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顾炎武诗歌的时代价值

2023-02-07 02:20张晓彤
长春市委党校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顾炎武诗歌

文/张晓彤

顾炎武是明末清初三大启蒙思想家之一,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称颂的25 位思想大家之一,也是江苏省委书记信长星在第三届江苏发展大会上的主旨演讲中列举的三个具有担当与情怀的江苏名人的第一人。他不仅给后人留下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思想,而且还创作了许多诗风雄放的旷世诗作。现存顾炎武的诗有四百多首,全部是明亡以后的作品,收录在《亭林诗文集》中。

顾炎武在《春雨》一诗中写道:“平生好修辞,著集逾十卷。本无郑卫音,不入时人选。”他一生拒绝写空洞无物、阿谀谄媚的应酬文字,他的诗和其著述一样彰显“文须有益于天下”的写作宗旨。顾炎武写诗推崇“诗圣”杜甫现实主义的创作风格,既不作吟风弄月的无病呻吟,也不依傍前人雕词琢句的写作习惯,他的诗歌彰显“贵创、博证、致用”的学术范式,与其文章互相映照,全面准确勾勒出十七世纪中后期社会大动荡大变革的真实面貌,具有“诗史”的文学价值。顾炎武诗歌爱国忧民、坚守气节的思想内涵,挥洒真情、巧用典故的表现手法使他在诗坛上占据一席之地。张大东评价顾炎武的诗歌道:“他被自己的经学、史学、考古学、音韵学、地理学掩饰了许多。所以直到现在,他在诗学上的成绩和见解,还没有人认识出来,文学史上还没有他相当的位置,其实这七八百年,他在诗学上确是不可多得的人才。”[1]

一、顾炎武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

顾炎武作为一位伟大的启蒙思想家,一生都在探究十七世纪中叶为何发生明亡清兴的社会变革以及如何实现民族复兴等时代课题。他在《与人书》中强调“载之空言,不如见诸行事......愚不揣,有见于此,故凡文之不关于六经之指、当世之务者,一切不为。”[2]要解密他创作诗歌的动因就必须深入了解他生活的时代背景、追寻他跌宕起伏的传奇人生。

●社会变故是顾炎武诗歌创作的广袤沃土

历史是时代的记录,文学是时代的反映。文学是来源于时代而又反思时代的精神产品。纵观古今中外文学史,凡是孕育出伟大作品的时代必然是社会巨变、思潮涌动的时代。春秋“礼崩乐坏”的社会变革诞生《诗经》等经典作品;唐代中叶爆发安史之乱的社会动荡孕育出杜甫《三吏》《三别》等旷世诗篇;古希腊城邦与特洛伊人的10 年战争催生出《荷马史诗》伟大诗作。顾炎武的诗歌是十七世纪中叶社会“天崩地坼”的时代产物。顾炎武,字宁人,号亭林,1613 年7月15 日出生于南直隶苏州府昆山县(今属江苏省昆山市)。那是一个政治黑暗、内忧外患的大变革时代。明朝皇帝昏聩、宦官专权、党争不断;东北建州女真逐渐崛起,日益威胁明王朝边疆;陕甘地区官逼民反、爆发农民起义,明王朝统治摇摇欲坠直到崩溃。顾炎武9 岁(1622 年)时,后金夺取沈阳,定都辽阳;16 岁(1629 年)以后,李自成、张献忠等相继起义,攻城拔寨,渐成燎原之势;32 岁时(1644 年)中原三易其主,先有李自成攻入北京建立大顺政权,崇祯皇帝自杀明朝灭亡,后有吴三桂引清军入关联合镇压农民军,清朝顺治皇帝定都北京。此后清军南下,颁布剃发易服等政策,江南人民奋起反抗,遭到清军残酷镇压,扬州十日、嘉定三屠......不到十年,清王朝统一全国,汉人生活在被征服的惨状之下。国破家亡、异族统治华夏的社会变故对于身处其中的顾炎武来说无疑为他确立了创作现实主义诗歌的风格基调。

