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高职院校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研究
——以北京农业职业学院为例

2023-01-25 13:09张林红
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 2022年6期
关键词:农业产业联网院校

张林红

(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北京 102442)

“十四五”规划将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工业互联网等列为七大重点产业。未来五年,数字经济发展将给农业、工业、交通、医疗、教育等领域带来巨大变革,数字经济不仅会加快产业升级,还将使经济环境和经济活动发生根本变化,使宏观和微观经济结构、组织形态、运行模式等产生变化,成为驱动我国经济增长的核心关键力量,进而形成新的经济社会格局。农业产业也将从自动化、信息化的农业3.0时代进入到智能化、无人化的农业4.0时代。北京农业职业学院作为首都北京唯一一所农业类高职院校,坚持深入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和“十四五”规划部署,并立足首都城市战略定位、京津冀协同发展、城乡一体化建设和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形势和新要求,始终将为首都农业现代化发展和区域经济建设发展,培养高素质复合型物联网技术技能型人才视为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农业高职院校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中国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的手上,我们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1]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为邦本,本固邦宁。稳住农业基本盘、守好“三农”基础是应变局、开新局的“压舱石”[2]。2022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这是21世纪以来第19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文件指出,进一步加快发展乡村产业,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深化农村改革,推动城乡融合、乡村治理、乡村振兴等一系列措施,为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农业伴随着人类起源,与人类共存。农业是人类社会的衣食之源和生存之本,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国家稳定发展的保障。科技兴农、科技强农,乡村振兴离不开教育,特别是农业职业教育的支持[3]。乡村振兴战略加快了现代农业的发展步伐,为农业职业教育带来了全新发展机遇。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关键在干[4]。农业职业院校作为国民教育体系中“三农”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要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责任使命,立足自身特色和优势,为乡村振兴和现代农业发展培养知农、爱农、掌握现代农业技术、志愿服务“三农”的高素质复合型职业人才。

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飞速发展,加快了传统农业产业升级步伐,数字经济将农业推上了创新高地,并为其“换道超车”提供了新机遇,同时也给农业职业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农业职业院校的办学定位如何匹配区域经济发展,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如何满足现代农业产业结构和人才需求等一系列问题,都成为了农业职业院校面临的时代课题。与此同时,师资队伍建设、育人模式创新、实践技能培养等,也成为了农业职业院校适应新时代、新形势、新要求过程中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

二、农业高职院校专业现状与发展困境

教育与乡村振兴既相互依存又辩证统一[5]。农业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乡村振兴战略人才资本提升的重要支撑之一,必须处理好职业教育同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加强对区域经济与产业结构的调研,找准职业教育办学方向与专业定位,培养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需求的知农、爱农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面对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加持的现代农业产业,农业类高职院校在办学定位、专业建设、课程设置、人才培养等各方面都略显滞后,甚至出现学生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难以胜任现代农业相关岗位的情况。这种情况,在以农牧业为主的地区的农业职业院校不算突出,而在现代农业、示范农业为主的一、二线城市的职业院校较为明显。

第一,农业职业院校对区域经济和产业结构缺少深度调研,对专业定位、人才培养与现代农业发展把握不准。农业职业院校的办学是服务区域农业产业发展,以培养农业产业生产、管理、服务所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应用人才为己任。受传统办学思路影响,农业类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教育教学改革等方面都过于保守。一方面,从事区域经济研究与分析的专业人才缺乏,对政策的解读分析和预判能力不足。另一方面,受师资结构、教学设施、教学能力等因素影响,农业职业院校在专业建设等方面习惯沿袭传统,不愿大胆改革与创新,存在求稳思想。

第二,对专业调整和升级改造欠缺前瞻视野,对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与涉农专业融合重视不够。受地形、气候、日照、土壤、降雨等因素影响,我国的农业生产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性。同时产业配套、交通运输等,更成为了地方农业产业发展的重要保障。随着城市化进程与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以种植、养殖为主的传统农业逐渐被现代农业所取代,尤其是在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传统农业在地域产业中的份额越来越少,多以农业科技示范、农业科技推广为主。这些一线城市中的农业职业院校面对涉农专业的发展困境,存在对农科专业改革和人才培养信心不足、思路不清等问题,同时缺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人才加入,导致专业调整步伐缓慢,升级改造困难重重。

第三,对专业群建设和人才培养缺少系统研究,对交叉学科和新兴专业群建设的研究实践不够。现阶段,我国正处在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期,农业农村产业面临转型,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应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和农业产业生产、管理、服务所需的高素质技能型应用人才。但大部分高职院校受人力、财力和物力等因素影响,很难基于区域功能定位、产业结构特点对专业群建设的学科支撑和建设路径等进行高质量论证;其次高职院校对受教育者的知识结构、能力水平、学习特点等缺少全面系统的调研,人才培养质量与区域农业产业需求存在偏差。此外,以专业教研室为载体的教学单位,师资队伍相对稳定,教师对新发展、新技术等学习积极性不高,尤其是交叉学科素养相对欠缺,专业群建设思路和具体实践存在局限性。

