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东北抗联文化影响力提升的路径

2023-02-07 01:14聪,陈
黑龙江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3年3期
关键词:抗联东北地区红色旅游

张 聪,陈 阳

(哈尔滨学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80)

一、东北抗联精神与东北抗联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在长期奋斗中构建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锤炼出鲜明的政治品格。”[1]东北抗联精神正式被纳入党中央批准发布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第一批伟大精神中。2016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调研时明确指出:“东北抗联精神、北大荒精神、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激励了几代人。今天,我们仍然要用这些精神来教育广大党员、干部,引导他们发扬优良传统,在全社会带头弘扬新风正气。”[2]东北抗日联军以坚定的理想信念,用血肉之躯创造了永恒不朽的革命传说,铸就了可歌可泣的东北抗联精神,它是在漫长而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沉淀和凝聚的伟大的民族精神。

抗日战争期间,东北地区是东北抗联的指挥重地,东北抗日联军在久经磨难、饱含革命精神的战争过程中创造了内容鲜活且内涵深厚的东北抗联文化。东北抗联文化贯穿于东北抗联史的始末,以中国东北地区的抗战救国史实为主题,既是特定的历史阶段产生的文艺创作和文化活动,同时又是独具地域风格的红色文化。东北抗联文化以马克思主义为思想根基,深刻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东北人民视死如归保卫家园的民族精神,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生动史实呈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浓墨重彩的篇章。

精神是文化的内核凝聚,文化是精神的行为体现。东北抗联文化是在烽火硝烟的东北抗日联军奋战历史中蕴育而成的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抗战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具体实践过程。东北抗联文化作为东北抗日联军在长期烽火弥漫的战斗中逐渐凝结的精神财富,其内容以鲜明的爱国主义为核心,独具中国人民的革命性和东北人民的民族性特色,是服务于东北军民抗战的精神力量。

二、东北抗联文化影响力提升的现实价值

东北抗联史是一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的可歌可泣的民族危亡抗争史,虽然东北抗战的英勇事迹永远留在了历史的长河中,但是东北抗联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和发展中始终具有时代价值。

(一)提高城市的文明程度

“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已经明确列入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之中。全社会文明程度的高度由城市的文明程度决定,而城市的文化底蕴和精神底色是影响其文明程度的重要因素。在烽火硝烟的抗日战争年代,无数革命先烈在东北地区用鲜血和生命书写了光辉又沉重的东北抗联史,铸就了白山黑水间无可替代的英雄气概、红色底蕴以及精神源泉,也是新中国成立后东北地区城市建设和发展中的底色特征之一。伴随东北抗联文化影响力的提升,东北地区城市的文明程度随之不断提高。

其一,东北抗联文化增强东北城市的红色底蕴。东北地区作为东北抗联的主要战场,拥有众多红色遗址,抗联文化深植于抗联文化遗址之中。仅在哈尔滨市范围内,据哈尔滨市党史研究室编写的《哈尔滨红色遗址》一书记载,哈尔滨市红色遗址共计185 处。[3]抗联遗址资源作为红色遗址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哈尔滨市的9 区7 县中全部有所分布。另外,东北地区还有一些以抗联英雄命名的城市、街道和公园,仅在哈尔滨市范围内,就有以赵尚志同志命名的尚志市,“有四条街道是以抗联英雄命名的,即一曼街、靖宇街、尚志大街、兆麟街。还有四座公园以英雄名字命名,即兆麟公园、尚志公园、靖宇公园和一曼公园。”[4]除此之外,还有吉林省的靖宇县、辽宁省的兆麟西路,等等。这些都是东北人民铭记东北抗日历史的深情表达,是东北人民缅怀抗联英雄和传承抗联文化的现实体现,同时真实呈现了东北抗联文化在东北城市发展和建设中塑造的红色底蕴。

