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
——以苏教版三年级下册《认识周长》教学为例

2023-01-10 08:38印晓燕
读写算(中) 2022年12期
关键词:边线书签周长

印晓燕

(江苏省丹阳市新区实验小学,江苏 丹阳 212300)

笔者最近几年从事小学中高年段数学教学,不禁联想起往年的低年级的课堂。然而同一批学生,随着他们年级的上升,课堂中举手发言的人数却随之变少,“边缘地带”的学生不乏少数。教学实践表明,在这些不回答问题的学生群体中,相当一部分数学理解能力也并不太理想。

为什么学生在数学课堂上不爱表达了?当然肯定有学生自身不善言辞的性格因素以及知识难度不断加深的客观因素,但细细想来,更多的是教师们的课堂教学出了问题。长期以来,学生数学语言表达往往被忽视。常态教学中,往往是老师代替学生讲、个别“小老师”包办讲、部分学困生被迫讲,更有甚者站起来以无声回应。课堂40 分钟,本该以学生为主场,然而真效益却难以体现。

当下小学数学教学中,笔者也常思考怎样才能让学生喜欢数学并以此爱上数学?其实,在数学新课标中已给出了明晰的答案: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的双边活动过程;数学是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看来,数学语言表达作为学生参与课堂、对话交流、共同合作的思想载体就显得尤为重要。“小先生制”为老师帮助学生找寻到了一条切实有效的学习路径,也是检验学生是否真正掌握知识的一条学习通道,因此也由传统教学的被动输入转变为积极主动地输出学习。老师要鼓励学生敢于表达、大声表达、善于表达,并以点带面,引领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每个数学人势在必行。

笔者就结合苏教版三年级下册《认识周长》教学,浅谈关于“双减”教育背景下,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些思考。

一、巧选学习素材,让“小先生”敢于表达有需求

心理学研究表明,平等对话氛围的创设、贴切学习素材的选择有利于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

【教学片段】

师:秋天呀,是落叶的世界。你们瞧,老师还用来做了一张书签,我打算从这开始剪,可是,接下来该怎么剪呢?谁来帮帮我呀?

生1:学生指书签中间。

生2:我不同意,这样剪不是一张完整的书签。

师:那你的想法是要怎么剪?

生2:动手演示。

提问:行,就听你的。(课件动画演示——红色边线)

师:和你想的一样吗?他是沿着书签哪里剪的?

生:沿着边线(板书:边线)

师:你不觉得在剪的时候,要给点提醒吗?

生:一直沿着边线、开始和结束都是同一个地方。

师:没错!大家伸出手指一指呢。就从这起点——开始,一直沿着边线,看到没,最后又回到了——起点。瞧,我们小手经过的——就是书签的——一周(板书)这条红色边线,就是书签的——一周边线(板书)

师:看,还有呢,这次不剪了。咦,这书签的一周边线又在哪呢,你能用水彩笔描一描吗?

(转到展台——讨论:大眼睛看仔细啦,这位孩子描的,和你们一样吗?(学生作业纸)

回到课件,手指第一张书签——提问:会描还不算本事,它的一周边线,谁愿意指一指。

学生指,老师紧接着追问——他指的是书签的——一周边线。

揭示:这书签周边线的长,就是它的——周长。(板书——周长)

(老师手指第2 张书签)追问:这书签呢,它周长指的就是什么呀?

生:一周边线的长。

揭题:书签周边线的长,就是它的周长。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和周长有关的知识。(板书:认识周长)

出示:学具

师:看,这是我们熟悉的学习伙伴——三角尺。什么是三角尺的周长呀?

学生演示

师:他指的什么呢?

生1:一周边线。

生2:这一周边线的长,就是它的周长。

活动:学生拿出三角尺,边指边说:三角尺一周边线的长,就是它的周长。

学生活动:书签、课桌面的周长指的又是什么呢?再同桌交流,指一指并说出什么是它的周长。

学生交流——边说边指,课桌面一周边线的长是它的周长。书签周边线的长是它的周长。

师:现在,你知道什么是物体面的周长了吗?

生:和它周边线有关。物体面一周边线的长就是它的周长。

【思考】对于抽象的周长概念教学课,老师善于转变教学观念,突出学生主体学习地位,引导学生把内在的、模糊的数学感悟外化为清晰的、简洁的数学语言表达,搭建共同学习、自我展示的平台和机会。

从秋天落叶中剪书签寻找学习素材,启发学生用数学眼光看待世界。老师以恰到好处的示弱“接下来怎么剪,你能帮帮我吗?”引导由现实世界回到数学世界,有利于学生学会冷静思考,进一步感悟书签的一周边线。借助“指一指”“描一描”“说一说”富有层次的数学活动调动学生多感官参与,对一周边线的感知从模糊走向清晰,进而清晰表达出书签一周边线的长就是它的周长则是水到渠成。

教学不仅仅只停留于知识层面的获得,更重要的是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老师再次依托身边学习素材作为数学活动媒介,边指边说:“它的周长指的是什么?”为不同层次学生理解物体面的周长概念理解寻求有力支撑点,借助动手操作帮助学生清晰地表达出周长的含义,由此及彼,并通过比较使得学生对物体面周长的认知与思考不断丰富与明晰。

二、迁移学习经验,让“小先生”善于表达有依托

陶行知先生同样认为“教是为了不教,学是为了会学”。当学习经验发生迁移时,学生的学习则会更加自如,善于表达也因此有了依托。

【教学片段】

师:我们找到了物体面的周长,那平面图形有周长吗?这周长指的又是什么呢?请同学们在作业纸上用水彩笔描一描。

转到展台——反馈:和你想的一样吗?

