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儿童友好城市高质量发展对策

2023-02-15 17:04陈丹丹
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4期
关键词:友好城市设施社区

陈丹丹

(温州医科大学,浙江 温州 325035)

“儿童友好城市”是当前世界城市发展的趋势,更是我国和温州市“十四五”规划的重要部署。2021 年,温州以《温州市建设儿童友好城市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为纲,将儿童友好理念赋能到城市建设各个方面。近年来,尽管我国儿童发展事业取得了多方面进展,但《中国儿童福利与保护政策报告(2019)》指出,当前我国儿童发展最紧迫的问题是基层儿童福利服务体系专业化不足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与此同时,自2021 年起,我国实施全面三孩政策,这对儿童成长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促使城市的资源配置与环境搭建进行调整以迎合儿童成长需求。基于此,本文从国际经验着手,对比国内外其他城市的儿童友好建设实践,聚焦儿童空间友好需求和偏好两方面,以问卷和访谈的方式,针对温州市鹿城区、龙湾区和瓯海区不同年龄段的儿童和家长开展调研,并对调研区域的儿童生活公共服务设施、公共空间和交通出行等进行实地考察调研,总结问题并提出对策,以期对儿童友好城市高质量发展建设有所裨益。

一、“儿童友好城市”国内外建设现状

为了应对全球城镇化、去中心化水平日益提高的现状,联合国儿童基金会(UNICEF)和联合国人类住区规划署(UN-Habitat)于1996年共同发起儿童友好城市倡议,宣布儿童的福祉是衡量健康住区、民主社会、良好治理的终极指标。这一倡议将政府与有志提升所在城市和社区儿童友好程度的社会组织、私营部门、学术机构、传媒机构、儿童组织和以儿童为主导的组织,以及共同创建安全、包容、充分响应18 岁以下儿童需求的城市和社区等地方利益相关方联结在一起。据联合国儿童基金会2019年发布的《构建儿童友好型城市和社区手册》,这项倡议的足迹已遍及全世界38 个国家3 000 多个城市和社区,覆盖3 000万儿童,并呈现逐年扩展之势。

目前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设立的“儿童友好城市倡议”官方网页显示,创建了儿童友好城市的国家包括:加拿大、美国、哥伦比亚、巴西、冰岛、瑞典、芬兰、英国、葡萄牙、西班牙、法国、德国、丹麦、波兰、捷克、瑞士、列支敦士登、意大利、奥地利、匈牙利、希腊、斯洛文尼亚、白俄罗斯、乌克兰、立陶宛、格鲁吉亚、以色列、伊朗、阿联酋、蒙古、越南、韩国、日本、伯利兹、哥斯达黎加、哥伦比亚、巴西。

国外(尤其是发达国家)的儿童友好城市建设规划主要集中于交通出行、开放空间、住房与设施以及儿童参与[1]。其中,交通出行主要体现在采取多样化的交通措施为儿童出行创设支持性环境,鼓励儿童积极、自主出行;活动空间指将儿童活动纳入城市各层级开放空间设计之中,为他们提供更加安全、自在的活动场所;住房与设施侧重于从迎合育儿家庭的日常生活需求角度,为其提供更加健全、完善的功能支撑;儿童参与注重聆听儿童的呼声,体现了社会对于儿童权利的认可与尊重。

我国于1990 年签署了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并从2006 年开始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共同推广儿童友好城市建设。2016年,深圳市申请加入儿童友好城市倡议,由此拉开了我国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序幕,随后上海、成都、长沙、威海等城市跟进。2021年年初,100 个儿童友好城市建设试点被列入“十四五”期间的重大工程,同年9月,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22 个部门印发《关于推进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要求城市发展在社会政策、公共服务、权利保障、成长空间、发展环境等方面充分体现“儿童友好”。其建设目标为:到2025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100个儿童友好城市建设试点;到2035年,预计全国百万以上人口城市开展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超过50%,100个左右城市被命名为国家儿童友好城市。

2021 年,温州以《温州市建设儿童友好城市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为纲,将儿童友好理念赋能到城市建设各个方面,切实构建起政策友好、服务友好、权利友好、空间友好、环境友好与产业友好六大领域,不断增强儿童的幸福感、快乐感、自由感和公平感[2]。

