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类教辅出版的美育升级调适

2023-01-09 14:11陈若旭
中国出版 2022年11期
关键词:教辅美育出版社

□文│陈若旭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美育,并将其视为对学生主体性内涵重建和对学生个性与自由塑造的核心。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强调“美育是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心灵教育,也是丰富想象力和培养创新意识的教育”,并对美育教材提出要求,要“加强大中小学美育教材一体化建设,注重教材纵向衔接,实现主线贯穿、循序渐进”。[1]作为辅助音乐美育的基本手段,音乐类教辅应适应新美育的浪潮,结合音乐教育的本真价值与意义,充分发挥出版的优势,实现音乐类教辅出版的适应性转型。

一、音乐类教辅出版现状

近些年,在信息技术浪潮推动下,音乐类教辅的出版已完成从内容、形式到渠道的更新。在新美育时代,音乐类教辅的出版应与时俱进,回归音乐教育的本质,重视美育升级的调适。

1.从“普惠性”到“专业化”

追溯我国音乐类教辅出版的市场格局,最初呈现“北有人民音乐出版社,南有上海音乐出版社”的局面。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了《音乐百科辞典》《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以及《中华大家唱(卡拉OK)曲库》等上万种面向大众的品牌教辅和电子音像类出版物。上海音乐出版社大力推广普惠性的音乐类教辅出版物,其品牌作品《音乐之门》《中国钢琴独奏作品百年经典》《红旗颂》《华乐大典》等,成为“传得开、留得下”的经典之作。

随着美育的深入开展,越来越多人文社科类出版社加入音乐类教辅的出版行列,有倾向性地策划、出版了不少专业性较强的曲谱、传记和评论佳作。如文化艺术出版社的古筝考级系列书籍,四川文艺出版社的古典吉他考级系列书籍等。此外,出版社对外版音乐类图书的引进也更加主动,为国内音乐类教辅的出版补充了新鲜血液。音乐类教辅的出版逐渐形成专业品牌族群,完成了从普惠性到专业化的变迁。

2.从“经典性”到“精准化”

笔者考察发现,市面上出版的音乐类教辅仍以经典音乐知识介绍为主,这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市场对考级训练指导类和乐谱类书籍有很大需求;二是一些出版社在某种程度上形成了路径依赖,对专业类教辅的受众群体没有进行精准划分;三是近些年出版社热衷于引进外版音乐类教辅,以期突破音乐类教辅出版物只有乐谱、理论体裁的局限。

目前,音乐类教辅出版正在努力尝试打破传统框架,市面上出现了一些选题精良、针对特定群体出版的音乐类教辅。如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的《穿T恤听古典音乐:靠谱》,由上海音乐学院副教授田艺苗执笔,以音乐散文的方式书写,既满足了音乐专业受众的品读需求,也能更好地让非音乐专业的受众接受。当然,国内音乐类教辅的出版还没有完全做到精准定位,仍需研究挖掘受众不同层级的需求。

3.从“概念性”到“复合化”

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为音乐类教辅出版提供了新思路。部分出版社已经意识到数字化出版应是面向大众市场的复合化出版。较之一般教辅出版物,音乐类教辅有其特殊性,即有声性的呈现。[2]市面上现有的音乐类教辅已经在创作环境方面做了诸多尝试。目前比较常见的是电子教辅、乐器陪练App或是以应用程序的方式呈现线上教学资源。但这些技术无法完全适用于教辅出版的环境,难以形成规模化的影响效应。也有出版社尝试开展线上教学、直播活动等。这些实践并未真正落实复合化出版,也未真正促进音乐类教辅走向市场。

音乐类教辅的专业性强,具有乐谱集、教材版本古老,辞典类工具书内容稳定等特点,种种这些导致市场需求弹性小。[3]借助于新技术,音乐类教辅的内容、体裁、种类都得到了拓展。如新世纪出版社引进推出的英国DK出版公司的《古典音乐大百科》,以故事形式介绍古典乐大师的创作历程,使受众具有直观感,且每一首经典曲目都配有对应的音频,趣味性极强,是一本“且读且聆听”的新型百科工具书。

