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宁夏境内长城、长征、黄河三大文化的交融发展

2023-02-07 01:24冯海英马建军
民族艺林 2023年4期
关键词:文化公园长城长征

冯海英,马建军

(宁夏博物馆,宁夏 银川 750002;宁夏文物保护中心,宁夏 银川 75000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我国三大文化。遍布宁夏19 个县(市、区)的长城资源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之一。宁夏境内现存有战国、秦、汉、隋、宋、明六朝长城,现存墙体长1038 公里、附属单体建筑1225 座,约占全国15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404 个县全部长城资源的5%[1]。宁夏是中央红军(红一方面军)长征经过的11 个省区之一,1935 年10 月5 日至9 日,中央红军途经宁夏固原地区4 个县(区)。1936 年10 月,红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宁夏将台堡一带完成了会师。红军在西吉、彭阳境内的行经路线恰好与战国秦长城的走向一致或并行,长城因此承载了革命内涵和红色基因,造就了长城、长征两大文化的交融,从而使长城成为弘扬革命传统、传承革命文化的重要载体,蕴含着深厚的革命文化内涵和重要的时代价值,荷载着伟大的长征精神[2]。

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黄河文化在中华文化形成及发展融合过程中始终起着引领、主导、核心的作用。黄河自青海、甘肃东流,自黑山峡进入宁夏,由石嘴山三道坎流出宁夏境,主干流经10 个县(市、区),流程长397 公里。黄河九曲,唯富宁夏,宁夏全域属于黄河流域,自古以来受黄河滋养润泽。宁夏利用黄河冲淤形成的宁夏平原,大力发展灌溉农业。经过秦汉以来各个历史阶段的持续创造性利用和各族人民共同开发建设,形成了以“天下黄河富宁夏”为主要内涵的黄河文化,呈现出地域文化多样性和兼容性的特点[3]。明代,宁夏境内长城有3 处与黄河交汇,跨越黄河,互为天堑,护卫着宁夏平原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长城文化与黄河文化交融发展,共同见证了游牧与农耕文明冲突、交融发展的历史,孕育出多样性的文化特征,衍生出具有地域特色的农业文化,体现出中国传统哲学中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具有鲜明的东方文化烙印。

一、“不到长城非好汉”——长城和长征文化交融的结晶

1935 年10 月和1936 年10 月红一、红二、红四方面军长征经过宁夏,前后三次与宁夏境内的战国秦长城发生交集,形成了长城和长征的文化交融,留下了“不到长城非好汉”的革命精神。第一次是毛泽东率领的中央红军在西吉县单家集、将台堡一带穿越战国秦长城而过,并沿着将台堡段长城前行,到达固原市原州区张易乡毛家寨子宿营。第二次在彭阳县白阳城到长城塬乔家渠沿长城一线行军。第三次是红二、红四方面军于1936 年10 月在长城脚下的将台堡和甘肃会宁一带与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宁夏境内的战国秦长城穿越固原市西吉县、原州区、彭阳县3 个县(区),始筑于秦昭襄王三十五年(公元前272 年)。“秦昭王时,义渠戎王与宣太后乱,有二子。宣太后诈而杀义渠戎王于甘泉,遂兵伐残义渠,于是秦有陇西、北地、上郡,筑长城以拒胡。”[4]这条长城大致沿着陇西、北地、上郡的边缘由西南向东北走向,横跨今天的甘肃、宁夏、陕西、内蒙古4 省区、10 余个县市,整体呈西南至东北走向,总长度约1700 千米。宁夏境内现存墙体173公里,跨越西吉县、原州区、彭阳县的12 个乡(镇),39 个村,具体走向为:由甘肃静宁县原安乡境进入宁夏西吉县境,经兴隆镇至将台乡,向东进入原州区张易镇,过中河折向东经固原城西北的长城梁、明庄,跨清水河后再东南行至河川,进入彭阳县古城镇境,东行过白岔村后,进入城阳长城村的乔家渠,过长城塬、孟塬乡进入甘肃镇原县境[5]。