二、“儿童友好城市”国内外研究现状

近年来,随着越来越多城市加入儿童友好城市创建,如何择取和评估建设路径得到学界关注。有学者通过对全球10 个典型国家儿童友好城市治理实践的文本开展内容分析,以“议题-主题-策略”三维分析框架呈现儿童友好治理路径和范例,概括出路径依赖性的行动逻辑、多元共治性的主体逻辑、渐进式的政策学习逻辑与包容性治理的制度逻辑[3]。

还有学者聚焦城市发展的某个层面,以实地考察的方式开展儿童友好城市建设评估。如基于儿童生活日志调研和空间观测,从儿童行为与空间环境两个维度,对北京朝阳区双井街道的社区公共空间开展儿童友好性评估,发现儿童室内化、消费化的休闲活动特征,儿童缺乏独立自主出行活动,缺少游戏互动与社会交往的机会等现象,提出社区公共空间应为儿童提供趣味、属实的游戏活动空间,打造安全慢行空间等建议[4];依据功能性游戏、建构性游戏、想象性游戏、规则性游戏的相关游戏形式理论,对深圳8 个儿童游戏场地的儿童游戏行为标记调查,从规划布局、空间设计和安全维护三个方面提出建议[5]。有关长沙的民意调查和案例研究提出了构建政策、服务和空间的公共空间体系[6],针对上海、广州等大城市的调研提出了儿童运动空间缺少自然元素和形式单一的问题[7],基于深圳、上海、长沙、南京4个城市的实践经验提出了儿童空间的改进措施[8],对户外儿童活动空间的研究指出在开放空间的玩耍是提升儿童身心健康的重要条件[9],调查儿童商业空间发现其设置和设计发展都存在问题[10]。此外,聚焦宣城市设计,针对儿童运动场地、家长期望需求和儿童运动行为三方面的调研,发现城市公共活动空间布局存在设施少、种类单一、使用率低和体验感弱等问题,提出城市建设者应从标准制定、实施监管和后期维护三方面增设儿童户外运动设施[11]。

总体上看,有关儿童友好城市的区域研究多集中于上海、北京、广州等大城市和省级重点城市,较少关注其他城市;对于室内和室外空间的割裂研究较多,综合研究较少,更少关注到软件层面如社区活动方面。因此,本文选择二线城市温州为研究对象,研究温州在儿童友好城市理论的渐进式辐射作用下社区空间儿童友好需求和偏好的现状和问题,以期为城市发展决策制定提供理论基础。

三、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研究方法

本调查主要采用文献查阅、问卷调查和访谈法。问卷调查旨在选择特定区域,针对特定问题开展针对研究对象的实地调查,了解“儿童友好城市”在温州的具体实践情况和潜在的可提升空间,提出具有可行性的建议。本研究问卷调查的目的是了解与儿童生活紧密相关的活动空间,包括游戏场地设施、出行安全、公共空间中儿童空间的设计等基本情况,聚焦可能存在的不足,以此提出完善温州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建议。访谈法是对文献查阅法和问卷调查法的补充,目的是深入了解调查对象针对某一问题的想法,为研究提供更多角度的思考。

2.数据来源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设立的“儿童友好城市”官方网站除了对概念的基本介绍,重点收集了国际上获得“儿童友好城市”荣誉的国家和地区在为儿童谋福祉方面的文献,以年度报告的形式呈现。各国十分重视采用不同的评估工具审定儿童友好城市建设情况,而问卷调查就是其中的一种。本研究采用的问卷,主要由市民对“儿童友好城市”的了解程度、市民的具体需求、现阶段城市空间的评价三部分构成;问卷调查在2023年1月至2月间进行,主要以网络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通过微信、QQ等网络平台发送给不同职业群体、不同地域群体完成作答,采用Excel表格统计问卷调查结果。为补充问卷调查,通过访谈法深入了解某些问题产生的原因。研究者拟定访谈大纲,主要包括基本信息、对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了解情况和建议三个部分。筛选有意向参与访谈的瓯海区、鹿城区和龙湾区样本,以电话和网络的方式发起访谈。此外,研究者还采访了部分儿童和社区工作人员。

