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青玉案》现代演唱版本比较研究

2023-02-03 05:02张海鸥
中国韵文学刊 2023年4期
关键词:四分音符青玉案附点

张海鸥,肖 茜

(广州软件学院 ,广东 广州 510990)

辛弃疾《青玉案》词,邓广铭《稼轩词编年笺注》“疑作于首次官临安时”[1](P19-20)。辛弃疾“官临安”共两次,一次是31—32岁(1170—1171),“在临安任司农主簿”一年左右,一次是35—36岁(1174—1175),在临安任仓部郎官一年左右。两次可能都在临安经历过“元夕”(正月十五)。

夏承焘《唐宋词欣赏》说:

这首词编在四卷本《稼轩词》的甲集里,甲集编于淳熙十五年(1188),可知这词必作于淳熙十五年之前。淳熙十五年,作者四十九岁,他被迫退居于江西上饶,已经六七年了,这词里所谓“灯火阑珊处”,可能也就是作者那时在政治上被排斥的境地的写照。梁启超说这词“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这是很可信的评语。[2](P105)

夏承焘说“四十九岁之前”,邓广铭说“官临安时”。邓广铭是根据词意判断的,合理。词中所写元宵节庆的情景,更符合都城临安的景象,而辛弃疾居住的上饶铅山,是不可能有词中描述的繁华景象的。

王国维《人间词话》云:“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罔不经过三种之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界也。”[3](P203)王国维这是从原词联想引申出来的比喻之义。辛词本义只是写一位孤独者在元宵节灯会的热闹中寻觅知己,终究仍是自伤幽独。《青玉案·元夕》: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虽然大半篇幅是写元宵灯会的场景,但却是用来衬托寻觅者的孤独。这是用热闹写孤独的反衬手法。“那人”是谁呢?按表面的逻辑,当然是自己苦苦寻觅的对方。但“灯火阑珊处”孤独伫望的人,又何尝不是作者自己呢?总之是孤独者寻找孤独的知己,寻找者和被寻找者都有一颗同样孤独的渴望知己的心。

孤独什么呢?或者说作者为何孤独呢?联系南宋朝廷压抑主战派的背景和辛弃疾的处境、心境,读者通常认为他的孤独是英雄失路、怀才不遇的孤独,是抗金复国的愿望难以达成的苦闷。因此这首词是“别有寄托”。

然而当历史淡化了时间和空间的具体内涵之后,词中的人物和故事便具有了普世的意味,这种孤独的寻觅也可以如王国维所说,是隐喻“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苦苦追寻之后忽有所得;也可以隐喻爱情追求者的过程和结果。甚至可以隐喻更多类似的“故事”。因此就可能在漫长的孤独和苦苦寻觅之后,有了“终于找到”的感觉。

那么这样的故事和心情如何用音乐来讲述呢?现代音乐人有可能从这首词中找到什么又如何用音乐来表现呢?

北宋时许多人写过这个词牌,最著名的是贺铸《青玉案》:“试问闲愁都几许……”北宋时词是可以歌唱的,每个词牌都有稳定的乐谱。到南宋辛弃疾时代,应该还是有乐谱可歌的。但元代以后乐谱失传了。现代人演唱古诗词,通常需重新制作乐谱,或许有明清时期的古谱可参,如《魏氏乐谱》等。但现代歌坛演唱辛弃疾《青玉案》词,多为新创。笔者收集并收听了一些演唱:

