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献之道 医者之道
——记楚雄州彝族医药专家张之道

2023-02-13 21:32◎徐
金沙江文艺 2023年12期
关键词:张老楚雄州彝族

◎徐 虹

引 子

“既求岐黄医术, 更求人间正道。坚定党员之道, 烈火真金, 信仰至上; 深谙学习之道, 遍尝草木, 兼容并包; 秉承悬壶之道, 上善若水, 救死扶伤; 恪守传承之道, 初心似火,使命如磐; 执着中医之道, 深耕沃土, 厚植于民。 此金、 木、 水、 火、土之道, 是为张之道。”

这是2023年7月14日 “云岭楷模”专场发布会上, 云南省委宣传部授予楚雄州彝族医药专家张之道 “云岭楷模” 称号时的颁奖词。

从事民族医药工作66年来, 张之道跑遍了云南的山山水水, 数十年坚持采集药材标本, 整理民族医药, 钻研治病良方, 义务为民族地区老百姓诊治疾病, 传承发展彝族医药、 培养了彝族医药人才。

“我们任何时候都要想到, 我们生命的意义是奉献, 凡是党需要、 人民需要, 我们就要竭尽全力地去完成。”89岁的张之道神态安详地说。

从195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至今,有着近70年党龄的张之道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燃烧自己, 照亮他人, 将大医精神、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践行在彝药搜寻研究和行医中的点点滴滴。

“毛主席教导我们, 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我就是按照他老人家的话, 做了一些事而已! 我是老共产党员了, 党员就是为老百姓服务的, 不要想着回报。” 张之道站在紫溪山一棵松树下, 望着一轮燃烧的夕阳和西边染红的晚霞, 眼神清亮, 语气平和而坚定。

他身形消瘦, 语调谦和, 神态安详, 一枚鲜红的党员徽章随时戴在胸前, 这就是张之道给人的一贯印象;半个多世纪以来, 他举着挖掘弘扬民族医药和服务人民健康的旗帜, 风雨无阻行走在广袤的楚雄大地上, 崇山峻岭、 茫茫林海, 那些摇曳着芳香的药草不会忘记那双粗粝温暖的大手;百草岭和哀牢山都映照着他躬身前行和攀越峰峦的身影!

楚雄彝族自治州境内山脉起伏,气势磅礴, 呈现出一派巍峨起伏的立体景观; 独特的自然地理, 充沛的阳光雨水, 丰富的林中资源, 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和丰富的民族医药宝库,为彝族医药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郁郁葱葱的千里彝山, 森林茂密,植物种类多, 草药资源丰富, 人称“一屁股坐下去就能坐到三棵药”, 是一个巨大的医药宝库, 散落在大山皱褶深处和民间的民族医药精华, 如同一颗颗珍珠, 闪烁在茫茫岁月和尘烟雨雾中, 而张之道就是吹灰掘土、 串珠成线的那个人。

半个多世纪以来, 张之道踏遍云南的山山水水, 采集药材标本, 拜访民间医生, 整理各地民族行医经验,义务为民族地区老百姓诊治疾病。 他说: “抢救、 继承、 保护、 发扬民族医药, 是我一生的追求, 抓紧做点事,才是我最大的享受……”

他被尊称为 “楚雄的李时珍”, 数十载坚守医道初心, 踏遍千山寻百草, 妙手仁心济万家; 楚雄州彝族医药事业因张之道走出深闺、 大放异彩。

“莫道桑榆晚, 为霞尚满天。” 夕阳下, 89岁的张之道拄着一根拐杖,拿着一把挖药的小锄, 又走向余晖尽染的山林, 他的背后, 似有似无, 飘曳起一缕缕韵味久远而地道的药香……而张老居住的松鹤林荡起阵阵深情的松涛, 仿佛在说, 这位仙风道骨般的老人与我们比邻而居了20多年,在药香的滋养下, 没有虫害了, 而且我们越来越壮实高大, 苍翠挺拔。 紫溪山, 真是一块宝地! 不, 是因为有一位 “楚雄李时珍” “楚雄药王” 居住在此, 人杰才有地灵啊! 倏然, 一只仙鹤从密林深处飞出, 一路发出响亮的鸣声, 飞向夕阳下的群山万壑……

