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生理论视域下产业学院校企协同育人共同体建设*

2023-01-29 10:18费旭明冯霞敏
江苏教育 2022年92期
关键词:五年制共生文旅

费旭明 冯霞敏

一、产业学院建设现状

产业学院是高等职业教育深化产教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载体,其理想状态是成为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企业服务、学生创业等功能于一体的人才培养实体。以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成员单位为例,29所开设有五年制高职旅游类专业的院校中14所建有产业学院,已建成的产业学院在校企协同育人、双师培养、技术服务等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大部分产业学院尚未成为融合共生的紧密型组织,在建设过程中存在如下问题。

(一)缺乏良好的发展环境

在产业学院中,院校和企业的上级主管部门是不同的。对于职业院校而言,成立产业学院主要以人才培养为目标。虽然教育主管部门对成立产业学院有相关的政策和经费支持,但投入还不够。对于企业而言,其主管部门较多,成立产业学院的初衷大多是储备人才。企业自身投入多,而主管部门配套的政策和经费少,故不能较好地保障企业的积极性、投入度和长效性。地区政府参与度不高,保障机制也不够健全,导致产业学院缺乏良好的发展环境。[1]

(二)校企合作关注点不同

在产业学院合作中,校企双方的关注点都是“人”,但是对人的期望是不同的。企业关注的是“用人”,通过产业学院与学校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从而获得用人的优先选择权,降低招聘成本和用人成本。学校关注的是“人才培养”,期望通过校企合作培养可持续发展的高质量人才。人才培养是一项长期工程,需要投入的成本较高,而很多企业受限于规模和体制,尚不具备培养人的资质。

(三)产业学院运行低效

产业学院建成后,需要整合校企双方的资源,不断完善运行机制。然而,大多数产业学院尚处于尝试阶段,加上院校配套师资和企业配套的人力资源有限,导致产业学院运行效率较低。

(四)合作共建动力不足

产业学院在合作之初,校企双方参与的积极性较高,但在合作推进中或受到各方阻碍,如领导层的支持力度、政策经费的保障力度、校企融合度、师生参与度、社会关注度等任一条件不足都将导致项目建设迟缓或合作浮于表面。[2]

(五)资源供需匹配度不高

在合作培养中,校企双方的资源匹配度存在差异。比如院校具有符合要求的师资,但缺乏真实的实践教学场地和教学案例;企业具备真实的工学结合环境,但缺乏具有教学能力的导师。

产生上述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校企双方融合度不够。不少院校仅仅将产业学院当作校企合作的简单进阶,没有真正将产业学院建设成为人才培养的孵化实体。

二、共生理论下产业学院的建设思路

“共生”一词最早是由德国生物学家Anion De Bary于1879年提出的,最初指不同的物种以某种方式相互关联,形成一种共存与进化的关系。共生理论有“寄生、偏利共生、非对称互惠共生、对称互惠共生”4种行为模式。[3]

依据该理论,纵观职业院校校企合作的发展历程,也存在“寄生、偏利共生、非对称互惠共生、对称互惠共生”的现象及演进路径(如下页表1所示)。以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无锡旅游商贸学院为例,该校自2004年开设五年制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之初就与无锡地区的龙头企业无锡灵山文旅集团建立了合作关系。18年来,校企双方的共生行为模式依次历经了表1中提到的4种行为模式。2020年,校企双方成立灵山文旅学院(以下简称“学院”),以培养“文旅经理人”为目标,打造现代文旅人才培养的校企协同育人共同体。

表1 校企合作的共生行为模式

三、灵山文旅学院协同育人共同体建设路径

(一)将企业人才培养体系融入五年制高职人才培养过程

学院的校方是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无锡旅游商贸分院,该校是省内较早开设旅游类专业的五年制高职校,人才培养质量广受企业认可。学院的企业方是无锡灵山文旅集团,该企业为无锡地区文旅行业的龙头企业、品牌企业、产教融合型企业。无锡灵山文旅集团注重人才培养和干部储备,建立了内部员工人才培训体系,同时面向院校毕业生制定以培养基层管理储备干部为目标的“助跑计划”,包括面向本科毕业生的“MT”管培生计划和面向专科毕业生的“MA”灵云生计划。