1935 年10 月5 日至9 日,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长征经过宁夏,4 天时间内先后两次穿越或并行战国秦长城。第一次是10 月5 日至6 日,毛泽东、张闻天、王稼祥、博古等领导人带领红军在战国秦长城西吉将台至原州区张易段穿越并行。5日,毛泽东等从界石铺出发向宁夏西吉县公易镇、兴隆镇、单家集地区前进,当日到达单家集。毛泽东宿营在单家集村民家中,参观了陕义堂,讲明红军主张各族平等,尊重民族风俗,当地群众聆听后深受感动,纷纷腾出房子,热情接待红军。“一九三五年毛主席率领红军转战宁夏,留下了‘单家集夜话’的红色佳话。”[6]6 日,一纵队从驻地出发,毛泽东一行从单家集东南口出村,抄小路穿越秦长城,并大约沿着长城经行的线路从兴隆镇至将台、黄湾等地,于当天下午到达原州区张易堡,晚上宿营在张易堡的毛家寨子。第二次是10 月8 日,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与战国秦长城彭阳长城塬段并行。中央红军大致沿着古代修筑长城行走的小道即当地群众赶集走的便道,从白杨城一路前行,时而在长城顶端,时而在长城脚下,经杜家沟梁、陡坡、白岔,来到白杨城以东十里长城塬。毛泽东夜宿乔家渠乔生魁家,因乔生魁家的崖背地势平坦,窑挖得较小,火炕尺寸短,毛泽东就睡在用案板临时支起的床上。夜晚,毛泽东在炕桌上如豆的油灯下,挥笔记下了前一天(10 月7 日)登上六盘山,饱览六盘山雄姿,豪迈吟成的《长征谣》:“天高云淡,望断南归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同志们,屈指行程已二万!同志们,屈指行程已二万!六盘山呀山高峰,赤旗漫卷西风。今日得着长缨,同志们,何时缚住苍龙?同志们,何时缚住苍龙。”[7]意蕴雄浑,追忆了“红军不怕远征难”的艰险历程,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人和工农红军争取胜利的决心。1946 年8月,经过毛泽东修改的《清平乐·六盘山》诗词在《解放日报》发表,1957 年,《诗刊》创刊号再行刊发,致使宁夏的六盘山享誉世界。其中“不到长城非好汉”的著名诗句,给长城赋予了雄浑的革命精神,为新时代“不到长城非好汉”的革命精神提供了内涵支撑,蕴含着团结统一、众志成城,坚韧不屈、自强不息,守望和平、开放包容的精神文化内涵[8]。如今的乔家渠毛泽东长征宿营地开放供人们参观学习,成为党员干部接受革命教育的重要场所。每到仲夏时节,这里满院鲜花盛开,姹紫嫣红,与墙上的“长征精神永放光芒”八个鲜红大字相互辉映,令人振奋!

1936 年10 月22 日,红二方面军总指挥部与二军团和红一方面军一军团二师在长城脚下的将台堡胜利会师,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2016年7 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宁夏,来到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会师之地——将台堡,提出了“缅怀先烈、不忘初心、走好新的长征路”[9]的伟大号召。这是新时代对长征精神的赓续、传承和弘扬。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革命风范的生动体现,是保证革命和建设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已深深地融入长城文化之中。

