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传承取得新进展

2023-01-04 07:43黄琛李晓超
云南画报 2022年10期
关键词:民族民间代表性曲艺

文/ 黄琛 李晓超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彰显中华民族创新创造活力、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增强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云南地处祖国西南边陲,是全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有26个民族,其中16个少数民族跨境而居,有15个少数民族为云南所独有。经过漫长的历史变迁,云南各民族不断分化、融合、重组,每个民族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节庆活动、语言、歌舞、服饰、礼仪,民居建筑和生产、生活方式都各具特色,创造了多姿多彩、独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全国乃至世界都属罕见。这些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世代传承,形成了民族特色鲜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

面对艰巨繁重的保护工作任务,2011年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获批成立。10年来,在省委、省政府及省文化和旅游厅的领导下,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积极参与组织实施各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以加强推进名录体系建设为基础、以深化保护工作为重点、以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存续力为目的,大力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腾冲和顺 贾翔/摄

制定法律法规,完善保护体系

云南省在民族传统文化保护立法工作和保护实践方面一直走在全国前列。2000年5月,在全国率先颁布实施《云南省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条例》,成为全国第一部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的地方法规。2013年6月,在认真总结、分析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经验,紧密结合建设民族文化强省实际的基础上,又重新制定、颁布实施《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条例共7章46条,分别为总则、保护名录、传承与传播、区域性整体保护、保障措施、法律责任和附则。既与国家上位法保持一致,又符合云南省保护工作实际,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同时,全省各州市也陆续出台相应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和规定,为依法开展保护、科学合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了可靠依据。

从2003年开始,云南省作为首批全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综合试点省份对少数民族文化资源进行普查,到2005年底结束。随即按程序分批分类组织开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的推荐申报、评审和认定工作。建立了国家、省、州市、县(市、区)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以下简称项目和传承人)名录体系。

非物质文化遗产——羊皮褂制作 何新文/摄

杨洪文/摄

截至2021年5月,云南省共有各级政府批准公布的国家级项目105项、省级项目541项、州市级项目3015项、县(市、区)级项目7766 项;傣族剪纸、藏族史诗《格萨尔》两个项目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经过评审认定的国家级传承人125名,省级传承人1420名,州市级传承人3568名,县(市、区)级传承人12563名;4家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企业列入国家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公布设立“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基地”28个;启动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设施建设项目12个;全省各州(市)、县级共建成60个非遗博物馆和1021个传习馆所(点、室)。

德宏州民间工艺——傣族剪纸工艺 沐晓熔傣/摄

建立保护区,实施整体性保护

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区域性整体保护,是云南省的首创之举,在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具有借鉴意义。云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中有85个少数民族聚居村寨被列为省级“民族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由于历史和自然地理条件原因,特别是云南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使经济发展欠发达、受外界影响较小的民族地区,较多地保存了民族传统文化。设立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区是在经济社会迅速发展变化的当今形势下,有效地保护和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种乡村发展模式,旨在努力实现文化生态的多样性保护,原则是实行原生地保护,以文化持有者(即村民)的自觉保护为主体,注重传统文化保护并吸收现代文明,重视发展经济、消除贫困,努力实现文化与生态、社会、经济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实现“见人见物件生活”的良好局面。云南省高度重视创建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工作,结合地方实际,全面规划民族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工作。2010年和2011年,迪庆州和大理州被原文化部公布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

大理扎染 李一波/摄

开展记录保存,科学建档入库

通过采集、拍照、录音、摄像等多种方式进行非遗代表性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名录档案及数据库建设。2011年至今,云南省开展的非遗资源调查工作主要有:一是作为试点省份参加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试点工作,完成梅葛、阿细先基、拉祜族芦笙舞、彝族烟盒舞、傈僳族刀杆节、白族扎染等6个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资源的全面数字化记录保存。二是开展13个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26 名国家级、省级、州市级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通过录音、录像、图片、摄影及文本书写等方式进行资源数字化采集。三是组织开展54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形成了传承人综述、传承、教学、实践等内容的文本、图片和音视频数据资料。

建立了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及代表性传承人的文字、图片、音像档案数据库,基本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管理的数字化、科学化。目前已完成105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541项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25名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420名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申报资料的建档入库,建立云南省国家级、省级代表性项目和传承人数据库,文字记录量2194.86万字、录音记录量12518.25小时、摄像记录量13189.42小时。汇总文字资料13467册、音像资料5971盒、电子资料14871.62G,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深入开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国家级传承人郭有珍正在传承娃娃梅葛