其二,东北抗联文化提升东北人民的文化自信。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取决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个重要层面,而市民的整体素质、文化自信是衡量一座城市精神文明程度的重要因素。东北抗联史作为中国共产党党史中重要的一部分,既有真实历史又有生动故事,是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的鲜活教材。东北人民一直以来深受革命文化的熏陶,始终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并且在弘扬和传承东北抗联文化的实践中不断增强精神认同和文化自信。随着市民文化自信的全面提升,城市文明程度随之提高,进一步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筑牢基石。

(二)提供城市发展的精神动力

东北抗联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红色谱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激励几代人奋发前进。承载东北抗联精神的东北抗联文化作为先进文化,为东北城市的建设和发展提供源源不竭的精神动力。

其一,东北抗联文化凝聚东北地区的城市精神。1945 年,东北抗日联军将士从苏联整训学习回国后,大多数人成为东北根据地创建的骨干人物,为东北城市的重建注入了全新力量,同时将东北抗联精神的“爱国”“无私奉献”“艰苦奋斗”等内涵融入其中,凝聚了东北地区城市建设的城市精神。解放战争时期,东北抗联精神为解决中国城市政权问题提供了内生动力,助力东北地区的解放和建设。新中国成立后,东北作为工业基地为全中国的建设和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东北人民在实践中传承东北抗联精神,继续秉承爱国主义精神,坚持艰苦奋斗,默默奉献支援全国建设,逐渐形成了东北地区的城市精神。

其二,东北抗联文化重塑东北地区的城市形象。抗日战争结束后,东北地区的城市建设一直深受东北抗联文化的影响,尤其在新中国成立后重塑了东北地区的城市形象。解放战争时期,东北抗联的将士参与到东北地区的城市建设之中,他们在旅苏的实践经历中,思想上和行动上都深受苏联的城市化建设和工业化建设的影响,并在后来进行城市政权建设的过程中将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思想融入其中,助力东北地区开启了实现新中国的工业梦之路,为新中国工业化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成为新中国工业的摇篮。可以说,东北抗联文化在东北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重塑了东北地区的英雄城市的形象,打造了一批历史文化名城。

(三)推动城市的经济发展

东北抗联精神展现了党领导中国人民英勇奋战的光辉历史,蕴含着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提升东北抗联文化的影响力,有助于推动城市的经济发展,进一步增强东北地区的综合实力。

其一,东北抗联文化助力红色旅游发展。东北地区具有悠久的革命历史,烽火硝烟过后留下了较多红色资源,是著名的红色旅游地。近年来,国家和政府不断加强对革命历史遗产的精细挖掘、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通过发挥旅游产业优势,将革命传统教育与旅游开发有机结合,突出红色主题和特色,使红色旅游景区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载体,形成了旅游业新的增长点。东北抗联文化独具地域风格,已经逐渐成为红色旅游的热门路线。仅以黑龙江省为例,在全国红色旅游“一期规划”纲要的指导下,2005 年年底哈尔滨市政府编制出台的纲要文件中即确立了主题为“抗联英雄、林海雪原”的红色旅游构想。据统计,“这一时期我省红色旅游游客高达1686.1 万人次,红色旅游综合收入达30 亿元,红色旅游直接就业人数约为8000 人,间接就业人数约为3.8 万人。”[5]随后的“二期规划”中,红色旅游的内涵得以丰富,全省红色旅游精品线路由1 条扩展到6 条,黑龙江省红色旅游呈现出蓬勃态势,进而推动了东北地区城市的经济发展。

其二,东北抗联文化赋能文化产业发展。东北抗联文化蕴含着深厚的红色基因,带有东北地域特征,以其为底蕴融入城市文化进行创作,不仅是弘扬和传承东北抗联文化的全新思路,同时将打造东北城市全新的文化名片,吸引更多音乐、文学学者以及广大游客,带动文化产业的发展,进而推动经济的发展。黑龙江省哈尔滨市被称为“音乐之都”,城市音乐中融入东北抗联的红色基因,更加彰显了其独特性。