妙手治百病 仁心济万家

“小朱, 牟定散花村那位患者的药吃完了吗? 请你打个电话问一下。 还有, 他这段时间身体恢复得咋样? 有些什么症状, 也问一下, 我好根据身体变化调整药方。” 刚刚从外面采药回来的张之道抹了一把额上的汗珠,拿起桌上的水杯喝了口水, 坐在板凳上休息几分钟后, 便对蹲在一旁正埋头分拣草药的弟子朱媛说道。

“好的, 张老师, 我这就去打电话。”

“如果他有时间, 最好叫他来一趟, 我亲自给他把把脉, 看一下舌苔。” 张老又细心地叮嘱道, 睿智深邃的目光闪着医者的温和。

“我爸就是啰唆!” 拿着一捆草药走进屋的张勇进忽闪着灵动的大眼,有些娇嗔道。

“我们是人民的服务员, 要尽最大努力, 用自己的所学, 解决病患的疾苦。 对病人要耐心友爱, 不要急躁。你咋个说话呢?” 张之道有些不满地瞅了一眼女儿。

“好、 好, 是我的错, 您别生气了!” 张勇进脸一红, 忙一伸舌头,做个鬼脸, 笑了。

张勇进既是张老的女儿, 也是楚雄州中医医院的一名医生。 作为女儿, 在父亲面前显得有些任性。 不过, 对父亲废寝忘食精研彝医药和一片仁心仁爱医治病人的精神, 张勇进是发自内心的钦佩和自豪, 只是很心疼自己的父亲。

“爸爸, 您出了那么多汗, 再喝一口水吧!” 张勇进笑着, 体贴地给张之道递过茶杯。

“不用了, 你赶紧照着上午给你的那个方子去抓药, 等到回城里后去邮局给元谋的那个患肝脓肿的病人寄去, 他的药快没有了, 不能断。” 张老挥挥手, 语气沉缓, 不容置疑。

“好, 遵命!” 张勇进做了个鬼脸,忙跑上二楼的药房, 她知道父亲的脾性。

吃过午饭后, 张之道休息了半个多小时, 又坐在电脑前, 整理科研资料, 处理标本图像, 然后开处方。

张老一天到晚忙忙碌碌, 把时间安排得满满的, 活到老学到老, 奋斗到老。

“张老师, 牟定县散花村的患者联系上了, 他说, 这段时间, 一直坚持口服彝药散剂, 目前, 精神状态较前明显改善, 能吃能睡, 能做农活。”急急走进屋的弟子朱媛打断了张老在电脑前专注的沉思。

“这就好, 这就好!” 张老一脸兴奋, 笑起来像个孩子, “把这位恶性肿瘤肝转移的患者医到目前康复的状态了还真是不容易! 要告诉他, 平时的饮食要清淡软和一些, 但营养要跟上, 蛋白质不能少。” 张老边说边走向窗前, 充满挂念而又深邃的目光投向远方……

这个患者是牟定县共和镇散花村委会某个村民小组的村民, 2013年从部队转业回村, 由于纪律作风好、 做事踏实、 精明能干的他便被选为村民小组长。 正当他干得风生水起时, 一场大病悄然袭来。 他于2018年6月查出直肠恶性肿瘤, 8月手术后化疗。病情刚缓解一些, 可又雪上加霜。2019年7月, 又被查出恶性肿瘤肝转移, 再次到省城医院做手术, 进行局部放疗。 手术也很成功, 但术后需每年继续化疗6—12次, 每次都有不少花费。 这对一个经济困难的农村家庭来说, 确实难以支付。 正当夫妇俩焦虑万分、 一筹莫展时, 听旁人介绍,说此病楚雄州中医医院的退休老医生、 彝乡名医张之道能治, 而且, 花费低廉。 夫妇俩大喜过望, 便在8月的一天, 来到了位于紫溪山松鹤林的张之道的住所。 慕名而来的他们一见到一脸和蔼慈祥、 仙风道骨般的名老彝医张之道, 便忍不住泪水涟涟, 欲跪地求医。 张老连忙挽起夫妇俩, 询问缘由。 随后, 又详细询问了病情、手术和用药情况等。 随后, 便神情专注, 仔细为他诊断。