陈彼得作曲并演唱《青玉案》[4],见于中央电视台大型诗词音乐节目《经典咏流传》第一季第六期。

曲丹演唱《青玉案》[5],李砚作曲,见于中央电视台音乐频道。

郁可唯演唱《青玉案》[6],吉鹏作曲,见于中央电视台综艺2022春节特别节目《古韵新春》。

简弘亦演唱《青玉案》[7],向亮编曲。见酷狗音乐简弘亦《诗词歌赋》专辑。

Winky诗[赵景旭]编曲并演唱《青玉案》[8]。

以冬演唱《青玉案》[9],叶天星作曲。

早已经不写诗了演唱《青玉案》[10]。

音谋论演唱《青玉案》[11],冯少棠、音谋论作曲。

Aflou阿弗娄作曲并演唱《青玉案》[12],《中国潮音》专辑第2期,后声力量唱片公司2021年11月19日发行。

哈辉演唱《青玉案》[13],林海作曲,收入《关雎》专辑。

王冠宇作曲并演唱《青玉案》[14]。

金然作曲并演唱《青玉案》[15]。

樊冲作曲并演唱《青玉案》[16],收入《凯叔·诗词来了》第三辑。

李胜素演唱《青玉案》[17](京剧青衣名家李胜素,国家京剧院一团团长、国家一级演员。梅派风格中正平和、含蓄典雅)。

黄璐演唱《青玉案》[18],敖昌群作曲,收入专辑《中国艺术歌曲百年Ⅱ——燕语》。

于文华演唱《青玉案》[19]。

吉颖颖演唱《青玉案》[20],收入《中国古典诗词歌曲专辑》,唱片公司独立发行,发行时间为2021年2月4日。

王璁作曲并用粤语演唱《青玉案》[21]。

刘涛演唱《青玉案》[22],黄天信作曲。

以上十九种是笔者搜集所见,应该还不是现代演唱辛弃疾《青玉案》的全部版本。曲谱和演唱者众多,可知此词深受歌坛喜爱。各种曲谱和演唱各有千秋,表现出作曲家和演唱家对辛词内涵的不同理解。其中李砚作曲、曲丹演唱版和陈彼得作曲并演唱版传唱度最高。本文试对二者进行对比分析。

一 李砚版

李砚,男,汉族,1989年生于湖北潜江,毕业于武汉音乐学院,毕业后到北京进修了作曲理论,编著《心乐理》,创立了“心乐理SMT原创音乐工作室”。多年来致力于艺术歌曲新编与编曲工作,大量的作品被各大音乐学院收入教材。2020年出版《古诗词作品集》,收录《凤求凰》《白头吟》《蝶恋花》《青玉案·元夕》《春晓》等古诗词歌曲。其中《青玉案·元夕》是其代表作,深受演唱者和听众喜爱。

艺术歌曲与民歌、流行歌曲有别。陈鹏年《歌曲写作技法研究》第四讲《艺术歌曲写作技法》说:

艺术歌曲(Art Song)起源于欧洲的德国与奥地利。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浪漫主义的产物,也是声乐作品中的一种专门体裁和品种。它与歌剧齐名,同样是衡量一个国家专业音乐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艺术歌曲这一称谓,当时是与民歌(Folk Song)相对而言的专指作曲家用精湛的技巧、精心写成的声乐与钢琴伴奏二重奏性质的歌曲。奥地利作曲家弗朗茨·舒伯特(1797—1828)被称为“艺术歌曲之父”。代表作家还有德国的舒曼(1810—1856)、门德尔松(1809—1847)、法国的古诺(1818—1893)、匈牙利的李斯特(1811—1886)等。[23](97-98)

中国乐坛目前也有一些走“艺术歌曲”路数的音乐人,尤其在高校音乐学院,将中国古代诗歌经典与音乐结合,追求高贵典雅的风格。李砚就是其中颇有成就者。他为古诗词编曲,将古典与现代、传统与流行、艺术性与技巧性相融合,形成阳春白雪的高雅艺术风格。以古诗词为歌词,以独唱为主,用钢琴伴奏。

李砚版《青玉案》调式为#f小调,4/4拍,共59小节,属于再现单二部曲式,速度为“柔板(Adagio)—行板(Andante)—慢板(Adagio)”,速度变化清晰,对比强烈,感情逐渐升华。

1—5小节是前奏,特点是运用复倚音,和声由属七和弦到主和弦,用钢琴模仿出古筝的音色,从而显示出中国民族音乐的风格。

图1 李砚版《青玉案》开头两句

A乐段为6—24小节,共19小节,对歌词上阕的描写是6—14小节,展现元宵灯会优雅繁华的场景。

图2 李砚版《青玉案》中间两句

上阕四句都用二八节奏弱起进入,前两句紧接着附点四分音符,拉长重音“东风夜”“更吹落”,强调元宵节美景。紧接着收紧节奏,但还是用了切分音,附点四分音符放在“香”字上,然后六个八分音符继续收紧,最后再用两个附点二分音符把一夜鱼龙舞从容推出,张弛有度地展现出节日气氛。

15—24小节表现歌词下阕。前两句仍用弱起二八节奏和附点四分音符展开。但第三句“蓦然回首”开始音,附点四分音符不够用,就加一个连线,多连起一个四分音符,浓浓的无奈之情扑面而来。

图3 李砚版《青玉案》后半部分

接下来25—26小节,密集的十六音符间奏,逐渐拉高情绪,速度也从柔板渐渐进入行板,直至B乐段到来。

B乐段27—59小节分三句:第一句27—35小节再现第一乐段第一句歌词“东风夜放”的旋律。36—44小节为第二乐句,长达9节的衬词“啊”的使用,不断推进,情绪达到顶峰。45—59小节为第三乐句,与第一乐段的第二句几乎一样,只是放慢速度,将结尾句重复一次,强调落寞情绪。

