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化马尾松人工林修复技术

2023-02-06 08:50周明贵
安徽林业科技 2023年4期
关键词:马尾松林场小班

周明贵

(祁门县西武岭国有林场,安徽 黄山 245604)

1 基本概况

祁门县西武岭国有林场(以下简称“林场”)始建于1959 年底,位于祁门县金字牌镇,距离黄山市60 km,地理坐标117°40′~118°2′E,29°30′~30°1′N,东与黟县相邻,南与凫峰镇交界,西邻祁山镇,北与黟县林场为界。林场经营总面积1 681.13 hm2,其中有林地面积1 472.53 hm2;活立木总蓄积量197 803 m3,毛竹20.3 万株;森林覆盖率86.59%。

林场人工营造植被主要以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湿地松(Pinus elliottii)、枫香(Liquidambar formosana)、柳杉(Cryptomeria japonica var. sinensis)、 水 杉(Metasequoia glyptostroboides)、 檫木(Sassafras tzumu)、香樟(Cinnamomum camphora)、鹅掌楸(Liriodendron chinense)、桂花(Osmanthus fragrans)、厚朴(Magnolia officinalis)为主。除此以外,林场还存在极少量的天然常绿、阔叶混交林。该地土壤多为山地黄壤、黄红壤和紫色土,土层厚度一般30~70 cm,pH 值5.5~6.5。

2 修复背景

修复对象为已被划入生态公益林、上世纪50 年代末和60 年代初林场人工营造的133.33 hm2马尾松林分。该林分为成熟林,造林时山场土层薄、立地条件差,加之近年来的松材线虫病和松毛虫等病虫灾害因素影响,使得原本生长较好的松树每年出现成片或零星枯死。虽采取了一些措施,但效果不明显,大部分山场上的马尾松已枯死且被清理,仅剩下幼龄马尾松,以及生长在未受人为破坏的山坞深处少量的次生林。近年来,林场把握发展机遇,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对林分结构及稳定性失调,系统功能退化或丧失,森林生态功能、生物量显著降低的马尾松林,通过树种更替、补植、封山育林、林分抚育等措施来改善林分结构[1-2],进一步发挥森林生态功能。

3 修复技术

3.1 修复原则

坚持因地制宜、因林施策,遵循适地适树的原则。在保护的基础上,综合考虑林场林分现状、立地条件、土层厚薄及裸露多寡等因素,制定修复改造方案。对于立地条件较好地段的马尾松林,以人工改造为主;对于立地条件差、土层薄及裸露地块多的马尾松林,以自然修复为主、人工改造为辅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尽量保持原有林分的自然属性,大力培育针阔混交林。

3.2 修复时间

根据待修复的山场面积大小,提前安排整地,一般在造林前一年冬季进行。此时天气适宜,山林中没有蛇和马蜂干扰,整地较安全,且此时村民较空闲,劳动力成本低。造林则选择一个降雨较多季节,祁门县一般都在春季造林。这个季节雨量充沛,造林成活率高,且此时造林成活率低时,能在梅雨季节进行补植。

3.3 修复方法

3.3.1 点状改造

对于山场内原有部分分布较均匀的人工马尾松林或大部分次生林是大灌木、乔木树种的,且生长良好的林分宜采取点状改造。逐年清理林下一些生长较弱的灌木、杂草、藤本、竹类等,保留木胸径大于5 cm 的林分密度控制在130 株/667m2左右,保留木胸径小于5 cm 的林分密度控制在180 株/667m2左右。这种方法改善立地条件的作用较好,且基本没有改变原有的林相和林分结构。

如部分林地空间大的地段,宜采用逐年整地、引种乔木树种幼苗,在小空闲地段上挖1~2 个穴位或围绕保留木四周打圈挖60 cm×60 cm×60 cm 树穴,在大空闲地段每隔2.0 m“品”字型处挖穴,遇到中间原有保留木跳过。

3.3.2 块状改造

对于山场林分内有人工马尾松林和次生林及部分小块茅草地段,人工林和次生林树体高大但分布不均,郁闭度又小于0.4,宜采取块状改造。

采用块状清理,清除块状地上的灌木、杂草、杂木、竹类等植被,伐桩不高于5 cm(大小乔木及4 m以上大灌木树种除外),砍去的杂草、杂木、竹类等植被水平堆放在带状两边,大灌木放入林内。穴状整地,面积大的地块每隔2.0 m“品”字型挖50 cm×50 cm×50 cm 树穴,小块状地段在其内四周每隔1.5 m打圈挖50 cm×50 cm×50 cm 树穴,遇到地带间的原保留木跳过。

3.3.3 带状改造

对于山场林分内没有乔木层,次生林大部分只是矮小灌木、块状茅草及少数乔木的小班宜采取带状改造。带状的方向根据山形沿等高线保持垂直自上而下,第1 年采取每隔3 m 砍2 m 宽的林带改造措施,下半年抚育(砍草)时发现随着保留木树冠增大,影响了林下幼苗生长,同时也增加了抚育难度,则第2 年采取每隔3 m 砍4 m 宽的林带改造措施。具体的带状宽度可根据地形及带状内次生乔木树种(5 cm 以上灌木)的数量,灵活掌握,适当调整。

