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涛副主任医师论治面瘫“倒错”现象临证经验

2022-12-29 04:31刘培强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22年10期
关键词:百病王涛经脉

刘培强 王 涛

1.安徽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安徽 合肥 230038;2.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安徽 合肥 230031

面瘫发病容易,疾病复杂,究其原因大部分与受凉、饮食或病毒侵袭相关。在临床上面瘫的发病率高达0.02%~0.03%,而据流行病学调查可知,我国年发病率为0.042%以上,与欧美国家的年发病率相比,高0.02%以上[1],严重影响了患者的心理、生活及面部美观。

王涛副主任医师师承于全国名老中医张道宗教授,是第五批全国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人,从事中医针灸20余载,运用针灸治疗各类疾病尤其是脑血管疾病方面有自己巧妙的见解和治疗特色。治疗上尤为强调“周期性评价”和“个体化方案”,将“系统论”的方法贯穿疾病治疗的始终,笔者有幸随师侍诊,受益匪浅,试述王涛副主任临床治疗面瘫倒错现象的方法与思路。

1 病因病机

周围性面瘫是指面部神经发生异常引发的面部肌肉迟缓和瘫痪,面神经核以下为主要病变部位,中医又称之为“口眼歪斜”和“面瘫”[2]。顽固性面瘫多因经络空虚、外邪乘虚侵袭阳明、少阳等面部经络所致[3],是内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面瘫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由于机体自身免疫功能下降,复感风邪、寒邪,在很多个体上就极易引起面神经瘫痪导致面瘫。面瘫倒错是指面神经炎后期原本歪向健侧的口角反而歪向患侧(与起病时相反)的现象,多因面瘫迁延未愈,瘫痪的面肌由松弛状态转变为紧张状态所致,常见于顽固性、难治性面瘫,使治疗更加困难[4]。综上,此病多因外感邪气,侵犯面部经脉,使气血运行失常,久之气血俱亏,经脉失去濡养而引起的一侧表情肌瘫痪所致。

从中医角度来看,顽固性面瘫发病多数因正气缺乏和气衰血亏引起,加之起居不慎,风寒和风热对人体造成侵袭,并在面部经常性存留[5]。从西医理论来看,本病多因病毒感染、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以及受凉引起面神经水肿所致,西医通常以营养神经、活血散瘀、疏通循环、抗病毒为主,鲜有效验;而传统的针灸疗法在治疗本病方面有其特异功能,针刺治疗本病疗效确切,针灸疗效佳,不良反应较少,是世界卫生组织较早认定的针灸适宜治疗的43种疾病之一[6]。因此,越来越多的患者愿意接受针灸并以此为治疗本病的首选方法。

2 临证经验

2.1 病贵求源,治病求本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曾言:“治病必求于本”,从本论治,方可事半功倍。王涛副主任临证辨治亦注重治病求本,强调治病求本是临床治病的主导思想,也是最高层次的治则,临床治疗疾病必须针对证候本质而治,同时不能忽视时间、地域及个体因素的影响。《格致余论·治病必求其本论》云:“病之有本,犹草之有根也;去叶不去根,草犹在也;治病犹去草[7]。”而面瘫多由于正气亏虚,机体抗病能力下降,风寒等邪入侵,导致面部气血痹阻,经筋失荣所致。因此,王涛副主任强调“固护正气,宣其气血,通其经络,和其营卫”是治疗本病的总法则。亦强调本病的治疗要将扶正祛邪贯穿疾病的始终,扶正要以“调补气血”为本,祛邪要以“通调经络”为标,在疏通本病经络的同时也疏通与其相联系的经络系统,使经络气血运行周流畅通,促使疾病好转,最终达到痊愈之目的。

2.2 重视气血,善调气机 国医大师颜德馨教授[8]以“气为百病之长,血为百病之胎”为纲,强调气血和调是疾病痊愈的关键。气和血是构成人体最基本最原始的物质,是激发和推动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源泉,血气不和,百病皆生。气血失和常容易招致病邪侵袭,二者功能上彼此为用,病理上互为影响。王涛副主任尤强调治病过程中“气血调畅”的重要性,强调临床治病尤需重视气血,治病的诀窍在于气机调达,气血通畅,周流旺盛;可见治病求本,一切疾病的本源皆为气血失和,气属阳,血属阴,阴阳互根,同源互化,不可相离须臾,重视气血的和畅流通,以“气血流通为贵”,强调气血同调,血脉通则气机畅,百病皆愈。

