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村落旅游助力乡村振兴
——以井陉县传统村落保护与开发为例

2023-01-24 21:29孔润常
公关世界 2022年23期
关键词:井陉古村落村落

文/孔润常

传统村落承载着人们绵长的情思乡愁,蕴藏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景观。目前,以传统村落为主题的乡村旅游在全国各地悄然兴起。旅游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部分传统村落的发展,给当地居民和政府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效益,挽救了部分濒临消失的传统村落,但同时也导致传统村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破坏。因此,在旅游业快速发展的今天,如何保护传统村落并促进其良性发展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近年来,河北井陉依托井陉千年古县,充分挖掘其深厚文化底蕴和依托其独特生态资源优势,突出“古”“新”结合特点,科学规划美丽乡村建设蓝图,着力打造美丽宜居新农村,让农村成为留得住乡情、记得起乡愁的美丽家园。一个个经过系统规划建设的传统村落,正以其独有的北方民俗文化特色,吸引着来自各地的游客。

一、井陉县传统村落资源现状

1.历史悠久 传统村落遗存丰富

井陉县地处石家庄市西部,自秦置县至今,已有 2200 多年历史,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太平寰宇记》称:“四方高,中央下,如井之深,如灶之陉,故谓之井陉。”“井陉”之名形象地揭示了全县的整体地形特征。井陉地处晋冀通衢,素有“太行八陉之第五陉,天下九塞之第六塞”之称,是全国首批千年古县,境内人文历史积淀厚重,有东元村史前文化、威州蔓葭文化、测鱼仰韶文化、石桥头龙山文化及跨越千年的古瓷窑文化;有蔓葭古城、天长古城、秦皇古驿道为代表的千年古县文化;有以井陉拉花、井陉晋剧为代表的国家级非遗文化。其中传统古村落成为井陉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谓井陉最独特的资源。

井陉的传统村落资源丰富,古村数量在河北省首屈一指。石家庄入选全国首批传统村落的8个村子中,有7个隶属于井陉。2015年,河北省199个立档调查的传统村落中,仅井陉县就有58个,占了近三成。2019年6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部门公布第五批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村落名单,决定将全国2666个村落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石家庄15个村庄榜上有名,其中就有井陉县13个传统村。至此,井陉县共有中国传统村落44个,已成为全省传统村落第一大县。

据统计:目前井陉县318个行政村和616个自然村中,现存千年以上传统村落73个,500年至1000年的传统村落110个,300年至500年的传统村落有70多个,仅500年以上传统村落的比重就达57%,其中千年古村落比重达23%。这些古村落像一颗颗明珠镶嵌在古老的井陉大地上,。

2.井陉传统村落特点

井陉传统村落之所以形成“传统”是有据可依的。从大的方面讲,血缘关系是大多数村落存在与发展的基础。而山地水系环境和宗族制度是决定村落形态的基本条件,风水思想、等级观念是村落建筑的主要制约因素,多元文化融合的乡土民俗形成其人文环境,相对封闭的山村奠定了传统因素的稳定传承。例如,仅建房的传统民居“规矩”就很多,比如随形就势,不妄改造;并排建房要“合山共脊”等等。仅仅建筑方面的传统伦理,就足以体现村民们遵循传统、互相尊重、和谐共处。

(1)传统村落选址布局与自然环境相适应,科学合理,错落有致;特色民居建筑星罗棋布,独具匠心。

(2)井陉县传统民居与当地生产生活方式相协调,风水绝佳,体量适中;代表性传统村落民居建筑形式多样,秩序井然。井陉传统民居多以石头窑洞以及合院为主要建筑形式,现存传统建筑的主要类型大概有合院、窑洞、石头房、瓦房等。

(3)巧妙运用建筑符号与传统记忆相呼应,依山傍水,穿堂入室;营造良好地域人文环境,耕读传家,用心良苦。井陉县传统村落门大部分建在墙面上的独立门体,由门扇、门框、门垛、门楣等主体组成,又有门墩石、门过木、坐街石等附件。门楼造型各异,但以压瓦脊顶式最为普遍。通常在门楣上方留下匾空,书写“耕读传家”等字样,彰显村落民居适合人成长的本质意蕴。

