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展阶段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科学内涵、基本特征与主要任务

2023-02-05 22:04黄少波
社会科学家 2023年10期
关键词:共同富裕价值观精神

黄少波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

追求物质充裕、精神富足的美好生活始终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的奋斗目标。在第一个百年目标完成以后,我国进入了新发展阶段,在这个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关键期,党中央明确要求要全面开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并将实现人民物质生活共同富裕和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作为“十四五”时期的主要发展目标之一。这表明了在物质富足的基础上,丰富人的精神世界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规定和根本要求。如何理解新语境下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科学内涵与时代特征,如何认识新征程上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主要任务,进而在现实中把握好人民物质生活富裕与精神生活富裕的协调发展关系,是新发展阶段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实践需要与内在要求。

一、新发展阶段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科学内涵

学界在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内涵阐释方面进行了较多的研究与探索,从不同视角出发得出了不同的结论。从哲学层面来看,主要体现的是人通过精神层面的普遍发展来达到自我超越的目的,本质上是对诸如理想信念、思想价值观念、科学文化水平等精神要素进行选择、利用、创造、追求的能力和意愿,以及由此所呈现出的一种精神满足、精神享受和精神发展的基本状态。[1]从文化社会学角度来看,实际上就是对全体社会成员积极精神状态的一种总体性描绘,具体表现为欲望积极、情感丰富、认知深刻、德行高尚、情趣高雅、信仰坚定、心态情绪稳定、价值观念健康等方面。[2]从人的本质需要来看,想要阐释清楚它的基本内涵,还需要基于对社会历史条件和背景的掌握。站在新的历史阶段,体现的是在物质生活普遍充裕的基础上,人们为了满足自身精神期望和追寻,能够在持续创造、获取、共享、追求优质精神文化资源的过程中,使得自身的精神生活变得富裕充足。[3]从心理学意义来看,表现的是人们在满足自身生存的生产生活实践过程中,能够充分利用和享受精神文化财富来充实自我的精神素质,进而使得自身的精神得到明显提升。[4]总而言之,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共同追求的是人的精神境界提升、精神境界丰富。因此,其内涵的阐释还需要在共同富裕的总框架下,落脚于人的精神生活。

1.精神生活的内涵。精神生活,源自以满足人的精神需求为目的的实践活动,包括精神生产、分配、交往和消费四个环节。它是社会生活的相对独立领域,但又与所处的社会现实紧密联系。从现实来看,精神生活主要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理解,一是作为个体,人所呈现出来的一种积极或者消极精神状态。二是人们在日常的言语和行为中所展现出来的情绪、价值观等精神活动。在其内部,精神生活又可以进一步具体划分为心理、文化、心灵三个方面,心理层面体现了精神生活的健康程度,文化层面体现了精神生活的丰富程度,心灵层面则反映的是精神生活是否充实。[5]因此,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基本内涵,也应该从这三个层面来解释。

2.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科学内涵。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主要是指基于“十四五”时期的目标、规划以及安排,在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总目标的过程中,我国人民群众在精神生活领域应该呈现出的基本样态。[6]共同富裕要求人们在缩小贫富差距中共同走向生活富足的状态;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作为共同富裕的重要内容,体现的是在物质条件普遍充裕的基础上,全体社会成员科学的、合理的、积极的精神需求得到满足以后,所呈现出来的一种心理满足、思想文化丰富、心灵高尚的总体样态。对于个体而言,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体现的是,个体在精神需要得到满足以后,在思想道德、文化素质、理想信念信仰等方面逐步提升,其发展方向必须适应或者至少不偏离社会发展的要求,从而使得个体在现实中以一种丰盈充实与格调高雅的样态而存在。对于群体而言,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体现为,社会能够为人们提供足量、优质的精神文化供给与服务,使得全社会文明程度整体性提升,从而呈现出一种优雅文明、和谐多样的社会风尚。对于国家而言,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体现的是,在个体精神境界提升、全社会形成良好风尚的基础上,中华民族普遍昂扬向上、精神饱满、自信自强的整体性精神风貌。

二、新发展阶段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基本特征

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人民对美好精神生活追求的特征会随之发生变化。在新发展阶段,其特征呈现为共同性和差异性的统一、整体性与层次性的统一、稳定性和发展性的统一。