“不要紧, 你这病可以治。” 过了几分钟, 张老语气沉稳地说道。

“是吗?” 他大喜过望, 睁大一双祈盼的眼睛。 妻子泪水盈盈。

“你已经做了手术, 现在不用做化疗了, 你现在最重要的就是要恢复身体健康, 增强抵抗力。 不要急, 我会慢慢用中药和彝药给你调整体质和免疫功能。”

“张医生, 太感谢您了! 谢谢、 谢谢, 您让我看到了希望, 您挽救了我。”

“张老医生啊, 您真是救苦救难的好医生! 您的大恩大德, 我们永远不忘。”

张老透彻的分析和切身为患者考虑的一番话, 让夫妇俩感动得不知说什么好, 只是不停地流着泪, 说着感谢的话。

张之道低着头, 神色淡然, 专注地开着处方。 随后, 又叫弟子朱媛医生和女儿张勇进迅速按照处方配药。忙乎了两个多小时, 终于将5付中彝药抓好和6包彝药散剂做好。

“一包散剂口服一个月, 上午、 下午各一次, 服药期间不要吃生的、 冷的和油炸食品, 豆类也不要吃。 配合着汤药吃, 吃上半年后, 身体基本就慢慢恢复了。” 张老认真对患者叮嘱着用药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好的、 好的, 张医生。”

张老又微笑着, 鼓励患者要有一个乐观坚强的心态, 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在一步一回首中, 患者夫妇告别了张之道。 坐上开往牟定的班车后,在一个个急弯的颠簸中, 患者忍不住看了看身旁闪过的起伏的苍翠群山,一棵棵昂首挺拔的大树; 一阵阵清风袭来, 沁人心脾。 患者原先混沌无神的眼睛突然有了生命的活力与希望!他从来没有想到, 紫溪山会如此美丽, 如此令自己神往和心醉, 只因为, 这里有一位心里装着老百姓、 一心为人民服务的大医仁者。

可谓是: 耄耋老者甘寂寞, 隐身山林寻百草, 不为利来不为名, 只为百姓解百疾。

患者回到牟定后, 便立即按照张之道的叮嘱口服汤药和散剂。 这样坚持2个月后, 他感觉身体明显发生了变化, 吃得进, 睡得着。 半年后, 肝区没有疼痛, 身体越来越好了。 随后, 他又去找张之道老医生开了半年的药。 从2019年8月到2020年8月, 他共口服了张之道开具、 配方的12包散剂, 每包药口服一个月。 8月31日晚上, 他用温热水吞服下最后一口药粉后, 呼了口气, 心想: 张老医生的药太神奇了! 我到医院检查肝脏已没有癌细胞, 各项肝功能也很正常, 消化系统也好, 现在饮食和睡眠都很好,以后就不用了吃药了, 完全恢复肌体健康了! 他越想越兴奋, 只有身体好才有一切啊!

“老公, 我寻思着, 家里几个鸡养得差不多了, 我们抽空去楚雄, 到紫溪山, 给张之道老医生送两只去尝尝, 表表我们的心意。” 正想着, 妻子走进屋, 打断了他的沉思。

“喔, 好的, 不过, 他怕不会要。每次, 他都减免我的医药费, 每次去找他开药, 送点土特产给他, 他都拒绝啊, 还批评我……” 他皱着眉, 一脸犹豫。

“他不要, 我们就不走; 要不, 就跪下。” 妻子语气坚决, 农村妇女的刚强与淳朴展露无遗。 “你想想, 他给我们节省了多少钱啊! 要不是张老医生, 我们这个家就毁了, 你也活不到现在……” 她用手抹着眼泪, 声音哽咽。

是啊! 他深深地点着头, 不胜感叹, 眼角有些湿润了。 “如今几年过去了, 我身体恢复得越来越好好, 能吃能睡, 还能做些轻微的农活, 减轻妻子的劳务负担, 生活也越来越好了, 过段时间还是去买几个小猪养养, 明年春节才有肉吃。” 想到这里,他的脸上不禁露出一丝微笑。

“这一切全亏得张老医生啊, 医术又高, 心地又善良, 他真是一个好人!中医太好了, 既不贵, 又从根根上治病, 老祖宗的东西就是好!” 他不懂医, 不过, 由于亲身经历, 以及对张之道的由衷钦佩和感激, 让他对博大精深的传统中医和本地的彝族医药发自内心的崇拜。