作曲家、演唱家、演奏家比较准确地理解了辛词用元宵节热闹的氛围衬托内心孤独感的意图,也读懂了辛弃疾高贵典雅的文学气质和风格,是阳春白雪而不是下里巴人,是大英雄的苦闷清高而不是市井百姓的寻欢取乐的俗闹,因而乐曲旋律和演唱力求幽深、幽静、幽怨、幽远、幽长,文学意境与音乐情绪吻合。

对比上述二十余种乐曲和演唱,此版演唱最贴近歌词表现的那个时代和那个孤独的人。

二 陈彼得版

陈彼得,男,本名陈晓因,1943年8月出生于四川成都,3岁随父母到台湾。读书时期自学吉他,后去歌厅驻唱,成为台湾最早的流行歌手之一,在台湾乐团有音乐才子之称。1991年迁居北京,费玉清唱的《一剪梅》、姜育恒唱的《昨日梦已远》、杨钰莹唱的《等你一万年》、陈明唱的《灯火阑珊处》等脍炙人口的歌曲,都出自他手。他是集作词、作曲、演唱于一身的天才音乐人。他的作品显示出深厚的文学功底,表现出对中国古诗词的偏爱。

他的作品还展现出中西音乐文化融合的特征。2018年3月他在中央电视台《经典咏流传》第六期节目中演唱了《青玉案·元夕》。当他怀抱吉他登台,随着鼓点响起,现场所有人都为之点亮爱心。这样一首古诗词与摇滚乐融合的歌曲,现场反响热烈。

陈彼得版《青玉案·元夕》是a小调二部曲式,4/4拍,主伴奏乐器为吉他,现代乐队辅助,整体速度为中速。

A段共22小节旋律表现整首词。1—11小节描写歌词上阕,前两句正拍进入,但是又用八分休止符表现出明确的断句,跨小节的重音提醒和大跳别具特色,用速度和力量增强对感观的冲击力。然后运用各种大跳,自由拉开旋律,特殊的语气重音,把元宵节繁华热闹的景象凸显出来。12—22小节为下阕内容的描写,在歌词每句的中间进行大跳,与我们习惯的断句方式截然不同,曲风新颖别致。

图4 陈彼得版《青玉案·元夕》主体部分

B段全曲为衬词演唱,歌词只是一个“啦”字,使用附点音符拉开节奏,然后用反复切分音不断提升音乐情绪,达到情绪高潮。

图5 陈彼得版《青玉案·元夕》尾声部分

三 两版对比分析

李版和陈版乐谱和演唱风格大异,都在努力表达歌词的意蕴和意境,但适宜度如何呢?以下略陈浅见。

1.乐谱与词意之适配度分析

歌词前五韵描述的是元宵节浓厚的节日氛围,两位曲作者是如何在音乐中展现呢?

李版仿佛是一位旁观者站在热闹的场景之外,久久地沉思着。弱起小节娓娓道来,附点音符的使用更是突出了时间、场景、状态。前两句采用相同节奏乐句,用附点四分音符强调夜晚烟花盛放,散落如雨,旁观人对此繁华,自然有惊喜赞叹,但也隐约有冷眼旁观之意。之后附点四分音符凸显“香”字。“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几句加入#D(变徵),很有民族调式的风味。几个韵脚字“树、雨、路、舞”都使用附点二分音符,延长情绪,强调时间之长,繁华彻夜延续,旁观人彻夜幽独。二八节奏与附点音符穿插使用,音乐松弛度舒适合理,有利于演唱者在充分的时空中展示演唱技巧,听者也能从这一密一疏中感受盛世繁华。

陈版不是旁观,而是介入。演唱者仿佛酒兴已浓的辛弃疾,亲身融入了元宵之夜的景色之中。同样是运用长音突出节日景象,但未采用规整结构,其重音落点似乎更符合朗诵,有亦唱亦念的摇滚风格,“东风夜放花千树”,诵读时重音落在“花”字,用跨小节方式把“花”字放在一个强拍上,用一个四分音符呈现。“更吹落”“星如雨”,也是把“吹”字“星”字放在强拍和次强拍中。“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重音突出“香”“动”“光”字,也与念读相似。上阕旋律反复使用狭音程与广音程搭配,二度、三度之后,马上接一个八度或七度的大跳,情绪起起伏伏,收放自如,豪迈大气,颇有节日狂欢、酒后宣泄的放纵感。

