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策略探析
——以部编本教材为例

2022-12-23 15:57
当代教研论丛 2022年8期
关键词:学情双减作业

梁 伟

(汉江师范学院 教育学院,湖北 十堰 442000)

双减政策实施以来,各地都开展了减轻学生作业负担的探索与实践,在探索过程中面临诸多难题与顾虑,如:如何在做到“双减”的同时稳定学生的学业成绩,如何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要求等。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作业设计由量向质的转变——减量提质。减量需要减少无效或者低效作业,逐步减少无目标旨向的作业。提质的关键是要围绕教学具体目标,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能力设计出针对性更强、内容适宜、类型多样的作业,以便在有限的作业时间内,最大化促进学生思维与情感的参与。

一、小学语文作业设计依据与原则

(一)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的依据

首先,关照顶层设计,落实双减政策。从2001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国家政策层面在作业规范上出台了一系列举措。至2021年4月教育部正式印发《关于加强义务教育学校作业管理的通知》,随着双减政策的正式实施,作业设计的调整与变化是减负政策实施的应然之势。顺应时代的变革,首先要明晰国家政策与课程设计的理念与旨向。双减政策也明确指出要“减轻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1]再结合家庭教育促进法的颁布,其目的在于生态教育回归与建构,让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回归原有的生态位,明晰各主体的教育职责与边界,共同合力建构良好的生态教育。作业是教师布置给学生在非教学时间完成的学习任务,其实质是一种学习活动,其目的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其次,依据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学科特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的聚焦点是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2]这与双减政策中的“全面发展”理念一致,课标提出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语文课程不仅要让学生学习语文知识,提升语文能力,同时还要建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课标》是语文教学实践的指导性文件,无论是语文教学的整体设计,还是作业的设计都要参照课程目标,明确学生学习的基本要求,通过作业更好地实现学生的知识、技能、策略、情感态度、实践能力等综合性的发展。

再次,紧密联系语文统编教材,落实语文素养。现有统编教材的编排采用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双线按单元组织课程内容。这种编排体系有利于教学设计和作业设计的单元化、系统化组织。

最后,遵循学生实际发展情况,坚持以生为本,围绕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思维的积累与提升,进行差异化、动态化的作业设计。

(二)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的原则

一是生活趣味性原则。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学科,语文的学习离不开生活,语文作业作为课堂的一种延伸形式,更应该联系学生的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并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中。这也呼应了“减负提质”的要求,布置具体可操作性高的作业,是实现作业增质的一个重要途径。此外,还要关照学情,增强作业的趣味性。小学生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对身边的事物持有好奇的心态。因此,作业要联系生活实际,同时尽量实现趣味化的练习,顺应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适当增加作业的趣味性,不局限于布置书面作业,还可以布置朗诵、手工、绘画等作业。

二是科学分层的原则。不同的学习主体在同一学段,其发展速度不一致。教师在讲授同样知识时,不同学生在反应和接受的速度上会存在差异。不仅如此,每个学生的生活环境、家庭教育、个人经历不相同,对于知识的理解、能力的形成、素养的积淀也有着自己的发展轨道。因此,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要充分考虑学情,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的基础,遵循分层设计教学的原则,有针对性的实现个别化指导。同时,教师还可以尝试拓展作业的方式,比如小组合作完成难度较高的作业任务,利用同辈力量提升学生的能力与素养。

三是学以致用的原则。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也就是说学生要通过听、说、读、写等言语实践活动,运用已学的知识,构建系统的知识体系,形成语文能力。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教学过程以及作业设计时要充分考量实践性原则,多维度考量设计学生的学习活动,丰富实践性作业类型。

