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林亭窑黑釉盏的美学研究*

2023-01-04 01:17林海超
陶瓷 2022年12期
关键词:茶盏天目建盏

林海超

(武夷山描金天目陶瓷有限公司 福建南平 354200)

黑釉盏在宋代时期最为出名,其中以“斗茶”为主的黑釉盏被宋徽宗所喜爱,宋朝文人墨客为之效仿。随着时间的推移,宋代的综合国力不断提升,随之而来的外贸交易水平也逐渐提升。北宋时期的黑釉盏远销日本、朝鲜等周边国家,对其他国家的文化和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北宋时期,外贸交易频繁,当时日本与北宋有着陶瓷外贸交易,由于日本对黑釉建盏的喜爱,特将遇林亭窑黑釉盏引入本土文化,研究遇林亭窑黑釉盏的烧制过程,观赏遇林亭窑黑釉盏独特的造型,在长期的研究中认为日本本土国家难以烧制这种独一无二的建盏,特将北宋时期黑釉盏奉为国宝。其中有一盏黑釉盏被誉为“金彩天目”(见图1),其烧制难度大、存世数量少、茶盏的造型精美。黑釉茶盏造型沿口描以金边,内有粗细不一样的条纹,足底附以釉色浅痕,茶盏内壁上有文字、花鸟等。

图1 日本及国内收藏的宋代遇林亭窑金彩天目

日本著名美术馆所编撰的《天目》一书就收录有金彩黑釉茶碗,被日本认定为重要的美术作品。1998年,国家开展了对“手工艺品的抢救和复兴建盏文化”的活动。其中,在福建武夷山地区开展“重拾旧烧制工艺”活动,开展对遇林亭窑遗址抢救工作。在抢救工程中,挖掘出了许多宋代遇林亭窑黑釉盏残片,通过残片与金彩天目建盏对比分析,判断出金彩天目建盏正是武夷山遇林亭窑窑址所出产的建盏。金彩天目建盏整体符合宋代美学特征,从胎骨到胎体等细节的展示符合宋代烧制的特点,金彩天目建盏沿口和足底符合宋代匠人的手艺。最终,金彩天目建盏被认定为宋代遇林亭窑烧制的建盏之一。遇林亭窑遗址是中国建窑历史上最重要的遗址之一,在宋代建窑建盏最多的时期能够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可见其非凡之处。遇林亭窑独属于建盏建窑的一个分支,位于武夷山地区,分布的面积有5.7万m2。在宋代时期,遇林亭窑主要生产黑釉茶盏,因其工艺精良和造型独特受到达官贵人、文人墨客的喜爱,从而风靡大江南北。

1 遇林亭窑黑釉盏的特点

传统的遇林亭窑有青瓷、青白瓷、黑瓷三大类。青瓷主要以碗为主;青白瓷器覆盖较全,有碗、盘、壶、碟等;黑瓷器以碗为主,俗称为“建盏”。黑瓷是遇林亭窑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遇林亭窑所展出的黑瓷色彩丰富、变换莫测、釉色足底,代表釉色作品是黑釉茶盏。黑釉茶盏使用描金银工艺,对匠人的手工艺和烧制技术是极大的考验,它蕴含着匠人的心血。其中以“九曲棹歌”为特色。因其独特的地理条件和烧制工艺,遇林亭窑黑釉盏被后人称之为“天山绝色”。因为遇林亭窑黑釉盏的烧制难度大,现在我国内存量稀少。笔者通过对传统遇林亭窑瓷器的外在特点、传统装饰美感以及对黑釉建盏精品分析其内在特征。

1.1 遇林亭窑黑釉盏的外在特征

宋代遇林亭窑黑釉茶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1)整体器型造型多以上小下窄口为主,总体呈现出高度偏低,但遇林亭窑黑釉茶盏与普通建盏有明显区别。通常口径为11~13 cm,高度为3.6~7.2 cm,足底径为2.9~5.3 cm,外层釉色约厚0.3~0.5 cm。有着敛口的特色造型。

(2)胎体和胎质以黑色、淡灰色、灰白色为主,有较少的黑釉茶盏以青灰色为主。造型颗粒较为粗糙,滑口平整,选取的土质含氧化铁量高,将遇林亭窑黑釉茶盏整体放在手上有轻薄之感,黑釉茶盏的足底部分较为粗犷,足底呈灰白色而其他部位主要呈黑色。在茶盏沿口部分主要呈白金色。在黑釉茶盏的足底部分,通常用斜切手法,使足底平整、底部斜平、外高里低。

(3)涂釉层部分。在涂釉层刚开始时要将釉色涂薄一些,防止露出釉线,再烧制出黑色釉面,烧制一次完成后,使用金银进行二次绘制(见图2)。使遇林亭窑黑釉茶盏表面具备窑变釉面的同时也有人文手绘的文化研究价值。

