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创”背景下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现状与对策

2023-01-18 08:57刘春放谢孝河
科技创业月刊 2022年7期
关键词:双创创新能力大学生

刘春放,谢孝河

(1.三亚学院 管理学院,海南 三亚 572000;2.圣彼得堡国立大学, 俄罗斯 圣彼得堡 191123)

0 引言

2021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指出,坚持创新引领创业、深化高校教育改革,支持高校学生提升创新创业能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撑,大学生是创新创业的生力军,高校是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主阵地[1]。如何提升高校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现高质量就业,是高校在双创教育中需要面对的重要问题。

1 提升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意义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也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动力[2]。“十四五”规划纲要指出,要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离不开人才,大学生是未来支持国家建设的储备人才,因此大学生的创新精神与能力培养对国家发展、社会进步和高等教育具有深远意义。

首先,基于大学生自身角度。大学生积极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通过系统学习参与创新项目和比赛,不仅有利于自身成长,还有助于转变思维方式,提升个人修养和能力素质[3]。其次,基于高校角度。高校在创新人才培养中发挥重要作用。学校在创新教育过程中,不仅传播创新知识,还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操作能力,从而使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为助力区域自主创新和国家科技创新服务。第三,基于社会角度。当前,激烈的竞争环境给企业发展带来较大压力。企业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创新,无论是在管理理念、产品技术等企业多个方面,企业创新最终都是人的创新与创造能力的体现。大学生毕业后将进入企业工作,把学到的知识技能转化为生产力。作为即将参与社会生产实践的生力军,大学生努力提升创新能力不仅是适应市场的需要,也是助力企业创新、服务社会发展的需要。第四,基于国家角度。创新型社会的建设离不开创新人才,大学生是创新人才的储备资源[4]。重视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有助于提升国际竞争力。对于国家现代化建设及国际竞争力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2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现状

为推进“双创”战略发展,各省份对创新人才培养质量要求越来越高。高校在创新教育中投入了较多精力,并且积极采取措施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从高校创新教育层面来看,学校重视大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但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体系还有待完善。大学生的创新理论知识一般通过课程学习获得,创新思维及创新能力通过参与创新活动或创新比赛训练,但这些赛事只有较少学生自愿主动参加,其他学生是在教师的督促下被动参加或者不参加,使得很多学生没有得到实践训练。

从大学生自身层面来看,大学生对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待从内而外、从理论到实践提升。首先,学生对创新创业认识不足,创新意识薄弱。少数学生认为创新就是参赛获得荣誉,创业是自己或者以团队形式开公司;对是否愿意在学习或者生活中探索创新,有的学生表示有创新想法但信心不足,也有的学生表示既无想法也无信心,认为自己没能力创新创业。其次,创新思维方式欠佳。大学生在构建知识结构体系时,在培养专业技能以及思考问题时不够系统全面,其整合能力以及知识迁移能力也待提升。最后,缺少创新动力。对于创新创业实践,有的学生是受到学长学姐创新创业成功案例的影响,才激发创新或者创业的兴趣;有的学生虽有创业意愿,但受到来自家庭经济状况或高校创新创业环境的影响,意愿不够强烈,创新动力不足。综上所述,部分大学生目前处于缺乏创新意识、抗压能力较差、创新动力不足等现状。

3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3.1 缺乏创新意识培养

首先,学生具备创新能力的认知度,但创新意识有待加强。大学生通过各种媒介对创新能力有所认知,但创新意识的培养尚未得到足够重视。学生在毕业之前只要修完大学应该必修的课程,便可获得足够的学分,在大学课程体系中,创新实践部分学分占比不高,导致大学生对创新课程缺乏重视。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缺乏独立思考,在教师布置的课后作业时存在同学间抄袭、应付考核现象。其次,高校创新培养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少数学校忽略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对于创新教育教学的科学规划不够完善,针对不同年级系统开设创新课程较少,创新能力课程培养体系有待完善。

3.2 创新项目的自主参与度不高

高校主要通过举办“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简称“大创”项目)和“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对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进行训练。但有一些大学生对于参与比赛并不积极,其原因是在应试教育影响下,学生更多地关注课本知识的积累,不善于深入思考及自我探索。还有原因是学生对参与项目训练存在认知偏差,他们认为对于选择研究课题进行研究是研究生阶段才应该考虑的,对于带领团队参与创业项目训练没有资源,也不感兴趣,甚至还有学生觉得主持项目需准备较多材料,这会占用许多时间与精力,这样的认知偏差影响了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

3.3 创新实践训练不足

大学生缺乏创新实践的经历。高校组织学生开展创新实践活动时,往往侧重于校园文化建设,尽管组织竞赛来训练创新能力,但竞赛内容并不是覆盖所有专业,许多学生无法将自己的专业同竞赛结合,从而达到对自己“专业+创新”能力的综合训练,缺乏足够的锻炼便难以突破创新。此外,高校创新资源共享平台建设有待完善。高校在创新资源的分配和使用上,有的学校侧重将资源集中于参赛的师生,资源的分享和普及不够,创新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3.4 创新师资队伍需完善

高校创新创业师资数量不足。全校开设创业基础课程,学生众多但师资有限,教师承接几个班级的教学任务并且以大班形式授课,教学及授课压力较大。此外,创新创业师资队伍的专业素养及实践指导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目前,专门负责双创教育教学与研究的教师数量较少。围绕双创教育专门接受过系统培训的教师数量不多,授课教师教学经验虽丰富但创业实践经验不足,对参与创新创业实践的学生难以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提升缓慢。