清理带状地块内所有杂草、灌木、竹类等(大小乔木及4 m 以上大灌木树种除外),伐桩不高于5 cm,砍断的杂草、灌木、竹类等水平堆放在带状两边;除立地条件差、土层薄、岩石裸露等生态脆弱的地段外,全面清除小班内所有的块状茅草。穴状整地,带两边90 cm 内按两排左右上下“品”字型处挖50 cm×50 cm×50 cm 树穴,遇到地带间的原保留木跳过,茅草地块密度也可加大些,穴位尽量不要在大的树冠下。

3.3.4 开设作业道

为降低造林成本和抚育管理难度,不论采取哪种改造方式,都必须根据地势山形沿山脊和山沟各开设一条1 m 宽的人行作业道,海拔高的地区在山腰位置沿等高线增开一条。开设时注意保留道中生长较好乔木树种,修复作业人员能通过即可。

3.4 改造树种选择

树种是影响造林成活率的重要因子之一,造林必须做到适地适树。如果树种选择不当,不仅影响造林成活率,也难以保证造林质量,易引起林分经济价值下降,防护效益不高,既造成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极大浪费,又耽误了造林时机[3]。在改造过程中,栽什么树不仅关系到造林的成败,而且也影响到森林防护效益的发挥。根据小班实际情况,选择较耐阴,能在林冠下正常生长发育,并能与已有林木共生的树种。

林场在改造过程中根据小班林分状况和立地条件,选择了长势良好、生长健壮、木质化程度高、无病虫害、整体完整、规格统一的2 年生、树高1 m 左右的木荷,1 年生、树高70 cm 以上的枫香、杜英、檫木,1 年生青冈、苦槠容器苗(第1 年由于容器苗在运输和上山栽植过程中成本较大,裸根苗成活率又低,故第2 年替换了其他树种)。在小班上部的山脊土层薄的地段栽植枫香、檫木等,小班下部及山坳里栽植木荷、枫香、杜英、檫木、青冈、苦槠。也可根据小班内常绿和落叶树种分布的多少来决定苗木树种,常绿树种多的地段栽些落叶树苗,落叶树种多的地段栽些常绿树苗。通过2 年多的抚育管理,山场补植的枫香、檫木成活率达95%、木荷成活率达75%、杜英成活率达90%(青冈、苦槠受野猪侵害,成活率只有25%)。从苗木长势来看,青冈、苦槠、木荷生长缓慢;枫香、檫木、杜英生长较快,长势较好。

3.5 抚育管理

“三分造、七分管”,造林后期抚育管理对苗木成林至关重要。及时进行抚育管理,改善幼树成活后生长发育的环境条件,促使苗木顺利成长。根据改造方式、苗木生长、天气状况等,采取相应的抚育措施,不断排除不利因子的干扰,对提高造林质量、巩固造林成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般带状、块状改造在造林后根据苗木生长情况确定3~5 年抚育管理,前3 年进行每年进行2 次砍草扩穴抚育(夏季雨水多树木生长迅速,但杂草生长也快,中间可增加1 次抚育)。抚育时间要适当,过早抚育会导致第1次新栽植穴杂草稀疏,浪费人力,至下次抚育时,栽植穴周边砍掉杂草在霜降前生长的比苗木还高;过迟抚育则易使苗木被杂草遮挡,并被其争夺养分。故第1 次抚育般在5~6 月,第2 次在8~9 月进行(下半年遇到雨水少、天气干燥、温度高时,第2 遍时间向后延迟,保留植穴周围的植被,为苗木适度庇阴,减少水分蒸发,降低地温,有利于苗木成活)。之后,每年8~9 月砍草扩穴抚育1 次。具体作业时必须做到“三不伤、二尽、一培土”,即:在每一次砍草扩穴抚育做到不伤根、不伤皮、不伤梢;清理苗木周围1 m范围所有的杂草、藤条及树兜杂树,砍后桩高不超过5 cm,用长柄刀砍去带状两边、块状四周的树木新枝;在原有的穴位不动情况下向四周再扩穴15~20 cm,使穴位达到60~80 cm。

在抚育过程中及时检查树苗的存活情况,若发现苗木存活率低于85%时,需在第2 年春季开展补植工作。林分改造期间,封禁现有林分,严禁人类活动,并要求护林员加强巡护,防止牲畜及野生动物的破坏。

猜你喜欢
马尾松林场小班
小班教学 有效交流
山西省两林场入选“2019年度全国十佳林场”
如何在幼儿园小班开展区域活动
马尾松栽培技术及抚育管理
八步沙林场人的新愿望
林场住宅
马尾松果糖-1,6-二磷酸酶基因克隆及表达模式分析
马尾松初级种子园复壮技术
24年生马尾松种子园自由授粉子代测定及家系选择
基于GIS的林场营林管理信息系统研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