●传奇经历是顾炎武诗歌创作的源头活水

文学作品会渗入创作者鲜明的气质禀赋和独特的情感立场。顾炎武出生于江南望族,被过继给嗣祖父顾绍芾,由嗣母王氏抚养。王氏是名门闺秀,文化修养很高,她未婚守节来到顾家,承担起侍奉公婆、抚育养子的重任。顾炎武从6 岁起,王氏便亲自教授他儒家经典,并给他讲授方孝孺、于谦等有气节的名臣故事,1645年清军攻占昆山后绝食15 日而亡,临终遗言顾炎武“勿仕异代”,这对于顾炎武一生坚守民族气节、不做清朝官影响极大;嗣祖父顾绍芾在顾炎武11 岁时亲自指导他读《资治通鉴》《孙子兵法》等经世致用书籍,培养他从事实学研究的兴趣志向。顾炎武17 岁加入复社,关心天下大事,27岁放弃科举,立志著书立说。在清军南下时与好友归庄参加起义反抗清廷,付出了生母被砍成重伤、两个弟弟被杀的惨痛代价。他在被南明隆武皇帝遥授兵部职方主事后,整日奔波于大江南北,承担起秘密联络各地反清组织和情报传递的工作。43 岁族人侵吞家产,当地恶霸勾结家奴陷害使他身陷牢狱,经友人营救出狱。为躲避仇人追杀,45 岁作出告别故乡、孤身北游的人生决定。此后的25 年间,他行万里路、读万卷书,“九州历其七、五岳登其四”,历经垦荒、经商、坐牢(57 岁因济南文字狱风波)、抗旨(66 岁以死拒绝清廷征召博学鸿儒科和《明史》纂修)、考察、著述。1682年正月初九病逝于山西曲沃。这样的人生经历既培养了他以“拯斯人于涂炭,为万世开太平”的博大胸襟,更磨砺了他“穷经待后王,到死终黾勉”的坚定信念。功底深厚的学术素养、丰富的游学生涯成为他创作大量高质量诗歌的源头活水。

二、顾炎武诗歌反映的时代主题

顾炎武的一生经历了明亡清兴、江山易主的跌宕起落,见证了许多血雨腥风、悲欢离合的传奇故事,他本人又是一个感觉敏锐、情感丰富、具有高度文化自觉和历史责任感的思想家,所以他的诗歌表达的主题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为反抗清廷残暴统治而作

《亭林诗文集》是按照编年体范例而编,现存顾炎武的第一首诗《大行皇帝哀诗》是他1644 年为悼念崇祯皇帝上吊殉国而作。他在诗中写下“世值颓风运,人多比德朋。求官逢硕鼠,驭将失饥鹰”痛斥明末因官场贪污腐败、结党营私而造成“雾起昭阳镜,风摇甲观灯。已占伊水竭,真遘杞天崩”这样国破家亡的民族悲剧,同时在诗末留下“小臣王室泪,无路哭桥陵”来抒发他面对国破山河碎却报国无门的悲愤之情。清廷入主中原靠的是铁骑屠城的武力政策,给各地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和破坏。作为一个熟读儒家经典的思想家,顾炎武当然会拿起笔真实记录下清军灭绝人性的行径,这类诗在诗集里是最多的,诗中充满了反抗不屈的爱国精神。“一朝长平败,伏尸遍冈峦。北去三百舸,舸舸好红颜”“可怜壮哉县,一旦生荆杞。归元贤大夫,断脰良家子”(《秋山》)描写的是清军在江南的大肆杀戮、奸淫妇女的兽行。“春半雨不绝,北风吹荒山。江南花不开,白日愁生寒”(《春半》)则记录下清军屠城给江南地区带来的巨大破坏。面对这种灭绝人性的杀戮,各地人民没有屈服,而是擦干血泪,继续进行英勇斗争。“昔时鄢郢人,犹在城南间”“勾践栖山中,国人能致死”(《秋山》)体现了顾炎武对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给予的高度赞扬,“开箧出兵书,日夜穷揣摩”“愿为诸将言,不省其奈何”(《春半》)表达了他愿为抗清斗争出谋划策的拳拳之心。

