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双创教育与劳动教育协同育人研究

2022-12-23 15:57沙巴艾提艾力
当代教研论丛 2022年8期
关键词:双创协同劳动

沙巴艾提·艾力

(汉江师范学院,湖北 十堰 442000)

进入新时代以来,国家出台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关于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双创”升级版的意见》等制度性文件,明确提出要将劳动教育和双创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程,强化学生劳动意识,提高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因此,高校作为培养综合型人才的主战场,必须明确双创教育和劳动教育的共生逻辑与契合点,结合本校办学实际和教育目标,协同育人,培养更多创新型劳动人才。

一、高校双创教育与劳动教育协同育人的时代要义

劳动教育是有目的、有方向性的对学生展开劳动技能、态度、情感培养,激发学生主体意识,推动学生实现自我成长、自我优化、自我进步的一种创造性实践活动。对高校而言,劳动教育以强化学生劳动技能、优化学生劳动素养为主要目的,旨在让学生通过劳动创造感到幸福,继而成为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与创新精神的精英人才。新时期的社会发展逻辑深化了劳动教育的内涵,即培养学生和现代社会相匹配的实践能力,为国家、社会、个体利益共享提供更多可能性。因此,新时代的高校劳动教育具有以下特点:首先,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统一。新时期下,劳动教育以工具性价值为基准,充分反映了自身思想情感与价值向度,注重培养学生劳动意识、思维、精神等素养,以促进工匠精神进一步发展。其次,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统一。伴随科技发展进步,劳动形态呈现出多元化,如智慧劳动、人机协同等,这就要求劳动教育适用现代化劳动内容进行变革,以“劳力上劳心”为依托,头脑并用,实现最大价值。最后,知与行统一。如今的劳动教育既包括实践锻炼和意志磨练,又囊括清晰的目标设计与合理的内容安排,统一了“知”与“行”。

双创教育将培育学生的双创意识、精神与能力作为主导的教育理念,要求高校以时代发展趋势为基准,重视能力和素养培育,让学生基于自我内驱力的引导下实施双创活动,落实自主发展。高校双创教育开展以强化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批判性精神和敏锐的洞察力为目标,将学生培养成为兼具专业素养和创新思维的复合型创新人才。

劳动教育和双创教育是高校回应社会发展潮流的现实召唤,致力于有效解决理论脱离实践、人才培养脱离社会需求等系列问题,力图培育出更多符合现代社会发展要求的劳动者。

二、高校双创教育与劳动教育协同育人困境

(一)育人目标偏差

高等院校双创教育和劳动教育协同育人缺乏理论支撑及一体化设计,主要体现在育人目标彼此分离,分化现象明显,无法形成同频共振的育人效应。第一,部分学校在推行劳动教育和双创教育活动时,未能真正认清二者协同育人的重要性。在实施劳动教育时,教育者没有意识到双创教育属于高层次“劳动”,在劳动教育中推行双创教育,有助于推动劳动教育实现提质增效。同样,在实施双创教育时,教育者将劳动教育和普通劳作划为等号,忽略劳动教育价值意蕴和对学生“双创”能力、精神、认知等素养强化起到的积极作用。第二,虽然部分高校能够把劳动教育和双创教育有机融合,但大多生搬硬套,不仅无法贴近学生,而且还缺少二者协同育人的具体内容与可行性措施,叠加育人效果不明显。

(二)育人共治不足

现阶段,我国高校在条线协同及考核评价等层面缺少完善的体制,导致双创教育和劳动教育育人的动力不足。立足条线协同层面分析,有些院校的双创教育由教务处组织、学工部牵头,劳动教育则是后勤机构、教育部门牵头。倘若条线管理基于利益分享和权责界定机制不完善的情况下,条线输出优势资源的同时未能得到对应资源“回报”,造成利益失衡,条线协同便无法贯彻落实,影响育人工作的推进。立足考核评价机制层面而言,部分高等院校未能将条线、资源、课程、师资协同等置于内部治理体系核心位置,无法从制度层面有效推进协同育人机制建设,考核与激励机制不够完善,难以量化考核教师协同育人工作的开展成效和学生综合素养培育目标的达成,严重影响了劳动教育与双创教育协同育人效质提升。

(三)课程安排陈旧

课程是高校双创教育、劳动教育实施的标志,二者均对学校课程设置提出明确要求。如:国家相关教育纲要明确提出,高等院校劳动教育课程不得低于16课时,各大高校必须开设双创课程。在此背景下,所有高校均按照国家要求单独设置了劳动教育和双创教育课程。从特定层面来讲,单独开设上述课程无疑体现了二者教育内容的重要性,从侧面表明了国家的高度重视。然则,如果未能进行通盘考量,基于高校现有学制体制按照常规模式设置劳动教育或双创教育课程,必然会造成诸多问题:首先,课程内容重复,教学模式、途径雷同,这样既会对课程开展效果产生直接影响,又不利于二者协同育人。其次,利用常规手段开设课程,极易与专业课程出现学时争夺的矛盾。按照国家人才培育方案指导意见的要求,高校公共基础课程所占学时不得低于总学时的25%。由此可见,若课程设置统筹不科学,就会对学生专业知识学习形成不利影响,阻碍学生专业能力与综合素养提升。

