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乡村治理模式探析
——以Z村为例

2023-01-25 13:09
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 2022年6期
关键词:党建+网格村民

崔 媛

(山西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6)

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乡村治理状况直接影响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农村基层党组织是确保农村各项工作顺利开展的核心领导力量。在新时代背景下,为提升乡村治理能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应充分发挥党组织引领的核心作用,带动多元主体参与乡村公共事务,确保乡村社会和谐稳定。为此,本文选取Z村为研究对象,通过系统分析该村在党组织引领下采用“党建+”治理模式实现由“乱”到“治”的转变过程,以期能够总结出具有普遍推广价值的经验做法,助推乡村振兴。

一、相关研究文献评述

围绕研究选题,对基层党组织建设与乡村治理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可以归纳为以下几方面:其一,关于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研究。霍军亮指出农村基层党组织是乡村治理的核心领导力量,为乡村治理提供了坚强政治保证[1];张春华认为农村基层党组织是推进乡村治理的组织保障[2];刘华认为农村基层党组织在多元治理中发挥着动员、组织和维稳作用[3]。其二,关于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研究。赵秀玲、曹海军明确指出,完善党建引领,推动多元互动式协同精细化治理是当前乡村治理的重点[4-5];石建莹等提出构建乡村治理新格局应以党建为引领,以基层为主体,以人民为核心,以问题为导向,以创新为手段,以制度为保障[6];刘伟等认为以组织嵌入和空间吸纳为依托,有利于推动乡村治理进程[7]。其三,关于乡村治理模式的研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人民公社体制瓦解,徐勇等系统论述了在农村逐渐形成的乡政村治治理模式[8]。进入新时代,随着一系列政策相继出台,学术界开始关注信息化、网格化、党建等因素对乡村治理的影响,比如王海侠等深入探讨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党建+村民自治”江西分宜乡村治理模式[9];易卓以党建示范区为例,对“党建领办合作社”的党建嵌入乡村治理创新模式进行分析[10];马海良认为网格化治理模式在农村地区发挥着巨大效用[11];任彧、朱启臻等指出“互联网+”是基层社会治理的新模式,通过推进大数据嵌入乡村治理可以提高乡村治理能力[12-13];陈柏峰探讨了植根于村集体经济基础的乡村治理“苏南模式”[14];赵黎以移民村治理模式为例,指出网络化治理对改善乡村治理的作用[15];陈泽新指出通过构建“一核多元融入重构”乡村治理模式,实现乡村有效治理[16]。另外,部分学者对“枫桥经验”在当代乡村治理过程中的创新和发展进行了分析研究,比如吴锦良、李振贤认为,“枫桥经验”创造了一系列“化解矛盾在基层”的有效机制和方法,是中国基层治理的典范模式[17-18]。

以上研究成果从不同视角探讨了影响乡村治理的因素,这些研究成果为本文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借鉴和思考启发。但综合来看,学者对基层党建、乡村治理与“枫桥经验”三者之间的关系论述不够透彻,大多数学者仍停留在对其中两者关系的研究层面,而且这些研究成果主要是从宏观角度进行分析论述,相对欠缺以微观层面个案作为支撑理论成立的有力依据,导致理论与实践结合度不够。从现实角度看,学术界热议的诸多研究成果也不太适合在村民文化水平较低、治理难度系数较大的乡村推广,其理论成果不能彻底解决制约乡村发展的难题。因此,本文基于学理层面分析和现实需求出发,选取Z村这一村况矛盾严重的典型搬迁村落作为研究对象,对Z村“党建+”乡村治理模式的具体做法、取得的成效等进行概括分析和研究。从理论层面看,可以丰富乡村治理的内容,拓展研究的层次性;从实践层面看,可以为其他地区基层治理创新工作提供借鉴作用,对各级党委和政府构建社会治理服务体系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二、Z村“党建+”乡村治理模式的基本情况