四是控量提质的原则。控制作业量,旨在减少学生的不必要的作业负担,减少重复性作业和惩罚性作业,实现科学合理的减负。在减少数量的同时,提高作业的设计和完成质量,保证学习效果。作业在教学过程中能够起到诊断学情、巩固知识、评价的作用。以往的作业布置方式,基本都是通过不断的重复和再现的形式来巩固知识。这种作业唯工具论的理念非常突出,长期以来,学生在机械的重复的练习中容易出现厌学情绪。在减负政策下,要关照学生学情、联系学生生活,从作业形式、作业内容、作业评价等多方面做出调整,布置少而精的作业。要关注不同教学内容的侧重点,充分利用教材特点进行设计作业,实现全面提升学生素养的目标。例如,散文的学习除了基础知识之外,还要品读赏析散文的情感美、语言美,在设计作业时可以采取拓展性阅读、有感情配乐朗读等形式完成教学目标。

二、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策略

落实“双减”政策的关键在于提高作业质量,提升学生语文能力。因此,作业设计要从整体出发,围绕核心教学目标、语文要素设计,充分发挥作业的诊断、巩固、反馈的作用。作业设计是教学设计中的必要环节,它与教学目标、教学过程设计是一脉相承的,是围绕教学目标而设定的。从教学设计出发而言,作业设计也需要综合考量到课程标准、教材、学情等要素。基于此,本文提出以下作业设计策略:

(一)系统设计整合:重视学段衔接,学科纵向联系

系统设计语文作业主要体现在两个维度:

一是横向设计,作业设计要以相应学段的课标要求为基准,关注不同学段、不同学年之间的联系,以具体学情为准,循序渐进的设计作业梯度,以保证作业设计的难易度、跨度与类型等方面在纵向上呈现科学性和衔接性,避免不同年级作业设计的无效、简单重复或者超纲等情况。

以“复述”能力为例,课标在第二学段中明确提出“能复述叙事性作品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及优美的语言……”[3]而在第一学段中《小蝌蚪找妈妈》《风娃娃》等篇目有借助图片、关键词句讲故事、复述课文的要求。第二学段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作为语文要素进行训练,学习复述的方法。从课标和教材的编排上可以看出,对于同样的“复述”能力要求,不同学段有一定的差异和进阶性特征。因此,在作业设计内容上要关注衔接性,要求上要有差异。

二是纵向而言,同一年级采取学科作业整体统筹,实现学科的横向联系与整合。对于与语文相关联的学科,宜采用大语文的设计理念,利用大文综的思想组合作业设计。例如:道德与法治、书法、综合实践等课程与语文的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板块的有机结合。

(二)依据教材设计:单元整体设计,精准提质作业内容

一是从单元整体出发,充分利用部编本教材,运用大单元教学思想,设计教学目标与作业。部编教材将语文要素中的知识、方法或能力训练点分配至各册、各单元中。各单元语文要素基本通过各个板块体现和落实。从单元出发制定单元教学目标,根据作业所需要实现的功能和作用确定单元作业目标。单元作业的整体设计要围绕本单元的教学目标设计,再结合具体课文分解单元作业目标。拟定单元作业目标可以参考以下五点:一是落实学段的常规性目标(课标),完成本学段要完成的基本目标;二是分析单元内容,分析板块间的联系,明确教学重点与难点;三是分析每篇课文主要写作特点,明确每课的教学目标与教学重点,分解单元目标;四是明确作业的诊断、巩固、拓展等功能;五是作业设计要充分考虑到语文知识与能力、方法与习惯、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个维度。

如: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以“小说阅读”为主题,编排了两篇精读课文《桥》《穷人》和略读课文《在柏林》。三篇课文都旨在训练学生阅读小说,关注小说情节、环境,分析人物形象。《桥》侧重学习环境描写和情节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穷人》则侧重心理描写与对话描写塑造人物形象。

联系本单元的其他板块:习作主题是“笔尖流出的故事”,习作要求是要围绕主要人物展开,把故事写完整,情节尽可能吸引人,尝试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语文园地板块中总结了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快乐读书吧板块还推荐了阅读书目《童年》《小英雄雨来》《爱的故事》等名著。