●为坚守民族气节而作

顾炎武将恢复故土、传承中华文脉作为毕生坚定不移的信念,无论是收复故土前景的黯淡还是艰苦游学生涯的孤独均不能改变他坚守民族气节的宏大志向。面对抗清斗争陷于低潮,他不气馁,奔走四方,以“精卫鸟”自勉,写下“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精卫》)的慷慨诗句;面对清朝在南方统治日益巩固的现实,他毅然离开昆山北上考察、著书立说,为结交仁人志士、完成复兴大业而奔波,发出“何能久不老,坐看人间换。惟有方寸心,不与玄鬒变”(《太原寄王高士锡阐》)的高亢之音;面对清政府屡次征召,要求他移志做官,他断然拒绝,表达“或有金马客,问余可共登?为言顾彦先,惟办刀与绳”(《寄次耕时被荐在燕中》)的坚定立场;面对体弱多病、老之将至,在有生之年看不到复兴大业实现时,留下“贞姑马鬣在江村,送汝黄泉六岁孙。地下相烦告公姥,遗民犹有一人存”(《悼亡》其四)的临终遗言。他以屈原、苏武为榜样,写下“黄苞绿叶似荆南,立雪凌寒性自甘。但得灵均长结伴,颜神山下即江南”(《颜神山中见桔》)、“平明遥指五云看,十九年来一寸丹。合见文公还晋国,应随苏武入长安”(《十九年元旦》)的豪迈诗句。顾炎武的诗充分表达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坚定信念和忠贞气节。

●为悼念仁人志士而作

顾炎武性情耿介,不谐于俗,对那些舍生取义的仁人志士十分敬仰。他敬仰南明兵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史可法不计个人得失、肩负抗清复国大任的高尚行为,写下“上宰承王命,专征指大江”“登坛推大将,国士定无双”(《感事》其三);他赞扬民族英雄郑成功毅然与投降清廷的父亲决裂的壮举,听到他捷报频传的消息时,写下“青骹初下赤霄空,千里江山一击中”“当时遂得荆文宠,佐运终成尚父功”(《赋得秋鹰》);他哀悼因文字狱被清政府残忍杀害的吴江好友吴炎、潘柽章,对他们著书立说的成就、宁死不屈的品格给予高度评价,写下“一代文章亡左马,千秋仁义在吴潘。巫招虞殡俱零落,欲访遗书远道难”(《汾州祭吴炎、潘柽章二节士》);他接到从小志趣相投、共同抗清,为营救他出狱奔走号呼的“明文第一”归有光的曾孙归庄去世的消息,十分悲痛,为讴歌战友轻财好义、坚守气节的高贵品格,写下“生耽一壶酒,没无半间屋。惟存孤竹心,庶比黔娄躅”(《哭归高士》其二)。这些诗充分体现顾炎武对仁人志士的敬佩与敬仰之情。

●为鞭挞变节之徒而作

顾炎武非常痛恨变节投降之人。当他听到投靠清廷、上书剃发之策的兵部尚书孙之獬被山东义军处死的消息时,拍手称快,写下“罢将印,归里牙,东国有兵鼓逢逢。鼓逢逢,旗猎猎,淄川城下围三匝。围三匝,开城门,取汝一头谢元元”(《淄川行》);听到南明大将李定国全歼清朝孔有德全军,使这个变节之人自杀的消息时,激动不已,写下“廿载吴桥贼,于今伏斧砧。国威方一震,兵势已遥临”(《传闻》其二);对那些降清新贵摇头摆尾、奴颜婢膝的丑态毫不留情予以辛辣的讽刺,写下“蓟门朝士多狐鼠,旧日须眉化儿女。生女须教出塞妆,生男要学鲜卑语”(《蓟门送李子德归关中》)。顾炎武始终以大节不亏要求自己,以此作为交友的道德底线,反映他“博学于文,行己有耻”的人生准则。