相比之下,李版注重歌词作者的内心沉思,引领听众从现实穿越到辛弃疾的时代、环境、心情。陈版则仿佛借酒消愁的辛弃疾穿越到演出现场,乐曲、演唱者、舞台场景和乐队合力渲染节庆繁华,纵情宣泄。

2.乐器与词意之适配度分析

李版作为艺术歌曲,钢琴伴奏地位重要。

上海音乐学院戴鹏海教授《从体裁的嬗变消长看20世纪上半叶中国歌曲创作的发展》一文指出:

艺术歌曲是诗歌与音乐的有机结合和人声与钢琴的二重奏,是“可以倾注自己灵魂的完美容器”。重在表现个人情感体验、为指定声部写作、供独唱用、取诗词为歌词、以钢琴为伴奏乐器,是艺术歌曲最显著的特征”。[24](P21)

可知钢琴伴奏是艺术歌曲的重要标志。李版引子部分用钢琴模仿古筝,连接部密集的十六分音符八度进行,这些都是钢琴伴奏的音乐特性。

陈版乐器使用除了吉他主奏之外,还有弦乐团(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BAND队(电子钢琴、电吉他、架子鼓、贝斯),还额外加入小号和萨克斯,如此丰富的乐器组,给人声提供声势强大的支撑,特别是在间奏和B乐段的衬词演唱中,人声与乐器交汇,使乐曲大气磅礴,节日狂欢气氛尤其强烈。

两版相比,李版是古典风,钢琴为主,清静悠远,优雅深长,引人深思回味;陈版是摇滚风,乐队动感强烈,激情四溢,狂欢热闹。

3.演唱与词意之适配度分析

李版由女高音歌唱家曲丹演唱。曲丹毕业于中国音乐学院,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政治文工团歌唱演员,长期致力于民歌演唱和研究,演唱风格清新、大气,声音灵动,歌声宛如一盏清茶沁人心脾。此曲中音域跨度较大,最低音小字一组的C,最高音小字二组A,因为曲子A段为柔板,整体速度比较慢,对气息控制有较高的要求,但又不能过于饱满,更加突出叙述感。她用声音将元宵节场景和情境描述得比较唯美,优雅多于热闹。B乐段速度逐渐加快,咬字吐字清晰明了,情绪转向急切,苦苦寻觅,直至情绪爆发,紧接着衬词“啊”将旋律大幅度延伸展开,大气磅礴。结尾逐渐放慢速度,惆怅幽独的情绪涌出。曲丹恰到好处的情绪处理,让这首《青玉案》成为民族艺术歌曲的演唱模板。

陈彼得演唱与民族风大异,沧桑的嗓音别有一番意味,具有很强的震撼力。摇滚乐前奏引起,A段宏大的节日场面展现,火树银花的视觉,笑语盈盈的听觉,甚至香满路的嗅觉,仿佛都在这热闹场景中扑面而来。他似乎是刻意用热闹反衬孤独,用表面的狂欢掩饰内心深处的忧伤和沧桑。喜欢古典诗词的陈彼得,一定懂得南宋王朝,懂得当时主战派备受压抑的苦闷孤寂和失落。衬词“啦”的B段,没有添加别的歌词,刻意表现人物内心悠长幽深的幽怨。但强烈的摇滚氛围更有可能将听众带进节庆欢乐,因而掩盖了歌词中深隐的幽独。

对比之下,曲丹的演唱好像更容易引领听众进入历史沉思,走近词人的内心;陈彼得的演唱更加凸显热血激情、节日狂欢。

结语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是经典名作,现代演唱者众多。每位作曲家、歌唱家都努力展现不同的音乐风格。但音乐与文学是否适宜呢?见仁见智,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有的作曲家、演唱家是努力演绎经典诗词,有些人可能对原词携带的时代信息、历史意蕴、人文精神缺乏足够的理解,只是在音乐平台上唱歌而已,尽管努力地展示自己的演唱水平和风格,但若把歌词换成另一首意思完全不同的《青玉案》,其对乐曲意蕴和演唱风格需要变幻这一点可能浑然不觉,演唱依旧。

看来乐曲和演唱与经典诗词的适宜度问题,是古诗词演唱的关键问题,毕竟古诗词离现代人有较大的时空距离。

猜你喜欢
四分音符青玉案附点
惯性释放在白车身关键接附点刚度分析中的应用
车身接附点动刚度后处理方法对比
基于逆子结构分析方法的车门振动噪声分析
论节奏中特殊时值的简快教学方法
《青玉案·元夕》
青玉案·元夕
南音二弦演奏技法之“贯”与“折”
借助柯达伊教学法培养学生的音乐核心素养
锦诗:青玉案·元夕
《青玉案·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主旨新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