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WOT分析视域下西宁-海东都市圈建设的策略

2023-02-06 05:37毛春合夏柏林
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23年4期
关键词:海东西宁都市

□毛春合,夏柏林

(青海民族大学,青海 西宁 810007)

1 引言

都市圈作为城市地域空间形态演化的高级形式,是城市群的核心,也是推进城市群健康发展的有力抓手。发展都市圈亦是完善我国城镇化总体格局的关键环节,是顺应大势、治理问题两手并举的战略应对,填补了我国城镇化战略的最后一块拼图。然而,我国都市圈从地缘和发展程度上来看呈现出建设类型多样与发展特点各异态势,且因地缘、经济、科技、人才要素等差异,都市圈建设越发呈现发展速度极化、建设质量差距甚大、整体水平参差不齐等特点,而西部地区尤为明显。因此立足实际,深度剖析都市圈内、外优劣条件,准确把握发展机遇,综合考量发展瓶颈制约,探索高质量建设的发展之策日趋成为学界研究的重点。

党的二十大指出,以城市群、都市圈为依托构建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格局。在兰州-西宁城市群发展“十四五”重要实施阶段,青海、甘肃两省明确提出培育发展西宁-海东都市圈。作为兰西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西宁-海东都市圈建设以西宁、海东为主体城市,以构筑“两核一轴一高地[1]”区域发展新格局为目标指向,以青海省“十四五”规划为发展契机,积极引进外部要素资源,不断激发内生发展动力,实现圈域内外互动合作良性循环,持续打造经济生态文脉共同体,着力构建互联互通互促的现代都市圈运转体系,推进西宁-海东都市圈高质量发展。本研究以SWOT分析为镜像基调,深度分析西宁-海东都市圈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与挑战四个维度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立足区域实际,科学论证和优化各要素战略组合,有效破解发展难题,着力探索西宁-海东都市圈高质量发展的可行之策。

2 西宁-海东都市圈建设SWOT分析的战略意义

西宁-海东都市圈作为“一带一路”倡议沿线的重要节点,是推动青海区域协调发展、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实施大西宁战略的重要抓手和平台,但由于西宁-海东都市圈各城乡主体地理区位、经济发展、资源禀赋、人才科技等发展要素存在明显差异,因此在都市圈建设过程中必然会遇到诸多问题。此情况下,应用SWOT分析方法对西宁-海东都市圈建设进行研究就显得非常必要,且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2.1 推动实现都市圈跨越式发展

立足西宁-海东都市圈区域特色,有效应用SWOT分析方法,深入剖析西宁-海东都市圈内外优势特色,准确把握都市圈一体化发展阶段,建立健全都市圈一体化共融发展新机制,推动实现西宁海东一体化跨越式发展新格局。遵循开放共享、深度融合、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原则,准确分析当前都市圈发展体制机制壁垒,科学论证设立省级协调机构,建立由省级领导主持,西宁、海东及省政府相关部门共同参与的联席会议制度,创新都市圈区域主体合作机制,科学制定府际合作框架,明确主体城市各自发展定位,积极推进都市圈一体化共融发展。基于SWOT分析区域发展差异,有效厘清都市圈发展瓶颈,准确把握区域主体在发展要素层面各自存在的比较优势,不断增强城乡区域发展互补性,加速推进西宁非省会城市功能疏解,高水平建设海东核心区,有效破解域内主体各自发展瓶颈,促进优势资源禀赋充分整合,凝聚合力加速构建西宁-海东都市圈跨越式发展新格局。