三、农业高职院校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建设基本思路

我国地域广袤,农村区域发展差异较大,城乡区域发展存在失衡现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农村产业发展和农业现代化水平,必须加快传统农业与现代智能设备、数字化管理的对接。农业物联网技术是我国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技术基石,对我国农村现代化建设和农业产业智能化发展具有深远影响,是推动“三农”发展的重要动力[6]。物联网技术概念是基于现代通信技术、计算机信息技术和传感器技术的广泛应用而产生的,最早在1999年被提出,它是继计算机、互联网技术之后,信息产业发展的第三次浪潮,为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提供了新的契机。我国在2009年将物联网正式列为国家五大新兴战略性产业之一,预计2025年全球物联网产业将达到万亿级规模[7]。我国物联网技术经过十余年的探索实践,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支撑下,已在农业、工业、交通、医疗等各个领域展露出技术优势,为产业升级和经济增长带来了新气象。

随着国家科技不断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的不断推进,农业农村对新科技的需求呈现出激增态势。农业类高职院校开设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时代需要,更是乡村振兴产业升级的现实需要。如何克服生源质量不高、交叉学科基础弱、科研实践经验不足等现实因素仍是现阶段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农业类高职院校开设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必须做好行业背景、区域产业规划、农业人才需求等方面的调研与分析。

(一)积极开展物联网行业背景调研

开展物联网行业背景调研,有利于对办学基础条件、专业发展定位等进行客观评估。随着万物互联时代的开启,智能物联已成为数字经济的中坚力量,乡村振兴背景下物联网技术应用与推广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农业规模化生产水平不高,物联网农业产业体系建设不够完善,加之物联网技术前期投入成本较高、收益周期较长,同时因人才缺乏、资金不足等原因,农业产业经营者对物联网技术应用的认知和接纳程度不高。因此,我国的农业物联网发展必须考虑国情、产业现状和未来需求。农业类高职院校开设物联网专业是新经济环境下的必然选择,也是农业类高职院校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需要。但物联网是一门多学科交叉产物,涉及电子、通信、信息技术等诸多学科,本科院校开设物联网专业难度都较大,而高职院校在这些领域又存在师资短缺、硬件不足、教科研经验匮乏等情况,加上学生质量也不同于本科院校,因此,结合行业背景客观评估办学基础条件,准确把握专业建设方向和人才培养定位,对高职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二)深入开展区域产业结构相关调研

区域经济发展为高职教育提供了财力、物力等基础支持,又为高职院校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提供了需求导向。高职院校办学应以区域经济发展为立足点,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等都应与区域经济特点和产业结构相匹配。因此,高职院校专业建设首先要关注区域产业结构现状及未来发展规划,并结合区域经济与产业结构、生源情况与人才需求、教学形式与专业建设等问题开展深入调研分析。首都北京是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十四五”期间将持续疏解非首都功能,加快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重点加强现代农业农村基础建设、强化农业科技支撑,以现代农业技术助力示范农业发展,打造“种业之都”。因此,高职院校中的传统农业种植和养殖类专业,需要结合区域产业结构调整情况和现代农业发展趋势,对原有专业进行转型调整或升级改造。立足区域产业对人才的需求,加强交叉学科合作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培养适应农业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技术技能型复合人才是必然趋势。

(三)持续开展农业农村人才需求调研

乡村振兴是全局性、系统性的战略工作,需要社会各界的踊跃参与。职业院校应立足自身特色和优势,在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中重新定位,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服务乡村振兴战略需求,尤其是对人才的需求。2021年北京市印发《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施方案》,北京农业农村现代化要立足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和“大城市小农业”“大京郊小城市”的市情农情,坚持城市现代化与农业农村现代化同谋划、同实施[8]。伴随着北京市城镇化进程的推进,首都农业产业结构逐步调整,供给侧改革使农业主要矛盾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北京农业经济增长点为农业产业现代化和农业产业的附加值,重在满足人民群众个性化、多样化、高级化需求。因此,对传统种植、畜牧养殖等人才需求逐渐减少,而对科技农业、创意农业、休闲农业、会展农业等新业态的人才需求逐渐增加,对复合型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人才需求尤为迫切。

四、农业高职院校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路径与策略

(一)物联网专业的人才培养需加大与涉农专业的合作

物联网作为一种可感知设备、传输数据、处理信息的互联互通网络,现已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城市管理、医疗服务等各个领域,在种植养殖远程管理、食品加工与溯源、农业节水灌溉、农村智能管理等农业产业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物联网技术是产业发展的驱动力,学科培养的最终目的是对接相关产业,物联网应用技术是物联网在大学专科(高职)层次唯一的专业,专业建设、课程设置、实践教学等整个人才培养过程,需依托产业载体才能有效实施。因此,农业类高职院校的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的教学与实践应依托区域产业资源和学院优势资源,加大与涉农专业的合作,有针对性地围绕种植、养殖、食品加工、节水灌溉等方面开展物联网应用技术实训实践和项目研究,不断提升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专业综合技能。

(二)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的课程设置需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

