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从国产动画传播看儿童的涵化教育

2023-01-24 21:29韩佳
公关世界 2022年23期
关键词:电子产品动画片动画

文/韩佳

当前,电子媒介的使用日益呈现低龄化的趋势,而低龄儿童使用电子媒介的主要用途是收看动画片和短视频。动画片对于所有儿童来说,是不能缺少的“童年”伙伴。根据调查与全国性儿童的报告结论看到,电子产品的使用居于儿童生活的前列。而3——6岁儿童使用电子产品,大部分都是选择了其具备的娱乐休闲功能,收看动画片无疑成为首选。

一、国产动画传播过程的“涵化”特点

20世纪60年代,美国学者伯纳格提出了“涵化理论”,“其理论预设是看电视越多,受电视影响越大。理论认为电视具有塑造受众观念,及间接影响其行为的巨大能力。”学龄前儿童不仅在日常生活中耗费较多时间观看动画片,同时动画片还是早期接触外部世界、朦胧感知社会的重要途径。因此,动画片对幼儿的涵化影响无疑是巨大。这也是这些年家长、社会对动画片的各方面的关注日益密切的原因。

1.传播内容的涵化

首先动画叙事的涵化。动画片的的叙事和讲故事不同,不仅仅依赖故事情节,连同其中的动画符号,都是叙事的元素。国产动画在叙事过程中,题材相对单一、精品较少,分类不够多元,对各年龄段小朋友的针对性不够强。并且在叙事过程中,对各年龄幼儿身心发展缺乏科学专业的调研,同时受到市场收益、成人社会化视觉的影响,更容易在叙事中传播“暴力”、“恶俗价值观”、“成人化认知”等不合时宜的叙事内容。

其次形象带来的涵化。形象刻板化、艺术创意不高,缺乏自身美学特色是形象设计上的短板。国产动画形象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日漫和欧美动画的影响,缺乏中国自身的美学特色。同时人物角色设定刻板,比如《熊出没》中一打电话就是无理谩骂的老板,《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根据中国传统思想设计的女主内、男主外的父母形象,这显然已经不适合当前中国很多家庭实际了。再比如熊二伪装成的所谓“美女”、头上顶着特殊形状的“懒羊羊”形象设计,都在潜移默化中带来涵化效果。

再次文化层面带来的涵化。对自己的文化梳理不够系统化、理解不够深入细致。中国的历史文化悠远深厚,从思想内核到人文风情都有属于中国式的表达方式。这其实是动画片以及很多其他领域的作品可以一直汲取的营养成分。但是目前利用的还不够,不能够让幼儿形成体系性、整体性认同。而现代文化中,故事场景中的节日氛围、中产家庭的设计、以及类似于“打高尔夫球”的休闲活动展现,也体现出非本土文化的影响。

2.传播手段的涵化

网络的发展、智能性电子产品的出现,让传播媒介更加多元,传播手段更加多样。幼儿在收看动画片时,不仅是单一的接受某一平台的传播,可以实现同一时段,多屏放送。智能电子产品的出现搭载网络的便利,让收看状态由被动变为主动,同时可以适当互动。这些变化让他们对利用新兴电子产品观看动画更具依赖性。同时还满足了好奇心与探索欲。

二、失当传播带来的消极“涵化作用”

这些在传播过程中出现的一些不适合幼儿观看、不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一些传播失当情况,引发的涵化效果势必是负面的。会造成幼儿行为观念上的一些偏差,不利于其健康成长。