“明后天一定要抽空去紫溪山拜见拜见张老医生, 请他再给我把一把脉。 我身体倒是好多了, 只想问他一下, 给消吃药再巩固一下的, 更重要的是亲自向他表示道谢和深深的感激。” 他的眼睛亮亮的, 又回味起之前和张之道见面的情景。 他一直记得, 就在自己万念俱灰时, 是张老认真专注把脉看病的神情, 耐心的讲解, 和善亲切的态度和笃定自信的语气, 让自己有了山一般的依靠及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

同样, 在楚雄一家餐饮店工作的一位中年男子提起张之道老医生也是由衷感激。 “张老医生是我父亲的救命恩人! 要不是他, 我父亲在2年前可能已经不在了。 他是我们一家的恩人啊, 医术高, 医德也高, 世间少有……” 他眼泪汪汪。

他是大姚人, 他66岁的父亲, 于2017年10月初, 突然感到发热、 乏力、 耳鸣、 消瘦、 脸色苍白; 后到昆明某大医院住院, 检查是原发性再生障碍性贫血。 医生告知, 此病十分难治。 由于病情危重, 医院下达了病危通知书。 原本就患冠心病的母亲在极为悲伤痛苦下, 几度昏厥。 由于医院病房紧张, 加之家里经济窘迫, 看到父亲精神尚可, 输了几次血后, 他和母亲就把父亲接回大姚老家了。 父亲由于下肢浮肿, 不思饮食, 体重急剧下降, 身高1.73米的他体重只有54公斤。 看着父亲一天天脸色寡白、 身体衰弱下去, 他焦急不安, 母亲天天以泪洗面。 他和弟弟都想挽回父亲的生命, 便到广西、 福建等地寻找偏方,四处求医, 可效果不佳, 希望渺茫。就在家人陷入绝境, 万念俱灰之际,情况终于出现了转机。

2018年2月初, 一个消息让一家人惊喜不已。 他听亲戚介绍, 楚雄州知名老中医、 80多岁的彝医张之道医生能够治愈此重症。 终于看到一线生机的一家人大喜过望。 但由于张老医生年纪大了, 一般不出诊。 但他经常下来大姚, 带领基层医生到山上采集名贵珍稀药材, 进行现场教学。 随时留意此信息的他, 终于盼来了张之道来大姚指导基层中彝医发展的信息。

2月20日, 他将病危的父亲送到了张之道的面前。 听完他的病情介绍后, 张老神情笃定地说 “不要急, 你父亲的病可以治。” “真的吗? 可以吗? 真的治得好?” 他瞪大了眼睛,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随即, 张老要求他按照自己给出的每天土法外敷督脉理疗、 饮食清淡和药方以及服用方法等, 照顾、 帮助父亲遵循治疗。

“张老医生太认真、 太仔细了! 理疗咋个做, 每副药咋个吃, 要注意什么, 交代得仔仔细细, 态度还十分和善、 亲切, 太让我们一家感动了!”他回忆起当时的情景, 眼睛有些湿润。 他按照张老给父亲里表兼治以及随时调整药方的治疗方法, 坚持配合。

随后, 张老随时电话或让弟子询问他父亲的病情, 及时调整处方。 从2018年2月到2020年9月, 2年多时间,张老根据患者的病情恢复状况调整了4次药方。 患者一共口服了多副药后,病情大为好转, 从开始需10天、 半个月就要输血一次维持生命, 到后来逐渐只需1个月、 2个月、 3个月才用输一次血; 从生活不能自理到现在可以照顾家人和做简单的家务。 看到父亲的脸色一天天红润起来, 身体一天天恢复, 他实在高兴! 他还透露一个秘密, 看到父亲奇迹般的好转, 万分惊喜的他想给张老带一点土特产以表达内心的一片深深感激之情, 却被张老温和而坚定地拒绝了。 尴尬的他对张老的高风亮节深深折服。

如今, 患者吃药的间隔时间越来越长了, 处于恢复期的他闲暇时还会吹起欢快的口哨, 对未来充满了美好的期盼。

“我父亲说, 为了给他治病, 我的工作受影响, 还把生二胎的大事给耽误了。 所以, 父亲一定要我生二胎,今后他给我带小孩。” 他站在秋天的阳光下, 扬起明亮的脸, 眼中满是笑意和幸福的憧憬。