专业建设必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生产需要,物联网专业重点培养掌握射频、嵌入式、传感器、无线传输、信息处理、物联网域名等物联网技术,具备物联网传感层、传输层和应用层关键设计等专门知识和技能,可以从事WSN(Wireless Sensor Networks,无线传感器网络)、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射频识别技术)系统、局域网、安防监控系统等工程设计、施工、安装、调试、维护等工作的高端技能型人才。由于物联网体系架构相对复杂,涉及学科知识较广,应用面较宽,高职院校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的课程设置很难像本科院校那样有深度、有广度,需要结合专业发展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围绕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进行课程设置,无论是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还是实践课程,都应以就业为导向,重在培养学生的专业认知、专业基础、学习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物联网是互联网的应用拓展,应用创新是物联网的核心,物联网领域知识技术更新较快是行业共识。农业物联网专业的课程教学与技能培养,如不能与时俱进、紧盯行业未来发展,会导致人才培养滞后于产业发展,学生服务“三农”能力不足。具体表现在,学生毕业后发现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大部分已成为过去时,自身的知识技能无法满足岗位需要,自主学习能力严重不足。所以,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课程设置等,一定要立足于学生职业可持续发展基础上,强化知识体系构建、学习能力培养、专业技能训练,时刻关注行业发展趋势、产业技术潮流,并对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进行动态调整。

(三)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职业能力培养需依托优势资源延伸培养

专业建设的核心是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人才培养质量关乎专业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农业类高职院校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应以产业发展和行业需要为导向,注重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核心素养提升。农业类高职院校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要准确把握专业方向,在与区域产业结合的同时,重点要与学校骨干专业相结合,利用好校内优质教学资源。

1.充分利用校内教学实训资源,以直观生动情境助力专业教学。教师在通识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等教学中,始终要以物联网技术实际应用为主线,开展基于农业种植、养殖、食品加工、节水灌溉等专业的教学实训和项目实践,不仅可以提升学生对专业的认知,还可以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强化专业技能。倘若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不能结合学院办学特色和优势资源开展教学与实践,课程教学与实验实训等环节便会失去载体,学生缺少直观生动的学习实践环境,教学过程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也难以保证。

2.充分利用双特高专业群资源,开展基于产业链的物联网技术教学。教育部、财政部2019年4月发布《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为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提供政策保障并指明了方向。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园艺技术专业2019年入选教育部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专业(A档)、北京市双高重点建设专业。作为农业类高职院校的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应该依托双特高专业群建设平台,主动把握契机挖掘专业人才培养资源,在专业内涵建设、教育教学实践、科研与服务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以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优势助力双特高专业群建设,为其更好地服务现代都市农业提供智能化技术支持。

3.充分利用学院耕读文化资源,培养学生知农、爱农、强农、兴农的责任意识。现代农业发展离不开现代农业人才支撑,特别是乡村振兴背景下的首都农业产业发展,亟需一批又一批“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时代职业农民和现代农业从业者。但“00”后对从事农业产业普遍热情不高,怕苦怕累,甚至父母也从内心排斥农业相关工作。因此,新时代的农业类高职院校要承担起弘扬耕读文化和培养农业人才的责任,要在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上,结合当前农业农村发展情况和区域农业产业的人才需求,积极探索农业现代化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求生存之余,读圣贤之书。北京农业职业学院“耕读传家”德育品牌承载着学院的办学历史、优良传统,更将农业文化、农业强国、农业创新等理念融入其中。学生在入学第一课观看《印象耕读》,在课余时间参与“耕读传家”系列活动,使“勤劳、务实、诚信”的耕读文化种子悄悄播种在学生心中,让学生感受到服务农业的责任使命,增强“耕读为荣,科技兴农”的意识。

4.充分利用职教集团相关资源,为学生顶岗实习和就业搭建平台。北京农业职业学院是中国都市农业职教集团理事长单位、北京都市农业职教集团和北京高校“引智帮扶”联盟理事长单位。职教集团以推动都市农业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助力现代农业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为己任,在人才培养、就业指导、科研服务、产业开发等各个领域与学院开展深度合作,为学生的学习实践提供广阔平台。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应利用好职教集团资源,在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教材开发等方面,加强与首农集团、大北农科技集团、中信农业等优秀企业深度合作;在技术研发、科技服务等方面加强与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等科研单位合作与交流;在技术推广、名师打造等方面,加强与农民日报等新闻媒体的对接宣传,以合作促教学、以项目促发展,积极为学生搭建顶岗实习和就业平台。

五、结语

农业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与区域农业经济发展具有密切的关系。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业类高职院校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面对机遇与挑战,应加强对区域经济和产业结构的调研,深入了解都市型现代农业产业特点和物联网行业发展趋势,立足区域产业对物联网人才的需求,加强交叉学科和专业间的合作,依托校内外优势资源,优化课程体系,加强课程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才能更好地担负起为现代农业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领域培养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时代重任。

猜你喜欢
农业产业联网院校
基于价值链的农业产业优化路径分析
“身联网”等五则
《物联网技术》简介
《物联网技术》简介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四川美丰拟投资建设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以“党建”推进特色农业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