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孙络探讨观眼诊病的理论基础

2022-12-31 08:35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2年22期
关键词:络脉营卫经脉

李 鑫

(沈阳市第四人民医院治未病中心,辽宁 沈阳 110032)

观眼诊病(观眼识病)是指通过观察眼部白睛络脉的变化以了解人体阴阳、脏腑和气血津液等的状况, 从而诊断疾病的一种方法[1]。彭静山老先生以五轮八廓理论为基础,创立了眼针疗法及观眼诊病理论[1],即通过观察眼部白睛脉络所呈现的形态及颜色, 根据白睛络脉起止部位的不同,来辨别脏腑间生克顺逆的关系, 以探知气血盛衰、正气虚实、病位浅深、疾病轻重的一种诊疗方法。其理论基础基于脏腑与眼之间的联系。脏腑病变影响眼的气血运行,气血运行障碍则引起白睛络脉的变化,通过观察白睛络脉的变化特点可以诊断病证。目前关于观眼识病与脏腑关系的探讨颇多,但鲜少有关于白睛络脉与孙络关联的研究,本文从二者分布、循行,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治疗方法,疾病体现方面,阐述白睛络脉与孙络的关系,以期扩充观眼识病的理论基础,并将观眼识病理论更好地应用于临床。

1 分布 循行

1.1 孙络的分布 “孙络”一词,首见于《黄帝内经》。《灵枢·经脉》曰:“经脉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间,深而不见……诸脉之浮而常见者皆络脉也”。“孙”所指乃络脉之别,指出了孙络是络脉的分支,所指为络脉的下级分支结构。孙络数量众多,分布广泛,向浅层连接于行在肌肤的浮络,向深层则通过络脉与经脉相连通,是联系人体深部组织与肌表的中介结构。《灵枢·脉度》曰:“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类经·经络类》云:“ 经脉直行深伏, 故裹而难见……凡人遍体细脉, 即皆肤腠之孙络也”,明确指出络脉分出于经脉之中,并横向沟通于经脉,孙络是络脉系统中最细小的分支,分布广泛,浮现于肌肤。

1.2 白睛络脉的分布 白睛络脉布散在眼部白睛之上隐约纵横交错的脉络,正常人的脉络纤细而不明显,如儿童的白睛,清白洁净。但在患病之后,脏腑感邪通过经络将邪气传至于白睛,并可从白睛之上显露出来,一旦出现,残痕很难消除[2]。

孙络作为经络系统最细小的末端结构,横向联络络脉与经脉,使经络系统构成完整的扇状网。正如《医门法律·络病论》所云:“十二经生十二络,十二络生一百八十系络,系络生一百八十缠络,缠络生三万四千孙络,孙络之间有缠绊。自内而生出者,愈多则愈少,亦以络脉缠绊之也”。络脉自经脉主干支横别处之后,逐层细分,形成系络、缠络、孙络的各级分支,形成网络系统。而我们在观察眼部白睛络脉时可观察到白睛络脉的网状循行、分布。此二者分布相似,特点相同。

2 生理功能

孙络功能主“溢奇邪”“通营卫”,参与了营血津液的输送。《灵枢·痈疽》曰:“肠胃受谷……中焦出气如露,上注溪谷,而渗孙脉,津液和调,变化而赤为血,血和则孙脉先满溢,乃注于络脉,皆盈,乃注于经脉”。原文指出饮食物摄入胃肠后经中焦将水谷精微之气渗注于孙络,化生为津液营血,待满溢后逐级向上输注于络脉、经脉,实现人体气血津液之间的互相转化。孙络既参与了营血的生成,同时也参与了营血的传输。

白睛络脉亦参与营血津液的生成与输送。其主要体现在彭氏眼八区中的4区,即八廓中的养化廓,部位在巽,即东南方,络通肝络与中焦,肝络通血以滋养中焦,分气血以为化生。彭氏眼八区中的2区,即八廓中的津液廓,部位在坎,即正北方,属肾,络通膀胱,肾与膀胱为真水之源,以输液藏精。

在生理功能方面,二者均参与营血津液的生成和输送,功能相同。

3 病理变化及治疗方法

3.1 孙络的病理变化及病证的治疗方法 《素问·气穴论》曰:“孙络三百六十五穴会……以通荣卫”。“络以通为用”,通为孙络功能活动正常的前提,如任何因素导致其阻滞均会影响贯通营卫、灌渗气血等功能。邪气侵袭,营卫失和,或虚或实,均会导致脉络不通或不荣而发病,故其治在通络。《素问·三部九候论》曰:“经病者治其经,孙络病者治其孙络血”,指出了孙络病变的治疗大法。