他说: “社会上若多有一些张之道这样的好医生, 我们的社会就更美好、 和谐了! 因为, 张老不仅挽救了人的生命, 还传递了美好善良的情感和正气昂扬的精神。”

“他让我懂得了爱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 懂得了帮助和给予是一件美好和幸福的事。 我今后一定会做一个有仁爱之心和正义之感的中国人。” 他的语气十分坚定。

实际上, 张之道从医60多年来,治愈治好这样危重症的患者举不胜举; 一般患者被治愈的更是成千上万、 不计其数。

心怀大爱, 情系患者, 近九寻高龄的张之道跑遍云南的山山水水, 采集药材标本, 拜访民间医生, 整理各地民族医疗经验, 义务为民族地区老百姓诊治疾病。

他说: “只要病人康复了, 我们内心都非常满足了。 我们精神上的收获比物质上的要永恒、 要丰富。 我一直这样想。”

张之道投身彝医药事业几十年,硕果累累, 是楚雄州彝族医药挖掘、收集、 整理、 汇总、 完善、 提升的集大成者, 同时, 又是一座精神的丰碑。

传道授业立德薪火相传发展彝族医药事业

彝族医药与闻名于世的十月太阳历一样, 在中华文化中独具特色, 内涵丰富, 是中华民族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 楚雄彝族自治州彝族医药资源多样丰富, 源远流长, 疗效独到奇特, 为楚雄州各族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发挥了重要作用。

身为彝族的张之道, 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就对本民族医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24岁时开始自学中医和民族医药。 32岁在禄丰县干海资大队合作医疗站当 “赤脚医生”, 任负责人,带领13名 “赤脚医生”, 从事研究利用民族医药工作并行医看病。 47岁那年出任楚雄州药检所所长。 1983年他精心组织科研人员编写了我国第一部《彝药志》。 1985年, 他调至楚雄州中医院工作, 任民族医药研究科主任。工作期间, 张之道同志带领科研人员制作蜡叶标本125种250份, 自备彝药400 多 公 斤 , 65 个 品 种 , 诊 治 病 人12586人次, 开展了彝族药治疗鼻咽癌、 肺癌等肿瘤疾病的治疗和科研。

1987年, 张之道离休。 为规范彝族药材品种标准, 他上山采集彝族药标本; 到丘北县为省林业厅从事林药结合试点工作; 到原成都军区民族民间医药研究所从事民族药研究; 到戒毒所从事彝族药戒毒研究, 并在此后十年间研制出多种疗效俱佳的彝药。

“老牛自知夕阳晚, 不用扬鞭自奋蹄。”

如今张之道医生虽然两鬓斑白,但他仍为云南和楚雄州民族医药不知疲倦地工作着。 近10年来, 他参加了彝族药材标本库建设, 参加了 《中国彝族药学》 《彝族药材标准》 (第一、二、 三册) 的编写工作, 出版了 《彝药本草》 专著。

彝族医药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培养。 他医术精湛, 妙手仁心; 他言传身教, 不遗余力, 倾心用情培养出一大批中青年彝医药人才, 为彝医药研究系统整理、 临床开发、 传承好祖国医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医者有仁心, 慈悲济世人。 著名彝医药专家张之道将仁心仁爱、 用力用情救治患者一以贯之, 始终坚守。他对弟子的要求也是如此。

朱媛是张之道老医生的医助。 她说, 自己常常为老师的精神所感动。老师虽然年近九旬, 但是只要有卧床不起的病人请他出诊, 他都会不辞辛劳, 不远百里, 长途跋涉, 亲自去为患者问诊、 开方。 他还经常带着徒弟们到百十公里以外的山上采药, 教徒弟们辨识珍贵药材, 详细介绍药材的作用、 疗效, 让徒弟们受益匪浅。 大姚县中彝医医院彝医学科主任、 省级彝族医药传承人殷润先感慨地说:“多爬山才能多识药。 我的师父张之道, 以前每年都有半年时间带着我们在山上跑。 他有一个心愿, 就是将云南的中草药分布情况搞清楚, 为后人的学习使用提供一份指南。”

无限风光在险峰, 珍贵药材也在险峰。 有一年, 张之道带着一众弟子赴丽江山区采药, 师徒几人在山上徒步了17天, 历尽艰辛, 采集到了大量珍贵的药材, 可下山的时候十分艰难, 年迈的张之道首先考虑的不是自己的安危, 而是一篮篮药材。 他吩咐弟子用藤子把药篮子拴起来, 他自己就抱着膝盖滚下山坡去, 那次他可摔得不轻。