1.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具有共同性。按照辩证唯物主义原理,共同性指的是事物及其内部各要素之间不可分割的联系,是其内在本质的一致性和共通性。这种共通性反映的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来为了守护共同家园、共生共存,而在经济、历史、文化等方面形成的紧密联系和共同内容。[7]共同性反映在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中,则具体呈现为全体人民在互补互惠过程中的共同奋斗和实践,以及社会成员在交往交流交融中形成的共同奋斗目标、共同价值观和共同意识。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从来不是个体的有限实践,同舟共济、守望相助的文化基因始终深植于人民的精神世界。这就要求我们在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理论指导和实践中,要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心聚力作用,突出中国梦这一共同目标与使命的引领凝聚作用,在共同建设中华民族的共有精神家园的实践中推动个体的发展。此外,这种共同性还强调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广泛性、普遍性和群众性,而非个别或少数人的富裕。

2.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具有差异性。一方面呈现为各区域间精神文明发展程度存在差距,从而使得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资源的获取、利用程度存在差异,集中体现为地域之间的精神文明发展差异性。我国东部地区,尤其是沿海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从某种意义说接近于中等发达国家,其精神文明建设程度与人民对精神生活的追求相对较高;在中部地区,精神文化发展缺乏创新活力;而西部地区,由于受地理位置、基础设施等因素影响,精神文明的发展还存在很大的进步空间。[8]另一方面体现为不同主体在主观上追求的精神生活有所差异,对安全感、获得感和幸福感的满足程度与需求结构也有所不同,不同群体、不同主体间有显著的个体差异性。由于受教育程度、精神文化资源供给等因素的影响,个体在精神文化层面需求上是不同的,进而出现人们在追求精神享受的过程中,其偏好、感受和体验也呈现出明显的个体差异性。此外,由于人的精神追求具有个体差异性,决定了不同主体即使在享受同样的精神文化发展成果时,其精神境界的提升、精神生活的丰富程度与速度也是不完全相同的。

3.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具有整体性。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涵盖了文化、经济等诸多方面的一个综合体,具有显著的整体性特征。精神生活水平的提升是立足于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等多个领域发展的基础之上的,内含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之中。在推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实践中,不仅仅要在推动思想、道德、文化等精神生活领域的发展上下功夫,还要将精神生活渗透于经济、社会等发展的方方面面,体现在新发展阶段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中。[9]“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各领域改革和党的建设改革密切联系、相互交融,同时也需要其他领域改革密切配合”。[10]具体来说,在经济方面要求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做大“蛋糕”,调整分配制度,分好“蛋糕”;在政治上要保证人民的民主权利;在社会上要求营造公平正义、崇善向德、诚实友善的良好风尚,改善人民生活条件;在文化上繁荣公共文化事业和公共文化产业,满足人民在精神文化领域的多样化需求;在生态上打造水清、地绿、天蓝的优美宜居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4.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具有层次性。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以充分满足人民在精神文化层面的丰富需求为主要目标,这就决定了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具有层次性。人们的精神生活需要是在基本物质文化需要得到满足的基础上产生的,是按照一定的先后顺序来不断满足、追求自身生活需要的。这种先后顺序表现为不同层次的精神生活追求,从而构成了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层次性。我国经济发展已经由快速增长阶段转向了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人民开始在教育、文化、休闲娱乐等领域有着更高的精神价值追寻。此外,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的需求遵循金字塔原理,会经历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层次递进历程,不同群体、不同阶层的人有着多元化、层次性的需要。因此,在同样的社会条件下,不同主体、群体、阶层对于精神文化的追求高度也是递进的,在共享精神文化资源过程中满意度和获得感的提升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5.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具有稳定性。一方面体现在,物质生活的充裕富足始终是精神生活富足的前提和基础。新发展阶段,只有在高质量发展中创造出更为充裕的物质生产资料,才能持续夯实人民精神生活富裕的物质基础,使人民在普惠共享发展成果的过程中,逐步追寻更高的精神价值。另一方面表现为,人们在精神生活领域的追求总是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发展而提升。当物质生活水平达到一定程度后,人们就开始产生更多更高品质的需要与追求。这就要求社会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在更高水平上、更高层次上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要,“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11]随着第一个百年目标的实现,人民在物质生活层面已经得到了基本保障,转而对精神文化领域的需要愈加强烈,我国精神文明建设必须由“量”的积累转为“质”的提升。