二、音乐类教辅发展的美育价值新目标

音乐作为美育的重要领域,以塑造完美人格为终极目标,通过音乐教育陶冶情操、开启智慧、完善人格。对照这一目标,音乐类教辅的价值应落脚在提高受众的审美和人文素养上。

1.情感目标:激发兴趣热情

音乐类教辅的出版需要将着力点放在受众的兴趣上,让受众通过音乐的方式获得美感,陶冶性情,并注重对受众音乐情感的引导和培养。上海音乐出版社与上海音乐家协会等部门于2021年暑期联合发起主办的“红色音乐之旅”是一次很好的尝试。全国中小学师生、机构、学校、个人及团体从《我向党来唱支歌——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优秀歌曲100首》(小学版)、《唱支山歌给党听——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优秀歌曲100首》 (初高中版)两本书中挑选歌曲,以独唱、合唱、重唱、小组唱等形式,制作视频展现风采,并遴选优秀合唱队到上海开展红色主题研学活动。通过这种“音乐类教辅+主题活动”的方式,激发大众的兴趣,最终实现获得美感、陶冶性情的目标。

2.德性目标:融入传统文化

新美育普及目标定位是情感教育与价值观的引导教育,具有塑造社会审美风尚的功能。音乐类教辅的出版应增强美育熏陶、文化理解;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激发大众责任感和使命感;引导受众防止重“技”轻“艺”、重“艺”轻“美”的倾向,在音乐教育过程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践证明,通过音乐类教辅的多样化、灵活化呈现,在符合艺术本身规律的情况下进行有机的调整与创新,可以有效地引导受众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谦虚理性地延续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4]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发行的《中华传统文化音乐读本》就很好地诠释了如何在美育中融入传统文化。该读本采用故事、歌曲、乐器演奏、绘画、音乐剧等多种形式,将传统文化有趣生动地展现出来,润物细无声地进行价值观的正面引导。

3.行动目标:培育创新能力

音乐美育侧重培养人才的创新素质,即是以能力、测试、应用为评价维度,培养受众的音乐审美素养。落实到音乐类教辅的出版,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一是培育受众欣赏、批评、创作艺术的能力。对此,音乐类教辅在设计上要有意识地引导受众提升感悟、评价和改造艺术作品的审美能力。二是培育受众分析艺术作品的问题意识。只有启示受众主动感受世界并将情感融入艺术作品,才能够实现受众创造性地进行个人品鉴。三是培育受众寻找艺术对社会的影响以及人与艺术关系的能力。这就要求音乐类教辅的出版要考虑社会现象和审美能力培育的结合。当前,市面上多是针对前两种能力培育的音乐类教辅,而围绕第三种能力培养的图书比较少见,需要出版社重点关注和发力。

三、新美育引领的出版理念及实践路径

音乐美育是面向所有人的教育,直接作用于个人能力的培育,提升整体国民素质,更加关涉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5]音乐类教辅的出版同样也不应只考虑音乐形式本身,需从出版主体的责任、出版内容的定位、出版形态的活力等全方位服务于美育的升级和对人的完善。

1.出版主体:担起“以美育人”的责任

基于“以美育人”的本质要求,落实到音乐类教辅的出版,应将个体发乎于情的审美体验转向音乐教育中的人本身。从唯音乐理性认知转向关注人的整体生命的发展;从一味认可音乐知识技能,逐渐转向关注人的感性生成、理解和反思过程,重视对审美本身的发展。这需要音乐类教辅的出版主体主动担起“以美育人”的责任。