●为心系苍生疾苦而作

顾炎武尽管从没有踏上仕途,但他始终心系苍生、关心民瘼。他在二十多年的游历过程中,对各地山川气候、天文地理、农田水利、工商经营、财政税负等国计民生事业进行了详尽的调查研究,收集大量的珍贵资料,撰写经世致用的著作《天下郡国利病书》《日知录》等;在游学中顾炎武留意各地民生疾苦,对贪官污吏盘剥百姓的行为进行了辛辣的抨击,通过与三个高官外甥的书信往来,敦促为官者关心民生。他的不少诗是为抒发爱民利民情感而写,为游历山东崂山而作的《老山歌》留下“古言齐国之富临淄次即墨,何以满目皆蒿蓬”的诗句,对曾经富甲一方的齐鲁大地在经过战争摧残后一片凋敝发出追问;在《常熟县耿侯橘水利书》一诗中,他写下“三季饶凶荒,庶徵频隔并。谁能念遗黎,百里嗟悬磬。况此胡寇深,早夜常奔迸”,对富甲天下的江南也会发生荒灾及百姓流离失所现象进行斥问,试图引起当局者的关注。顾炎武诗歌的可贵价值不仅在于揭示了百姓生活的困苦,而且试图探析其深层次原因,他在《夏日》一诗中写道:“首夏多恒风,尘霾蔽昏旦。舞雩告山川,白纸催州县。未省答天心,且望除民患。黍苗不作歌,硕鼠徒兴叹。仗马适一鸣,身名已涂炭。贝玉方盈朝,此曹何所惮。博士有正先,实趣秦时乱。”借用《诗经》中将贪官比作硕鼠的典故,对各地贪官污吏敲诈人民所造成的民生疾苦作了入骨的鞭挞,表达了“人祸”才是造成灾难的真正推手。他更是以百姓心为心,发出“愿作劝农官,巡行比陈靖。畎浍遍中原,粒食诒百姓”(《常熟县耿侯橘水利书》)的行动愿望。拳拳爱民利民之心跃然纸上,体现了顾炎武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厚德载物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和道德观。

三、顾炎武诗歌蕴涵的时代价值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3]顾炎武的诗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其诗格局高远、用典严谨、语言刚劲、感情真挚,充分体现“诗言志”的宗旨,是明清诗作的杰出代表。新时代背景下,文学创作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体会顾炎武诗歌蕴涵的文化精髓和时代价值,坚定信仰、涵养品行,“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凝聚全体人民为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伟力。

●传承弘扬顾炎武诗歌彰显的杰出的爱国情怀

诵读顾炎武的诗歌,可以强烈感受到其中蕴涵着浓浓的爱国情怀。“清跸郊宫寂,春游禁籞荒。城中屠各虏,殿上左贤王。紫塞连玄菟,黄河界白羊。舆图犹在眼,涕泪已沾裳”(《感事》)是对失去的故国山河深深的眷恋;“传闻西极马,新已下湘东。五岭遮天雾,三苗落木风。间关行幸日,瘴疠百蛮中。不有三王礼,谁收一战功”(《传闻》)是对保卫故国浴血奋战英雄的敬仰和礼赞;“久客仍流转,愁人独远征。釜遭行路夺,席与舍儿争。混迹同佣贩,甘心变姓名。寒依车下草,饥糁䥶中羹。浦雁先秋到,关鸡候旦鸣”(《旅中》)是对自己面对国破家亡毅然投身救亡运动的坚毅与无悔。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深刻表明,爱国主义自古以来就流淌在中华民族血脉之中,去不掉,打不破,灭不了,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维护民族独立和民族尊严的强大精神动力,只要高举爱国主义的伟大旗帜,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就能在改造中国、改造世界的拼搏中迸发出排山倒海的历史伟力!”[4]我们要传承弘扬好顾炎武诗歌中蕴涵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的爱国主义本质要求,让爱国主义的伟大旗帜在每个新时代的中国人心中高高飘扬。