(4)井陉县传统村落民居建筑与传统文化观念相顺应,民风古朴,传承有序。

二、井陉县传统村落保护策略

1.制定政策、完善机制

传统村落是中华几千年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农耕文明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做好井陉县传统村落的全面调研和保护工作,是构建井陉县传统文化体系、丰富井陉文化内涵、促进井陉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近年来,井陉县高度重视传统村落保护工作,以此作为传承光大千年古县文化的重要载体,曾先后出台《井陉县人民政府关于成立井陉县传统村落保护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井陉县传统村落保护工作实施方案》《井陉县古树名木保护办法》等文件,从政策上建立全面的保护机制,汇集专业力量,通过多种渠道筹集资金,从恢复古村落的原生态面貌入手,完善基础设施,维护生态环境,保证古村落发展的可持续性。与此同时,成立了传统村落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形成了主要领导挂帅,主管领导主抓,住建、旅游、文物、交通、宣传、财政、文化、文联等部门齐抓共管,专家学者、志愿者、热心企业家等社会各界人士热情参与的工作格局。

2.传统村落保护原则

(1)井陉在传统村落保护中始终遵循“先保护后开发,修旧如旧、体现特色”的原则,既保护物质文化遗产,也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坚持开发利用与人文环境、自然环境相适应;注重保留原汁原味,重视当地居民在创造、传承文化中的能动作用,重视保护当地居民的利益。

(2)整体保护,活态传承;保护优先,合理利用;居敬行简,最少干预;因地制宜,分类推进;政府主导,村民自主。政府部门统一规划,明确保护范围、保护项目、游客容量,不让商业味冲淡乡愁;注重民风民俗活动的恢复与“重建”,挖掘村落文化的潜在价值,形成保护传统村落的良好氛围。让历史遗存与当代生活共融,让村落景观与人文内涵共生,让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共鸣,赋予传统村落以新的生机与活力。

3.实地调查 建档保护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快速发展,一些传统村落消失或正遭到破坏,保护传统村落迫在眉睫。开展传统村落调查,全面掌握我国传统村落的数量、种类、分布、价值及其生存状态,是认定传统村落保护名录的重要基础,是构建科学有效的保护体系的重要依据。

几年来,井陉当地挖掘整理古村落资料,实地普查调研,为83个传统村落建立了“户籍册”,成为当地申报“中国传统村落”的第一手资料。同时,在井陉县文联牵头下,由县民间文艺家协会、摄影家协会、民俗文化协会会员、民间老艺人等共245人组成了一支传统村落志愿者调查队,在全县321个行政村和616个自然村开展优秀乡土建筑普查,目前已建立完善了井陉县传统村落调查档案和数据库,这为传统村落保护奠定了基础。

4.创新方式建立传统村落保护片区

由于单个传统村落的保护受环境、交通等方面的制约,井陉县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建立传统村落保护片区,按照尊重自然和历史文脉保护整体风貌,体现历史真实性及可持续性的原则,对集中连片古村落实施整体规划、重点保护。

2016年6月由中国民协命名的“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区”正式落户井陉,标志着从国家层面设立的全国首个“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区”正式成立。据了解,此次规划范围包含井陉县天长镇、于家乡、南障城镇、秀林镇四个乡镇的24个村庄,规划片区内村域面积9800.3公顷,传统村落面积306.2公顷,总人口23542人。保护区内地貌类型丰富,绵河绵延120公里,四季常流,古建筑以石头窑洞和合院为主,传统村落串联在“井陉古驿道”发展脉络上。

井陉县传统村落保护区内民间文化资源丰富,仍旧保持着民俗文化传统与传统生活方式,保留着重要历史文明信息。各种民间花会传承活跃,传统表演艺术与技艺得以延续,拉花表演在全县极为普及。民间艺术表演类项目主要有晋剧、社火、南张井老虎火、庄旺拉花、板桥“九曲黄河阵”、小龙窝晋剧等,其中南张井老虎火被列为国家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保护项目,在全国入选的四家焰火类保护项目中位居第一。传统手工技艺主要有:于家石头建筑技艺、南张井干礤石墙、梁家村鹦垴拳、核桃园拖刀面等。南张井干礤石墙,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垒墙不用泥浆的独特建筑技艺令许多建筑专家惊讶。

目前,井陉重点传统村落保护规划实现了全覆盖,1000余处文物古迹和古建筑得到了抢救性保护修缮,一大批散落各村的传统特色文化得到了挖掘和整理。

三、旅游开发中留住“乡愁”

传统村落真实反映了农耕文明时代的乡村社会生活,体现了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化精髓和空间记忆。同时,传统村落还是一种活态文物,是我国历史文化的鲜活载体,维系着中华民族最浓郁的乡愁。