(一)案例概况

笔者于2021年7月对Z村进行了为期15日的驻村调查,调研采用的方法主要是实地观察法与访谈法,访谈对象主要为Z村村干部和普通村民,本文所引用的案例均来自此次调研收集到的一手资料。由调研得知,Z村目前是晋东南地区的一个党建示范村。十几年前,Z村因周边煤矿开采,成为典型的采煤塌陷区,在整村搬迁过程中,遗留诸多问题,导致老百姓连年集体上访,村情不稳,给社会带来极大负面影响。另外,昔日Z村党支部软弱涣散,干部说话没人听,村里大小事务无人管理,诸多因素叠加使得村庄干群矛盾突出,缺乏向心力与合力,因此,Z村成为县域“上访第一村”。在此背景下,党支部书记带领班子成员充分借鉴“枫桥经验”,积极探索“党建+六化创安”模式(“六化”具体指:网格化管理、数字化编户、智能化防控、信息化平台、人性化服务和多元化调解),经过几年全面整改,该村多次荣获“全国文明村”等荣誉称号。

(二)动因分析

从理论层面看,基于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人民群众的诉求由政治诉求、经济诉求转向了社会层面的多元化诉求,这对乡村治理工作提出更加精准化要求,尤其在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推进乡村治理实现系统化、协调化、渐进式良性发展显得尤为重要。为此,Z村在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的基础上开始探索旨在实现乡村振兴的“党建+”治理模式。

从现实层面看,Z村主要从当前村庄存在的共性问题和该村面临的个性问题出发对“党建+”治理模式进行探索。具体如下:其一,认识到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近些年来,随着中央一号文件对“三农”问题持续关注,县乡镇对村“两委”干部提出的行政任务和量化指标愈来愈多,“两委”干部负担过重,面临“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的巨大压力,致使部分党组织悬浮于群众之上,其政治、经济、文化引领力难以有效发挥,导致村民的集体意识淡薄,乡村治理面临巨大阻力。如何充分发挥党支部的组织、动员和服务作用,将广大人民群众组织起来,是乡村社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其二,特殊的村情和地形地势决定了Z村必须优化治理模式。Z村整村搬迁前,村落规划不到位,房屋排列参差不齐且分布过于集中,村庄处于无序状态,公共事务开展难度较大。Z村党支部书记在充分考虑制约该村发展的不利因素后,为增强干部的亲民性,把村级各项事务落实到位,决定采用网格管理与多元互动相结合的方式,将党员、网格长、村民代表和普通群众联系起来,通过在网格内开展一系列评比活动,确保该村治理方式实现由碎片化管理向精细化治理转变。

(三)具体做法

Z村通过强化党建引领构建“六化创安”模式,以此为突破口带动环境治理,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促使该村实现由“乱”到“治”的转变,其做法总结如下:

1.书记带头,锻造队伍,营造良好的党风政风

加强党组织自身建设是调动多元主体积极参与乡村公共事务的先决条件。基于该村发展存在诸多问题,Z村以全面调整党支部班子为切入点开始进行改革,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新乡贤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新乡贤具有较强的凝聚力、感召力和影响力,其内生性、榜样性、地域性等特点内在地契合新时代乡村治理实践”[19]。而党支部书记作为乡村发展的掌舵者和领航者,决定着村庄未来发展态势和走向。Z村党支部书记是在县委组织部“乡贤回乡”政策推动下,凭借自身对家乡深厚的情感、为民谋利的赤诚之心,主动回到Z村解决上访难题,挑起改变家乡面貌的重任。(2)打造廉洁高效的党员队伍。“农村基层党员队伍是贯彻执行党在农村各项方针的骨干,是团结带领广大人民实现脱贫致富的带头人”[20]。为改变党支部软弱涣散局面,锻造优良的党支部队伍,Z村党支部书记充分发挥“头雁”效应,严格按照政治标准对入党积极分子的政治立场、政治担当等进行考核,以避免党员干部通过本家培养新党员、候选人通过“给村民送礼”等方式拉选票等不纯洁现象发生,从源头确保党员质量,增强党员的荣誉感和使命感。(3)做好党员常态化教育工作。加强党组织政治建设,确保党组织平稳运行,提高党员的党性和思想觉悟,注重常态化教育激励机制引导。Z村党支部创新运行“三五三”模式,依托党建实操实训,严格执行“三步四循环”工作法,落实“三会一课”制度,按照“月月有主题、周周有党日、次次有宣誓”的要求,抓严抓细抓实党支部工作,并通过开展承诺践诺活动,打消党员面临的“三怕”——怕丢面子、怕揪辫子、怕得罪人,促使其在思想上达到高度统一。(4)严肃党内组织文化。组织发展既需完善制度规范,又需发展优良的组织文化。所谓组织文化是指“被组织成员广泛认同、普遍接受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准则等群体意识的总称”[21]。Z村党支部在长期工作实践中形成了“六亲不认”的良好组织文化,这种组织文化有利于约束党员行为规范,形成风清气正的党内政治生态。(5)夯实党组织的经济基础。基层党组织需拥有一定的经济资源作为夯实和巩固组织发展的坚实根基,这种经济资源是指“农村基层党组织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22]。Z村党支部书记凭借自身的管理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充分利用该村资源要素,采用“党建引领、企业出资、农户参与”的合作模式,集体流转上千亩土地用于规模化种植油用牡丹,不仅有效解决了该村村民的就业问题,而且有利于树立党支部的权威和公信力,增强村民对党支部的心理认同和行动支持。

2.党建引领,“六化”结合,促进村庄和谐稳定

在党支部引领下,Z村“六化创安”模式平稳运行,“六化”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网格化管理在“六化”中起着牵引作用。Z村按照 “党建引领、分片管理”原则,充分考虑该村经济发展状况、土地面积、人口总量、支村委干部数量、居民居住集散程度等因素,以家户为基本单位,平均每40户划分为1个网格,以此将全村211户划分为5个网格,并以网格为基本单位将22名党员分为5个党小组,网格日常管理工作在党小组引领下开展。在合理划分网格的基础上,Z村根据网格规模,在每个网格中分别配备1名素质较高、责任较强的支村委干部、网格长及3名村民代表,通过实行党员包户制和长效管理机制,明确每位负责人的职责权限,以便及时了解村情民意、维护村庄秩序。

数字化编户是网格化管理的补充形式,主要为网格化管理模式有序开展服务。据了解,Z村按照“第几网格—第几户—户主姓名”形式对家户进行编号,一方面可以保证家户间编号的连续性,便于清晰知晓本户的基本情况;另一方面也为县委、市委领导不定期入户视察工作提供便利。

智能化防控是从空间维度对村庄进行管控的一项举措。Z村在每个网格内都安装有摄像头,以便对村内来往车辆和人员进行无死角监控,确保村民的财产安全。在访谈中,Z村妇联副主席谈到“我们村安装监控器后,治安状况良好,没有人丢过东西,所以村里也没人养狗”。可见,开展“雪亮工程”有利于增强村民的安全感。

信息化平台是当前乡村治理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载体。Z村通过创建村干部群、网格微信群等实现线上治村效果。其中村干部群主要由“7名村干部、5名网格长、1名矛盾调解员、1名法律顾问和1名包村干警”组成,在党支部书记带领下,5名网格长每周会在群里汇报本周网格内发生的大小事务,每月7日由村干部统一分类汇总本月村民关注的热点话题,针对涉及村民利益的法律困惑,法律顾问通过聊家常方式向村民详细讲解法律常识。Z村通过多方主体协同配合搭建线上微平台,不仅可以确保村民反馈的问题及时得到解决,而且可以强化村干部、网格长为民服务意识。

