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记者角色的转型路径探索

2023-02-10 07:04杨雪
新闻传播 2023年24期
关键词:传统媒体受众环境

杨雪

(江山传媒集团 浙江 324100)

在我国记协第九届理事会全体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新闻记者在新媒体时代环境下,要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正确舆论导向、正确新闻志向、正确工作取向”,这对新媒体环境下的记者提出了基本要求,同时也赋予了他们更艰巨的社会责任。在新媒体飞速发展的环境下,作为记者应当积极探寻自身的转型之路,如此才能更好地履行党和人民赋予的职责,更好地展现自身的职业价值。

一、新媒体的概述

(一)新媒体的含义

新媒体这一概念的提出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这类媒体形式打破了以往电视、广播、报纸等媒介形式,衍生出了数字电视、移动端媒体、网络媒体以及数字报刊等多种形式,属于一种新的媒体形态,指的是在网络技术、数字技术、无线通信网、互联网以及智能手机、电脑等终端的支撑下,向群众提供信息与服务的一种传播形态[1]。

(二)新媒体的特点

相对于传统媒体,新媒体主要呈现出以下三大特点:

1.全方位的数字化。相比于传统媒体的传播方式,新媒体主要特征是传播方式的数字化,其在科学技术的支撑下,采取数字化的传播途径,将相关的信息转变成二进制的元编码,并且在此过程中还能同时实现信息的形成、分配以及储存。

2.交互性。新媒体的另一大主要特点便是交互性,传统媒体采用的是单向的传播形式,然而新媒体属于双向互动,即信息的传播者与接受者可以互动。新媒体可以经互联网连接至网上任一个用户,从而达到共享网络资源的目的,确保用户彼此之间能够无障碍地进行交流与沟通。

3.个性化。这一特征体现在信息的传播与订阅两个方面。新媒体通过互联网,能够对用户的信息使用习惯、特点以及兴趣爱好等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供针对性服务,满足了用户个性化服务需求[2]。

二、新媒体环境下记者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新媒体环境下记者面临的机遇

1.信息采集渠道与编写方式日趋丰富。在传统媒体环境下,记者因为技术与设备等因素的限制,采集信息的方式以面对面交流或者电话访谈为主,在此基础上采编出新闻作品。如此一来便容易导致他们不能在第一时间知晓社会重大事件,并且在获取信息、采访、编辑、传播等环节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影响了新闻的实效性。并且传统媒体环境下,新闻采编的渠道与工具有限,能够获得的素材简单,以至于新闻内容单调。而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实现了信息采集渠道与编写方式的丰富,具体体现在:第一,记者可以在论坛、社交平台、网站等平台上第一时间获得信息源,然后再采取视频直播、连线沟通、电话交流等手段完成信息的采集工作,或者直接对新闻现场群众提供的图片以及视频资源进行使用加工,实现新闻素材的丰富,从而极大地提升了记者获取素材的效率,实现了丰富素材类型的目的。第二,记者可以借助新媒体平台具备的图片处理、文字编辑以及视频剪辑等功能实现素材的高效、高质量处理,迅速完成作品的编辑,提升了新闻的实效性,丰富了新闻作品的展现形式与内容[3]。

2.舆论引导价值越来越突出。传统媒体环境下,制约了信息的采集、编写以及传播,同时也影响了社会舆论的形成与传播机制。媒体行业把控着社会舆论的形成方式、发展趋势以及传播效果,因此这样环境下的记者在采编素材时必须遵循客观真实、正面引导的原则,因此难以彰显其个人在舆论属性甄别、素材性质判断等方面的价值。而在新媒体环境下,人人均是信息的传播者与接受者,能够随时随地对信息进行采编与传播,进而出现信息真假难以辨别的现象,特别是一些深受社会广泛关注、影响力大的事件,其中常常充斥着真假难辨与来源不明的信息,不利于引导正确的社会舆论。如此便要求记者具备较高的采编素养,第一时间深入事件现场调查,并对事件背后的原因进行分析,采编出真实客观的作品,从而引导正确的社会舆论。

3.为记者的职业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很长时间以来,新闻记者便始终定位于在电视媒体、广播中肩负报道、采访、摄影等工作,第一时间获取并初步编辑新闻素材,充当着新闻采编中的一员,传统媒体环境下要求记者拥有特定的专业技能即可,虽然职业压力较低,但是晋升空间有限。而在新媒体环境下,记者除了具备传统媒体的职能,还需要跟观众互动与交流,甚至还需要直接参与到活动中,解答观众的问题。因此,新媒体环境下,需要记者成为一个全能型角色,不仅实现了其专业素养的丰富,还拓展了其综合能力,有利于其今后更长远发展。