3.分析框架

本研究的实地调查聚焦于与儿童生活环境紧密相关的公共服务设施、公共空间和交通系统三个方面,重点聚焦于公共空间。本研究中的公共空间特指与儿童日常生活贴近的社区公共空间中的户外空间,如儿童游戏场地、公园、街道等。联合国儿童基金会(UNICEF)于2018年发布《儿童友好城市规划手册》,结合全球众多行业专家、学者和国际组织的研究成果和优秀实践,提出十项儿童权利与城市规划原则,全面、系统地就儿童友好城市的规划、建设、管理等给予了详细指导,是目前全球最权威的儿童友好城市规划指南。这十项原则是:投入、住房和土地权属、公共服务设施、公共空间、交通系统、水和卫生综合管理系统、粮食系统、废弃物循环系统、能源网络、数据和信息通信技术网络。其中,公共空间强调城市和社区需要保障儿童能够生活在清洁、无污染、安全、有绿化空间的环境中,并且能与朋友见面,有场所玩耍和开展娱乐活动。本研究以公共服务设施、公共空间、交通系统三项原则为切入点,深入分析温州社区公共空间儿童友好建设的现状和挑战。

结合国内外对儿童友好城市、社区公共空间层面的研究和实践,本研究儿童空间友好评估从儿童需求和偏好两个维度进行评估(见表1)。研究对象为0~18 岁儿童和青少年,根据年龄段分为幼儿(1~3岁)、学龄前儿童(4~6岁)、小学生(7~12岁)、中学生(12~18 岁)4 个年龄组,因儿童和青少年网络端数据采集较为困难,加之低龄幼儿准确表达能力欠缺,本研究调查不同年龄段儿童和青少年的家长,他们关注儿童成长的需求和社区环境的不足,能提供宝贵的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建议。访谈对象涵盖家长和部分儿童,旨在全面了解儿童需求。

表1 问卷维度和问题构成

四、温州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存在的问题

1.普及宣传力度不够,群众知晓度不高

收集问卷224份,样本集中在瓯海区、鹿城区和龙湾区三区(占比93.69%)。年龄主要分布在26~30岁(占比24.55%)、31~35岁(占比37.50%)和36~40岁(占17.86%)。一孩家庭占比55.91%,二孩家庭占比35.27%。儿童年龄分布较为均匀,低龄阶段的占比较高:0~3岁占比39.05%,4~6岁占比26.66%,7~12 岁占比21.78%,12~18 岁占比12.51%。以0~10 分衡量对“儿童友好城市”概念的了解程度,23.66%的调查对象选择了“从未听说”,极其了解的仅占5.36%,得分在5 分以下的比例超过50%,即超过五成的调查对象不太了解相关概念,少数家长的得分处在有一定了解的区间(见表2)。

表2 “儿童友好城市”理念了解程度

2.公共服务设施无法满足儿童需求,设施利用率不高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儿童公共服务设施的需求缺口较大,居所周围步行15 分钟距离内无音乐厅、剧院的占比69.20%,无博物馆、美术馆、科技馆的占比67.86%,无少年宫、青少年活动中心的占比65.63%,无图书馆、图书室的占比41.53%,无球场、体育活动中心的占比45.98%,无儿童活动中心、儿童之家等室内儿童活动场所的占比45.09%。而该条件下有设施的调查对象表示,偶尔使用过的占比26.34%,经常前往该类场所的占比6.25%。此外,14.29%的调查对象表示不清楚住所附近是否有适合儿童玩耍的室内场所。由上可见,针对儿童开设的室内场所较为缺乏而且吸引力不足,宣传普及力度不到位。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空间分配不均,15分钟社区生活圈内,公共服务设施较为缺乏,儿童活动空间与设施不足,现有的儿童活动中心、儿童之家等室内活动场所设施的点位分布不足,未被充分使用。

