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视角下学生“减负”困境研究

2022-12-23 15:57黄广霞
当代教研论丛 2022年8期
关键词:减负家长评价

黄广霞

(南宁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广西 南宁 530299)

近年来,“减负”话题不断,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和难点。2021年2月4日,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在2021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发言,提出要大力管理和整顿校外培训机构,减轻学生学业负担,减轻家长经济负担,解放被培训机构困住的学生,同时,将家长从陪学中解放出来。同年4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义务教育学校作业管理的通知》。同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这些文件的颁布引起了社会的广泛热议,“减负”该何去何从,“减负”变“增负”话题不断。同时,“减负”也是一个迫切、不可避免、需要反思的问题。因此,分析目前学生“减负”存在的困境,并提出相对应的对策,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1]

一、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内容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根植于其自然人性论,认为人是自然实体而非社会实体。人性来自自然,自然人性即人的本性。有机体有自己特定的心理倾向性,以特定的方式开发自己的潜力。人的基本需求是由人的潜能决定的。

罗杰斯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他认为,人从出生那刻起就具有了强烈的学习欲望和潜力,这种心理倾向是令人信赖的,在适当的环境下可释放;当学生认识到学习内容与自身需求挂钩时,他们的学习潜在力最容易被激发;当处于一个有心理安全感的环境中时,可以更轻松、安心地学习。同时,他认为,教师的任务是教会学生掌握学习的基本技能,而不是单纯的教学生知识。至于应当如何学习,应由学生自己决定。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仅扮演“促进者”角色。

二、学生“减负”为何难以落实

(一)家长教育理念的影响

在新时代背景下,每到毕业季,数以万计的毕业生如潮水般涌入就业市场,就业竞争形势严峻,此时学历和文凭变得越来越重要,这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家长和学生的教育观念、就业观念。很多家长、学生都不约而同地认为要想找好工作,就得上好的大学。为了孩子的升学,家长们马不停歇给孩子报各种铺导班,造成孩子假期不“自由”,严重加剧了学生的心理压力,给学生、家长和学校都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但是,如果现在的“减负”成为孩子未来入学、择业,甚至提高生活质量的“负担”,该怎么办?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年代,现在学习成绩不好,将来拿什么在社会上生存;没有优秀的学习成绩和丰富的知识,将来拿什么与他人竞争?这些都是家长们最担心的,也是一直困扰着他们无法简单回答的问题。其实,家长们心里都明白“减负”势在必行,但他们更明白:当成千上万的人共同跨过一座木桥,一切都取决于他们的竞争力时,“减负”就成为了放慢他们的步伐。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应试教育仍旧存在,成绩仍旧是决定学生是否能上重点学校的依据,而文凭又决定了将来就业去向的好坏。所以,如果“减负”的后成绩下降,不能上好的大学,进而失去更好的就业选择,是家长内心深处最抗拒的结果。[2]

(二)教育评价制度的局限性

受中高考制度“指挥棒”的影响,现行的教育制度下依然存在着“唯分数”“唯升学”现象的不良倾向。当前的中高考升学制度针对的不仅仅是学生,也给家长、教师和学校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如今教育界的普遍现象,都是只关注学校升学率、关注分数,究其原因是:在中国的教育体制下,尽管有多元的评价体系,但是,与等级评价、定性评价等众多的评价方式相比,分数评价仍然最为直观、公正、精准,因此,分数评价在潜移默化中已深深印入社会大众的脑海中,其社会的认同度最高。因此,在对学校各方面的评价中,教育行政部门和社会公众往往都采用量化的指标来评级,即“分数评价”。然而,在教育评价中,注重分数评价却演变成了“唯分数论”。目前的教育评价都是以成绩、分数为准绳,不止是教师的考核评价、评职称,也是教师、家长评价学生的标准;在这一标准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学生们对自己学习的评价也是以分数来检测是否掌握知识点。[3]

(三)家长对孩子的学习焦虑症

电视剧《小舍得》演绎了当前我国教育的不良现象——教育“内卷化”,学生随波逐流地扎入“踩踏式的竞争”中,投身于题海战术,无休止地做题、复习,使得家长和学生身心越来越疲惫。这一现象是我国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甚至有过之无不及。众所周知,小学阶段是为孩子整个学习生涯打基础的阶段,家长们非常重视是很正常的。然而,在当前的教育体制下,家长的危机感和跟风心态“作祟”,使得他们盲目地给孩子报各种各样的辅导班,就是为了让自己的孩子跟同龄人能在同一起跑线上,但他们从未考虑过其报的铺导班是否适合自己的孩子,最终形成了“家长孩子焦虑怎么办?”“报个辅导班就好了”的困局。所以,直到现在只要一说到孩子的学习,家长就会莫名地产生焦虑。孩子写作业写到半夜,已经成为有孩子的家庭的一种常态,虽然学校响应国家的号召一再要求家长给学生减负,家长们内心深处也想给孩子“减负”,但是看到比自家孩子优秀的人还在发奋学习,自家孩子怎么能“减负”呢?[4]

(四)城乡教育资源分配不均

随着我国义务教育的普及,学生和家长对好成绩有着强烈的欲望,人们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更为迫切。然而,优质的教师队伍,却只能集中在少数几所学校,享受好的教育资源的学生也只能是少数。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充分、不均衡,是家长焦虑的根源。近年来,家长为了让孩子进入好的学校疯抢高价学区房的新闻报道从未停止过。为了追求优质的教育,城里人在拼,农村人也在拼。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每到周末、节假日、寒暑假,学生们忙于奔走在各个辅导班之间,学习成绩确实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但学生的休闲玩乐时间变少了。孩子高度“用脑”却没有得到充分的休息,长期以往,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势必带来严重损害。家长疯狂报铺导班,只为孩子考个好成绩,读个好学校,有好的教育资源,最终考上好大学。所以,“减负”难减。[5]

