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成渝新能源汽车区域市场一体化助推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

2023-02-11 05:06陈泽军
决策咨询 2023年6期
关键词:成渝汽车产业新能源

◆陈泽军

2022 年3 月25 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提出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意见》指出[1]:“优先推进区域协作,结合区域重大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实施,鼓励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以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长江中游城市群等区域,在维护全国统一大市场前提下,优先开展区域市场一体化建设工作,建立健全区域合作机制”。充分发挥成渝地区新能源汽车产业协同、区域共治、市场空间大等基础优势,在推动深层次改革方面率先探索、在破除地方保护方面率先突破、在完善公平竞争方面率先做实,实现商品和生产要素在成渝地区无障碍地自由流通,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积极构建成渝新能源汽车区域市场一体化,在推进更高水平市场一体化进程中更好发挥示范引领和战略支撑作用,以成渝区域市场一体化促进新能源汽车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建设。

一、 成渝新能源汽车区域市场一体化对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的重要意义

(一)建设新能源汽车全国统一大市场是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

市场一体化发展是市场经济体制的本质要求,是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所谓“全国统一大市场”是指在政策统一、规则一致、执行协同的基础上,通过充分竞争与社会分工所形成的全国一体化运行的市场体系。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是推动国内市场由大到强转变、壮大规模优势的关键一招,可以培育本土世界一流企业,增强我国经济国际竞争力,提升我国参与国际市场规则制定的话语权,更好地利用国内国际两种市场和资源。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是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核心内容,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必然结果,是国际经济形势和国内经济发展阶段的必然要求,对推进高质量发展、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具有重要意义,对构建新发展格局具有基础性支撑作用[2]。未来5-10 年,新能源汽车将保持高速增长势头,成为我国制造业最大的支柱产业之一。面对当前国际形势和国内经济发展阶段,“高质量”和“市场化”是对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提出新要求和新挑战,加快建设新能源汽车全国统一大市场可以发挥我国新能源汽车超大规模和整体市场的优势,有利于应对全球新能源汽车行业未来的产能过剩、成本上升和价格竞争等问题,提高产业链和供应链的韧性,提高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承受国际冲击的能力,扩大我国自主品牌汽车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

(二)成渝新能源汽车区域市场一体化是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重要路径

第一,区域市场一体化是从空间上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必要路径[3]。由于各地区在地理位置、资源禀赋、经济发展和人文环境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直接在推行新能源汽车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将面临空间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带来的巨大现实困难。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要以区域市场为基本架构和单元,率先实现成渝地区新能源汽车区域市场一体化,然后再推广至全国,更具操作性和可行性。第二,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是区域市场边界模糊、融合和延伸扩展的过程[3]。区域市场一体化可以推动交通网络的建设与完善,为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奠定“硬设施”联通的基础,使区域交流更便利,更频繁,助推人口向都市圈大规模流动,带动产业空间分布由分散转向集聚和集群。区域市场边界逐渐走向边缘模糊,区域市场间实现融合发展态势,并在地理范畴上不断向外延伸扩展,这一过程就是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初步形成过程。第三,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是区域市场间的全面联通和开放[3]。“行政区经济”格局在制度层面带有地区分割和地方保护色彩。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主要困难是如何突破区域间、省域间、市域间和城乡间等各方面存在的阻碍商品要素资源自由流动的体制障碍。区域市场间的联通和开发有助于商品要素资源的跨区域充分自由流动,有助于形成全面竞争态势,促进商品要素资源高效配置。

二、成渝新能源汽车区域市场一体化的机遇与挑战

(一)成渝地区汽车产业的传统优势

汽车产业具有产值大、产业链长、带动性强、技术门槛高等特点,是衡量一个国家工业化水平、经济实力和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标志,在全球经济发展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汽车产业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支柱产业,是我国六大汽车产业集群之一。重庆从20 世纪90 年代以来,逐渐形成了以汽车产业为支撑的工业体系,已成为全国最集中的汽车生产基地,已形成以长安系为龙头、十多家整车企业为骨干、上千家配套企业为支撑的“1+10+1000”优势产业集群[4],汽车产品谱系较全,全面涵盖乘用车(轿车、SUV、MPV、微客)、商用车(客车、微卡、轻卡、重卡、改装车)等细分领域,拥有年产400 万辆的综合生产能力。近10 年,四川已建立包括整车、关键零部件、营销服务等完整的新能源汽车产业体系,聚集了一汽大众、一汽丰田、沃尔沃、吉利、东风神龙等26 家整车企业,形成了以成都为核心,宜宾、绵阳、南充、遂宁、资阳为重点,内江、广安为配套的汽车产业发展格局,在智能网联、汽车零部件方面具有行业领先性优势。