图2 遇林亭窑用金银在建盏上作画

1.2 遇林亭窑黑釉盏的美学特征

遇林亭窑旧遗址所挖掘出来的金彩天目茶盏是我国制陶历史上最重要的一笔,它的出现充分证明了宋代时期我国优秀的陶瓷工艺,并且远销于海外。它的发现证明了黑釉金彩茶盏产地在武夷山,解答了世界上关于茶盏产区的疑问。而在黑釉茶盏上所描绘的金、银彩色图案,更是当今少有的优秀代表作,黑釉茶盏美妙的外观,以自然之色加以点缀,金银细软搭配朴素而不奢华,烧制的黑釉茶盏使用软笔工具点缀而成,通过低温烧制之法保留了传统的金银色彩美感。在茶盏内壁以粗细浅痕绘制,描摹纹路之理,绘制文字于其上让茶盏更具有历史文化特色。在茶盏内部所描绘的纹路字色,让其更具有艺术价值,粗细浅痕精致给人以华贵之感,黄金凤纹给人以灵活生动,但又不显庸俗之感。代表了宋代文人墨客清闲的形象,也展露了宋代皇亲国戚清廉自爱的形象。遇林亭窑黑釉茶盏的烧制孕育着烧制匠人全部的心血,蕴含着匠人对自由、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1.3 遇林亭窑黑釉茶盏精品

在现代发展过程中能遇到遇林亭窑黑釉茶盏是一件稀有的事情,而能遇到传世完整的遇林亭窑黑釉茶盏精品更为罕见,即使是在世界级的拍卖会上也很少流通。2021年香港举办的宋代瓷器专场拍卖会上出现过南宋时期遇林亭窑黑釉茶盏金彩“寿山福海”(见图3)。而这一重要瓷器的拍卖引得了世界各方的关注,这件瓷器曾经参加过香港大学举办的“宋代单色瓷器”展览,与日本一盏流传至今的茶盏被共同认定为重要的美术品。在《天目》中也很罕见,足可见它的珍贵程度。最终这件遇林亭窑黑釉茶盏的拍卖价格预估价为20~40万元,经过各方的激烈竞拍,最终以100万的价格被收藏家收入,创下世界瓷器最高的成交记录。2019年在我国武夷山附近出土了一件完整的瓷器,是宋代的遇林亭窑描银孔雀纹盏(见图4),十分精美。这一件展品高度达6.2 cm,口径为11.6 cm,整体呈现足底斜切,通体黑釉,外壁施以黑金色银纹,以描银的手工工艺描绘孔雀纹,可以看到孔雀傲然挺立,每一片雀尾都细细可见,绘制地十分精美,是我国现阶段保留的最完整的一件遇林亭窑黑釉盏。

图3 黑釉茶盏金彩“寿山福海”

图4 遇林亭窑描银孔雀纹盏

2 遇林亭窑黑釉盏的发展

遇林亭窑黑釉茶盏在宋代社会担任着重要的历史地位,并且随着对外贸易的开放,飘洋去过日本和韩国,对日本与韩国的陶瓷工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黑釉茶盏被日本视为国宝级文物。直到南宋时期国家局势下滑,“斗茶”文化逐渐衰弱,百姓难以而安居乐业,遇林亭窑黑釉茶盏也不再作为国宝茶盏使用,人们开始使用普通的茶具。社会也不再以饮茶为风尚,慢慢导致建窑火的熄灭,烧制工艺失传,造成文化的断层。后来随着我国实行经济体系改革,经济逐渐增强,使遇林亭窑黑釉茶盏手工艺得到恢复。

1979年由中央美院和国家政府等部门组建专业小组,仿照古代的遇林亭窑黑釉茶盏打造样品,获得专业人士的好评。在未来几年不断地改进仿制工艺和挖掘出土相关文物,但最终机器检测表示不管如何仿制,在形色、釉色、胎体、造型等方面都难以达到古代的水平,难以再让建盏手工艺走向市场。

3 遇林亭窑黑釉盏的文化传承

遇林亭窑黑釉茶盏因其独特的釉色、纹理和功能上的诸多优势在宋代广为流传,成为宋代斗茶文化的象征。历经千年之后所表现的美仍然成为现代人们的追忆。古人精湛的技术工艺,为现代人提供了独特的审美体验,遇林亭窑黑釉茶盏文化的再度兴起意味着新的消费时代来临。遇林亭窑黑釉茶盏,不仅是一件冰冷冷的茶器,更多的是建盏文化的载体,是先辈们留给后代的文化,需要制盏人薪火相承。在传承中创新,在烧制过程中一定要选择合适的陶土和矿釉,这是对建盏文化的敬畏,在烧制技艺上遵循古代的方法,遵循自然的选择,创新出新品,让建盏手工艺可持续千年的发展。提升遇林亭窑黑釉茶盏在世界上的知名度,提升行业的品质,让建盏文化走得更长远。

4 结语

遇林亭窑黑釉茶盏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在宋代,因斗茶之风而闻名于世,登顶了中国陶瓷历史的最高峰。遇林亭窑黑釉茶盏制作工艺讲究从选泥到洗坯到入窑烧制再到最后的手绘,总共十三道工序都有极大的讲究。

最终是否能成形还需要依靠地理、环境和气候的影响,每一件遇林亭窑黑釉茶盏都是可遇不可求的,茶盏经历了千年时光的打磨,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在欣赏的时候就已经融入了这漫长的岁月和悠久的文化,这正是它的独特魅力和传承的意义。

猜你喜欢
茶盏天目建盏
微雨茶馆
摹古不为终点,出新才有未来
——浅谈天目窑传承与创新,黑与青
黑釉茶盏烧制工艺的传承与发展
陈磊作品
浅谈建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建盏之初探
从文化内涵解读建盏之美
ILFE智意扫地机 天目X660
天目药业5次重组均失败仍要重组 公司靠拖欠薪水美化财报“保壳”
鼓式乳钉纹黑釉茶盏炉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