3.1.1 盛络与刺络放血 孙络之瘀血常称为“盛血”“留血”。《灵枢·脉度》曰:“络之别者为孙,盛而血者疾诛之”。“盛而血”是指瘀血积聚在孙络,使其充盈胀起,高出皮肤,这种形态的异常被称为“盛络”。在临证时“盛络之血”的治疗方法是刺络放血,即“刺络脉者,必刺其结上……急取之以泻其邪而出其血”。

3.1.2 绌急与不通则痛 绌急是因外感寒邪或情志过极或劳倦内伤等因素,导致孙络拘急收引,气血凝滞,壅塞不通,进而“不通则痛”的病理表现,也是产生疼痛的主要原因。《素问·举痛论》言:“寒气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络急引故痛”。脉络绌急,功能失常,病程日久,瘀于络中,孙络瘀阻,气血瘀滞。根据孙络宜通的理论,针刺孙络,使经络气血通畅,可以起到明显缓解疼痛的作用。

3.2 白睛络脉的病理变化及治疗方法 正常人的白睛络脉纤细不易显露,如果没有患过重大疾病,白睛青白洁净,几乎看不到脉络的分布。当罹患疾病之后,或由眼通过经络而内传到脏腑,或由脏腑外传于眼,相关脏腑感邪后都可从白睛络脉上显露出来,并且难以消退。治疗时根据白睛络脉出现的区域,呈现的形态、颜色而施针治疗。彭静山教授在治疗胆道蛔虫患者时,针刺眼部肝区、胆区,患者疼痛明显缓解。其高徒田维柱教授在治疗急性腰扭伤患者时框内直刺肝区、肾区、中焦区,疼痛即刻消失。其中奥妙,异曲同工。

4 参与疾病诊断治疗

4.1 络脉的表现 《素问·缪刺论》云:“夫邪之客于形也,必先舍于皮毛,留而不去,入舍于孙脉,留而不去”,说明邪气侵犯人体肌表时常常同时留滞于浮而在外的孙络之间。孙络外连于皮肤,内接于络脉,起到联络表里、沟通内外的作用。当外邪侵犯人体时,常由表及里传变,孙络位居皮肤及络脉之间,遂病及孙络。清·张志聪《素问集注·调经论》言:“盖大络之血气,外出于皮肤,而与孙络相遇……孙络外通于皮肤,内连于经脉,以通荣卫者也”。由此可见,营卫气血通过孙络而布散于皮肤,孙络是营卫气血传输的通道。从整体来讲,经深而络浅,浮络、鱼络、血络等皆在体表可见,孙络的部位浅表,分布于外在肤腠,同时又有联络表里、沟通内外、交通营卫的作用,故孙络可用于诊断及治疗疾病,判断疾病的性质,辨别疾病的顺逆。

4.2 白睛络脉对疾病的诊断 观眼识病将眼部分为“八区八穴”,其中5个穴区包含互为表里的脏、腑,以及独立的上焦、中焦、下焦穴区。根据不同穴区出现的异常,白睛络脉即可诊断相应脏腑疾病。经过临床分析,可将形态异常分为根部粗大、曲张或怒张、延伸、离断、分叉、隆起一片、垂露、黑圈、贯瞳。异常颜色分为鲜红、紫红、深红、红中带黑、红中带黄、淡黄、浅淡、暗灰。结合形态与颜色,便可知何脏腑所患何种病证。同时可以根据白睛络脉显示的不同穴区而诊疗疾病。

5 小结

通过以上论述可知,白睛络脉与络脉无论从功能、病理变化及治疗方法、疾病表现方面都非常相似,在循行分布中,白睛络脉又可视为络脉的分支。此为观眼识病提供更广泛的理论基础,同时为眼针治疗疑难杂病提供新思路。“孙络”是络脉最细小的分支,它分布于皮肤腠理之间,具有参与营血的生成和输送、交通营卫、抗御病邪等生理功能,在病理条件下可以传递病邪,产生瘀血、积聚等病变。孙络作为人身之门户,抗邪之屏障,传输之通路,具有其自身独有的生理病理特点,对于维持机体营卫气血、脏腑经络的功能有重要的作用。白睛络脉作为孙络的分支,可直观表现其变化,同样具有诊疗意义,因此对白睛络脉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同时也为观眼诊病开拓了更广阔的思路。

猜你喜欢
络脉营卫经脉
《黄帝内经》对周围神经病的认识及启发❋
从出土经脉类文献看手三阳脉的循行与证候演变❋
舌下络脉诊法研究❋
看小儿络脉识宝宝病变
基于“毒生病络”探讨恶性肿瘤的中医治疗
络脉望诊理论探析*
历史各时期关于营卫理论的研究概况
基于《黄帝内经》浅论气郁生湿
补益营卫方对衰老小鼠皮肤端粒酶表达的影响
化解尴尬需通“经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