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背景下重庆加速集聚战略科技人才的策略研究

2023-02-11 05:06吴莲漪王超超
决策咨询 2023年6期
关键词:科技人才成渝院士

◆吴莲漪 王超超 徐 翔 喻 晓

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科技创新最重要、最核心、最根本的是人才问题。2021 年9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指出,战略人才站在国际科技前沿、引领科技自主创新、承担国家战略科技任务,是支撑我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力量,要把建设战略人才力量作为重中之重来抓。因此,在成渝地区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目标下,重庆有必要牢牢抓住战略科技人才这一促进区域创新发展的关键战略资源,加快集聚战略科技人才。

一、战略科技人才的概述

目前,关于战略科技人才的研究较少,大部分研究从时代价值角度对战略科技人才的内涵进行了界定,如善于把握世界科技发展战略方向、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破解创新发展难题的关键少数等。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针对人才发展发表了重要讲话,特别提及了战略科技人才相关内容。基于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结合学者观点,梳理总结得到,战略科技人才是前瞻性判断力、跨学科理解能力、大兵团作战组织领导能力强的科学家,是国家重大科技任务担纲领衔者,视野开阔,前瞻性判断力、跨学科理解能力、大兵团作战组织领导能力强。

当前,为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需要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拥有一大批战略科技人才,在主要科技领域有一批领跑者,在新兴前沿交叉领域有一批开拓者,形成战略科学家成长梯队、战略科技人才队伍。坚持长远眼光,要“有意识地发现和培养具有战略科学家潜质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打造大批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

二、成渝产业布局及战略科技人才集聚现状

(一)成渝产业布局及对战略科技人才的需求

现代产业体系的构建需要高层次人才的支撑,成渝地区要素禀赋相似、经济发展阶段相近,结合两地基础条件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重庆四川两省市贯彻落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联合实施方案》等文件明确指出的重点产业领域,均主要围绕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卫星互联网、量子信息等领域汇集创新人才。同时,重庆在“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下,还需以先进材料等主导产业,食品及农产品加工、软件信息服务等支柱产业,高端摩托车、新能源及新型储能等特色优势产业,生物制造、传感器及仪器仪表等“新星”产业布局及产业需求为着力点,“以才兴产”发展一批关键领域的战略科技人才队伍。

(二)成渝地区战略科技人才队伍集聚现状

当前,成渝地区围绕重点产业,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的高层次科技人才队伍。从聚焦的领域来看,两地人才主要以智能汽车、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产业研究为主(累计占比约50%),数学、物理、计算机、细胞等基础研究也有涉及(主要以科学院院士为主)。从结构来看,一是“两院”院士数量初具规模。截至2022 年,成渝地区共有“两院”院士82 名,均以中国工程院院士为主,其中在渝工程院院士15 名、占在渝院士(18 名)的83.3%。二是多类国家级科学技术人才均有涉及,但两地规模存在一定差距。包括国家杰青194 人,其中重庆56 人。三是省部级科技人才具有一定规模。省市级重大人才计划入选者(团队)超5000人(个),其中重庆“重庆英才计划”人选(团队)共计1400 多人(个)、“鸿雁计划”累计认定支持高层次人才1300 余人;在站博士后分别超7000 人,其中重庆3000 余人,人才规模显现。

三、重庆集聚战略科技人才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缺乏专项支持政策

从成渝来看,四川有《四川省“十四五”科技人才发展规划》《绵阳市加快集聚创新人才十条政策措施(暂行)》;从其他区域来看,长三角有《深化G60 科创走廊九城市人才交流合作协议》,京津冀有《石家庄市院士培养专项行动实施办法》《京津冀人才一体化发展规划(2017—2030 年)》,湖南有《“三尖”创新人才工程实施方案》。近年来,重庆也相继出台了《重庆市“十四五”期间人才发展规划》《重庆英才计划实施办法》等文件,虽有专章提出“实施战略科技人才引领行动”等内容,但是缺乏针对战略科技人才的专项政策。

(二)人才数量不足

成渝地区虽初步形成了“金字塔”型的战略科技人才队伍,但主要以省部级人才(团队)为主、超1 万名(个),战略科技人才数量仍不足。具体对比分析来看,成渝之间,重庆的战略科技人才数量远不及四川,如“两院”院士人数仅为四川的2/7、1/3;成渝与其他科创中心省市之间,重庆在顶尖创新人才方面与京津冀、长三角等科创中心省市存在较大差距(如2022 年重庆“两院”院士仅18 名,远不及天津的38 名、上海的196 名、南京的110 名)。