●传承弘扬顾炎武诗歌蕴涵的浓厚的忧民情怀

诵读顾炎武诗歌,我们能触摸到那颗感念百姓苦难、为苍生奔走呼号的忧民之心。“十年天地干戈老,四海苍生痛哭深”“此中何处无人世,只恐难酬壮士心”(《海上》)表现了对因战乱失去家园和亲人的百姓的同情;“米麦江淮贵,金钱帑藏虚。苍生稀土著,赤地少耰锄”(《清江浦》)是对民众遭受官府盘剥压榨生计维艰的兴叹;“江头担酒肴,江上吹笙竽,吏无敲扑民无逋。嗟余已老何时见,久客中原望乡县”(《兄子洪善北来言开吴淞江》)是对国家实行仁政、官府体恤百姓、天下太平的祈盼。习近平总书记在2022 年新年贺词中深情说道:“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我们要结合新时代要求,传承好顾炎武诗歌中“国以民为基,民以财为本”的深厚忧民情怀,坚持人民至上,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传承弘扬顾炎武诗歌凸显的强烈的创新情怀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顾炎武非常注重求是创新,他认为文学是随着时代而变迁的,他说:“诗文之所以代变,有不得不变者。一代之文,沿袭已久,不容人人皆造此语。今且千数百年矣,而犹取古人之陈言,一一而摹仿之,以是为诗可乎?”(《日知录》卷二十一)[5]写诗文要勇于开拓,贵在创新。“君诗之病在于有杜,君文之病在韩、欧。有此蹊径于胸中,便终身不脱依傍二字,断不能登峰造极。”(《与人书十七》)他一针见血指出友人诗文的毛病在于一味模仿杜甫、韩愈、欧阳修的写作风格,缺乏对时代主题和表现手法的创新,是没有生命力的。他不断强调诗文的生命力在于作者对社会变革蕴涵的时代价值具有敏锐的捕捉能力,不媚上不复古,直抒胸臆。“中官采取来天家,可怜马上弹琵琶。三月桃花四月叶,巳报北兵屯六合。两宫塞上行,日逐江东猎。桃叶复桃根,残英委白门。相逢冶城下,犹有六朝魂”(《桃叶歌》)生动形象地记录了南明弘光帝面对山河破碎不思进取,整日忙于征歌选色,以至清军攻破南京,那些可怜的女子死的死、逃的逃的一幕幕人间惨剧。尽管作者没有刻意的渲染和严格的押韵,但读后对南明君臣误国及清军残暴的痛恨之情油然而生。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上指出:“优秀作品并不拘于一格、不形于一态、不定于一尊,既要有阳春白雪、也要有下里巴人,既要顶天立地、也要铺天盖地。只要有正能量、有感染力,能够温润心灵、启迪心智,传得开、留得下,为人民群众所喜爱,这就是优秀作品。”我们要传承好顾炎武诗歌体现的“诗主性情,不贵奇巧”的主张,牢牢把握时代主题,用手中的笔真实记录下新时代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既不走复古的老路,也不走媚外的邪路,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开创一条具有中国特色、当代气派的文学新路。

●传承弘扬顾炎武诗歌推崇的鲜明的守正情怀

顾炎武说:“文之不可绝于天地间者,曰明道也,纪政事也,察民隐也,乐道人之善也。若如此,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将来,多一篇,多一篇之益矣。”(《日知录》卷十九)[6]他旗帜鲜明反对写那种荒诞无稽、阿谀奉承、抄袭剽窃的文章。“三户已亡熊绎国,一成犹启少康家。苍龙日暮还行雨,老树春深更著花”(《又酬傅处士次韵》其二)描绘了顾炎武1663 年元旦抵达太原,会见品行和学识兼优的山西学者傅山时的情形,他赋诗以道义激励好友面对抗清斗争处于低潮时要坚定信心、光明磊落,鲜明彰显了他创作诗歌“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守正情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以人民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培育造就大批德艺双馨的文学艺术家和规模宏大的文化文艺人才队伍。”[7]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坚持走自己的路,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传承发扬顾炎武诗歌倡导的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创作出更多讴歌14 亿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感人事迹的当代华章,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猜你喜欢
顾炎武诗歌
顾炎武谢鼠
诗歌不除外
顾炎武谢鼠
昆剧新编戏《顾炎武》创作得失刍议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诗歌是光
顾炎武“拜师”
诗歌岛·八面来风
诗歌论
顾炎武与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