目前,川渝有汽车整车企业45 家,各级配套商达到1600 多家,年产值超7500 亿元。2022 年川渝共生产汽车318 万辆,同比增长17%,占全国汽车产量的11.8%,具备参与全球竞争、带动区域发展的产业基础和实力[5]。四川和重庆地域毗邻,汽车产业优势互补,重庆整车优势明显,四川在智能网联、汽车零部件方面具有行业领先性优势,两地拥有高校和科研院等丰富的智力和科技资源,拥有国家自主品牌汽车协同创新中心等国家级研究平台,产学研用基础厚实。

(二)成渝地区新能源汽车发展面临新的机遇

全球“碳中和”大趋势助推新能源汽车产销增长。清洁低碳已成为全球能源转型发展的必然趋势,许多国家将从2030 年开始禁止销售传统化石燃料汽车,倒逼汽车制造商加速发展电动汽车,以及其他燃料电池等新能源汽车。我国“双碳”战略推动汽车产业低碳化,为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迎来新机遇,新能源汽车产业格局正在重塑,多地大力布局新能源汽车产业,争夺“新能源汽车之都”特色城市名片。《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中也明确提出推广绿色交通,鼓励绿色出行,调整交通运输结构,扶持新能源汽车产业[6]。成渝传统汽车产业集群优势为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22 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量700.3 万辆,同比增长90.5%[7]。西安新能源汽车产量101.55 万辆,问鼎新能源汽车产量第一城。上海、柳州、深圳、长沙、常州、广州和青岛等城市的新能源车产量分别为99 万、65 万、55 万、35 万、34 万、31.37 万和17.2 万辆,合肥和武汉新能源汽车产量均为10 余万辆。重庆新能源汽车产量达36.9 万辆,同比增长142.5%;四川生产新能源汽车8.1 万辆,同比增长92.9%,川渝汽车增速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成渝地区新能源汽车产量占全国比重为6.42%,成为全国重要的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成渝地区新能源汽车产业基础雄厚,互补性较强,存在差异化合作契机,已经形成了一定互补和错位态势[5]。重庆在整车制造上拥有一定优势,而四川在动力电池方面、电子信息和软件产业上拥有优势。日前,被誉为中国汽车界“奥斯卡”的2023 第十届轩辕奖,公布“年度十佳汽车”,长安深蓝SL03、阿维塔11 和赛力斯问界M7 等“重庆造”榜上有名。这些车型虽然是重庆生产,但是实际上是“川渝造”,每款车的大部分零部件,都来自川渝本地的各级配套企业。长安汽车有三分之一的供应商来自四川(例如:长安深蓝SL03 搭载的电池、悬架后轴、连接系统、减震器和内饰板等都来自四川的中创新航成都龙泉驿工厂、宁德时代四川宜宾工厂、四川建安工业雅安工厂和成都航天模塑有限公司等);重庆也有海斯坦普、戴卡捷力、延锋安道拓等近百家企业对四川进行配套。正是这张高水平的零部件配套“网”,推动了成渝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

(三)成渝地区新能源汽车区域市场一体化的挑战

一是成渝地区新能源汽车产业面临新势力的挑战,亟需做大做强。新能源汽车产业加速洗牌,西安、上海、柳州、深圳等新能源汽车产量均高于成渝地区总产量,凭借产能优势已经占得角逐新能源汽车之都“入场券”的先机,长沙、常州、武汉、合肥等城市也在积极布局新能源汽车产业,成渝地区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当前,我国新能源汽车已基本形成了四大产业集群格局: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集群、广深为龙头的大湾区集群、北京为龙头的京津冀集群,以及成渝和西安为龙头的西三角集群[8]。随着汽车“四化”(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共享化)的推进,新一代的“汽车城”正在从厚重型的工业城市向资本技术密集的科技城市转变,传统汽车城只有洞察新趋势,顺应新格局,抓紧在新能源汽车产业细分领域和产业链核心环节上取得新突破,才能在新能源汽车产业竞争中赢得主动。