(三)高层次人才对重点产业的科技支撑不足

目前,重庆“两院”院士主要集中在生物医药及遗传、信息技术、土木工程、先进材料等研究领域,在计算机、化学等领域相关的研究人才相对缺乏。另外,对标2023 年6 月《深入推进新时代新征程新重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3—2027 年)(征求意见稿)》最新提出的食品及农产品加工、软件信息服务、元宇宙、未来能源等产业布局,重庆仍严重缺乏重点领域的高层次人才,现有人才无法满足现代产业体系的发展需求。

(四)成渝战略科技人才的协同发展程度不够

目前,成渝两地在川渝人才互认、共用共享等方面虽然制定了系列举措,但与京津冀出台的人才一体化发展规划、长三角提出的G60 科创走廊九城市互认互通人才培养机制、粤港澳建设的人才合作示范区先进地区相比仍存在差距,在共同培育高端人才、协同引进高层次人才方面,成渝两地协同发展缺乏顶层设计、统筹引领,尚未把两地西部科学城、国家级高新区等重要人才聚集载体充分利用起来。

四、重庆加速集聚战略科技人才的建议

(一)专项制定战略科技人才发展政策

根据人才成长链条,聚焦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新一代电子信息制造业、先进材料等重点布局产业以及计算机、数学等基础研究领域,围绕人才引进、培育、激励等方面,制定、出台重庆战略科技人才队伍建设行动计划、实施方案等专项政策。同时,实施针对性发展举措,人才引进方面,充分融合重庆高新区“金凤凰”人才领飞工程,以“两院”院士为重点,通过“大科学装置+大科学任务+重点领域”等形式,以平台吸引和集聚高层次人才;人才培育方面,鼓励、支持院士及院士团队与在渝优势科研力量联合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区域创新发展联合基金项目,为具备为重点产业领域实施顶层设计能力的战略性人才领袖后备人选开展基础研究“引航铺路”,并从专项经费、组织或参与国内外大科学工程等方面实施精准支持,培育具有成长为领军型科学家潜力的复合型战略科技人才。

(二)强化战略科技人才要素服务保障

1.强化要素保障。“以平台留人才”,加快引进、打造以超瞬态实验装置、金凤实验室等为代表的,具有全国乃至世界影响力的大科学装置、实验室等基础研究平台,强化人工智能、新一代信息技术等具有新技术含量领域搭建一批跨界融合创新研发平台,为战略科技人才发展提供平台支撑。

2.强化机制保障。探索实施人才计划前置改革,对于在渝重大项目可以提前给予引才配额;健全知识成果保护机制,探索设立战略科技人才知识产权保护中心。

3.强化服务保障。选择两江新区、重庆高新区等产业基础、配套环境较好的开发区开展高端产业园区和高端人才社区融合发展试点,全方位营造适合战略科技人才发展的“类环境”,围绕重点产业发展需求,在重庆国际英才大会等活动基础上,举办市级战略科技人才高峰论坛,大力发展专业性、行业性人才市场,加强战略科技人才创新合作交流。

(三)加大成渝战略科技人才协同发展力度

1.统筹协调人才发展布局。以战略科技人才为核心,与四川联合制定成渝人才一体化发展规划,协同打造“一体、两级、两区、多城”发展格局:“一体”即两地关键高端人才一体化发展共同体;“两级”即围绕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西部科学城建设,共同打造成渝重点产业人才发展极、成渝创新转化人才发展极;“两区”即以重庆高新区、两江新区、成都高新区、天府新区、中国(绵阳)科技城为载体,联合建设重点产业战略科技人才发展示范区、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多城”即以重庆、成都“双城”人才联动带动渝北、绵阳等区域性中心城市、节点城市人才联动。在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内,探索采用法定机构或聘任制等形式,合作引进国际化战略科技人才参与成渝双城经济圈的建设和管理。

2.协同优化人才引育环境。与四川共同向上争取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经费支持向成渝地区的战略科技人才团队倾斜。联合建立由院士专家、顶尖高端人才等人才组成的专家库,充分发挥其在产业关键技术攻关、重点领域参谋智囊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联合搭建顶尖人才信息平台,深入“一圈互认”,建立高端人才的两地遴选、互认互通培养机制探索,实现两地27 个区(县)、15 个市之间互认以及均等化、高端人才服务保障衔接配套。

猜你喜欢
科技人才成渝院士
活色生香新成渝
追思本刊前主编茆智院士
院士寄语
院士寄语
科技人才是发展的推动力
宁陕农业科技人才助产业脱贫
院士速递
深入推进科技人才组团式援藏模式
成渝双城到同城
基于Shift-share的成渝产业结构效益与竞争力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