三、东北抗联文化影响力提升的困境

东北抗联文化属于红色文化的一部分,但是其影响力还存在提升的空间。2017 年,“八年抗战”正式改为“十四年抗战”写入历史教科书,东北抗联精神和抗联文化的研究迎来新的阶段。梳理学界目前的研究现状,东北抗联文化的研究主要从三个方面深入挖掘:其一,东北抗联史料文献。新中国成立之初,在党和国家的重视下,成立了党史研究机构,许多学者到东北考察走访百姓,收集到较多具有历史价值的东北抗联史料,为东北抗联文化的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其二,抗联战士回忆录。东北抗联老一辈战士作为东北地区抗日战争的参与者,他们的回忆录和传记是最真实最可靠的史实还原。“史学研究者经过多年的走访抗联战士和资料整理,形成了数百万字的相关资料。”[6]其三,抗联文艺作品。在艰苦的斗争中,东北抗联歌曲和报刊等文艺作品成为抗联战士的精神食粮,是抗联文化的具体体现。综上可见,当前东北抗联文化的研究以及影响力还处于书本的理论研究阶段,并没有突出其特征并在新时代展现东北抗联文化真正的影响力。

(一)东北抗联文化的文艺作品缺少精品

传统形式保留下来的东北抗联文艺作品主要是抗联歌曲、报刊、抗联战士的回忆录等,随着时代的发展种类和数量逐渐丰富。目前,东北抗联文化作品虽然数量和种类相对丰富,但是仍然以比较传统的书画、歌曲、文学、影视作品等方式传承于世。文艺作品内容大多数以人物画像、作战环境等简单内容为主,缺少情节场景,致使文艺作品略显简单,缺少创新性。对于不熟悉东北抗联史的人而言,单纯视觉化的传承方式略显枯燥乏味,很难引起兴趣了解其内容,更谈不上感受抗联文化的感染力和影响力。提升东北抗联文化的影响力,还需要结合新时代的特征,创作更多以东北抗联文化精髓内容为核心的文艺精品。

(二)东北抗联文化的传承方式缺乏数字化

互联网+时代,数字化传播手段已然成为大势所趋。2021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四次集体学习的讲话中指出:“要把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推动制造业、服务业、农业等产业数字化。”[7]由此可见,数字化手段即将成为新时代的主流传播方式。目前,东北抗联文化的传播仍然以传统方式为主,依托纪念馆、党史馆、抗联遗址等实体。即使有部分场馆建设了云平台,依旧存在宣传不到位、建设不科学、内容不适用等问题。在日新月异的多媒体时代,东北抗联文化的传承方式显得既无特点又缺少吸引力,没有发挥出红色文化理应彰显的强大影响力,不利于其文化功能的实现。

(三)东北抗联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不足

近年来,在国家的高度重视下,一些城市地方政府顺应时代要求大力发展了红色旅游产业,深度挖掘红色文化资源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然而,东北抗联文化资源虽然因此受到重视,很多抗联遗址逐渐被开发、保护,但是相对于其他红色文化,东北抗联文化的利用还有待提高,东北抗联文化的影响力还未充分彰显。目前,全国各大城市的红色精品景区中还比较鲜见抗联文化资源,东北抗联文化的影响力也因此受到限制。同时,由于东北抗联遗址较为零散,红色旅游路线的开发还在进行中,科学合理的研学路线较少,成为阻碍消费者选择这些路线的主要原因之一,大大限制了东北抗联文化影响力的提升。

四、东北抗联文化影响力提升的策略路径

(一)丰富文创作品,传承东北抗联文化

新时代弘扬东北抗联文化,要适应社会发展趋势,不断创新载体,讲好东北抗联故事,激发大众对抗联文化的兴趣,在充分提升抗联文化影响力的条件下助力城市精神文明的发展,提高城市文明程度,打造城市新名片。文创产品自身具有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通过听觉、视觉等全新方式弘扬和传承民族精神,是提升东北抗联文化影响力的全新载体。

其一,加强创作东北抗联文化的教育文创作品。教育文创作品是抗联文化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创作脍炙人口具有时代感的抗联歌曲新编,创作生动形象有事有史的连环画,创作延展文化饱含精神的沙画作品,等等。在传承东北抗联文化的过程中,不断增强市民的主人翁意识,使期自觉融入到城市发展建设中,提高城市的文明程度。