重庆新能源汽车产业是以长安汽车为主体,长城、吉利、赛力斯、福特等一批车企布局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领域,构建了较为完整的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但重庆新能源汽车的转型步伐并不算快,真正的纯电动新能源汽车产品是从2022 年的长安深蓝、阿维塔开始。2022 年,成渝地区新能源汽车占比相对较低,仅为14.15%,低于25.9%的全国平均水平。新势力激流勇进,成渝两地已错失了新能源汽车发展转型的“上半场”,新能源汽车行业和市场的变革导致成渝传统汽车产业优势被削弱,呈现“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的局面,西部汽车高地有从成渝地区转向西安的趋势,成渝共建世界级先进汽车产业集群的成效面临严峻挑战。

二是成渝新能源汽车市场空间未充分挖掘和释放。据统计,2021 年成渝地区常住人口达到9758 万人,每千人汽车保有量为197 辆,明显低于每千人220 辆的全国平均水平。同年,四川和重庆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分别为31.87%和38.84%。未来5 年,按照成渝两地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达到55%推算,成渝地区潜在年均新能源汽车市场需求将达50 万辆以上,可形成约6500 亿的市场需求。2022 年度新能源汽车零售销量全国城市排行中,成都和重庆分别排名第五和第八。成渝近亿人口规模构成的巨大尚未释放的新能源汽车消费市场,将成为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优势。

三是成渝新能源汽车区域市场一体化仍存在体制机制问题需要理顺和协同。在区域产业协同的过程中涉及到了跨区域问题,行政界线的打破带来政府之间协同工作的挑战,需要政府间形成良好的合作模式,并与当地企业形成有序的、多方合作的区域治理方式[9]。建设成渝新能源汽车区域市场一体化,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市场准入歧视依然存在、监管规则不统一不透明、区域不公平竞争、地方性法规和标准存在地方保护等,地方保护有相当多的做法是针对新能源汽车。二是新能源汽车市场流通平均效率较低,综合物流成本较高,导致汽车行业的毛利率偏低,提高新能源汽车市场效率是关键。三是地区之间相互竞争产生负面效应。为了本地GDP 和税收,存在盲目上项目、独立建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低水平重复建设和恶性竞争的现象,造成局部产能过剩。

四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出台的相关文件仍需加大贯彻落实力度。2020 年10 月16 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赋予成渝地区新的任务与使命,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这是中共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也是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重大举措[10]。成渝两地结合实际,密集出台了《重庆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5 年)》《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市场一体化建设行动方案》《深化全方位全链条监管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市场一体化发展方案》《重庆市建设世界级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发展规划(2022-2030 年)》《川渝汽车产业产业链供应链协同工作方案》《共建世界级先进汽车产业集群战略合作协议》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汽车产业高质量协同发展实施方案》等一系列相关政策和协议。2023 年6月5 日,重庆市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大会召开。提出要着力打造“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11],实现制造业能级跨越,明确把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作为三个万亿级主导产业集群之一重点打造。这些政策和文件都涵盖涉及了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发展,但是具体如何更好地组织实施、更好地贯彻落实、更好地形成规划,仍需四川和重庆政府部门突破行政区划、理顺关系、相互协作,才能更好地整合资源、优化配置,打造万亿级成渝地区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共塑成渝新能源汽车产业优势,引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质量发展。

三、建设成渝新能源汽车区域市场一体化的对策建议

(一)发挥成渝地区传统汽车产业优势,提升区域协作,构建成渝新能源汽车区域市场一体化,助推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

