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五个深融”管理机制创新助推高质量发展
——基于中央企业媒体融合实践的创新与思考

2023-01-09 14:11张彦甫姜啸啸
中国出版 2022年11期
关键词:海油新闻宣传融合

□文│张彦甫 姜啸啸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建设全媒体,成为我们面临的一项紧迫课题。面对媒体技术的新挑战,以信息化、数字化为手段和载体,推进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加速融合、推动内容和技术深度契合,是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的迫切需要,也是央企自有媒体深度融入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体系的一项重要课题。

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海油”)是中央管理的特大型国有骨干企业,拥有员工近10万人。如何更好地讲好海油故事、凝聚海油力量、弘扬海油精神,营造良好的内外部舆论环境,推动集团建设中国特色国际一流的能源公司,中国海油始终坚持把媒体融合作为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抓手。

作为集团意识形态工作和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中国海油新闻中心立足海洋石油工业“两海”(海上、海外)生产生活实际面临的四个信息“不对称”:即集团机关与基层一线信息不对称、实时生产与历史数据信息不对称、各媒体平台之间信息不对称、系统内部与外部信息不对称,积极创新探索大型央企媒体深度融合的创新模式与路径。加快推动“五个深融”管理机制创新:即构建强基固本聚合机制,推动政治建设与业务建设的融合;构建纵向贯通联动机制,推动“最先一公里”与“最后一公里”的融合;构建横向贯通统筹机制,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构建资源贯通共享机制,推动实时生产与历史数据的融合;构建内外贯通互促机制,推动内部信息与外部信息的融合,牢牢占领舆论场,以高质量的新闻宣传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

一、构建强基固本聚合机制,持续筑牢意识形态阵地

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必须坚持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党管媒体。中国海油新闻中心旗帜鲜明地把“政治家办报”、党管意识形态落实到选题策划、内容采编、多层次传播、时度效把控等全过程全流程,为集团公司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政治思想保障和精神力量。

中国海油新闻中心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构建强基固本聚合机制,推动政治建设与业务建设的融合,织密意识形态工作“安全网”。

强根固魂,持续构筑采编人员思想之基。严格落实全媒体平台“三审三校”制度,定期召开编校质量形势分析会,确保政治安全、导向正确。在管理、编务等各类会议上,始终将学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作为“第一议题”,第一时间组织学习、宣传;设置“远程学习小组”,与天津、海南、深圳、上海4个记者站通过线上交流分享,集体学、统一学;整合报纸、楼宇视频、新媒体等各媒体平台资源,发挥融媒体矩阵优势,立体、多维、及时地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宣传贯彻在中国海油全系统走深走实。

同频共振,党建与业务“两不误、两促进、两提升”。立足舆论宣传的职责定位,在坚持新闻宣传业务创新的同时充分融合党建工作实际,做到同谋划、同部署、同落实。在采编工作中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每月组织评报、读报、业务评比等活动,营造浓厚的业务学习和研讨氛围,引导员工聚焦业务,打造精品,提升能力;在落实重大主题报道任务时充分强化党建工作的政治引领作用,引导激励业务骨干在重大报道、重要项目中当先锋、打头阵,既提升硬政治能力,又磨砺“真本领”,真正锻造一支政治过硬、业务高强、服务企业、能打胜仗的央企新闻宣传队伍,实现党建与业务工作“两不误、两促进、两提升”。

二、构建纵向贯通联动机制,促进媒体生产与主业经营深度融合

中国海油数万名一线员工长年工作在渤海、南海西部、南海东部等海上平台以及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为此,中国海油实施“融媒体中心”与“多媒体发布系统”两大重点工程,让小屏和大屏同频共振,以“一云一库一中心”为基本架构建设“1+N+2”,即“中枢平台+N级融聚+‘两海’覆盖”的融媒体传播体系,以总部宣传部门为传播“中枢”,纵向联动N个所属单位,横向贯通海上(我国近海油气生产平台)、海外(海外油气生产基地)“两海”,着力打通宣传工作落地基层、服务基层的“最后一公里”,让中央精神、集团党组部署快速传达,促进“最先一公里”与“最后一公里”的融合。

中枢平台实现联动贯通。以“中央厨房”模式打通各媒体生产平台,形成互融联通的全媒体矩阵。多媒体发布系统作为融媒体内容落地的主要终端之一,搭建了一条纵向贯通生产经营一线、横向覆盖我国近海海域的信息传播途径,将“中枢平台”生产的优质内容“一键式”传送至发布终端,实现宣传思想工作进车间、进海上、进一线,有效触达“最后一公里”。

