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师运用新制桑叶连贝散治疗小儿秋燥咳嗽经验*

2023-01-04 12:13茜,王敏,赵敏,何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22年9期
关键词:浙贝母何平宣肺

李 茜,王 敏,赵 敏,何 平

(1.云南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2.云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云南 昆明 650500)

咳嗽是儿科最常见的病症,中医辨小儿咳嗽之因,不外有二,内伤与外感。临床上小儿咳嗽以外感多见。小儿秋燥咳嗽是因儿童感受秋季燥邪致肺卫不利,出现的以干咳少痰或咳嗽痰黏难咯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症,可与现代医学上的急性支气管炎、感染后咳嗽、支原体感染、病毒感染、百日咳等疾病相联系[1]。西医治疗此类疾病常予以对症止咳解痉、抗感染等方法,但因小儿个体差异、抗病毒药物疗效具有不确定性及近年抗生素耐药率大幅度增高等因素,单纯的西医治疗往往难达预期标准。中医药辨证施治对此类病症治疗具有独特优势。

何平教授,云南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第三批全国名老中医学术传承人,师从全国第三批名老中医专家,云南省著名中医儿科学专家刘以敏教授,擅长诊治儿科常见病及疑难杂症,对小儿秋燥咳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何平教授以新制桑叶连贝散治疗小儿秋季燥咳,在临床上收效甚佳。笔者师从何平教授,叹其辨证准确,用药精良,现总结其经验如下,以兹同道分享。

1 病因病机

《小儿要证直诀·变蒸》曰:“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常表现为“肺常不足”、“脾常不足”、“肾常虚”[2],因此小儿腠理疏松,肺卫不固,最易感受外邪;且小儿脏气清灵,患病易趋康复,感邪患病初期若能接受恰当治疗则邪去病安,一般不致内传脏腑,因此临床上小儿疾病以外感居多。《儒门亲事》有言:“风、寒、暑、湿、燥、火六气皆能令人咳,非独寒邪”,强调六淫皆能致咳,提示医家应从多方面考虑患儿的致病因素。《内经》曰:“西方生燥,燥生金……其在天为燥 ……在脏为肺……在变动为咳。”燥为秋季时令主气,且昆明地处高原,秋季温凉,天高气爽,雨水较少,天气干燥,多燥邪主病[3];肺为华盖,居人体之高处,与秋相应,其窍为鼻,外合皮毛,最易感受燥邪;肺为娇脏,喜润恶燥,感邪之后主气司呼吸功能受累,肺气不利,宣降失司,发为咳嗽。《内经》云:“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燥胜则干”,燥邪致病最易损伤津液,因此患儿感邪犯病多表现为干咳少痰或痰黏难咯,可见口干、皮肤干燥等津液受损的症状。燥邪可夹杂他邪共同侵犯人体:合风邪则鼻痒咽痒;夹寒邪则项背不舒,鼻流清涕;夹湿邪则痰涕增多,胃脘不舒,则可见呕呃;夹热可见咽红咽痛,大便秘结,小便黄赤等。

燥邪致病亦可分凉燥与温燥[4]。《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曰:“终之气,燥令行,余火内格,肿于上,咳喘甚则血溢。”初秋暑气未散,燥邪已至,合而成温燥之邪,侵袭娇脏,燥邪伤津,小儿阳常有余,故而体内火热亦甚,致干咳无痰、咽干痛,鼻干唇燥;火热迫血妄行,脉络受损,血从上溢,则见咳血、鼻衄。《素问·六元正纪大论》 曰:“金郁之发……大凉乃举……燥令以行……民病咳逆。”至深秋,寒气渐甚,燥与寒合为凉燥,凉燥伤肺,宣降失常,肺气上逆以致咳嗽;津液受损致鼻咽干燥,痰少质黏。小儿具“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之生理特点,加之近年来家长宠溺,患儿多食辛香燥热、肥甘厚腻之品,故而临床所见小儿秋燥咳嗽以燥热咳嗽为主。

2 方药分析

针对临床上患儿秋燥咳嗽的各项特点,何平教授传承前师经验,以新制桑叶连贝散治疗小儿秋燥咳嗽,收效颇丰。本方主要由桑叶、杏仁、连翘、浙贝母、沙参、款冬花、炙枇杷叶、桔梗、甘草等药物组成。方中桑叶甘苦寒,归肺、肝经,有疏散风邪,清肺润燥之功,杏仁苦微温,归肺与大肠经,泻肺降气,止咳平喘,二者外可解表,内可润肺止咳,共为君药;小儿体禀纯阳,感邪后易从阳化热,遂以连翘宣肺清热解毒;《本草经解》曰:“贝母气平,禀天秋平之金气,入手太阴肺经,……味降多于升,阴也。”因而方中以浙贝母润心肺,化燥痰,其较之川贝清降之功更甚,合以沙参养阴清肺;连翘清其热,浙贝母、沙参润肺燥,则燥邪可去,三者共为臣药;款冬花、炙杷叶润肺下气,止咳化痰,桔梗经现代药理研究证明其有中枢抑制作用[5],可宣肺止咳,利咽祛痰,三者合为佐药;甘草妙用有三:一可助桔梗祛痰止咳作佐药之用,二可补益脾气以培土生金,三可调和诸药作使药之用。纵观全方,宣肺止咳、润燥化痰,兼顾患儿病易从阳化热之病理特点,全面兼顾各大症状又有的放矢,可令邪去而正不伤,患儿诸症可除,病即愈矣。