“他这次是髌骨粉碎性骨折。 我们当时就想, 他这一回肯定长记性了,可能不会那么拼命了。 他大概只休养了半年的时间, 就又拄着拐杖上山去了。” 张之道的女儿张勇进眼睛一红,声音哽咽。

要学医术, 先学医道。 这是张之道经常说的一句话。 医道, 就是全力以赴、 救死扶伤; 同时, 还要上山采药, 如同神农尝百草, 只有亲身体验、 亲口尝试, 才能辨别和领悟药效, 才能用到病人身上。 有一次张之道带着几个徒弟去大姚县百草岭寻找草药, 在茂密的丛林和崎岖的山路上走了几个小时, 才找到珍贵的一种草药。 张之道气喘吁吁, 艰难地举着这种草药对徒弟们讲解: “你们看!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找的九死还魂草了。在冬天, 它是枯的, 一接触雨水就活起来了, 所以叫九死还魂草, 可以治多种常见病。” 张老一脸喜悦, 不顾汗水淋漓, 眼睛透出兴奋, 花白的头发在寒风中抖动。

当时看到这一幕的殷润先眼睛湿润了: “我的师父张之道老先生的精神, 就像我们彝药的九死还魂草, 不屈不挠, 甘于奉献, 几十年如一日上山采药制作标本, 对别人来说是很吃苦的事, 但是对于他来说, 能多了解一种药, 让它治好更多的病人是一件很高兴的事。”

60多年以来, 张之道的足迹遍布云岭大地。 他共采集制作了1300多种药物标本, 几乎涵盖了已知彝药的全部种类。 经过岁月与实践的积累。2019年, 他主持编写的 《彝药本草》出版, 详尽介绍了400种常用彝药。

“民族民间医药是一个宝库, 我一生中就做好这一件事情, 为人民、 为子孙后代, 留下我们的足迹。” 张之道站在堆满草药、 挂满草药的院子里, 用手细心地翻捡着一株株形态和味道各异的草药, 然后又将新发现草药的形状和功能一一记下, 在电脑里记载归档。

张之道广泛吸收彝族、 苗族、 瑶族、 哈尼族等各民族民间医生的用药方法, 瞄准疑难病症, 创新性地研制出不少药物。 丰硕的研究成果也产生了一定的经济效益, 然而, 面对一次次丰厚的经济回报, 张之道总是坚定地摇头说 “不”。 “有的人吃着我的药, 病好了就找着来, 问我说 ‘你的方子要给多少钱’, 我就笑笑说:‘各位领导, 你们恐怕也是认得的,我是共产党员, 我们党的宗旨不是这个吧’, 我就说 ‘我什么都不要, 一切归功于党和人民, 不要说了, 我要发药去了’, 我就走了。” 张之道神情恬淡, 语调随和, 随后又站起, 走到院子里吩咐徒弟将刚刚找回来的一捆药草打开分种类一一晾晒。

桃李不言, 下自成蹊。 几十年来,张之道的风骨精神和医者之道、 奉献之道也深深影响和感染着他的弟子。跟着张之道学医10多年的楚雄州中医医院医生朱媛说: “由于潜心钻研,研发了许多中彝医药, 很多患者慕名而来, 治愈了许多疑难杂症, 张老师家中到处都是患者和家属送来的锦旗, 但老师对这些荣誉看得很淡很淡。”

“我为有这样一位医术高、 人品高、 备受人民尊敬的老师而感到自豪和骄傲! 他是我一生追求但难以企及的目标, 我要朝着这个方向去努力。刻苦学习熟悉掌握运用好中彝医药的特有优势, 更好地为人民群众服务。”朴实的朱媛闪着明亮的眼睛, 作为张之道的医助, 她亲眼看到老师的大医风范。

为应广大患者的强烈要求和培养彝医药人才的实际需求, 从2019年7月至今, 张之道先后到彝药康养示范园云南省彝医医院特色康养诊疗中心和楚雄州中医医院出诊。 每遇出诊日期, 张之道便从紫溪山早早出发, 风雨无阻, 每次出诊他都会提前半小时到, 从来不让病人等他。 好多病人慕名而来, 病人多, 经常是到了下午一两点还不得吃午饭, 但是张之道毫无怨言, 总是神态安详、 耐心坚持把病人看完, 才吃饭。 他的这种敬业精神令弟子们由衷钦佩。