2.2 促进城乡融合高质量建设进程

新型城镇化加速发展以及传统乡村不断向现代化演进,城乡融合发展已是时代的必然,西宁-海东都市圈作为推动实现区域城乡融合高质量建设的重要载体,借助SWOT理论分析,找准内外症结,有效破解发展难题,着力探索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结合方式与实现路径。以稳定为前提,催生城乡融合发展新动能。稳字当头,科学配置区域发展要素,打破生产要素以城市为中心的旧有成规,实现城乡发展整体谋划,推动人才、土地、资本、技术、信息等要素在城乡间双向流动,加快、加深、加强城乡融合双稳循环建设,有效激发城乡融合发展内生动力,着力推进城乡融合标准统一、制度并轨,实现从形式上的普惠向实质上的公平转变。以质效为基础,着力提升城乡融合新高度。坚持以城乡融合提质增效为目标引领,不断向改革要动力,深化城乡发展模式改革,增强区域发展活力,建立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机制,有力有序有效深化户籍制度改革[2],提升城市包容性,以提质增效为基础,用改进与突破,唤醒和盘活城乡融合发展活力,全面激发城乡居民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凝聚强大合力,推动实现西宁-海东都市圈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

2.3 实现区域协调可持续发展

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既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也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由路径,更是推动都市圈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要,立足西宁-海东都市圈内外发展要素实际,充分利用SWOT分析方法,科学有效组合圈域内外战略发展条件,有效推进区域协调可持续发展进程。科学规划生态产业布局,夯实区域协调发展基础。充分利用区域资源禀赋优势,着力构建以数字技术为支撑载体的现代生态产业集群,在动态平衡中不断加深区域合作深度与力度,深度优化产业流通要素配置结构,切实提升区域资源利用率,深化社会主体分工,推进打造现代、稳定、高效的区域发展环境,实现规模生态产业经济效益,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以人才和科技为核心关键,全面激发城乡协调发展内生动力[3]。立足高层次人才和现代科技核心竞争力建设这一关键,以区域城乡协调发展为引擎,不断加大教育与科技投入,培养多元化高层次科技与实用性人才,坚持引进来、培养好、留得住的人才队伍建设长效机制,切实提高科技创新内生能力,不断优化人才引进政策与保障机制,有效聚集院校、研发机构、企业、人才等科技资源,为区域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不竭的内生动力。

2.4 推进各族人民发展成果共享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已由高速增长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要求西宁-海东都市圈建设当以凝聚各族人民合力为根本动力源泉,以域内各族人民共享发展成果为建设指引,以推动实现各族人民群众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凝聚各族民众建设合力,构建互促互通发展新机制[4]。以实现资源共享、产业共促、信息共通为载体,深度聚合各族民众人心合力,充分发挥城乡共享对区域协调发展的带动作用,在城乡融合动态发展中,逐步缩小各族民众收入差距,着力构建区域各族人民互促互通互融发展新机制,筑牢各族民众共享发展成果基础,着力提升整体共享水平。西宁-海东都市圈高质量发展应建立健全发展成果共享互促机制,构建人人享有的合理分配格局,以有效实现域内城乡共建共治共享效应为初心使命,不断提升各族民众共享发展成果水平,而经济发展模式的适时转换调整更将夯实各族民众有效共享发展成果基础,成果共享将沿着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加持续、更为安全的道路行稳致远,加速推进实现各族人民共同富裕的战略目标。

3 西宁-海东都市圈建设的SWOT模型分析

SWOT模型是针对与研究对象密切相关的内外部竞争环境、条件的状态分析框架。该模型将内部优势、劣势和外部机遇、威胁等按照矩阵形式排列,通过综合分析得出结论,为决策提供帮助[5]。本文利用SWOT模型分析现阶段西宁-海东都市圈建设的内外部现实因素,以期为其高质量发展提供对策建议。西宁-海东都市圈建设的SWOT分析矩阵如图1所示。

图1 西宁-海东都市圈建设的SWOT分析矩阵

3.1 生态资源禀赋:西宁-海东都市圈建设的独特优势(S)