二、相互守望——长城和黄河文化的和谐交融

宁夏境内大规模修筑长城是在明代。“终明之世,边防甚重,东起鸭绿,西抵嘉峪,绵亘万里,分地守御。”[10]在北方辽东、宣府、大同、榆林、宁夏、甘肃、蓟州、固原(陕西镇)、偏关设立九镇,统称“九边”。宁夏镇“犄角榆林、屏蔽固原”[11]。总兵驻甘肃宁夏(今银川市),管辖从大盐池(今盐池县)至大兰靖(今甘肃皋兰、靖远)长约1000 公里的长城。固原镇(又称陕西镇)总兵驻地在今固原市原州区,管辖今陕西靖边与榆林相接长约470 公里的长城。长城沿线有许多城堡、关隘、烽火台、敌台、壕沟等附属设施,构成了庞大的防御体系。宁夏境内现有北长城、西长城、河东长城、陶乐长堤、固原内边、徐冰水新边6 条明代长城遗址,这个防御体系显著的特点就是把黄河纳入了其中,互为交汇,利用黄河天堑进行有效防卫。西长城中卫沙坡头段、旧北长城、河东长城3 处与黄河相交汇,陶乐长堤沿着黄河而建,形成了黄河与长城相互守望,共同护卫宁夏平原的局面。

(一)西长城中卫沙坡头区段与黄河的交汇

这道长城从今甘肃靖远芦沟边界进入宁夏的中卫市沙坡头区,逾黄河东北上贺兰山,长200 余公里。有效利用黄河,隔河相连,分为黄河南段和黄河北段。黄河北段据《嘉靖宁夏新志》记载:“镇关墩起,至天关墩止,长二百十里。”[12]修筑于成化九年(1473 年)。黄河南段,即下河沿至南长滩段,修于成化二十三年(1487 年),“及宁夏中卫野鹊沟等处边墙与芦沟、深井等处营堡、墩台亦系要害之地,宜别令守臣议修筑之宜。事下,兵部以其言宜从。诏可”[13]。这段长城主要位于今中卫市沙坡头区的常乐镇和迎水桥镇,东起常乐镇下河沿村煤矿厂区,沿黄河向西经上河沿村折南而行,至大柳树、米粮营子到达迎水桥镇下滩村黄石漩。经北长滩茶树沟沿黄河西行至南长滩枣刺沟、夹巴沟,抵达甘肃省靖远县与中卫的交界点——观音崖(又名小观音台)。现存墙体36 段,总长度为74251 米,墙体由土墙和山险墙两类组成,其中土墙长5794 米,山险墙长68457 米[14]。这段长城利用黄河之阻,采用黄河、峭壁山险、山沟峡谷等自然天堑,因地制宜,相互交汇,在黄河南岸的下河沿村与黄河北岸的西园黑林村,形成了隔河南北遥遥相对、依河相连、交汇拱卫的局势。

(二)旧北长城逾越黄河

旧北长城俗称红果子长城,是明代早期修筑的宁夏北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九边考》载“宁夏北、贺兰山黄河之间,外有旧边墙一道,嘉靖十年,总制王琼于内复筑边墙一道,官军遂弃外边不守,以致边内田地荒芜”[15]。明朝弘治之前,镇远关为宁夏北部地区的主要防线,地处贺兰山尽头,与黄河相接,即所谓“山水相交,最为要地”[16],是宁夏镇北部的重要屏障。旧北长城至大河,沿着黄河东岸又修筑一道边墙,于成化十五年(1479 年)役1 万人修筑而成,被当地人称“陶乐长堤”,其由于紧靠黄河岸边,黄河河道不断东移,河岸坍塌,大多已被河水泛损,在横城与通向定边的东长城相接。《明会要·边墙》引《大政记》云:“成化十五年十一月,筑宁夏沿河边墙。”[17]旧北长城与黄河相交,从西向东跨越黄河后又与黄河东岸的沿河边墙相接,从北向南直到横城与河东长城的起点相连接,加之黄河西边贺兰山沿线的西长城,围绕黄河共同组成了“几”字形的长城—黄河独特防御体系。