“张老师为人谦逊低调, 对医院的每一位同事都称之老师, 老师说每个人都有值得他学习的地方。 老师对生活要求简单, 不浪费, 不追求山珍海味, 不会接受病人馈赠, 他不仅严于律己, 对自己的弟子学徒要求也是一样的。 张老师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朱媛钦佩地说道。

张之道是一座博大深邃的富矿,是一位身正品高的大医! 他经常说,我只是一名人民的服务员, 是为人民服务的。 他对自己的弟子和家人的第一要求就是要有一颗仁心。 在这样仁义、 善良、 博爱的家风影响下, 张老的女儿张勇进也从小就养成了纯正良好的品德。 她说, 医术好的医生、 专家、 教授, 多得很, 但是真正能把仁心放在第一位的才配得上医生这个尊称。

“医术我赶不上父亲, 更超越不了他, 但是医者仁心我一直在践行, 不为别的, 只为这个世界添一点点正能量, 哪怕就是一棵微小的火柴, 也坚持点亮医者仁心!” 张勇进站在一堆堆散发着清香的草药旁, 神情坚定地说道, 如果有一天, 她能用自己的能力行医开方了, 自己同样会努力坚守父亲一直的教导, 践行他的价值观。

如今也是省级彝族医药传承人的殷润先, 19岁便跟着舅舅张之道学医了, 他说, 自己不仅要把舅舅的精深医术尽力学到手, 传承好彝族医药,还要将舅舅的高尚品质、 仁心仁爱学习、 传承好, 为人民的健康做贡献。

“张之道既是我舅舅, 也是我师父, 他一直是我学习仰慕的榜样, 从他身上我学到的东西太多了; 首先就是要有仁心仁术; 医者, 一定要先有仁心, 对病人不论贫富贵贱一视同仁; 学医, 是为了治病救人, 不是要赚钱享受, 不是要追求名利。”

张之道为患者细心诊病、 培养人才兢兢业业, 在他的精心指导培训和大医精神风骨影响下, 一大批艺术精湛、 德行仁厚的彝族医药人才脱颖而出, 如今, 他的弟子在楚雄州中医院、 云南省彝医医院从事彝族医药研究和彝医的有很多。

踏遍千山寻百草, 一片仁心济万家。 为了千家万户的健康安宁, 张之道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彝医药的研究、 继承、 发展, 他是楚雄州彝医药人的优秀代表, 也是奋战在彝医药教研一线团队中的一员。 前辈们披荆斩棘、 薪火传承, 一位位名医、 一座座丰碑, 激励着楚雄州中医医院、 云南省彝医医院、 云南省彝族彝药研究所的无数后辈热血前行, 立志把彝族医药发扬光大, 造福万民。

60多年来, 为了扩大视野, 吸取各少数民族的用药经验, 使彝药造福于各族人民, 张之道曾二次翻越乌蒙山, 三次跋涉哀牢山。 爱尼山、 白竹山、 昙华山、 五台山、 百草岭、 龙山等彝族地区, 都留下了他的足迹。 他所走过的崎岖山路达6万多公里。 云南省各地州现在保存的600多种民族药标本, 记载了他为发掘、 采集、 整理彝族医药奋斗不止的历程。

“抢救、 继承、 保护、 发扬民族医药, 是我一生的追求, 抓紧时间做点事, 才是我最大的享受……” 张之道深情地说道。

入党69年的张之道, 始终坚守初心和信念, 矢志楚雄州彝药研发和推广, 传承和弘扬中华医学、 民族医学, 造福社会, 惠及万家; 他性情恬淡, 澄净如秋, 淡泊如雪, 志趣高远, 悬壶济世, 不求名利; 跋山涉水, 采集标本, 著书立说, 乐善好施, 厚积了历久弥新的彝药宝库, 奉献了对党和人民的拳拳之心。