成渝地区要弱化行政区划意识,强化一盘棋思想,树立一体化理念,加强战略协同、规划衔接与政策沟通,构建成渝地区“汽车产业发展命运共同体”的顶层设计,对新能源汽车产业进行一体化规划布局,明晰协同发展规划,制定统一政策和制度,保证人才、资金和技术等生产要素在两地之间自由流通,加速同城化进程,强化差异化和错位发展,改变两个城市汽车产业发展“分离”的状况。深化产业配套合作,促进成渝地区整车企业与零部件企业的交流对接、协同发展,提升成渝地区整车企业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的本地采购占比,推动成渝地区新能源汽车整车及零部件企业做大做强。加速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集聚,着力引进一批龙头企业,特别是补链和强链项目,不断深化两地新能源汽车产业和企业的协作,形成产业链集群,有效促进产业协同发展,提高两地产业配套协同程度,共建产业平台,使合作大于竞争,形成技术合力、市场合力和资源合力。充分发挥成渝在新能源汽车产业各自优势,建立成渝地区新能源汽车产业布局和招商工作的联动机制,避免恶意竞争,避免低端项目重复建设,进而导致局部产能过剩。破除地方保护,推动汽车及零部件企业创新发展,携手推进成渝新能源汽车区域市场一体化建设。

(二)强化成渝区域市场一体化意识,营造良好氛围,建立统一的制度和协同机制,保障区域市场一体化建设

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需要良好的制度保障,既需要市场驱动,也需要政府引导[12]。成渝地区要统一市场准入,制定公开透明的监管规则,破除带有地方保护主义的地方性法规和标准,制定一体化的汽车消费补贴政策。形成省级统筹协调、市区县积极参与、分工合作推进、要素自由流动的产业基础,把两地产业基础整合起来,构建更强劲的产业比较优势和竞争力。整合成渝资源,共建西南地区产品销售渠道,将地区汽车产品打包对外供应和销售,让汽车在更大范围内自由流通,提高汽车市场流通效率。同步两地招商引资引进企业的资金、强调两地政策、措施的一致性,形成惠企政策一条线,提高招引效能和资源利用率。建立成渝两地一定领域的税收分配机制,夯实协同发展基石,优化两地协同发展的能动性。充分运用各类宣传媒体,及时发布政策信息,展示经验做法和成效,提升社会知晓度,营造支持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市场一体化发展的良好氛围。

(三)整合成渝地区汽车产业资源,深化产学研合作与协同创新,强化成渝地区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优势,打造新能源汽车产业西部增长极

新一代信息通信、新能源、新材料等技术与汽车产业加快融合,成渝地区新能源汽车产业携手进入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要提升新能源汽车供给体系对市场需求的适配性,实现换道超车,更多占据国内国际市场,必须依靠科技创新。建议全面系统梳理成渝地区汽车产业资源,深化人才、技术和资源的融合与对接,深化产学研合作协同创新。鼓励成渝地区新能源汽车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等之间加强人才培养和产学研合作,整合成渝地区国家自主品牌汽车协同创新中心、汽车NVH 及安全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等国家级汽车产业研发和人才培养平台,形成一批示范性、高水平产学研合作平台,共同打造成渝地区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中心、实验室等,围绕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前沿技术领域,以智能网联和新能源为主攻方向,加大研发投入,联合技术攻关,携手突破新技术、开发新产品,共建高水平新能源汽车产业研发和生产制造基地,全面提升成渝地区新能源汽车产业协同创新能力,占领新能源汽车前沿技术高地,打造成渝新能源汽车产业西部增长极。共享成渝地区汽车检验检测资源。充分发挥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重庆车辆检测研究院有限公司等国家级整车和零部件检验检测能力的优势,引导和鼓励各类检验检测资源向成渝地区汽车企业开放共享,促进零部件定型,缩短产品研发周期。促进新能源汽车应用示范融合。围绕智能网联和氢燃料电池两个重要方向发力,发挥重庆新型储能材料与装备研究院和成都在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方面的优势,构建成渝“氢走廊”“电走廊”“智行走廊”等应用场景,促进新能源汽车新技术示范应用。

猜你喜欢
成渝汽车产业新能源
活色生香新成渝
装配式支吊架在汽车产业集聚区的应用
解读《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
培育世界级汽车产业集群
买不买新能源汽车
成渝双城到同城
基于Shift-share的成渝产业结构效益与竞争力研究
“新能源门”的背后
顺应新能源发展趋势
共享新能源汽车产业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