(三)“二龙交汇”的河东长城

宁夏河东长城的西端起点横城,处于黄河岸边,当地人把这里称之为“二龙交汇”,即黄河“水龙”和长城“旱龙”在这里相汇合。《弘治宁夏新志》记这道长城“自黄沙嘴起,至花马池止,长三百八十七里,成化十年(1474 年),都御史徐廷璋、都督范瑾奏筑”[18]。民间又将“河东墙”称之为“二道边”,在灵武市境内的是河东墙西段的一部分,在墙体外侧,沿墙挖有4 万多个辅助防御的“品”字形“拌马坑”。现存黄河边的横城堡就是“二龙交汇”的见证与守护者,堡址位于临河镇横城村黄河东岸,三边总制杨一清修建于正德二年(1507 年),原为土墙,后外甃以砖。城平面呈方形,边长280米。墙基宽7 米,高8 米,顶宽3.5 米,南开的城门绕一长方形瓮城,保存完整。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康熙为了征讨勾结沙俄进行叛乱的蒙古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离开京城,经大同,渡黄河,过榆林、定边,入花马池到宁夏境,沿着河东长城西行,在横城堡住宿,开展了一系列公务活动,[19]并在这里渡过黄河,赋诗《横城堡渡黄河》“历尽边山再渡河,沙平岸阔水无波。汤汤南去劳疏筑,唯此分渠利赖多”[20]。康熙帝在横城堡的活动平添了“二龙交汇”的历史人文底蕴,如果按照民间古代皇帝为“真龙天子”的说法,这里可谓“三龙交汇”了。

三、共融发展—国家文化公园(宁夏段)融合建设

依托宁夏境内长城、长征、黄河三大文化资源禀赋,按照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要求,认真研究,科学谋划,分析资源概况和保护现状,立足四大主体功能区(管控保护区、主题展示区、文旅融合区、传统利用区),对资源保护传承、公共服务、旅游观光、休闲娱乐等功能进行系统规划,推进三大国家文化公园共建共融,形成园中有园、互为依托、和谐共生、为民服务的文化产品。

(一)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宁夏段)

依据《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宁夏段)建设保护规划》,在宁夏将构建“一轴、两镇、三单元、四带、六段、十二区、多点”空间布局的长城国家文化公园。一轴,即从固原镇到宁夏镇南北纵向发展轴;两镇,即固原镇和宁夏镇,彰显从战国互防长城到宁夏镇、固原镇的历史演变过程中所包含的丰富历史文化内涵与民族精神;三单元,即在空间上形成贺兰山、河东、固原3 个展示单元;四带,即西长城、东长城、固原内边和战国秦长城为主的展示带;六段,即明长城水洞沟、大武口、姚滩、盐州古城、下马关段和战国秦长城段;十二区,即贺兰口、兴武营、将台堡、镇北堡、三关口、横城堡等12 个可以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发展的次核心区;多点,即明长城和战国秦长城沿线的古城堡、烽火台等多个点。[21]

(二)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宁夏段)

宁夏境内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主要以红一、红二、红四方面军与红二十五军在宁夏的活动线路为主,空间覆盖固原市、吴忠市的西吉、同心、盐池等7 个县域。按照《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宁夏段)建设保护规划》,公园将建成“三园·四线·多点”为重点的空间布局。“三园”,即六盘山红军长征景区、将台堡红军长征会师纪念园、同心红军西征纪念园3 个重点展示园。“四线”,即红一方面军(中央红军)长征路线,以红一方面军(中央红军)长征经过宁夏五天四夜的线路作为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宁夏段)主线。包括:西吉县公易镇——单家集——原州区张易镇——六盘山——青石嘴村——彭阳县小岔沟——乔渠村。红二十五军长征路线,西吉县单家集——隆德县城——六盘山——泾源县瓦亭村。红二方面军长征路线,西吉县平峰镇——将台堡。红军西征路线,盐池——同心——海原——西吉4 县多个乡镇。“多点”,即红军长征在宁夏线路相关联的重要节点,单家集革命旧址、张易镇红军长征宿营地、青石嘴战斗遗址、小岔沟革命旧址、乔家渠毛泽东长征宿营地、硝河古城革命旧址、陕甘宁省豫海县回民自治政府办公旧址、高庄滩红军长征遗迹、韩家堡子红军西征战斗旧址、红军七十八师攻克盐池县城等遗址、纪念设施。[22]