6.精神生活共同富具有发展性。一方面体现为实现过程具有动态性、渐进性。“共同富裕是一个长远目标,需要一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12]新发展阶段是更高的阶段,但事实上仍然属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决定了区域间、城乡间与不同群体间存在合理的发展差异性,不可能同时同步地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也不可能让全体社会成员的精神境界与精神追求完全一致。此外,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没有终点,它总是随着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而朝着更加先进、更为健全的方向推进。当前,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存在,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必然要经历一个长期性与阶段性的过程。另一方面表现为人民群众在精神层面的追求具有发展性。按照一般规律,人在精神领域的需要是一个不断上升的过程,这种需求是随着社会和时代的进步不断发展变化的。在物质生产资料还不富裕的时候,人民的追求是“吃得饱、穿得暖”,当物质生活得到保障以后,人民追求的是“吃得好、穿得好”。正是这种持续不断的诉求与期盼,使得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具有显著的发展性。

三、新发展阶段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主要任务

新发展阶段面临着新的特点、新的形势、新的要求,赋予了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新的要求和任务。主要包括提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引领力、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聚力和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吸引力。

1.提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引领力,掌稳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之舵。建设具有强大引领力和凝聚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重要内容。作为国家安全系统的免疫系统,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可以防范、甄别、剔除与主流价值观念不相适应的思想、价值。[13]如果国家意识形态安全风险防范工作不到位,那么就无法在国家层面积极引领人民树立符合时代潮流的价值观念,不能从根本上保证人民群众能够从心底里认同党和国家。因此,一个国家要保持自立自强的状态,从根本上讲,离不开这个国家意识形态的凝聚力与引领力。[14]意识形态工作关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关乎一个国家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长治久安,关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前途,关乎中国共产党的命运。在我国,社会意识形态体现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诉求,如果放弃了其对精神文化发展的统领性作用,就无法发挥出统一思想、凝聚人心和整合力量、意志的重要功能,也无法引领社会主义前进的方向。[15]因此,在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中,必须确保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重要引领地位,进而为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指明方向。

2.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聚力,铸就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之魂。全面宣传、贯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促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客观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贯彻程度,能够从侧面反映我国整个社会文明的高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16]只有在全社会广泛贯彻并践行,充分发挥好它的精神引领作用,才能澄明国民对新发展阶段走共同富裕现代化道路的各种错误认知和模糊认识,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此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对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发展方向提供引领。精神生活的富足,能够进一步引导物质生活生产实践的这种超越性,决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有效推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实践中的核心指引作用。[17]在新发展阶段,我国迎来了从“富起来”到“强起来”转变关键期,在思想、价值观念等精神生活领域,既面临着重大发展机遇,又面临着各种社会思潮、思想观念相互激荡的空前复杂的状况。党的二十大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发挥汇集力量、凝聚人心、凝聚共识的重要作用。

3.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吸引力,夯实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之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发展阶段的持续创新发展,是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应有之义。中华民族想要在当今文化激荡的环境中站稳脚跟,还需要依赖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根本的精神命脉。[10]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儿女智慧的结晶,是最根本的、深层次的精神追寻,彰显了中华儿女独特的气质凝聚和精神标识,为实现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支持和价值资源。除此之外,全国各族人民自信自强的状态是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高层次样态,是人民精神境界达到新高度的体现。在国家层面,昂扬向上、自立自强的状态体现的是新发展阶段中华民族的鲜明精神品格,是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时代特征与中华民族普遍意气轩昂的状态。而如何在各国思想文化日益频繁的交流交锋中、多元文明何以共存的追问中,以开放包容的姿态挺立起民族精神之脊梁,根本上反映的是文化自信的问题。在我国,文化自信体现的就是对中华文明的自豪与骄傲。这就要求我们要在文化交流互鉴中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吸引力,彰显中国精神与民族标识,提升人民对本民族文化的自信。

四、新发展阶段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实践路径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作为新发展阶段全面开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任务,是满足人民在精神生活领域丰富性需求的迫切要求,是在高质量发展过程中有效推进共同富裕的题中应有之意。未来还需要从加强主流价值观念的引领、充分发挥文化熏陶作用、繁荣公共文化事业产业等方面做出努力。

1.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引领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前进方向。一方面,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中的重要指导地位。“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这一根本问题上,我们必须坚定不移,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有丝毫动摇”。[18]新发展阶段,在推动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实践中,只有在我国社会意识形态领域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才能用丰富的、先进的精神文化成果来提升人民的精神生活水平、丰富人民的精神境界。另一方面,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文化领域中的指导地位。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文化领域的指导地位,是新发展阶段我国文化建设的首要目标,更是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思想前提。在多元文化、社会思潮的交织融合的背景下,我国的意识形态建设形势发生了变化,这就需要夯实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基础和地位,提升对其他文化和思潮的引领高度。[19]