企业方持续致力于校企协同育人的体系构建,把“MA”灵云生计划与五年制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相融合,将“助跑计划”前移至五年制学生在校阶段,建立企业主导的人才培养体系,以基层管理岗位职业经理人作为培养目标,通过校企协同培养,为企业储备管理人才,构建从学生到基层管理员的就业通道和灵活的成长空间。

(二)将企业岗位课程融入五年制高职课程体系

学院的“灵云生计划”区别于企业员工培训的不定期性和零碎性,目标在于通过产业链系统培养管理人才,五年制高职的五年一贯、长学制特征正符合企业的需求。校企双方通过协商,确定以景区产业链中客栈管家、拈花使者、接待专员、商业管理4个基层管理岗位作为培养目标,共建灵山文旅学院课程体系。

在课程内容上,校企双方对企业岗位技能点进行筛选和重组。将一部分与现有课程相关的技能点融入学校现有课程中,并进行相应的课程标准修订,比如将企业接待礼仪、接听礼仪、特殊事件处理等融入“职场礼仪”课程中,将企业文化、企业认知等融入“旅游概论”课程中,将融媒体营销、旅拍、剧本杀运营等融入“旅游市场营销”课程中;将一部分无法融入现有课程的技能点进行逻辑梳理,组成新的课程,比如设置了“文化活动策划与执行”“露营管理”等特色课程。

在实训基地建设上,学校在灵山文旅集团建立实训基地,将系统化理论知识和专业化技能教学相结合,促进知行合一。企业参与学校实训基地建设,将易搬迁的实训项目搬入课堂,比如汉服、中国古代建筑构建等研学活动策划与运营等。

在课程实施上,校企双方制定了“AB,BA课程”(如下页表2所示)。其中A代表学校,B代表企业,A课程为学校课程,经企业认可,由学校教师承担授课任务;AB课程开设在第1~8学期,以学校教学为主,企业委派管理者来校承担部分教学任务;BA课程开设在第9学期,以企业为主导,学校教师到企业辅助教授企业课程;B课程开设在第10学期,线上开展岗位地图“微课”系统化学习,线下采用企业实践教学,OJT岗位导师实时指导和跟踪。校企建立产业学院导师互聘制,并配套相应的课时补贴政策,让双方共同研课、备课、授课、解课、复课。

表2 校企融合的课程体系

在评价体系上,学院针对学员,参考企业员工评价体系,建立了过程性的“课程评价体系”和阶段性的“星级评价体系”。将学徒岗位技能、职业道德、安全意识、环保意识、团队协作等关键能力考核作为重要指标,采用“日辅导、周反馈、月评估”的形式进行管理,综合学校教师、企业导师、企业管理层、服务对象,以学员互评为最终的考查依据,形成科学化的“岗位技能测评表”。学院针对授课教师建立了双导师教学考核评价方法,从聘任考核到授课学员评价再到学员培养成效等方面综合评价,全面筑牢师资质量关。

(三)将企业证书薪资融入五年制高职人才评价体系

“灵云生计划”教学活动将教学、证书(考评)、薪资待遇充分融合,形成5个星级。经过培训、考核,结合证书获取,学员每完成200工时的学习,可以申请一次技能评估晋升挑战;每升一个星级将会有实质的薪资提升,达到5星晋升为基层管理人员,并对其进行表彰和奖学金奖励。

可见的目标和薪资的提升能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适应岗位的能力,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这种人才培养的企业文化、发展空间和薪资待遇得到了学生和家长的高度认可。

猜你喜欢
五年制共生文旅
乘风破浪的日照文旅
会计专业学生学习成效构成要素——基于五年制高职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
文旅融合,从无到无限大
人与熊猫 和谐共生
共生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安东:东方的幽静文旅之乡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文旅照明的兴起
五年制高职企业实习中的问题及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