目前,首批“千屏工程”已实施完毕,在海上通讯网络畅通的保障下,1100多块大屏幕覆盖渤海、南海西部、南海东部等各海域所有海上平台,基本实现我国近海全覆盖,将中国海油党组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的宣传报道及时推送到海上生产平台,让一线员工第一时间获知最新鲜的海油资讯。如2020年年初,国际油价持续走低,中国海油党组组织开展“打赢应对低油价挑战攻坚战”的企业思政讲堂,通过融媒体传播体系发布相关宣讲课件、各单位降本增效的举措以及国际油价动态信息等,传递到各个层级直至生产经营一线班组。

N级融聚实现平台整合。在集团层面,建设“一报一刊一视三网五微六平台”17个传播平台,即“一报”(《中国海洋石油报》)、“一刊”(《双赢》杂志)、“一视”(中国海油电视传播平台)、“三网”(集团官网、OA办公网、官方英文网站)、“五微”(中国海油官方微信、海油螺号微信、碳客Lab、海油螺号微博、图说海油微博)、“六平台”(央视频、抖音、快手、视频号、强国号、手机报),适应分众化、差异化传播趋势,构建起内外融合、精准有力的传播矩阵;在纵向层面,打通全系统各媒体生产流程,做到内容生产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分发;在业务工作层面,实现与视频会议系统、即时通话系统、海洋环境综合服务平台、生产监控系统等互联互通,搭建了一条纵向贯通生产一线、横向覆盖四海海域的信息传播途径,实现了媒体生产与主业经营的深度融合。

三、构建横向贯通统筹机制,打造协同高效的全媒传播体系

近年来,中国海油新闻中心进一步强化移动优先发展思路,通过入驻学习强国、央视频、抖音、快手等四端,融媒体矩阵从“一报一刊一视两网五微”向“五微四端融通两报一刊一屏两网一讯”发展,逐步构建起协同高效的全媒体传播体系。

为了保障这一传播体系的顺利运行和发展,中国海油新闻中心由内而外构建媒体融合运行体系,从理念、架构、人员等方面推进深层变革。

一是统一思想,统一行动。多次组织和开展大讨论,坚持从思想上着手破除固有观念束缚,形成主动作为意识,树立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一体化发展的理念,下大力气从产品采集、团队管理、渠道建设、技术驱动、业务提升等领域进行深层改革,从而在内容、渠道、运维等各个层面实现共建、共享和共赢的融合发展。通过编前会、全媒体平台协调会,采编统一派工分发、素材资源共享、编辑分工负责等工作机制,实现了重大选题统一策划,采编指挥统一调度,采访力量、稿件资源、产品推送统筹安排。

二是坚持内容为王,加快转型。在推进媒体融合进程中强化“一次采集、多种产品、多媒体传播”模式,促进管理扁平化、功能集成化、产品全媒化。按照融媒体“一专多能一尖”的方向组建传媒人才库。积极培养全媒体人才,使人才管理逐步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着力进行大平台建设,不断探索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的最佳模式,服务中心、做精内容、创新形式,实现主流舆论在融媒体时代的引领作用。

三是创新数据驱动,精准驱动。因企制宜,把融合发展的技术要素保障到位。通过建设“一云(融媒体协同生产平台)一库(媒体资源管理库)”,将“策采编发评管”全流程数据化、全媒体生产内容数据化、历史新闻报道资源数据化,并集成不同媒体平台的生产数据以实现更好的协同,不断夯实媒体深度融合的基础,打造融报纸、网站、新媒体于一体的全媒体矩阵,实现导向管理、指挥调度、信息采集、内容传输、生产制作、多平台分发、时度效分析于一体的数字传播应用平台。

四、构建资源贯通共享机制,形成资源共享的矩阵式“生态圈”

长期采写和产品编制过程中所积累下来的图文、音视频资料,是新闻宣传部门的重要资产。这些资产既对宣传思想工作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一家企业来说,也是沉淀和积累企业文化的重要资源池。

中国海油新闻中心针对素材的及时有效回传和汇总,实现媒体资源的保存、管理与共享等实际应用难点,构建了以协同系统为特点的资源共享和内容生产机制,实现中国海油媒体融合的新突破。

立足当下和长远,有效管理内容资源,深度挖掘素材价值。建立媒资管理机制、完善媒资服务,通过资料归集、资料检索/调用、版权管理等综合性服务,根据新闻生产需要设计生命周期管理,满足全媒平台生产素材的在线需求,为新闻采编人员提供定向服务,同时为新闻中心和集团各业务系统提供分级、分权限新闻宣传及生产经营信息管理和资料调用接口,严格做好保密。

