将思维品质列为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之一,认为思维品质指思维在逻辑性、批判性和创新性等方面所表现出的能力和水平(教育部 2020)。因此,教师进行文本解读,不仅应关注文本语言信息,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一、初中英语听说整合教学文本解读存在的问题

在教学实践和研讨活动中发现,目前初中英语听说整合教学文本解读存在一些问题。以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英语》(以下简称“人教版教材”)七年级(下)Unit 7 It’s raining!Section B 1a—1c 为例,听力内容为好朋友玛丽(Mary)和埃里克(Eric)打电话沟通各自所在地的天气和活动。在研讨中发现,一些教师进行文本解读时仅仅关注天气和活动内容的信息提取;在教学中让学生听录音并回答问题“Where is Mary?How is the weather in Mexico?What is Mary doing in Mexico?”后,就进行问答天气和活动的操练;在输出环节,让学生编写一则有关天气和活动问答的对话。这样的解读和教学活动只关注文本信息的简单提取,难以激发学生进行深层次思考,不利于其思维品质的培养。而且,听后的输出环节没有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对话结构支架,创设的情境也不能激发其联系实际进行个性化表达的欲望,阻碍了其思维的深化。总体来说,初中英语听说整合教学文本解读存在如下问题:

(一)文本解读碎片化

文本解读碎片化不利于学生逻辑性思维的培养。教师在文本解读过程中过多关注零散的语言点,没有从对话整体进行思考,难以形成整体性的对话结构。

(二)文本解读表面化

文本解读表面化不利于学生批判性思维的提升。教师对文本的解读停留在表面,进行简单的信息识别和提取,没有对人物的情感、价值观等文本深层含义进行分析。

(三)文本解读单一化

文本解读单一化不利于学生创新性思维的拓展。文本解读与学生实际联系不够紧密,未拓展话题相关实际问题的应用,仅仅停留在文本语言本身。

因此,教师应通过深入解读文本,引导学生在听与说的过程中分析、思考、推理、应用,培养他们的思维品质。下面,结合人教版教材的听说整合教学案例,探讨如何对听说文本进行深度解读,从而将文本解读与学生思维品质培养相结合。

二、初中英语听说整合教学中指向思维品质培养的文本解读策略

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是初中英语听说整合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教师要基于文本,将文本内容和思维特性有机结合,细读文本,通过深度解读文本,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批判性和创造性。

(一)指向逻辑性思维培养的文本解读策略

逻辑性思维指人们在讲述事件或表达观点时,要做到前后关联、一致,段落顺序得当,条理清晰,论据应有效支撑论点,结论应顺理成章等(Paul&Elder 2016),表现为教师在进行文本解读、设计教学活动时,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观察、预测、归纳、概括等能力。

1.观察插图,培养观察、预测能力

教师在进行文本解读时不仅要解读文本内容,还要关注文本相关插图,让学生观察插图预测对话内容,培养观察、预测的能力。例如,在讲授人教版教材七年级(下)Unit 9 What does he look like?Section A 1a—1c时,教师让学生观察图1,预测对话内容。

图 1:插图

本单元的话题是描述长相。在解读文本前,教师应仔细观察、解读插图。在课堂上,首先,教师让学生观察各个人物的长相,从身高、身材和发型等方面运用“What does he/she look like?”描述。其次,教师提出问题:“Where are they?What are they doing there?”由图中的车厢和道闸可以得出,对话发生的场景是地铁站或火车站,图中人物可能在等朋友。由此得出,描述外貌的实际应用场景之一是去地铁站、火车站等地接人时,应知道如何描述外貌。对插图进行如上解读能培养学生观察、预测的能力。之后,让学生听对话,更容易创设真实情境下的听后输出活动。

2.整合对话结构,培养归纳、概括能力

教师在解读文本时要深入分析、归纳和整合文本信息,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梳理、整合、理解文本各信息点之间的逻辑关系,把握对话的内在联系,培养其归纳、概括的逻辑思维能力。在听力对话解读中,除了应提取文本基本信息外,还应关注对话的结构,如对话是如何通过问答进行下去的,话轮之间是如何转换的。

例如,在讲授人教版教材七年级(下)Unit 7 It’s raining!Section B 1a—1c时,教师呈现图2,引导学生理解对话结构。

图2:整合对话结构

本单元的主题是讨论天气和活动,听力文本是两个朋友在电话中交流近况,讨论天气和活动,以问题“How is it going?How’s the weather?What are you doing?”贯穿,话轮推进逻辑清晰。教师引导学生提取归纳对话双方提出的问题和相应回答,归纳此类情境的子话题和话轮的推进逻辑;在输出活动中整合对话结构,帮助学生掌握讨论天气和活动的语块与句式结构,为其搭建“支架”。

教师可以利用思维导图和图表,引导学生厘清对话结构,掌握不同话题和内容的对话结构,培养其归纳、概括文本内容的思维能力。

(二)指向批判性思维培养的文本解读策略

批判性思维指对文本敢于质疑,通过正确方法,积极求证,得到恰当解释,一般包含质疑、分析、推理、评价、解释等技能(梅德明、王蔷 2020)。教师在进行文本解读时不能停留在表面,而要深入研究隐含信息,从语言中探究人物性格和情感,理解隐含的观点和意图,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1.探究人物性格,分析人物情感,培养分析推理能力