三、让教育回归本真,将“减负”进行到底

(一)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中小学生背负沉重学习负担的背后,离不开家长的人才观和教育观的压制,这其中关涉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因此,要想真正落实“减负”,家长首先要端正思想,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和教育观。然而,正确思维的对象是整个社会,而不仅仅是学校和教师。如果对象抓得不准,一切都是纸上谈兵。社会就业机制调整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轻学生的负担。因此,真正落实减负的关键在于如何正确对待人才。不同的工作对人才的要求明显不同,如果人才的标准是同一的,要么造成人才的巨大浪费,要么造成人才的极度匮乏。虽然我们引进了世界上最先进的机器,为什么却生产不出最先进的产品?这是因为我们缺乏使用机器的熟练工人。一直以来我国都缺乏培养人才的机制和尊重人才的社会环境,社会上对人才的培养有着极大的误区,认为只有上大学才能成为人才,孰不知,职业学校培养的技术工人也是一种人才。此外,“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观念至今仍有很大影响,很少有家长明确考虑根据孩子的特点帮助他们选择成才的道路,甚至少有家长会考虑孩子未来的人生是否快乐。中国式父母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愿,致使其子女在承受社会各方面压力的同时,也不得不承受父母的“期望值”带来的压力。因此,只有从我国社会建设的实际出发,端正思想,实事求是,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才能真正摒弃封建的人才层次观念,遏制盲目追求高学历、重文轻能,改变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现状,切断学生负担过重的源头,学生“减负”才是真正的减负。[6]

(二)培养学生品行须放首位

正如有学者说过的那样,有德无才的人是次品,有才无德的人是危险品。学校必须要重视学生良好品德的培养。什么是教育,教育目的是什么?是让学生得到高分吗,还是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德国哲学家雅思·贝尔斯如是说:教育是用你的言行唤醒一颗年轻的种子,为它树立好榜样,用你的实际行动来影响它,使它生根发芽、茁壮成长。因此,真正成功的教育:不只是让学得到试卷上的“高分”、上好的学校,而是让他们掌握和选择自己未来的快乐人生。在今天,高谈阔论素质教育发展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行和道德行为习惯尤为重要,因为一旦习惯和品行形成,它们将会成为主宰学生未来生活的力量。学生良好品行的形成,既是基础教育的重要基础,也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前提条件。要养成学生良好的品行习惯,就需通过规范化管理,让习惯形成稳定的行为特征,使之成为他们人生道路上前进的动力,使之最终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教育和培养学生的品行习惯,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未来选择时能作出正确的思考和行为。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首先要让学生清楚好的行为习惯与坏的行为习惯之间的区别,让学生有正确的辨析能力,并向有良好行为习惯的同辈学习,取长补短,改正自己的不良习惯。其次,学校、家庭和社会形成三位一体合力,纠正学生的不良习惯。如果仅仅依靠学校教育的力量,忽视家庭和社会的教育力量,则很难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行,不能一蹴而就,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并且,在其很小的时候就发展养成教育,才能让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7]

(三)用好教育评价指挥棒

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严格执行《总体方案》有助于消除现有的顽疾,深化教育评价改革。总的来说,要优化发展教育评价体系,还需要全社会付出更多的努力和长期的工作。由于教育关系到学生、家庭、教师、学校和相关部门等多方,各方的理念和做法都会影响到整体评价体系的建立。因此,改革还应围绕学校、教师、学生和社会各主体进行全面调整,以促进教育评价体系的全面优化升级。从国家教育制度层面上,需要完善教师的考核方式,不能单纯以学生成绩来盖棺定论,并且,还需要扭转单以学生升学率对学校进行评价的方式,加强完善多元评价体系。同时,学校和教师应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积极探索教育评价。从根本上讲,尊重教育规律和获得好成绩,两者之间不仅没有矛盾,而且在某些方面是相辅相成的。因此,只有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学生才能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越走越远。[8]

(四)促进教育资源分配均衡

近年来,我国政府大力平衡教育资源,不断加大教育投入,薄弱学校办学条件得到迅速改善,全力解决城乡学校在办学条件、师资、学生等方面存在的差异。然而,目前教师队伍老龄化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对此,应继续完善教师流动机制,将不同层次教师的年龄结构、学科特点、教学经验、教育理念等特点归档,然后根据学校布局建立合理、真实的流动机制,让家长不再为学生去哪里上学而犹豫徘徊,让择校不再是家长的担忧,让就近入学成为家长的首选,使“减负”有了根基。同时,充分发挥重点中学和高水平中学的示范作用,通过签订协议,建立健全合作办学体制。每一所重点学校和办学水平较高的学校都应该承担起帮助或领导一所或多所薄弱学校的任务,支持和帮助这些学校逐步提高办学水平,让“是否帮助和支持薄弱学校的建设”作为评价示范性高中的重要内容之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牢固树立平衡发展观,不断强化政府保障教育发展的责任,把教育放在首位。通过加强城乡教育统筹,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全面改善学校办学条件,不断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努力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9]

猜你喜欢
减负家长评价
2006—2016年度C—NCAP评价结果
家长请吃药Ⅱ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3)
犯错误找家长
微妙的家长QQ群,引无数家长竞折腰
近8成家长不认同只要学习好就行 健康最重重
保加利亚转轨20年评价
多维度巧设听课评价表 促进听评课的务实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