1.多屏时代“沙发小土豆”的出现

“沙发土豆”原来指的是重度沉迷于电视媒介的受众。而现在不仅是电视,电脑、平板、手机多种屏幕可以同时或者交互使用。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让受众无论在何时何地都能在网上享受海量信息内容,包括国内外海量的动画剧集。而人工智能技术的运用:大数据推送、语音智能操控等让动画收视变成幼儿的“饕餮盛宴”,幼儿们很大程度上都自愿变成被施了定身法术法“小土豆”。这种传播手段引起的收视新模式如果没有外界加以控制,带来的这种“涵化”效果,后续会对幼儿的身心发展造成影响。健康方面,根据《儿童蓝皮书:中国儿童发展报告》(2019)指出“……使用电子产品时间越长的儿童,其近视程度越高;外出游玩时间越长的儿童,其近视程度越低”。在能力拓展上“幼儿园儿童上学日阅读、家庭劳动、体育锻炼、社会学习、外出游玩时间越长,其社交技能越好”。在发展规律上,“对于低龄儿童来说,上学日阅读、自己玩耍、家庭劳动、体育锻炼、外出游玩时间越长,好奇心得分越高;做作业时间越长,好奇心得分越低”。由此可见,低龄儿童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应该要符合发展规律、多实际接触外界、练习与人交往。用自己的感官去感受真实世界。以“玩”为主,激发好奇心,从而开始社会化的启蒙状态。而不是一味的沉迷于动画片创设出来的虚拟世界中,只能相对机械地被动画内容牵引,让身心发展受限。

2.“泛娱乐化”下的言行失控

受资本市场的影响,快速地、最大化地占有受众是各传播媒介首要考虑的生存问题。而“娱乐”元素的运用是成本相对较低、可以快速抓住受众眼球的一种方式。动画片的价值取向也在这一背景下形成。动画片的制作方为了快速的吸引受众、用一切“出位”的、格调不高的手段来创设“娱乐受众”的情节;加之没有影视作品的分级监管,很容易把成人世界里一些“非道德的”“灰色价值体系的”“恶趣味的”“暴力的”的元素渗透进动画片中。幼儿认知还未形成,容易无差别的接受并且相信和模仿媒介传播的相关内容。布莱恩特指出“男孩子喜欢模仿动画人物的暴力动作,易造成游戏间危险因素增加。”新闻中由于模仿灰太狼烤羊而烧伤同伴的事件,类似这些极端行为的出现正是负面涵化影响的表现。

3.“文化”审美与自信的退化

中国动画在发展史上也出现过繁荣期,在国际上也名噪一时。从动画设计、叙事架构到思想层次、审美情趣上都体现了中国文明下的智慧与情怀。而当下在动画形象上很大程度上受到日漫、欧美动画的影响,许多画面的设计已经看不到中国风了,或者无法让幼儿体会什么是中国风的动画展示。同时中国的民族民间还有那么多丰富的元素、中国的历史文化还有那么多优秀的内容亟待发掘,希望看到更多能够做成大IP的精品动画。

三、“涵化教育”的实施

1.社会认知的确立

动画传播者要有媒介自觉与社会责任感。关注儿童身心发展规律,传播积极的、向上的、促进幼儿建立正确“三观”的内容。规避语言行为暴力、恶俗情节、成人化内容。比如根据财富地位划分的社会等级、对女性形象的片面解读、还有“炫富”“撩妹”等恶趣味情节的传播、热播动画片的暴力情节。同时,主管部门要落实监管责任,推进分级制度的实施,保障儿童权益,聚焦中华文明,培养中国情怀与文化审美。

2.行为习惯的培养

从当前互联网、智能电子设备与当前生活日益密切的关系来看,要儿童包括低龄儿童完全摆脱电子产品的使用,杜绝观看动画片是不现实的,也是不科学的,绝不是解决传播失当的带来负面“涵化效果”的最佳手段。家校、社会可以为幼儿创设更多有意义的活动、帮助他们从电子产品的支配中挣脱出来,让他们感知更加丰富有趣的世界。对于电子产品的使用要严格控制频率与时长,养成良好的使用习惯。科学用眼、加强体育锻炼、参与人际交往、拓展户外活动。目前很多平台推出了青少年使用模式就是在通过科学手段达成新的、积极的“涵化影响”。

网络时代已经到来,我们只有更充分的利用网络、利用人工智能带来的便利,预防和改善新传播形态下带来的消极“涵化效果”,结合动画利用“涵化教育”,让幼儿在健康媒介环境下快乐成长。

猜你喜欢
电子产品动画片动画
Clifford hits the big screen
正确使用电脑等电子产品
如何与“电子产品”保持安全距离?
做个动画给你看
动画发展史
动画片是怎样播放的
推荐一部动画片
看,动画片开演啦!
——介绍一部你喜欢的动画片
摭谈中小学生使用电子产品的利弊
我的动画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