教师应带领学生理解文本信息,引导其分析、推理、评价文本,挖掘文本隐藏的含义,同时探究作者的情感、表达观点和隐含意图,从而更准确、全面、深层次地理解文本。教师引领学生找出重点词句,以语言为支点,讨论人物性格和情感态度,培养其分析推理能力。

例如,在讲授人教版教材八年级(上)Unit 6 I’m going to study computer science Section A 2d时,教师通过以下教学设计(见图3)引导学生探究人物性格。

图3:探究人物性格

本单元的话题是讨论职业规划,本对话是朋友肯(Ken)和安迪(Andy)讨论各自的职业选择。肯有明确的目标——要成为writer,并通过坚持阅读和写作实现,而安迪对未来职业不确定。教师在提取文本基本信息后对两者进行比较,从语言细节中探究人物性格。从肯的语言“Yes,I want to be a writer.”“Of course.”可以看出他对未来有明确规划,及其坚持不懈、自信的性格特征。细细品味安迪的语言,如“My parents want me to be a doctor,but I’m not sure about that.”可以发现他对未来没有明确规划。在此基础上,关注语音语调与人物性格的关系,肯说话的语调非常坚定,声音较洪亮,而安迪比较犹豫,稍显低沉,这也与他们的人物性格相匹配。教师在多维度探究人物性格后,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在表演过程中关注所用语言和语音语调,从而培养其分析推理能力。

2.寻求多元化评价,培养分析评价的能力

分析评价能力指在对文本进行解读、分析的基础上,判断和评价文中事实信息是否可信、观点论证是否合理(蒋健妹、秦益锋 2016)。多元化评价和观点是批判性思维的重要体现,需要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仔细品读文本,理解文本中隐含的人物观点,批判性地看待,提出自己的观点。

以人教版教材八年级(下)Unit 6 An old man tried to move the mountains Section A 2d为例。本单元的话题是介绍中西方的神话故事,本对话是两名学生和教师在讨论对愚公移山故事中愚公的看法。王明(Wang Ming)认同愚公的做法,提出只要努力,任何事情都是可能做到的。而克劳迪娅(Claudia)不认同,觉得愚公的做法有点愚蠢,是不可能成功的。教师在总结两者的观点后,让学生评价愚公的做法并给出其他解决方案,如What do you think of Yu Gong?What else could Yu Gong do instead of moving the mountain?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再盲从,能够质疑并在事实的基础上得出自己的观点,发展批判性分析评价能力。

(三)指向创造性思维培养的文本解读策略

创造性思维指教师引导学生在文本的基础上摆脱思维定式,将新知与旧知结合,重新建构,得出独特、新颖的想法和做法,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祖瑞2020)。创造性思维表现为联想思维、发散思维、求新思维和逆向思维等(董焱 2018)。

1.预测故事后续发展,培养想象和迁移能力

想象和迁移能力指学生能够将文本内容进行发散与联想,在已有信息的基础上进行分析,预测故事后续的发展,联系旧知,拓宽文本内容的宽度和广度。

例如,在讲授以人教版教材八年级(下)Unit 5 What were you doing when the rain came?Section A 2a—2c时,教师提供图4,让学生预测故事后续发展。

图4:预测故事后续发展

文本内容是汤姆(Tom)的独白,用过去进行时讲述他白天发生的事情。在完成对事件基本信息的梳理后,教师让学生想象故事后续发展,如果你是汤姆的教师或妈妈,你们之间会发生怎样的对话。通过这样的活动,让学生在梳理文本信息的基础上,迁移创新文本内容,生成新的对话。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进行生成性任务,包括假设、想象、推测、改造等,有效激发创新学习意识。由于语言训练充分,内容建构真实,也提供了足够的语言“支架”,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进一步升华。同时,角色扮演是基于文本、超越文本的语言输出活动,能够帮助学生深化和拓展对文本的理解,并使其切身体会人物情感,提升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2.联系实际,真实情境应用,培养创新应用能力

创新应用能力指学生能够将文本中学到的信息、语言和思维带入真实的场景,在真实情境中进行应用。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是使用语言。教师利用听后输出活动,为学生创造语言输出和交际表达的机会,以检验学习效果。输出活动应反映学生听力的实际获得,即听力内容能否被学生理解,以及理解之后运用的程度(蒋京丽 2020)。

例如,在讲授人教版教材八年级(下)Unit 5 What were you doing when the rain came?Section A 2a—2c时,教师提供了如下听力文本内容,引导学生进行输出活动(见图5)。

图5:输出活动

听力文本内容是用过去进行时讲述过去某个时刻发生的事情,在听后输出活动中创设真实场景,让学生看图片讲述自己过去真实发生的事情。同时,教师在教学中引入解读文本获得的信息,包括时态、叙事的逻辑、人物的情感,并在输出活动中通过checklist的方式提醒学生,提供“支架”,让其应用到实践中。

学习语言和使用语言都是思维的过程,且都能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具有思维含量的语言学习活动有利于提高语言学习的效果(程晓堂2018)。在初中英语听说整合教学中,教师应立足文本,多角度、深层次地进行文本解读,有效开展促进学生思维品质发展的教学活动,从而培养其逻辑性、批判性和创新性思维,促进其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猜你喜欢
人教版初中英语文本
初中英语写作教学方法初探
如何让初中英语教学更有效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基于历史中“人”的历史叙事——以人教版《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为例
人教版“两极世界的形成”商榷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新人教版《逍遥游》中几处标点符号误用例说
如何进行初中英语阅读教学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