人性化服务是贯穿Z村治理全过程的总基调。其服务内容主要包括:推行便民服务卡、组建平安村庄宣传队。Z村便民服务卡主要为贫困户、老弱病残户、空巢老人户、退役军人户等重点需要照顾的群体服务,这些群体凭借便民服务卡可以在该村优先保障个人权益,充分体现出Z村在治理过程中为弱者付出的理念,有利于营造崇德向善的社会环境;平安村庄宣传队由文艺服务队和退役军人服务队两支队伍组成,其中文艺服务团队主要负责元宵节、妇女节、牡丹文化节、国庆节等重大节日的文艺宣传工作,从而有力推动该村精神文明创建工作;退役军人服务队负责在禁毒禁赌日宣传禁毒知识及扫黑除恶知识,并通过发放传单、说快板等方式让村民意识到毒品危害。上述这些宣传工作为该村德治建设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多元化调节是Z村化解矛盾纠纷的有效方式。Z村为及时掌握网格内出现的不和谐因子,尽量将其扼杀在萌芽状态,以便降低管理成本,提升治理效能,实现“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村落”的治理目标,该村采用多元化调解方式对矛盾纠纷进行化解。据调研得知,多元化调解重点突出“网格长—村干部—村民”等多元主体参与乡村治理的过程。其主要程序是:和事佬调解—群议厅公开调解—民警和法律顾问参与调解,其运行机理是:网格内出现纠纷,调解员和网格长先到有争议的家庭了解事态并进行调解,倘若调解效果不佳,本网格内德高望重的老党员再次入户进行调解,如果矛盾双方仍存在隔阂,网格长会向组织汇报,然后村党支部书记和村长介入,随后一起到群众议事厅进行协商,如果出现刑事纠纷,民警和法律顾问一起介入,通过法律手段来解决。

3.党建引领,依托网格,培育良好的乡风民风

“两山理论”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乡村治理有效目标实现的根本遵循。Z村在党组织引领下,以网格为基本单位,充分发挥党小组作用,制定一整套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制度,促使人们在创建公共环境卫生过程中积极参与。具体做法如下:(1)建立卫生检查长效管理机制。Z村专门成立环境卫生监督会,由村党支部书记和主任充当第一责任人,由5名网格长组成卫生检查评比小组,各网格长和本网格内党员、村民代表是本网格的卫生责任人,网格长和村民代表按照“一周一检查,一月一通报,一季度一总结”的要求对各网格的卫生情况进行打分,并规定网格内历次卫生检查评比结果与每位责任人的年终评比和报酬相挂钩,与党员民意评议结合,评议结果一年公布两次。(2)建立反馈和激励机制。激励机制可以促使村民形成积极的行为导向,正如毛泽东同志指出:“一切空话都是无用的,必须给人民以看得见的物质福利”[23]。Z村党支部推行“干部示范、党员联户、代表监督”的垃圾分类网格化管理模式,通过建立村民垃圾分类积分奖励制度和村民福利发放挂钩激励机制,遵照评分标准每年选出“环境卫生先进街”“模范户”并进行公示,年终给予物质奖励和精神激励,实现一户带一片,一片带全村的滚雪球效应。正如村民所言:“我们平时都会很认真地打扫卫生,否则年底我家领不到面粉,感觉很没脸面”。可见“面子”能以“他律”形式约束个体的社会行为[24]。Z村通过实行奖惩机制,不仅可以增强群众的“面子”观和羞耻感,促使村民形成保护环境的行动自觉,而且有利于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良性互动,为该村进一步招商引资,推动油用牡丹深加工项目落地提供契机,进而形成和谐稳定的产业发展环境。

三、取得的成效和经验总结

由上述分析可知,Z村积极探索“党建+”乡村治理模式,党建工作和乡村治理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具体分析如下。