(二)新媒体环境下记者面临的挑战

1.信息的真实性受到质疑。在多媒体环境下,信息传播速度迅速、范围大,并且不会受到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但是与此同时,各种信息良莠不齐,真伪不明,在大量的信息面前,信息的真实性不断下降。如此便要求记者更加严谨,在收集信息过程中保证信息来源的真实可靠。例如:抖音、微博等平台上经常会播出一些娱乐信息,常常存在一定炒作或道德底线低的记者无限放大明星私生活,企图获得流量,并造成了不良的影响。因此,在新媒体环境下,记者要保障信息的客观性与真实性,去伪存真,筛查虚假信息,避免形成不良的社会舆论。

2.对信息编辑要求更高。记者除了需要保证收集到的信息是真实的,更重要的是还应当挖掘信息深层次的内容,明确信息传播的意义,特别是在处理一些重大信息时,则需要深层次挖掘信息传播的社会价值,从而确保其能够引导正确的舆论。因此记者信息编辑能力直接关系着新闻的质量,为了提升记者的编辑素养,便需要重视对他们的培训与考核,作为记者自身则需要树立终身学习意识,为公众提供质量有保障的信息。

3.要求记者具备较高的综合能力。在新媒体环境下,媒体行业竞争日益加剧,对记者而言,除了需要具备较高的专业技能,更重要的是还应当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树立为公众负责的意识,从海量的社会信息中筛选出真实的信息,从而积极引导正确的舆论导向,确保所编辑信息的真实性与客观性。并且,在新媒体环境下,受众对信息的需求呈现出多样化趋势,记者若想在遵循客观事实的基础上表达自身的观点,还需要对其他行业有一定了解,尽可能应用准确的语言描述新闻事件[4]。

三、新媒体环境下记者角色的转型路径探索

(一)顺应时代发展,树立新媒体思维

在新媒体环境下,记者若想实现角色的转型,其首先应当改变个人的认知,要实现这一目标便需要树立自我创新的意识,充分借助新媒体环境下提供的多种平台进行学习和观察,同时学习其他媒体单位关于应对新媒体的优秀做法,同时再结合自身的工作实际,实现与本土传播内容的有效衔接。新媒体思维主要包含以下结果:(1)用户思维。即在信息的加工过程中,始终将受众作为中心,挖掘并准确定位用户的需求,在此基础上针对性推动信息。(2)个性思维。在新媒体环境下,受众可以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在新媒体平台上定制风格独特、个性鲜明的产品,以满足自身的个性化需求,因此记者也应当丰富信息的采编内容与方式。(3)互动、分享思维。对新媒体而言,其一个重要特征便是互联网的媒体属性与社交化特征,因此,记者应当树立互动分享的思维,从而更好地加工信息内容。(4)全球思维。在互联网的支撑下,各个国家相互连接,记者在工作过程中应当从全球的高度出发,积极接受和学习新的传播理念,才能更好地适应新媒体时代的发展。(5)跨界思维。在互联网数字技术的推动下,各个媒体之间的界限日益模糊,不同媒介之间的交叉与融合日益深入,因此作为记者要树立跨界思维,学习其他行业的知识,从而让自己成为复合型人才,以更好地适应新媒体环境[5]。

(二)与时俱进,不断提升个人素养

新媒体环境下信息的传播渠道进一步扩宽,新媒体传播也逐渐开始占领更多高地,过去的报刊、杂志、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面临着更大的竞争压力,这对于记者而言不仅是挑战,也是发展机遇。记者必须要重视自我更新,不断提升专业素养,要避免仅仅局限在过去那种制作发布新闻信息的单一技能上,而需要主动在采写、编辑、信息素养等各方面下功夫,具体而言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记者应当积极学习各种视频剪辑软件和办公软件,能够熟练地运用office、Dreamware等软件制作更加丰富多元的新闻内容或者短视频。第二,记者应当灵活运用5G网络做好新闻直播,进一步提升信息的时效性,将新闻事件及时、全面、客观、真实地呈现给受众。第三,记者还需要增强自身辨别是非的能力,强化自身职业道德素养,抵制“标题党”,避免为追求点击率而导致信息内容失真,面对互联网和新媒体平台中的海量信息内容时,记者应当依托于自身专业能力和工作经验,仔细鉴别筛选有价值的新闻信息,深挖新闻事件背后的内涵,提升内容的深度。第四,在新媒体环境下,记者还需要不断增强数据分析能力,现阶段大数据已经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得以普及应用,新闻信息传播也要避免局限在理论描述方面,更多地进行数据说明,记者需要在海量的数据碎片中挖掘出有价值的内容并予以整理归纳,最终得出更加客观准确的结论,再对信息予以合理包装制作后进行发布。在开展好数据分析工作的过程中应当善于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挖掘思考,从而提升新闻信息的吸引力。