阿细跳月 崔永江/摄

除此以外,为了解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业人员匮乏、专业能力薄弱等问题,从2016年至今,云南省组织了7期专门针对田野调查的非遗保护业务骨干培训。培训分为项目遴选、组织试点、实战训练三个阶段。培训由非遗保护专家和云南省非遗保护中心工作人员组成教学组,采取理论讲授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内容包括非遗田野调查、项目调查报告和申报文本撰写、项目申报片拍摄和档案数据库建设等。云南省非遗保护中心和全省非遗保护机构业务骨干一起进村入户,与老百姓同吃同住。白天入户访谈,采集图片、音视频资料,晚上整理调查材料并进行讨论,遇到问题现场指导,为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重点调查奠定了基础。

傈僳族阔时节 何新文/摄

搭建宣传平台,促进非遗传播

通过新闻媒体、互联网、民族节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对外文化交流等各种渠道和机会,搭建平台,积极推荐优秀民族传统文化项目和传承人参加宣传展示,扩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响,提高传承人的知名度。如举办16期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巡展,10届昆明官渡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联展,持续推进非遗“五进”活动;参与“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非遗过大年文化进万家——视频直播家乡年”“全国非遗曲艺周”“中国原生民歌节”“墨西哥友好文化博览会”等重大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活动,云南非遗在全国参展涉及的省份比例已达80%,充分宣传展示了云南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印象丽江 贾翔/摄

永仁赛装节 张有林/摄

举办民族民间歌舞乐展演。从1997年开始,每两年举办一届全省性的民族民间歌舞乐展演。通过民族民间歌舞乐展演,不仅促进了对民族传统文化艺术资源,特别是民族民间歌、舞、乐的收集和整理,而且通过继承、创新,推出了一批既有浓郁地方民族特色,又有时代精神,为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为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提供了富有魅力的平台。迄今为止,云南省已举办11届民族民间歌舞乐展演,积累各民族歌舞乐节目691 个。其中一批优秀的作品,如怒族对唱《哦得得》、白族弹唱《弦子弹到你门前》、佤族音乐《加铃赛》、傈僳族歌舞《阿尺木刮》、白族《跳哑巴》等节目,已广为流传、家喻户晓,有的在全国性比赛中获大奖,有的已成为当地民族文化的名片,为民族文化资源的保护利用开辟了一条具有广阔前景的新路。

举办传统戏剧曲艺汇演。从2018年开始,每两年举办一届全省性的传统戏剧曲艺汇演。通过传统戏剧曲艺汇演,有效保护了云南省传统戏剧曲艺的生态多样性,促进优秀传统文化全面传承与发展,丰富广大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用戏剧、曲艺形式体现民族精神,维护边疆稳定,促进民族团结,推动民族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迄今为止,云南省已举办2届传统戏剧曲艺汇演,积累各民族传统戏剧曲艺剧(节)目69个。传统戏剧曲艺汇演,是云南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推进民族文化强省建设的一次积极探索,也是云南加强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的一次重要展示。对培养壮大传统戏剧曲艺传承人才队伍,弘扬云南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举办民族赛装文化节。从2017年开始,每年举办一届全省性的民族赛装文化节。在云南省委、省政府的高位推动下,民族赛装文化节活动持续举办,形成了云南省的一个重要文化品牌。民族赛装文化节包括赛装、赛技、赛艺、赛智等内容,将传统民族服饰元素与现代设计理念和审美意识完美结合,鼓励设计师从传统民族服饰文化中汲取养分,鼓励传承群体将非遗作品融入现代生活,对助推民族服饰文化创新发展、带动当地文化产业繁荣和各族群众增收致富具有积极作用,是云南省推动以民族服饰为代表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具体实践,为云南高位推动民族赛装文化和民族服饰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展示和弘扬民族文化遗产搭建了广阔平台。

猜你喜欢
民族民间代表性曲艺
“校团”协同背景下推进民族民间音乐教育发展研究
思诗史为曲艺批评与创作赋能
高职音乐教育发展与民族民间音乐传承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呼光华
《曲艺泉城》
曲艺名城张家港 曲苑魅力扬四方
新时期我国民族民间音乐艺术的传承与保护策略探究
漳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录
冬奥背景下我国民族民间冰雪运动传承研究
致敬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