三、高校双创教育与劳动教育协同育人策略

(一)合理设置进阶教育目标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技术性人才有了更多的需求,这就要求高校必须加快变革,满足社会发展需求,丰富教育内容,提高教育质量。但是,由于不同课程其教育目标和方向存在较大差异,如果未能将拥有共同教育目标和使命的教育课程进行有效整合,实现递进发展,就会造成资源重复利用,影响教学效果。所以,必须针对高校双创教育和劳动教育设立“进阶式”教学目标,即教育目标从基础过渡到高级、从低层次过渡到高层次。即:劳动教育和双创教育将推动学生全面发展作为基准,将形成积极劳动态度、正确劳动观作为根本,将提高学生双创认知、精神、思维与能力等素养作为进阶,将呈现劳动的整合度和发现度等知识学习作为核心,将劳模精神、工匠精神汇集为一体创建目标体系,助力劳动教育和双创教育协同育人,继而切实提升学生的创造性劳动能力。

(二)打造专兼结合师资团队

教师是高校育人活动开展的实施者,创建一支专兼结合、素养高、能力强的优质师资团队,是高校双创教育和劳动教育实现协同育人目标的关键。首先,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引领教师和管理者学习双创和劳动知识,并掌握二者的教育定位和方法,鼓励他们自主投入相关教研活动,为双创教育和劳动教育协同育人质量实现最大化助力。其次,强调能力导向,提高教师双创和劳动教育能力。具体而言,高校要将教师掌握的教育知识、教学方法、教学热情等内容融入专题培训活动,给予教师自主开展多元教学方法研究空间,如讨论式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并应用于实践活动,提高劳动教育及双创教育成效。最后,深化校企协作,创建兼职导师队伍,根据“双创导师”与“实践导师”等师资聘用模式的推行,打造由优秀企业家、双创人才和劳动模范组成的导师团队,以此为双创与劳动教育教学协同育人工作有序开展奠定扎实的师资基础。

(三)创建呼应式的教育内容

高校应以学生全面发展为依托,以核心能力培养为基准,打破不同课程间的屏障,根据类别与内容等多元要素重组课程。从特点层面剖析,劳动教育是面向所有学生、渗透专业并联系实践的一种教育类型。国家明确提出要把劳动教育列入人才培育全程,在专业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在校外活动中渗透劳动实践。立足这一角度,高校必须设置劳动教育必修课、渗透课与活动课等课程形态以供大学生自主选择。另外,双创教育不仅具备劳动教育的广谱式特点,还具有差异性与层次性特点,不但要面向全体学生,还要重视强化个体,重点关注并引导具有双创兴趣与能力的学生。通常来讲,高校双创教育可划分四个阶段:首先,启蒙教育,即围绕全体学生推行双创教育;其次,嵌入教育,即根据不同专业及学生成长特点,因材施教开展双创教育;再次,专业化教育,即对具有双创意愿和天赋的学生进行专业化管理;最后,职业型教育,即对初次参与“双创”实践活动的学生展开个性化辅导,帮助学生顺利过渡。在此基础上,学校必须做好双方教育内容的有效呼应。譬如,在启蒙教育阶段,既要设置与双创有关的通识课程,还要设置劳动教育通识课程,使学生能够将“创业价值”和“劳动意义”有机结合,为培养学生良好企业家精神奠定扎实基础。在嵌入教育阶段,要结合双创课程特点,强化与其有关的劳动伦理道德、意志品质等教育,引导学生精准识别市场创业机会、合理预测创业风险,提高创业管理能力。同时,在劳动教育活动开展中,高校还可设立“劳动教育”与“双创教育”结合的课程板块,借助案例分享与创业人物视频播放等模式,深挖广大劳动者背后隐藏的“双创故事”,提高劳动教育开展层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四、结语

从本质上看,劳动教育与双创教育存在较高相似度,但因教育目标和内容差异,教育形态大相径庭。二者均重视创新内核与实践要义,所以在内涵和价值层面同构共生。因此,高校在推进协同育人工作时,必须明确二者联系,培养学生劳动精神、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提高创造性劳动能力,塑造热爱劳动、积极进取的优良品质,以此为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提供新命题和新方向。

猜你喜欢
双创协同劳动
输入受限下多无人机三维协同路径跟踪控制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高淳区以侨联双创基地 助推“双创”孵化成长、孕育未来
“双创”浪潮方兴未艾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圆梦星之火,助力“双创”加速跑
热爱劳动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