2.3 取穴精少,善用透刺 《针灸大成·头不多灸策》云:“苟得其要,则虽会通之简,亦足以成功[9]。”王涛副主任针刺时强调取穴贵在精而不在多,尤其注重补泻手法、针刺角度、方向及深浅。人体某一部位的病变可数经合病,而透刺是以经络学说为依据,以腧穴功能为基础,能发挥两穴两经主治的双重作用,故临证治疗时通常采用芒针透穴,执简而御繁,取穴精少,一针治多经,一穴祛多病,针感易传,气至病所。此外还强调针刺与运动疗法相结合,针刺之目的,在于疏通经气,经气贵乎流通,通中求效。运动能激发经气,畅通经脉,产生经脉力学效应,尤其是患部的痉挛往返运动,有助于对邪阻的冲击和消除。因此,针刺与患部痉挛姿势运动密切结合,是提高疗效的关键。针刺初得气时,嘱患者作患部痉挛运动,边诱导得气加强刺激,边加大患部运动幅度,致痉挛明显减轻乃至消失时即出针。由于面部神经具有对颞支、颊支、颧支、下颌缘支和颈支等多个面部神经分支,透刺时选择对应穴位实施面部神经刺激,从而可以达到促进神经细胞代谢,使面部神经充分吸收营养。透刺法避免了多穴多刺,简化了穴位,减轻了患者病痛,可显著改善难治性面瘫患者的临床症状、促进面神经功能的恢复[10]。

3 典型病例

患者,张浩,男,43岁,工人。主诉:右侧口角歪斜伴右眼睑闭合不全3月余。现病史:患者诉3月前晨起洗漱时出现漱口漏水,右侧面部不适,眼睑闭合不全,额纹浅显,当时未予以重视,1天后发现右侧口角歪斜,遂就诊于当地小诊所,行针药治疗(具体不详),治疗4周后,患者诉额纹明显,眼睑用力可闭合,遂停止治疗,自行在家中口服营养神经药物治疗,效果不佳,遂今日前来就诊。刻下症见:右侧口角歪向患侧明显,鼻唇沟变深,患侧面肌抽搐跳动,紧皱不舒,面色淡白,纳寐一般,二便尚调,舌淡,苔薄白,脉细。辨证:气血亏虚证。针灸处方:百会透后顶、攒竹透睛明、阳白透鱼腰、丝竹空透瞳子髎、地仓透颊车,上述穴位均右侧透刺,其中翳风、合谷、足三里、三阴交(取双侧)。具体操作:患者取仰卧位,常规消毒后,选用0.30 mm×40 mm一次性针灸针刺入,攒竹、阳白、丝竹空、地仓、百会平刺进针后分别向睛明、鱼腰、瞳子髎、颊车、后顶对应透刺12~15mm,翳风、合谷直刺15 mm,三阴交、足三里各直刺20 mm;以上诸穴施补法,每次留针30分钟,配合TDP神灯疗法,10次为1个疗程,共针2个疗程。并嘱患者注意防护,切忌贪凉,忌食辛辣油腻寒凉之品,调畅情志,休作有时,适度锻炼,强健体质。后随访患者诉面部不适感消失,表情动作两侧对称,至今未复发。

按语:该患者为中年男性,病程日久,绵延不愈,气血俱亏,而阳明属多气多血之经,为宗筋之府,足阳明胃经五行属土,该经合穴足三里性亦属土,是土中之土,为万物之母,培补后天,生化有源,亦为强壮要穴,扶正祛邪,鼓振胃气上升,加强散风之力,增强患体免疫力。阳明经气调畅,气血得以循经上养头面,肌肉得气血之充则活动自如,瘫痪得起。合谷乃阳明经原穴,凡是原穴均可治本经或虚或实的疾病。故临床根据“面口合谷收”治疗面口疾病,均获效显著[11]。手阳明大肠经从上肢外侧前缘上循口面,足阳明胃经循行过头面,皆为循经远取,引导患侧经脉之气血运行及平衡,治疗头面部疾患时,足阳明经及手阳明经的腧穴常配合选用,手足阳明同气相应,原合配穴,能扶正以助祛邪,安内以益外治,经络通病自愈。三阴交乃足之三阴交会穴,一穴通调肝脾肾,为三经气血之所输注,足三里与三阴交同时取用,为阴阳表里配穴法,阴阳交济,气血协调。百会位居头顶正中,经脉汇聚之所,通达全身阴阳脉络,百病皆治,故名百会。后顶属督脉经穴,升发阳气,助百会通督面部气血,濡养筋脉。“风为百病之长”,风胜则动,故近取翳风、攒竹祛风散邪,息风止搐;阳白、鱼腰、睛明、丝竹空、瞳子髎、地仓、颊车为局部选穴,又在病变局部,皆可疏调经筋气血,辅以透刺,调畅流通经脉之气,理气血,活肌肉,气血畅通,百病皆愈。

4 小结

综上,王涛副主任临证治疗面瘫“倒错”现象,遵法而不拘泥于古法,善于思考总结经验,师古创新,诊疗思路独具一格,活用妙用透刺,重视气血,治病求本,为临床面瘫“倒错”现象的诊治提供了新的视角与思路。当然,针灸作为一种具有综合治疗效果的特色疗法,历千年而不衰,成效显著,仍需发扬创新。

猜你喜欢
百病王涛经脉
从出土经脉类文献看手三阳脉的循行与证候演变❋
“包”治百病
“鸡兔同笼”问题解法探析及思考
Nonlinear excitation of a geodesic acoustic mode by reversed shear Alfvén eignemodes
王涛油画作品
王涛 李佳星作品
泡脚驱寒消百病
素材积累·词语
化解尴尬需通“经脉”
谈“经脉”等词的英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