4 提升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对策

4.1 加强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

首先,重视大学生个性化教育。多年应试教育影响下,学生们已经习惯了学习考试通关模式,这种模式不利于学生好奇心和创新力培养。创新意识是激发开展创新活动的源动力,而创新人格则是创新能力形成的内在动力源[5]。因此,高校在发展全面综合教育的同时,更应该关注和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培养学生拥有坚毅果敢、无畏进取的个性品质,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其次,注重大学生问题意识培养。“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对事物充满好奇是自主探究学习、善于发现问题的重要动力。富有好奇心的学生,往往带着较高的求知心理探索未涉足的领域、体验求知的乐趣,在求知中质疑、猜测、深度思考、探索创新。因此,高校教师应该关注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鼓励大学生在生活中细心观察、拓展视野,学习勤于思考、大胆质疑,并且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培养创新意识。第三,完善大学生创新课程体系。课程体系的优化有助于学生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高校创新课程可根据年级设立层级递进的教学内容,让学生从创新基础知识—结合专业优势选定创新方向—创新实践训练—创新创业后续服务及资源扶持等逐渐升级学习,掌握必备知识技能,培养与提升创新意识。

4.2 依托项目提升学生参与度

“大创”项目与教学科研的有效融合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首先,教学与项目有机融合。大学生参与“大创”项目、开展科研活动,有助于激发学习主动性。因此,基于项目开展体验式教学,将创新知识的教学与“大创”项目实施有机融合,以完成项目为驱动力,研中学学中创。鼓励师徒制团队形式完成项目,将课堂创新内容、教师科研项目、学生项目任务有机融合,实现“教-学-研-用”,将被动式参与转为主动式体验。教师项目如果难度大不适合学生训练,可以由教师模拟科研项目设计研究课题,由学生自主组建项目团队执行项目内容。教师负责指导监督,让学生通过参加项目自主探究解决项目的关键问题,提升科研创新能力。其次,稳扎稳打层级式训练。科研能力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并非一蹴而就,应层级式、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此,大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应先打好科研基础,再加强技术方法的训练。如大一大二可先了解文献收集与数据整理的方法,掌握撰写科研论文的步骤与方法,通过写作训练提升表达能力及文学素养;在大三注重项目实践训练,以项目为依托指导学生发表学术论文,支持学生积极申请发明专利。第三,注重激励提高师生参与热情。学校应对师生加强物质及精神激励,提升师生的创新热情。学生激励方面,可设立大学生创新实践基金,鼓励学生开展项目实践;或者对“大创”项目中成绩良好的学生给予精神鼓励,从而提升学生的参赛荣誉感。对教师激励可制定考核细则,将指导创新实践活动纳入核算工作量范围,鼓励更多教师参与学生指导实践。

4.3 加强学生创新实践训练

首先,围绕学科竞赛加强创新实践训练。在实践教学中,大学生通过参加本专业的学科竞赛培养创新能力。大学生可运用专业课理论知识、结合自身优势参加学科竞赛,在竞赛时团队成员相互间积极配合,经过磨合、冲突到默契,通过竞赛实践不仅有利于体现团队精神,也利于学生创新人格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其次,搭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平台。高校应努力完善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平台,为大学生创新研究提供保障。一方面,建设校内实践平台。可以依托图书馆、实验室、项目孵化基地等,为更多有创新想法的学生提供活动场所;同时建立创新能力培养制度,做好用于创新的专项经费管理,从而吸引具有交叉学科、兴趣多样的学生,让他们有发挥特长的空间,以便探讨项目中需要攻克的难题,从而更为有效地完成创新课题,及时把好的创意转化为成果。另一方面,建设校企合作实践教学基地。实践教学基地是高校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重要平台。高校应同企业紧密联系,实现资源共享、合作双赢。建设校企合作实践基地,完善协同育人机制,不仅为高校教师提供产学研用平台,还有助于教师专业能力的发挥和实践能力的提升,对于进一步培养大学生综合素养与实践指导十分有利。第三,加强学生社会实践。在学生成长和创新人才培养中社会实践发挥着重要作用。参加社会实践,学生会遇到各种问题必须参与、体验、克服,需运用相关知识、主动思考解决方案,通过实践锻炼有助于激发创新动力,对学生创新能力与操作能力的提高也有帮助。因此,学校应提高对社会实践的重视程度,制定完善大学生社会实践方案。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监督与管理,从而使学生社会实践环节真正得到落实。

4.4 推进创新型师资队伍建设

学生创新能力提升,离不开教师的培养指导。教师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对人才培养的效果具有决定性影响。首先,教师应树立创新教育思想。创新思想不仅在创新课程理论与实践中传播,更应将其融入到专业教育、学生活动中,把创新能力作为学生应具备的基本能力培养,让创新教育得到落实。其次,完善创新师资团队发展机制。学校应组建一支具备扎实理论基础和丰富教学经验的创新教师队伍,为大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提供教学保障。同时,应加强教师创新能力培训、鼓励教师探索创新教学方式,从而不断提升教学能力。鼓励教师参加创新相关的专题讲座及高水平的创新创业会议,通过交流创新创业领域信息,不断提高自身的创新素养,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最后,鼓励教师到企业中兼职或挂职,在实践中提高市场洞察力、积累创业经验;引进企业家与校友,请他们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实践指导,从而满足学生创新实践需求。

5 结语

“双创”背景下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社会储备创新型人才的需要,也是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任务。高校在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高校在创新教育中不断探索,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依托项目提升学生的参与度、加强学生创新实践训练、推进创新型师资队伍建设,以此激活大学生创新活力,提升大学生创新能力,助力创新教育高质量发展。

猜你喜欢
双创创新能力大学生
拓展探究实验 培养创新能力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高淳区以侨联双创基地 助推“双创”孵化成长、孕育未来
“双创”浪潮方兴未艾
推进软件产业创新能力提升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圆梦星之火,助力“双创”加速跑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