(三)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宁夏段)

文化公园空间以黄河流经宁夏的主干流为核心,包括集中承载和见证黄河文化传承脉络的银川、石嘴山、吴忠、中卫4 市行政区域。根据黄河流域文物和文化资源分布及禀赋差异、自然生态和人居环境、国土空间规划、配套设施等,公园建设管控保护、主题展示、文旅融合、传统利用4 类主体功能区。宁夏作为民族融合地区,黄河文化由远古延续至现代,拥有悠久性、多元性、全域性和融合性的特点,是中原农耕文化与草原游牧文化交融的文化结晶,形成了独有的“塞上文化”类型,与河湟文化、关中文化、河洛文化、齐鲁文化共同组成黄河文明的主体,具有中华文明的早期发祥地、黄河流域农耕文化的代表、民族团结的践行者、水域治理流域样板四大价值主题。以山、水、林、田、湖、草、沙特色自然资源为基础,串联沙坡头、黄河外滩、黄河横城、黄河大峡谷等黄河两岸12 家经典景区形成黄河文化旅游组团,延续山川历史文脉,打造黄河岸线生态文化旅游廊道。依托历代引黄灌溉修筑的秦渠、汉延渠、唐徕渠、惠农渠等1800 公里古灌渠,建设引黄古灌区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展示中心,打响宁夏“古渠博物馆”品牌。加强黄河沿岸一百零八塔、承天寺塔、拜寺口双塔等建筑保护和周边风貌提升,搭建传承中华文明的载体长廊。

宁夏建设长城、长征、黄河三大国家文化公园,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共融发展的大格局。长城国家文化公园“三单元”“四带”组成中的固原战国秦长城段(覆盖西吉县、原州区、彭阳县)相关展示,涵盖了长征国家文化公园“三园四线多点”中的将台堡红军长征会师纪念园,红一方面军(中央红军)经过宁夏的线路,“多点”中的单家集、乔家渠毛泽东长征宿营地等处的长城资源。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的核心内容全景重现中央红军经过宁夏五天四夜的历程,对红军长征路线包括沿途的长城资源进行建设保护、研学教育、旅游观光、休闲娱乐、科学研究。长城长征两大文化公园建设资源共享,各有侧重,互为支撑,融合建设。

长城国家文化公园“三元、四带、六段、十二区、多点”中,明长城河东段、三关口至中卫段西长城、明长城河东段文旅融合带、北长城、银川五虎墩-横城堡-灵武水洞沟段落、长城沿线与黄河交叉的重要文化遗产、城市、特色村镇以及其他文化资源等,与黄河国家文化公园中的中卫下河沿文化文旅融合示范园、横城长城黄河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园、临河(小龙头长城)至宁东长城风景道、黄河横城经典景区建设相交融,形成了融合交通、文化、体验、旅游等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公园。

历史上,黄河文化、长城文化在宁夏交融发展,造就了美丽富饶的“塞上江南、神奇宁夏”。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在党领导伟大的长征过程中,在宁夏留下了“不到长城非好汉”的革命精神,给长城文化平添了革命文化内涵。进入新时代,宁夏依托长城、长征、黄河三大文化资源禀赋,推进文化公园建设,共建共融,形成黄河、长城、长征三大文化交融发展新局面,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美丽新宁夏、打造文化兴盛沃土,提供了文化新产品。

猜你喜欢
文化公园长城长征
我们为参加“七大”走了一次“小长征”
积极推动江苏国家文化公园立法
在地下挖一座“窃听长城”(下)
在地下挖一座“窃听长城”(上)
临沂市银雀山兵学文化公园开园
河北省人大常委会 就“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开展专题调研
守护长城
密洛陀文化公园游记
长征五号首飞成功
“翱翔之星”搭长征七号顺利入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