西宁-海东都市圈地处青藏高原河湟谷地,地理区位独特,得天独厚的气候、水文、光照等条件,为区域生态资源的孕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一是生态资源丰富多样,能源禀赋优势凸显。域内拥有丰富的风光水资源,且区域分布较为广泛,为发展清洁能源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加之依托湟水河网互联贯通水系资源,为现代绿色生态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自然条件基础。二是生态绿色产业互促融合,极具高原区域发展特色。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基准,将区域丰富生态资源有效转化为多元生态绿色产业,如盐湖产业、光伏产业、清洁能源产业等,并以科技创新为抓手,不断提升盐湖钾、钠、镁、锂等产业融合开发水平,推动新能源、新材料紧密协同联动,逐步构建规模领先、创新能力较强、绿色低碳环保的生态产业发展新格局[6]。三是生态文旅资源底蕴深厚,彰显“多元”相融生态价值。作为河湟文化的发祥地,域内生态文化底蕴深厚,多元民族文旅资源丰富多彩且独具区域特色,文旅产业开放潜能巨大。同时,依托现代化交通网络、信息科技等支撑载体,有效激发区域生态文旅产业巨大活力,推进构建具有民族区域特色的“多元”生态文旅发展之路。

3.2 数字赋能有限:西宁-海东都市圈建设的梗阻因素(W)

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特征的数字赋能越发成为现代都市圈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但从整体来看,西宁-海东都市圈数字赋能区域协调发展仍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特别是数字系统中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比较薄弱,尤其在5G、数据中心、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等重点领域投入不够,体系化建设缓慢,数字基础设施仍旧是孤岛化的“信息烟囱”,政产学研全链条建设滞后,这些均成为区域发展信息数据互通的严重制约。在这种情况下,数字技术赋能限制城乡融合发展越发明显,目前域内城乡主体数字建设还处于“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状态[7],区域数字技术建设与应用尚处于不平衡状态,加之数字化建设缺乏统一组织,域内各城乡主体对数字技术赋能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视程度尚处低位,均成为数字技术赋能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的藩篱。基于以上发展掣肘,城乡数字信息联通共享不畅越发凸显,特别是以城乡融合发展要素信息流通平台体系建设亟须健全最为典型,当前域内城乡要素流转平台尚处于探索阶段,呈现出城乡局部独立建设、流转平台单一化、建设水平参差不齐、资源配置效率低位发展的状态,加之城乡数字信息联通共享体系尚不健全,严重制约了发展要素在域内的高效动态流转。

3.3 “一带一路”发展倡议:西宁-海东都市圈建设的战略机遇(O)

“一带一路”是我国顺应世界发展大势,以“五通”为世界发展注入新动能的重要倡议,作为实施这一倡议的区位节点,西宁-海东都市圈将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其建设将紧扣战略政策举措,加快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和国家重大区域战略,形成域内统一市场,并发展更高层次的外向型经济。从地理区位来看,西宁-海东都市圈地处内陆与中亚、南亚国家通衢位置,在“向西开发”中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为加强与中亚、南亚国家经贸交流带来便利条件,“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入实施,必将进一步拓展西宁-海东都市圈对外开放的深度和广度。从区域深度合作来看,国家坚持推进西部大开发,并在长江经济带、兰西城市群、对口援青等领域不断释放新的政策机遇,这将有效推动与“一带一路”沿线区域在基础设施、人才、科技、资金等方面的深度合作,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将资源禀赋与转化媒介有机结合,加快构建都市圈开放型经济新格局,加速圈层建设提质升级,着力实现内部协作包容与外部联动发展,打通行政区域壁垒[8],坚持对内开放与优势互补相衔接,携手打造西部内陆开放新高地。

3.4 人才资源紧缺:西宁-海东都市圈建设面临的主要挑战(T)