(一)奠定了乡村治理的政治基石

基层党组织是确保乡村社会有序健康发展的政治保障,尤其“随着现代性力量持续渗入乡村,熟人社会趋于碎片化,党建引领的政治整合效应凸显”[25]。Z村基于乡村社会结构变化,扎实落实“选好党支部书记、加强支部作风建设、规范党员政治生活、构建网格利益联结单位”等多项举措,不仅从源头遏制了腐败滋生,确保党支部向心力、凝聚力、战斗力和威信力逐渐增强,而且凭借网格所具有的地缘相邻天然优势及网格内家户之间互助频繁、情怀深厚的人文优势,充分发挥“小规模单位便于释放、回应和引导群众的具体需求”[26]这一独特功能,将支部功能下移,以点带面为弱势群体提供全面化、精细化和人性化综合服务,增强了人民群众对党支部的信任感和支持度,构建了良好的党群关系。

(二)推进了“三零”工作顺利开展

“三零”创建是当前乡村发展过程中高度重视的一项工作,能否推进“三零”工作顺利开展关乎乡村社会长治久安。Z村设计成网格化模式后,村民之间地域划分明确,对民意表达渠道有了正确认识,遇到矛盾不会采用上访等极端手段予以解决,而是通过制度化渠道进行调解。另外,为充分发挥网格组织所具有的系统化服务优势,村党支部书记在人大代表联络站创新性地设立了16个法律二维码服务平台,帮助村民集中解决民生问题,通常而言,村民对法律问题有所困惑,村干部会到站点扫描二维码,对照相关法律条文向村民进行科学解释,进而引导村民养成“遇事找法、化解矛盾靠法”的习惯,有力推动了该村法治化进程,促使该村形成了“零上访、零事故、零案件”的良好局面。

(三)推动了乡村治理民主化进程

“农村基层协商民主是指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农民为主体,对涉及村民政治利益、经济利益等问题协商讨论,使村民能够公开、平等地参与农村公共事务决策和农村治理的一种基层民主政治实践,是一种多元主体参与下的利益协调机制”[27]。可见,基层协商民主高度关注群众积极性的发挥,一切与群众利益相关的事务都可以纳入基层协商民主中予以解决,而且通过协商民主可以强化群众多元化利益表达,实现利益分歧的有效达成。结合Z村村情概况可知,该村将党建与网格管理相结合,是在旧有管理模式失效情况下进行的积极探索。随着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及该村旧体系的解构,为满足村民对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和权利等“软需要”的需求,推进基层协商民主进程,Z村坚持“大事小事大家议、大钱小钱大家定、事好事坏大家评”的服务宗旨,村内公共事务一律通过会议研究决定。与此同时,该村严格落实“四议两公开”制度,每季度对相关信息进行披露,以保障村民知情权,畅通群众表达个人意愿、发表见解的渠道,促使该村决策更加科学化、民主化,迎合了当前村庄对精细化治理的需求。

综上所述可知,Z村“党建+”乡村治理模式的形成经历了突出核心、抓住重点到全面推进的渐进过程。该治理模式的独特之处在于紧扣“党支部引领”这条主线,始终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以支部引领“六化创安”为抓手,以支部组织群众开展生态文明创建为目标,有效将“党员干部、网格长、村民代表”等多方主体融入网格组织体系之中,通过细化责任分工,发挥其合力作用,搭建起“党建引领、网内定责、多元互动”的动态网格化管理体系,实现了由“乱”到“治”的转变。

四、结语

案例分析的目的在于产出知识。文章通过对Z村“党建+”乡村治理模式的分析,主要想说明的是:乡村治理是一项复合型工程,需多元主体协同合作。因此,在乡村治理过程中,村庄应坚持循序渐进原则,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核心引领作用,深入挖掘地域要素禀赋,构建“以人民为中心、以网格为单位、以和谐为基调”的新型管理格局,进而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矛盾化解、扶贫救济、资源整合和综治维稳等一条龙服务,实现由村干部一方操控向多元主体共商共治新型基层民主治理方式的转变。

猜你喜欢
党建+网格村民
科学种植提升村民幸福指数
定点帮扶让村民过上美好生活
张存海:带领村民过上好日子
追逐
能人选出来 村民富起来
重叠网格装配中的一种改进ADT搜索方法
实施“党建+” 释放党建新活力
“党建+”助力贫困县摘帽
美丽乡村建设的“党建+”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