由此可以预设单元作业目标:一是会阅读小说文本,分析小说环境、情节以及人物;二是会写故事,塑造人物形象。

单元作业的分解则可以根据学情和教学需要设计前置性作业、巩固性作业和拓展性作业。

二是整体性设计体现在语文教学设计的整体优化,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时间完成教学目标,从根本上提升教学质量。作业设计是教学设计的必要环节,是检测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双减的作业设计指导虽然只旨向课外作业设计,但是要达到减量增质的效果,还需要从完整的教学过程考量作业设计。无论是教学过程的设计,还是作业的设计,其目的都是更高效的完成教学目标。因此,科学设计合理的教学目标、教学环节都有助于减少作业量,充分发挥作业功能。

(三)弹性灵活设计:关注学生需求,丰富作业类型

设计弹性和个性化作业,目的在于作业更贴合学情,从而促进学生全面而个性的发展。语文作业设计可以参考教材、教参等资料,但不能完全依赖练习册,要根据具体的教学进度和学情设计作业。弹性作业设计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

一是作业设计形式要多样性。就作业设计的内容而言,可以从教材出发设计、也可以结合学生生活、社会热点进行设计,同时还可以结合其他学科相关知识进行设计。从作业设计形式而言,可以从听说读写等多个方面设计活动题、合作题、综合实践等类型的作业。从作业功能导向来看,可以分为课前置诊断性作业,课后的巩固与拓展性作业。例如,第一学段的作业设计在作业形式上可以多采取游戏化的方式,而寓言童话类作品可以采用表演、自由创编故事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是作业设计要体现层次性。既要满足学生的基础性发展,还要具有一定的拓展性。这种层次性作业体现在难度上要有一定的梯度,体现在作业内容上要有课外延伸性。具体的实施策略:第一,在作业设计上,可采用必做题与选做题形式,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和学习能力选择性的完成相关作业。第二,作业设计内容要有弹性体现,基础性作业和拓展性作业相结合。例如《穷人》一课,从作业难度分层设计三个层次的作业:作业一,能够掌握本课的生字词,能够概括文章主要内容;作业二,运用课文中的心理描写与环境描写的方法续写《穷人》片段,字数150-300字;作业三,阅读列夫·托尔斯泰的短篇小说《野果》中主人公尼古拉的人物形象。

(四)关注学科特性:夯实学科基础,重视实践训练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的运用语言文字的课程。它既有工具性与人文性特征,也有基础性与民族性特征,是学习其他课程的基础,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性。作业设计体现在语文学科的基础性地位,尤其是小学阶段,要扎实掌握基础性知识、策略与基本技能。因此,作业设计目标不能一味求高,夸大作业本身的作用,要设计适量的作业,落实基础性目标。

语文素养的沉淀、语文能力的培养都需要不断通过语文实践完成和验证,因此,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注重学生的迁移运用的训练。因此,作业设计应更多结合学生生活实际,联系社会发展,与时俱进,以有助于学生联系生活,运用语文,充分体现语文知识的价值所在。

(五)开发校本作业:多方联动合作,提升减负效率

作业设计的整体优化还要以学校为单位,构建学校个性化的作业体系,开发校本作业,搭建作业题库。作业设计需要参照课标、教材,体现共性要求,同时,要参考每一所学校的校情、学情,体现个性发展,所以,作业设计最终必须坚持以校为本进行整合优化。此外,还要以教研室为单位,充分发挥学科教师的专业和优势,这样才能保证各个学校布置给学生的作业更加具有针对性、适切性。同时还要加强各学科之间的联系与合作,整合课程作业。

除此之外,可以学校为主体,加强多方联动,推进教研。一是加强校校之间的合作交流,分享作业设计理念与经验;二是充分利用地方高校资源,发挥高校的科研力量,实现教研的共同推进;三是教育行政部分搭建相应平台和技术支撑,为教师学习提供及时的课程资源。同时,还应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利用大数据帮助教师建立学生信息数据库,借助信息化手段分析学情,有针对性的提供作业练习。

猜你喜欢
学情双减作业
习作教学,依“规定”还是据“学情”?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立足学情以点带面
学情分析有效服务教学的实践探究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作业
我想要自由
让学情分析贯穿教学的始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