著名作家冯骥才也曾发出感叹:“每座古村落都是一部厚重的书,不能没等我们去认真翻阅,就让这些古村落在城镇化的大潮中消失不见。”“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城里人”和“村里人”共同的生活愿景,也是城镇化的目标所在。

传统村落传承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生产生活智慧、文化艺术结晶和民族地域特色。古村落之所以“古”,是因为它们历经岁月的洗礼后,看似陈旧的村子却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井陉千年的历史积淀构成其文化传承的独特元素,传统村落恰好形象具体地展示了村落文化特有的魅力。

现在人们旅游休闲的时间不断增多,越来越注重游览的品质和文化品位,因此“民俗文化游”成为旅游的一个重要内容。据了解,井陉县如今旅游最大的卖点就是以古村落和传统文化为载体的“乡愁”。 井陉县和井陉矿区民俗文化资源丰富,如井陉拉花、花脸社火、抬皇纲、二鬼抱跌、老年送闺女等民间非遗节目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游客可以参与互动表演,增添旅游乐趣。此外,游客还可以“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推石碾、拉石磨、烧土灶、睡土炕、摇纺车、搓麻绳、绣花鞋、纺大绳等,远离都市喧嚣,来这里体验乡村“慢生活”。通过古村落旅游和媒体的宣传,古村落的传统文化和民俗民风也得以弘扬。

于家村、吕家村、大梁江村等村庄地处深山,以前交通闭塞、通讯不畅、基础设施落后,老百姓生活并不富裕。经过旅游开发,现在于家石头村的于谦文化、南张井老虎火、大梁江古村落群、吕家写生基地等已引起外地游客关注。大梁江村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也是全国首批传统村落。在当地村民眼里,这一座座石头房屋既是先辈们留下的财富,也是大梁江人的乡愁。

据了解,井陉县目前已发展精品特色民宿、农家乐150余家,其中星级农家乐31家。在“古村游”带动下,2019年井陉县旅游综合收益达到23.6亿元,游客达到550万人次,实现“井喷式”增长。井陉传统村落已进入复苏阶段,激发了其发展活力,推进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化建设中继承弘扬。

四、传统村落的保护任重道远

近年来,传统村落研究和保护日益受到重视,关注的重点从偏于物质层面的乡土建筑,到涵盖物质与非物质层面的村落文化景观,再到触及村落发展现实的经济与文化建设,逐步深入到我们这一传统农业大国历史文化与现实发展的基层单元,研究传统村落所承载的有形与无形的文化遗产体系,力求在保护的基础上,使传统村落的文化生态融入当代经济和社会发展,尽可能实现传统村落的现代转型。

在某种程度上,传统村落的保护就是要让人们重拾乡愁,要让人们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怎样让村落“见人、见物、见生活”?怎样让村落“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同时,如何避免保护发展模式的简单化、单一化,避免“千篇一律、千村一面”?怎样合理发挥传统村落的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以保护促发展、以发展强保护?……井陉县在传统村落保护工作实践中,结合县域实际情况,创新发展思路,开辟“农村+园区”、“农村+旅游”、“农村+改革”等发展方式,推动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旅游、文化、健康、婚庆、养老等产业的深度融合,探索出一条产村同建的新路子,长久持续发展美丽乡村。这些难题的破解,为各地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结语

传统村落的保护任重而道远,井陉今后将继续重点推动传统村落保护法制化,进一步明确政府和村民在保护传统村落整体格局、传统民居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责任和义务;继续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研究设立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区,开展传统村落保护示范工作;建立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动态监测管理信息系统,加强保护发展监督检查。实现政府、村民、开发商以及后期的运营管理齐抓共管模式,走整体化保护、整体化利用、整体化传承的路径,发展相关产业,走文旅融合、农旅融合的增收致富路,让村民和古村落一起发展,为美丽乡村建设赋能,为乡村振兴增智,有力推动我省乡村建设与发展,共绘美丽乡村建设新蓝图。

猜你喜欢
井陉古村落村落
新时代井陉拉花传承与发展的思考
河北民间舞蹈井陉拉花在高校推广与传承的策略研究
油画《村落》
“共享村落”:乡村新的入住方式
“共享村落”:拿什么让人魂牵梦绕
培中古村落文化
良户 呼吸着的古村落
五十都 古道上的古村落
火焰山下古村落
井陉西元墓地发掘简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