人才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组成要素,更是现代都市圈建设的最强驱动引擎。西宁-海东都市圈高质量建设过程中人才资源的可持续性建设尚面临严峻挑战。高层次人才紧缺严重制约了都市圈优质、稳定、高效、持续推进的建设,特别是相对中东部地区在经济水平、人才机制、地理位置等方面都缺乏比较优势,高层次人才引进难问题越发凸显,严重阻碍了都市圈高质量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步伐,迟滞了城乡区域的协调、快速、稳定和可持续发展。此外,人才供需结构与发展所需不相匹配的情况更加突出。人才供给结构上,一般性人才较多,外部引进高端人才占比较大,本地户籍人才比例相对不高,特别是能够突破重大关键技术、攻克重大技术难题的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偏少,领军型人才和团队则更加缺乏,加之中心城市对人才的“虹吸效应”[9],城乡之间人才资源配给鸿沟日趋增大,致使区域发展克难攻坚全链条建设中人才这一核心要素供给不尽合理,严重迟滞了西宁-海东都市圈可持续发展。进而引发人才共治合力效应不甚明显的同频现象,加之人才增加指数与区域供需尚不吻合,使得域内人才培养体系结构失衡,产学研协作培养不足、人才培养周期过长、人才激励机制滞后等也极大制约了人才资源凝聚整体共治合力,迟滞了西宁-海东都市圈高质量建设步伐。

4 SWOT分析视域下西宁-海东都市圈建设的发展策略

基于当下西宁-海东都市圈建设发展策略的SWOT模型分析,本研究提出质效型、扭转型、创新型、内驱型四种策略,为西宁-海东都市圈高质量发展策略的切实落地提供路径参考,西宁-海东都市圈建设策略的SWOT分析矩阵如表1所示。

表1 西宁-海东都市圈建设策略的SWOT分析矩阵

4.1 S-O:质效型发展策略

习近平在青海调研考察时提出“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西宁-海东都市圈高质量发展应当立足区位生态和资源优势,以生态资源保护为前提,着力推动绿色能源、农牧特色优势产业、生态旅游、生态文化等产业聚集发展,打造一批具有“优质高效”字号的绿色产品、品牌,构建绿色生态产业体系,有效提升西宁-海东都市圈核心竞争力。同时以“一带一路”倡议为发展契机,立足生态文明、地缘区位、产业发展、民族文化、投资贸易等优势,推动构建都市圈对内对外开放窗口,不断增强开放型发展的内生能力,深入融入“一带一路”国际性开放平台,深入加强交流合作、贸易洽谈,为助推生态产品加速进入国内外市场增添羽翼。此外,更要立足圈层发展实际,建立健全对外合作交流质效并重保障机制,全面落实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政策,实施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有序扩大和加深对外合作领域和力度,加强对外合作要素配置合法权益保障、投资政策和服务体系建设[10],为全面提升西宁-海东都市圈外向型发展核心竞争力提供强有力的体制机制保障。

4.2 W-O:扭转型发展策略

在国家大力推进“智慧城市”与“数字乡村”建设的时代背景下,作为现代都市圈核心支撑媒介的数字系统与服务平台建设越来越提上重要议程。尤其在西宁-海东都市圈数字城乡系统建设中,基础设施依然是圈域内外互联互通的基石,重点应着眼于5G基站、数据中心、云计算、数字政务等基础性数字化建设领域,通过软硬基础设施建设有效弥补城乡区域发展短板,推动圈层更多主体释放经济发展动能,不断提升互联互通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充分利用重要基础设施推进西宁-海东都市圈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内外地区、国家之间的经贸合作和数字技术交流,有效实现人才、技术、资金等要素资源的联动互通。同时,牢牢把握中国-中亚合作交流新契机、西部陆海新通道、信息高速路等,打造经贸合作新通道,全面提升基础设施互联互通项目拉动区域经济长期增长的能力。城乡数字系统建设与圈层内外合作交流的扎实推进,畅通了城乡区域各族民众参政、议政的数字化渠道,推动实现城乡治理要素资源的自由流通,有力推进“智慧城市”与“数字乡村”数字治理的互动互联互通,使得城乡数字化治理能力不断得到加强,有力推动打造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圈层数字治理新格局。