(三)应用新媒体技术,实现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

新媒体的诞生给传统媒体及传统媒体记者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在新媒体发展过程中,要积极寻求传统媒体变革与创新的契机,从而实现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而不是直接对抗,唯有如此才能推动我国不同类型的媒体得以发展。因此,在新媒体环境下,记者要想实现自身的转型,关键是找准自己的社会角色与位置。以传统新闻媒体记者为例,为了保证新闻内容的真实性,便应当在坚持传统媒体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对新闻进行客观真实地报道,在此基础上再利用新媒体技术的优点,合理应用网络资源与新媒体技术,提高获得信息的效率,降低获取信息的成本支出,从而增强信息采集的实效性。而对记者而言,则同样需要坚持发展的态度,保持严谨的工作作风,严格审查来源于不同途径的信息资源,在保证这些信息真实性的基础上,再开展编辑和加工。记者还需要敢于打破以往传统的工作模式,主动学习新媒体技术,实现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在信息的采编过程中灵活地应用图片、文字、视频等形式,创作出被受众喜爱的作品[6]。

(四)创新信息采编手段,提升内容的深度

新媒体环境下,新媒体平台发布的信息内容表现出“短、平、快”的突出特征,更加倾向于发布一些快餐式、碎片化的新闻信息,但此类新闻往往存在深度不足的问题,仅仅是对新闻事件予以简单描述或者对新闻信息进行罗列堆积,并没有对新闻事件背后的原因和内涵予以挖掘。所以记者组织开展信息采集工作的过程中必须要积极革新手段,力求打造深度内容,从而更好地吸引受众。实际工作中要对新闻信息的原因、影响、内涵予以深入思考,提升新闻深度与新闻质量。一方面需要对现代信息技术予以熟练运用,可以熟悉掌握各类现代化设备的使用方式,确保在新闻制作与传播时可以充分发挥其作用,促进工作效率提升;另一方面要求新闻采编工作者能够具备更加敏锐的新闻嗅觉,可以对新闻事件进行及时反应,通过有效分析整理为受众带来更有深度和意义的新闻信息。与此同时,记者在开展新闻采访工作时应当投入更多精力,在新闻采访前合理设计采访内容与基本流程,在采写新闻环节可以理清新闻信息的基本逻辑,避免过度关注提升新闻发布的时效性而对新闻事件予以表面化的描写,而应当从各个角度来展开采访,对新闻事件背后的信息予以挖掘和利用[7]。例如:记者可以通过不同角度来分析事件人物的经历,开展以小见大的侧写,借助于更加深入全面的刻画来让整个新闻变得更加生动,促进信息报道的深度与广度不断提升。

(五)多措并举,增强平台的黏性

在新媒体环境下,传统媒体记者不能再将受众当作是一个个同质化的个体,而应当将他们当作是多样化的社会型用户。再加上多媒体环境下受众自我意识提升,他们渴望在获取信息的同时还能够参与到互动中,如此一来受众跟记者之间的关系不再是过去单向输出型联系,而是彼此交流、渗透的共生关系。为此,传统媒体记者在采编新闻过程中还强化用户思维,充分结合不同受众群体的需求,坚持以受众为中心,采编出他们喜闻乐见的优质内容,同时注重为受众提供服务,构建良性的互动关系。具体可从两个方面着手,第一,准确把握用户在新媒体环境下信息接受的喜好与阅读习惯,结合他们的需求针对性生产新闻,带给受众良好的体验。其次,还需要积极与受众互动,增强受众的信息阅读黏性,彼此构建长期的互动关系。最后,为受众提供意见反馈渠道,增强自身整合信息的能力,拓宽服务的渠道[7]。

结语

综上所述,新媒体环境下,受众的阅读方式与阅读思维均发生了极大的转变,其注意力与时间都呈现出“碎片化”特征,渴望随时随地通过移动设备获得咨询或者服务,这些对传统媒体记者而言,既是一次机遇,也是一次挑战,因此作为记者应当顺应时代需求,积极探寻自己在新媒体环境下的角色转型之路,全面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以更好地满足受众的需求。

猜你喜欢
传统媒体受众环境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环境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传统媒体为什么要包装自己的“网红”
传统媒体在新形势下如何实现突围
五问传统媒体:你以为熬过寒冬就是春天吗?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