2.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引领作用。首先,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和引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推动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重要动力基础,存在于人们的精神世界和思想意识中,我们不仅要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强化显性教育,加强对人民群众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引领,还要注重家庭与社会的隐性引导作用,在良好的家风和社会风气中潜移默化地植入人心。其次,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养成。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个人层面、社会层面和国家层面的基本要求融入人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使得人们在自主自觉践行的良好氛围中提升自身的精神生活水准。一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成员日常实践的行为准则中,让人们在潜移默化的熏陶中,将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二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内涵融入文艺创作中,为人们提供思想深刻、清新质朴的优秀文艺作品,提升人民精神境界。三是将理想信念教育贯穿到青年奋斗精神培育的认知体系和价值导向中去,使其在坚定的理想信念指引下,将个人的发展积极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过程中。

3.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铸魂育人作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是推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根脉”所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更是中华文明得以延续的根基,如果我们把这个根本丢掉了,就相当于割断了我们赖以生存的精神命脉。[18]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不断进行创新发展,是人民群众精神普遍富足的重要体现,彰显的是中华民族在文化上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展示的是独特的中国精神标识、中国价值与中国力量。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要促进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技术的融合,以数字化、网络化、智媒化为核心特征的数字媒体开启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新篇章。[20]顺应互联网时代的新要求,充分借助现代媒介传播技术,构建符合时代潮流的、合理的、科学的传播形式。另一方面,必须要在与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融合过程中,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实现由传统过渡到现代的转变。

4.弘扬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的精神价值。首先,深入挖掘革命文化精神价值,并使之成为推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凝聚全体人民思想的基石。革命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创造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我们党“世界观、政治观、革命观、价值观与群众观在观念文化中的凝聚”,[21]具有革命性、科学性与先进性,是激励我国人民朝着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目标奋进的重要精神力量。推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还需要依靠革命文化的精神支撑。我们要充分利用好红色资源,发挥革命文化淬炼思想的作用,使人民群众在根本上建立思想认同,从而将革命文化中的精神品格内化为自身的道德修养。其次,创新和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持续增强人民群众的精神力量,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充分利用好各种媒介资源,深入开展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宣传,引导人民群众更加准确地理解其理论科学性和真理性,从而形成符合新发展阶段要求的精神面貌;也要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推进高等教育、义务教育阶段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提高针对性和感染力;还要顺应信息时代的发展要求,牢牢把控住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走向。

5.持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一方面,在公平效率中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均衡化,进而提升人民精神生活水平。新发展阶段,实现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最大的短板和劣势还是在于城乡间公共文化服务与供给的不均衡。要优化各类要素资源在城乡间的配置,进一步缓解城乡间公共文化服务发展失衡问题,在阶梯式的发展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农村地区公共文化服务投入力度,推动乡村公共文化设施、服务的不断完善,强化优质精神文化产品在乡村的供给能力。此外,既要提高乡村文化基础设施供给总量,以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也要通过创新驱动推动特色文化实现“两创”发展,提升人民对自身本土文化的自信。另一方面,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保证多元、优质的精神文化产品供给。人民群众精神生活的丰富和充实,不但受个体精神追求的影响,还受一定历史条件下,社会能否为人们提供多元化的优质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影响。这就要求我们要充分发挥市场在精神文化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充分调动市场精神文化产品生产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从而提升文化的创新活力。

6.丰富供给内容和供给方式。首先,加快完善文化产业体系,提供高质量的精神文化产品。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只有在优质的精神文化产品供给中才能得以实现。因此,要充分利用互联网等新兴科技力量,通过深度挖掘、采集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与对文化发展的建议,精准把握文化市场的需求,从需求侧倒逼供给侧,[24]提高精神文化产品的有效性与利用率。同时与时俱进、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各地区的特色文化资源,打造出凸显当地独具特色的文化品牌,尤其是推进地区特色文化旅游产业的持续丰富和完善,进而提升特色旅游文化发展的创新力和吸引力。其次,完善文化服务和文化供给的人才队伍建设。优质的精神文化产品,是广大文艺劳动者的智慧结晶。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的供给和服务能否有效满足人们的需求,与文艺工作队伍建设紧密相关。为繁荣公共文化事业产业,必须持续提升文艺人才队伍的创新创作能力。不仅要加大文艺创作等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完善文艺创作人才队伍结构,还要构建科学合理的人才选拔制度,开展文化管理类相关专业的专项人才引进。

猜你喜欢
共同富裕价值观精神
论中国式共同富裕的基本特征
我的价值观
虎虎生威见精神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金湖:美丽生金,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拿出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