4.3 S-T:创新型发展策略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增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活力的根本着力点[11]。高效推动西宁-海东都市圈创新型发展,首先要充分利用生态资源禀赋优势,全面激发生态产业集聚效应。围绕高原特色新能源、新材料、农牧业、光伏产业、盐湖化工、有色金属、装备制造和生物产业等,牢牢把握低碳、循环、生态、绿色发展方向,以发展园区经济为载体,以发展循环经济为主要途径,以生态产业集聚发展为动力引擎,创新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全面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其次要着力打造生态、文化、旅游相融合的发展模式。依托独特的高原自然生态、历史文化、民族风情等资源,坚持高起点规划、高层次招商、高质量发展,提升生态文旅特色融合发展内生动力,同步完善市场、服务、管理和政策法规四大体系,全面提升文旅融合发展保障水平,推动其高质量发展。最后要积极调整软硬环境,优化引才育才留才服务机制。立足区域发展实际,做到人才引进、培养和更新机制的与时俱进,着力打造育才留才的硬软环境,建设良好的公共设施和完善的配套服务体系,从创新育才文化环境、留才政策机制、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等方面营造服务人才的软环境[12],不断优化知识产权保护机制,保护、留用、吸聚创造性人才,夯实西宁-海东都市圈构建创新型发展格局的人才基础。

4.4 W-T:内驱型发展策略

习近平指出“人才是第一资源,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首先,高位推进西宁-海东都市圈建设当以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为核心抓手。立足区域人才供需实际,职能部门适时调整引才育才机制,打破原有人才引进壁垒,加速推进有关生态民生、生态科技、新兴产业等领域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和供给,不断创新人才使用机制,着力培养“本土化”高层次人才干部队伍,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由“输血式”向“造血式”转变,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高层次人才不仅留得住,还能用得好,打造西宁-海东都市圈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全新格局。其次,要以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为载体,着力强化数字技术发展,推动数字技术在赋能城乡区域发展中不断优化升级,重点在数字技术人才培养、成果转化与应用上下功夫,实时根据区域发展需要,动态调整数字技术运用方式,最大程度与都市圈建设实际相结合,迸发强大发展合力。最后,推动数字空间技术的有效联通,基于圈层内外发展需要,深度整合域内数字空间技术要素资源,以高层次数字人才为核心动力,着力搭建区域数字空间技术交互平台,统一城乡数字空间技术使用标准与评价机制,真正打通城乡数字空间技术联通的奇经八脉,推动西宁-海东都市圈数字共享空间的一体化建设。

5 结语

都市圈建设是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对新型城镇化战略的有力推进,更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需要。本文基于SWOT理论的分析框架,探寻西宁-海东都市圈高质量发展策略。研究发现,西宁-海东都市圈建设以“一带一路”倡议为发展机遇,以提升数字技术、人才战略、生态圈、内外合作为实践路径,总体呈现出“数字引领、分层推进”的发展态势。但尚存在数字赋能有限、基础设施建设薄弱、体制机制创新滞后、高层次人才紧缺等亟须解决的现实问题。研究认为,基于新的战略发展时期,西宁-海东都市圈高质量发展应从质效型发展策略、扭转型发展策略、创新型发展策略、内驱型发展策略着手,高质量推进圈层建设进程。西宁-海东都市圈高质量发展重在挖掘自身生态资源禀赋优势,破除引才育才留才体制机制壁垒,积极引进各型各类高层次人才,凝聚多元民族群众奋斗合力,以数字技术平台为战略支撑,适时优化资源要素配给,着力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提升城乡融合发展水平,以期实现域内各族人民群众共享西宁-海东都市圈高质量发展成果,加速推动实现各族民众共同富裕的最终目标。

猜你喜欢
海东西宁都市
Dynamical signatures of the one-dimensional deconfined quantum critical point
女性多练深蹲好处多
潜行水下 畅游都市
筑梦海东,遇见未来
筑梦海东,遇见未来
轻轻松松聊汉语——“中国夏都”西宁
青海西宁兰州格尔木往来更畅通
穿越水上都市
威尼斯:水上都市
都市通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