师:平面图形的指的是什么呢?

生1:那平面图形一周边线的长,就是它的——周长。

生2:我发现四边形周长就是四条边的(围成)长、五边形周长是五条边(围成)的长。

生3:我发现了,平面图形的周长,只要看它由几条边围成,就能算出周长了。

讨论:它们的周长到底是多少呢?你有办法知道吗?

生:量一量。

生:有了每条边的长度,还要再相加。

学生活动:请在作业纸上量一量,算一算

师:你现在知道什么是图形的周长了吗?

生:我发现(围成)平面图形——几条边的长度总和——就是它的周长。(板书)

师:刚才规则图形的周长会测量了,可是生活中我们还会遇到不规则图形呀,比如——树叶。它的周长又该怎么测量呢?

生1:用直尺一点点量。

生2:用绳子围,再量。

师:用线怎么量呢?

生:用线把树叶围起来,再量出线的长度。

学生动手围。

小结:孩子们,回忆一下测量树叶的过程,先用线围着属于一周,这时线是——预设——弯的,然后再把线一拉,线就——变直。这样的方法,在数学上——就叫作化曲为直。

【思考】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老师应当将学习讨论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借助前面学习经验,再用数学语言表达对平面图形周长的理解,学生对“一周边线的长”的认识就显得水到渠成。由此看来,学生是否善于表达,体现在对数学学习的认知理解程度上。关于“如何测量出树叶的周长”这个数学问题着实有些为难,再次凭借学习经验深入思考,学会举一反三、融会贯通,逐步感悟“化曲为直”数学思想,从中自然产生对数学学习的亲近感。

于关键处点拨,于交流中碰撞、于讨论中内化、于评价中成长,不断拓展学生周长意义的理解,促使主动联结、沟通联系,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思维深刻性,学生善于表达也因此得到真正的发生。

三、外化理性思维,让“小先生”清晰表达有提升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学生是否真正掌握新知,还应看能否将掌握的知识、经验、思想方法运用于具体问题情境中,使得内部思维动作外化为清晰的语言表达。

【教学片段】

1.过渡:学了本领就要会用,敢挑战吗?

比一比:甲和乙比,谁的周长长一些?

学生先思考,再同桌交流。

生1:我认为甲的周长长,因为看起来大一些。

生2:我认为乙的周长长一些。

师追问:这是为什么呢?你能说明理由吧?

生3:甲和乙来比,都有一条长、一条宽和中间一条弯弯的线围成的。

评价:有道理。有谁听明白了?再把他的想法和同学说一说?

2.算一算:它们的周长各是多少厘米呀?赶紧算一算吧。学生分别板演。

生1:正方形周长——4+4+4+4,4×4=16

生2:长方形周长——5×2=10,3×2=6,10+6=16(厘米)

师:长方形周长你是怎样想的?

生2:表示2 条长+2 条宽,周长就是16 厘米。

师:第三个图形周长呢?是多少啊?

生1:不是16 厘米。

生2:我算出来2+1+1+1+2+3+5+1 是16 厘米。

生3:我发现了只要把里边的线段向外移,第3 个图形就变成了第2 个一样的长方形了,周长也是16 厘米。

小结:厉害,“小老师”通过平移,把不规则形状,转化成规则形状。(板书:不规则——转化——规则)

课件演示。

【思考】

对于学生的理解与掌握,将数学问题与现实问题情境有机融合,巧妙制造认知冲突,能有效激发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在观察比较中用语言表体现自己对周长意义的理解和运用,并提高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不断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同时再次蕴含转化思想。学生从中明白,数学不仅是知识技能的获得,更是思想方法的感悟。

课堂既然是学生的主阵地,就应该有不同的声音,这有助于学生能够大胆、自信、清晰表达自我思维过程。教学中,从学生认为甲的周长长一些就可以看出学生对于第一个问题思维困惑,是受到了面积概念的干扰,但并不影响学生的后续学习。以学生为主体并不意味着老师完全退出,当学生思考遇到障碍时,老师应适时追问、点拨,激发学生真实的数学表达,也启发其他学生联系周长概念及时碰撞、补充提升。认识到“甲乙都有一条长、一条宽还有一条弯弯的线”,从而形成条理清楚、概念明晰的数学语言表达。通过学生的交流、对话、碰撞,让内在的、抽象的周长意义转化为看得见、够得着、理得清的现实表达,在共同认同中收获成功的喜悦,体会数学原来可以如此妙不可言。

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说出自己真实的想法,其实就是一个展现自己思维很好的一个过程,同时反映出自身学习与同学之间的学习差异。难能可贵的是,学生在交流对话中若是还能认同他人想法并不断完善自己的认知结构,就有利于自身思维能力的提升。这也正是数学学习价值的体现,也是学生产生持续动力进而积极投入数学学习中的有效教学策略,更是学生理性思考、进行自主探索学习的原动力。

小小先生,大有作为。有道是“三人行必有我师”。每个学生都是课堂学习的主人,只有学生主体意识得到彰显,学生学习才能真正得以发生。大声表达,不是基于所谓的形式,应当以学生发展为着眼点,着眼于人的培养。大声则为自信,则为说一句完整的数学话,更清晰而又言简意赅地表达。长此以往,理性思维的光芒定将在学生身上闪现,并逐渐影响学生以后的学习与生活。如此看来,数学课堂也终将会成为学习愿学、善学、会学的乐园!

猜你喜欢
边线书签周长
海岸水边线提取方法在GF-2卫星影像中的适应性研究
透明书签
圆的周长
周长与面积
巧求周长
巧求周长
十一月书签
十一月书签
贰月书签
认识足球(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