立足专业和精准,科学分析用户行为,有序建立特色媒资库。除了完成素材收录、挑选、编目等传统媒体管理外,还对素材内容进行重新梳理、有效整合、二次开发,深度挖掘素材资源的利用价值,使其成为媒资及信息开发中的财富。通过汇聚、挖掘媒体素材构建专题特色库,对各业务部门、各推送平台的生产和推广提供个性化服务。例如,通过对海洋石油工业历史影像资料的挖掘,按照时代年代、重大标志性事件、时政人物等建立影像资料研究库。目前,中国海油媒资库已建有近5年的全国劳模库、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主题库、重大工程项目报道库等特色媒资库,实现新闻宣传的系统化、有序化。

与此同时,根据对媒资库中内容资源的调用记录、用户行为信息等数据的深度挖掘与分析,更深层次地判断用户偏好和阅读习惯,以此为基础进行素材推荐和以核心用户偏好为指引的素材汇聚,并对后续内容生产进行调整,以不断提高新闻宣传的时度效。

五、构建内外贯通互促机制,加快建设融媒体集群

中国海油新闻中心推动融合发展进程中,一个重要策略是平台化战略。将原本单一、封闭的单元逐渐地转变为开放式、扁平化的平台生态系统,不仅可以有效打破采、编、播等传统的产业链模式,而且能够尽可能多地与外部资源进行交互、沟通,进而形成一种相互交织、融合共享的网格化传播格局。

建立以全媒体生产传播为核心的运营机制。发挥融媒体中心线上协同优势,优化“三级响应机制”,坚持夯实“三审三校”机制。根据报道任务的等级,启用不同级别的响应机制,组织不同层级的融媒体生产。构建全媒体生产传播的组织体系,优化机构和人员编制,跨团队、跨分工,第一时间组建“项目组”、组织“突击队”,集中优势力量打赢重大宣传战役。建立新型采编流程,形成集约高效的内容生产体系和传播链条,以融媒体中心为聚合平台打通传统采编流程“藩篱”:即打通采编平台间物理分割又自成一体的藩篱,打通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之间题材相互争夺而生产又互不融合的藩篱,打通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不同体裁传播形态之间的内容雷同而呈现样式上又生硬阻隔的藩篱,打通媒体矩阵内部之间采编分工及人员管理的藩篱——进而打造上下贯通、一以贯之的宣传阵地。

调动各所属单位新闻宣传资源实现一体化协作。与各下属单位的新闻宣传部门、通联工作站联动,保证新闻素材在最快时间内汇集到新闻中心进行整合生产;在重大事件、重要节点的报道中,新闻中心坚持“本部策划,各单位联动”“记者开题,通讯员接力”的报道模式,组织效率大大提高。

加强与系统内外各媒体、各媒介的互融联动。尤其是与中央主流媒体等在内容和传播平台上的联动,实现共享、形成合力,推动主流价值影响力进一步放大。如在发现千亿方气田“渤中19—6”等重大选题报道中,新闻中心调动全媒体力量,深化与外宣的合作,第一时间发布文字和视频报道,并由全媒体持续做好深度挖掘和跟踪报道,央视新闻、人民日报官方微信对新闻中心所制作视频进行转载,获得了超高的转载量和阅读量,在海油内外获得了“爆炸性”的传播效果。

创新动态管理,为传播矩阵注入人才活力。中国海油新闻中心将“通联社区”建设作为重点之一,将系统内近1万名通讯员进行“点—线—面”聚合,依托新闻中心长年以来对全系统通联队伍的建设经验,做好体系化管理,为构建融媒体矩阵做好技术铺垫和管理探索,建设多样化、层次化人才梯队,打造充满活力的新闻宣传矩阵体系。

近年来,中国海油推动媒体融合的经验及运营成效在石油石化行业及央企中形成了良好的示范效应,多次受到中宣部、国务院国资委的肯定。2021年1月,中国海油推动媒体融合发展的做法被作为典型案例,在中央企业宣传思想工作会上进行交流分享。新闻宣传及媒体融合工作在服务企业中心工作过程中贡献了突出价值,使新闻宣传的“软实力”成为强大的“生产力”,为海洋石油工业在更高水平推进高质量发展提供思想保证、舆论支持和精神动力。

猜你喜欢
海油新闻宣传融合
海油华南谱新篇
渤海生明月 原油量夺魁
——我国第一大原油生产基地建成记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新闻宣传中新媒体的有效运用策略探索
新媒体背景下的人大新闻宣传
关于新媒体时代人大新闻宣传工作的探讨
打造具有海油特色的离退休服务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