一方面,出版主体应有从单一音乐文化转向多元音乐文化的出版意识。由单一的音乐学科性知识出版物转向不同学科紧密联系的综合化音乐类教辅,音乐类教辅的出版重心由单纯的辅助、配合学校音乐教育,升级为帮助学校音乐教育与家庭音乐教育及社会文化资源的互动与整合。

另一方面,音乐类教辅出版的主体要将促进人的发展作为终极目标,培养人的美好、和谐、完美的心灵,这也是音乐的艺术本质特征和音乐美育的最终目的。音乐类教辅帮助受众把音乐教育内化为人的审美情感需求,引导受众自觉地与人类世界建立美好关联,要选择既具有经典内容又能“寓教于乐”的作品,以达到提升审美品味的目的,也要充分尊重受众个体的审美体验,助推音乐美育升级。

2.出版内容:稳固音乐类教辅的德育根基

美育升级要求“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将传统的美育精神与时代发展的需求相结合。由此,培养受众的审美性与德性应是音乐类教辅出版的根本目的,而音乐类教辅出版一直以来更关注专业性。提高音乐类教辅出版内容的德育含量,有三条路径可循。

一是借助灵动的情境内容,以情感人。长期以来,音乐美育在现实教学中普遍倾向于技术化。这使得艺术对于人的德性培养、情感陶冶等价值层面的观照难以实现。音乐美育拥有立德树人的价值优势和导向机制。音乐教育可通过具体生动的形象形式将抽象的道德内容和道德说教转化为柔性的德性启蒙,唤起受众的感知觉、情感、想象。由此,音乐类教辅应丰富情理交融的内容,受众通过对音乐本身的审美体验,自主联系精神情感,得到德性的提升。

二是丰富传统文化内容,发挥优秀文化的引领作用。我国有着悠久的礼乐教育传统,早在先秦就倡导审美与道德的内在统一。音乐类教辅的出版只有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深厚的沃土中探寻“源”和“流”、“根”和“魂”,才能真正认识音乐美育升级的意义,从而为构建新时代美育提供坚实的文化基础和思想源泉。以《中华传统文化音乐读本》为例,结合线上视频课程“音乐国学童子功”,以赏音乐、听故事、学道理为导向,一则帮助学生掌握初级音乐知识,二则进行传统文化的启蒙和浸润。

三是继承优良的美育传统,聚焦人文素养提升。音乐类教辅的出版应积极应对全球化背景下对人的关注,对艺术能力、创造想象力、审美情趣、人文精神等综合素养进行考量,凝聚审美知识与人文精神,以此引导受众对音乐艺术的热爱,将艺术作为一种基本的交流、表达方式,并形成个体的文化自信和多元文化的包容意识。

3.出版形态:平衡技术与内容的适度

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创新了音乐的生产、传播方式,也改变了音乐的出版形态,[6]然而目前一些音乐类教辅数字化出版物仅是将纸质书的内容进行简单的数字化迁移,无法吸引受众。另外,从我国艺术教育的整体情况来看,纸质教材在校园和社会机构中依然牢牢占领较大市场份额。[7]由此,音乐类教辅的数字化出版与纸质教材应互助互补,达到技术使用与内容的适恰。

一方面,音乐类教辅需紧贴音乐教材,在新兴科技的助力下丰富音乐教材的呈现形式。通过技术赋能将海量数据与教材、教辅形成体系,紧密联系起来,精准掌握大量受众需求的数据。另一方面,关注受众群体的逻辑和理解能力,借力新兴科技找到受众易于接受的高效能方式。音乐类教辅可以借力新兴科技焕发新活力,不仅仅是增加音视频获取方式,还可从资源库的开发、App开发等多个层面展开,打造沉浸式的音乐学习环境,提升用户体验。

猜你喜欢
教辅美育出版社
论公民美育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我等待……
非法劣质教辅须严打
以美育人 以美培元
今日華人出版社有限公司
美育教师
我待教辅如初恋
众里寻他千百度
教辅虐我千百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