3 随症加减

导师临证机圆法活,强调有是证,用是药,常随症加减,若患儿咳嗽剧烈且呈阵发性,则加用蜜麻黄宣发肺气,蜜制缓其发汗之功,增强其宣肺之效;咽痒加射干、木蝴蝶疏风利咽;咽红咽痛加马勃、金银花以清热解毒,消肿利咽;痰黏难咯加丝瓜络顺气化痰;喷嚏不止加辛夷、鹅不食草疏风通窍;头晕头痛可加蔓荆子、薄荷疏风止痛;若兼见食纳不佳,积滞不消之症,可加用焦三仙以化食导滞。

4 典型病案

患儿杨某某,男,5岁8月,2020年10月5日初诊。主诉:咳嗽半月余。患儿半月余前不慎受凉后出现咳嗽,晨起及夜间明显,痰黏难咯出,遂前往当地医院行药物雾化治疗及口服中药后症状未见明显好转。2 d前患儿曾发低热,热峰37.2℃。现症见:咳嗽,呈阵发性,晨起及夜间明显,痰黏且难咯出,流清涕,口干欲饮,平素汗多。纳稍差,眠尚可,小便正常,大便稍干,1~2日一行。查体:口唇干燥,咽部充血,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明显干湿性啰音,舌红,苔薄黄少津,脉浮数。

辨证分析:燥邪犯肺,致气机不利,肺气失于宣肃,则见咳嗽;卫表失和见发热;秋季燥邪当令,邪伤津,则见痰黏难咯、口干,大便偏干,舌苔少津的表现;鼻流清涕,实为患儿受凉,因燥邪夹寒所致;患儿肺脏娇嫩,肺卫不和,腠理不固,平素汗多;外感邪气,则见脉浮;表邪入里化热,致患儿咽部充血,脉象偏数。诊断:小儿咳嗽病,燥邪犯肺证。治法:清肺解表,润燥止咳。处方:桑叶9 g,燀苦杏仁 3 g,连翘3 g,浙贝母6 g,北沙参10 g,蜜款冬花10 g,蜜枇杷叶10 g,桔梗6 g,淡豆豉10 g,芦根10 g,炒鸡内金6 g,苍耳子3 g,甘草6 g。用法:5剂,每日1剂,每日3次。

2020年10月10日复诊,患儿咳嗽较前明显减轻,频次减少,现干咳无痰,无流涕,汗出减少;纳眠可,二便调。查体发现患儿咽部充血明显,未见明显扁桃体肿大,追问病史,患儿家长诉1 d前患儿曾食辛燥食物。舌红,苔薄黄,脉数。在上方基础上去苍耳子,加重桑叶剂量为12 g,加金银花10 g,炒栀子5 g,清热泻火。3剂,每日1剂,每日3次。嘱患儿家长,饮食上忌辛香燥热食物,多饮水,可多食梨、荸荠等养阴生津之果品。后随访1月,患儿未再咳嗽,上方取效。

按:桑叶、杏仁合而为君,解表润肺止咳,《本草易读》言:“(桑叶)炙熟煎饮,代茶止渴。熬热而止汗,治劳热而除嗽”,故同时可兼顾口干、汗多之症;连翘、浙贝母、北沙参清热止咳,生津润肺;冬花,枇杷叶与桔梗宣肺止咳,;淡豆豉解表,宣发郁热,用于此处取《内经》“火郁发之”之意;芦根甘寒,清透肺热,生津止渴;鸡内金健胃消食,推陈出新;苍耳子通窍止涕;甘草调和诸药。

5 小结

小儿秋燥咳嗽以秋季咳嗽,干咳或痰黏难咯,口干欲饮为主要特征,可伴见流涕,发热,食欲不振、甚则鼻衄,齿衄等症状。何平教授传承名师经验,从小儿生理病理特点出发,结合时令特征,坚持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的原则,灵活运用中医药,新制桑叶连贝散治疗小儿秋燥咳嗽,疗效可观。

猜你喜欢
浙贝母何平宣肺
不同栽培模式对浙贝母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及浙贝母栽培要点*
宣肺止咳合剂对LPS 诱导的急性肺损伤模型大鼠AQP1 蛋白表达及炎症反应的调节作用
生物炭对浙贝母产量和品质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浙贝母栽培加工技术研究进展
浙贝母栽培加工技术研究进展
向阳花开幸福来
9.到那边哭去
“革命”夫妻战友情
“革命”夫妻战友情
提壶揭盖法治疗闭经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