“共产党员永远不会老, 要永远为人民服务, 党指到哪里, 我就要到哪里!” 在今年9月楚雄市紫溪彝村举行的农民丰收节上, 记者就如何发挥楚雄州彝族医药的作用、 为保障农民身体健康、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服务采访了张之道, 当问到他为何还这样精神矍铄时, 他神色坚定、 铿锵有力地这样说道。 话音刚落, 全场顿时响起一片热烈掌声, 在场观众深深对这位彝医药老专家的赤胆热血深深赞赏。

“我们共产党员是为人民利益而生, 为人民利益而死, 我个人是渺小的, 党的事业、 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 张之道语调坚定, 精神矍铄,目光炯炯。 胸前的党徽在初春透明的阳光中熠熠闪光。 无论是在野外寻草采药, 还是坐诊看病, 人们总会在张之道简洁素朴的衣服上, 看到一枚熠熠生辉的党徽。 “什么是老共产党员的本色? 在张老师身上一看就知道了! 我们时刻在张老身边, 如身处一间堆满草药的房间, 浑身浸满药香;红色的基因通过张老师传递给我们了; 因此, 坚守医者初心, 为人民服务、 为国家尽力, 这是理所当然的!”张之道的徒弟、 女医生朱媛一脸景仰、 十分感慨说道。

张之道, 从历史幽深清冷的小路上走来, 从岁月苍黄的雨雾中走来,沧桑巨变中, 始终不改的是共产党员的信仰和为人民服务的初心。

翻百座山, 行万里路, 遍尝百草,救死扶伤, 张之道生动诠释了医者仁心、 大爱无疆的专业精神。 他先后获得 “全国最美医生” “中国好医生”“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 “全国老有所为先进个人” “云南省优秀共产党员” 等荣誉称号。 面对这一串串荣誉, 张之道淡然视之。 “这是党的关心。 我并没有做多少事。 我只是一辈子按照毛主席老人家说的那样, 老老实实为人民服务。” 他语调平缓地说道。

2022年, 他获得楚雄州首届 “兴楚人才特别贡献奖”, 所得的奖金全部捐献给了楚雄州中医医院, 用于支持中彝医药人才培养和科研能力提升。

如今张之道依旧奋斗在挖掘整理和弘扬民族医药、 救死扶伤、 护佑人民健康的第一线。 2023年10月25日,刚刚成立的紫溪康旅小镇暨中国彝医药康养园, 张之道 “彝医药大师工作室” 也随之挂牌。 中国彝医药康养园定位为彝医诊疗、 健康养生、 休闲、彝医药文化为一体的绿色康养基地,园内设置张之道彝医大师工作室。 在新时代, 在健康中国、 健康楚雄建设中, 张之道, 这位老共产党员、 著名彝族医药专家, 为培育以彝医、 彝药、 彝养为特色的康旅产业链, 继续为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贡献力量、 发挥余热。

“老骥伏枥, 志在千里”。 不断开发民族药新药, 充实我国优秀的楚雄族医药宝库, 弘扬民族文化、 培养一大批民族医药人才, 为人民群众的健康发挥作用, 为楚雄州培育新的经济产业支柱, 传播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让彝族医药走出楚雄州、 走向世界, 是他晚年唯一追求的目标……

在一个周日早晨, 迎着第一缕晨光, 张之道手拄拐杖, 又拿着一把挖药的小锄头, 和几位徒弟出发了, 他钟情于蕴藏着千姿百态、 药性独特、丰富多样的中药彝药的这片楚雄大地, 也深爱这片土地上的人民。

“生命的价值是奉献, 而不是索取, 多做贡献, 多做好事, 那么我们内心才会平静, 我们才能无愧于我们这一生。” 松涛中传来张之道苍劲有力的话语。

“莫道桑榆晚, 人间重晚晴。”

这位随时行进在山乡村野、 看病采药的老翁, 一头白发, 举着通红的信仰, 愉快地穿越在草药浓郁的芳香中, 风雨无阻, 继续在为各族人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以及促进社会和谐、 民族团结奉献情怀和力量。

猜你喜欢
张老楚雄州彝族
彝族海菜腔
彝族养蚕人苏呷色日的致富启示
彝族荞粑粑
骂鸭记
A Review of Studies since the 1980’s on the Tieto-urman Song of the White Wolf
楚雄州文联积极开展春节写春联活动
“办月刊,你们胆子很大啊”
楚雄州迎十九大书法作品展作品欣赏
楚雄州迎十九大美术作品展作品欣赏
张耀光:不老的百岁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