其二,加强制作东北抗联文化的旅游文创作品。目前红色旅游文创作品较为匮乏,东北抗联文化文创作品还有很大的制作空间。结合东北抗联文化中的人物、遗址、文物、故事等,制作小巧精致的文创旅游纪念品,吸引游客注意力,不仅可以助力红色旅游经济收入的增长,同时也能够提升抗联文化的影响力。

(二)契合城市建设,弘扬东北抗联文化

2020 年5 月18 日,“弘扬东北抗联精神”理论研讨会在哈尔滨举行,会议强调“要更好的把东北抗联精神传承好发扬好,使之成为鼓舞东北振兴的强大精神力量。”[8]新世纪以来,党中央一直高度重视东北地区的发展,继2003 年作出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之后,2016 年颁布了《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若干意见》,同年习近平总书记到黑龙江省进行考察,并到哈尔滨市高新技术企业和科研单位进行考察。哈尔滨市委在十四五规划中强调全面振兴的城市发展目标,弘扬抗联精神与城市建设相契合,是助力城市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其一,依托数字化方式增强东北抗联文化的时代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要“以科技创新和数字化变革催生新的发展动能”[9]。如今,数字化经济成为增强发展的新动能,它以高速成长、高能扩散和高效影响的优势推动了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的深刻变革。提升东北抗联文化,理应跟随城市数字化发展的战略导向,依托数字化手段,不断加强东北抗联文艺作品的时代感,在加强党史教育中提升抗联文化的影响力,将其承载的历史故事和意义有效传递,重燃红色文化的内生动力,提高城市的文明程度。

其二,契合创意设计产业的目标提升东北抗联的影响力。创意和设计是推动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黑龙江省高度重视创意设计产业发展,哈尔滨市提出“四大经济”发展新引擎,全力打造“创意设计之都”。提升东北抗联文化的影响力,理应契合创意设计产业的发展目标,以其深厚的红色文化内涵,助力繁荣城市的特色文化,为城市现代产业体系构建提供精神动力,实现产业强市的重点目标。

(三)整合红色旅游资源,保护东北抗联文化

目前,东北地区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日益得到关注,并在各级政府的主导下成为文化旅游、研学的重要支柱。近年来,东北地区的红色旅游发展成就显著,为城市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活力,东北抗联文化的影响力在加强红色研学中的影响力也日益凸显。

其一,建设东北抗联文化旅游精品景区。截止2014 年,黑龙江省的红色精品景区体系基本形成,已有6 个4A 级旅游景区、2 个3A 级景区。遗憾的是,抗联精神作为四大龙江精神之一,没有一处景区列入其中。东北抗联文化资源丰富,选择其中重要的遗址建设成为精品景区,有利于有效发挥红色文化的经济作用,助力红色旅游推动东北地区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

其二,打造东北抗联文化研学精品路线。目前东北地区的东北抗联遗址较多,但是分布也较为零散,基本独立运营、各自宣传。应整合省与省之间、省内各市之间的抗联资源,科学合理规划多条红色路线,完善交通网络运输,打造抗联旅游精品路线,在弘扬和传承东北抗联文化的同时,提升东北地区的综合实力,推动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

新时代弘扬和传承东北抗联文化是时代的要求,提升东北抗联文化的影响力有助于繁荣东北地区特色文化,有助于传承红色基因,有助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猜你喜欢
抗联东北地区红色旅游
东北地区打造对外开放新前沿的重要意义与主要举措
建党百年红色旅游百条精品线路
弘扬抗联精神 加强党性修养
为什么人参喜欢长在我国东北地区
为什么人参喜欢长在我国东北地区
东征村:红色旅游助力脱贫换新颜
红色旅游
一个抗联老交通员的老区梦
开展红色旅游业务 提升老人生活品质
Brand Value: Excavating and Management of Tourism in the Rural and Village Reg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