针对社区儿童户外游戏空间的问题,46.43%的调查对象表示社区中有专门为儿童设立的户外游戏空间,但是没有区分年龄段,35.71%的调查对象表示社区中没有此类户外游戏空间。可见,现有儿童活动场所与户外游戏空间并未被有效利用,户外游戏空间设计未达到精细化水平,缺少区分年龄段且能启发儿童创造力的设施及场地。城市绿地与儿童活动空间的缺乏,是导致儿童户外活动减少的原因之一,进而影响儿童的身心健康。城市建设趋于高密度发展,儿童游戏空间被商业化、标准化的游戏设施所限制,城市公园逐渐增多,但是儿童可利用的空间和设施却不足,日常生活可接触的自然空间越来越少,将导致儿童“自然缺失症”现象[12]。针对此类户外空间,调查对象表达了不同的需求,最为关注的是场地和设施的安全性的提升(占比82.14%),其次分别是儿童玩耍设施种类的增加(占比65.18%)、儿童座椅及洗手台等友好设施的增加(占比63.84%)、儿童玩耍设施的更新和维修(占比56.25%)、家长休息区的增设(占比54.91%)、场地扩建(占比36.31%)。访谈中有家长表示活动空间的设计需要适当与国际和一线城市接轨,提升友好程度。

问卷调查结果还显示,家长带孩子去开展娱乐活动的占比45.09%,但不经常去的家长也占了相当大的比例(占比40.18%)。阻碍家长带儿童前往儿童公园的原因是没有空余的时间(占比29.46%)、所处位置交通不便利(占比22.77%)以及缺少儿童游乐项目(占比11.16%)。可见,创造有趣的、具有吸引力的儿童游乐项目也是建设儿童友好社区亟须解决的问题。

此外,家长还认为社区应该发挥一定的服务功能,开设针对儿童友好的各项服务,例如特长培训活动(占比57.14%)、暑假托管服务(占比48.66%)、放学后托管服务(占比47.32%)和婴幼儿托管服务(占比45.54%)。访谈中有家长表示小区应考虑到不同年龄段的需求,提供适宜不同阶段孩童的服务。还有家长提出服务不仅要考虑到儿童,家长也会参与儿童友好实践,应设立家长成长中心,为家长成长搭建平台,同时家长也可以参与到社区服务儿童。

儿童独立安全出行方面,基于风险焦虑和机动交通依赖,儿童单独出行和有限制的出行呈下降趋势,儿童步行更趋困难,儿童活动日益脱离户外而进入封闭且“被保护起来”的空间,呈现出驯养化特征[13]。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应该升级的配套设计依次为可骑行路线或重点路引与标识、户外家长等候区或校车待停区、窨井盖改造、道路的分级管理与设立无车日。而家长带孩子出行所遇到的问题,是缺少儿童设施(占比61.16%)、缺少户外等候观察区(占比50.89%)、缺少母婴室(占比30.36%)、缺少婴儿车的双向坡道(占比33.04%)。儿童活动场所的安全性成为大众对于社区儿童成长环境的主要担忧之一,场地安全、环境友好、充分适应儿童与家长出行需求的活动场所,是建设儿童友好社区所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建设助力儿童成长的服务空间,需要关照到家长和儿童的心理需求,如社区医院为充分了解儿童生病就医过程中所面临的困难,针对儿童对医院产生的恐惧心理,可在设计中融入一些舒缓儿童心理的趣味设施,优化服务空间的体验感。

家长对不同功能的儿童场所和服务表达了需求,同时家长更期望能在社区中增强“儿童友好”,让孩子们在社区里肆意玩耍,家长们不用担心安全问题,享受亲子时光,甚至希望能拥有第二课堂、托管服务等。在社区满足儿童日常生活服务需求,给予儿童充分探索世界的场地,促进儿童进一步融入社会、健康成长。

3.儿童主题活动数量较少,参与度不高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孩子在社区户外活动娱乐的时间通常是在傍晚(占比44.64%)、晚上(占比36.16%)和早晨(占比29.46%)。儿童最喜欢的游戏类型主要是无动力游乐设施(秋千、滑梯、跷跷板等)、动力游乐设施(旋转木马、电动玩具车等)、动手创造类(沙坑、积木、书画等)、体育运动类(滑雪、滑板、飞盘、球类运动等)、课外阅读(杂志、绘本等)、表演观赏类(声乐、乐器、儿童剧、嘉年华等)。孩子偏好活动的时间和游戏类型与他们的年龄有一定关系。为了让孩子们在课余时间更多地走向室外,创建更有趣、更有吸引力的儿童活动空间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进一步突显。

社区日常公共空间活动中的公共参与是儿童归属感、自尊感和自我实现需求获得满足的重要途径[14]。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社区活动的儿童参与度较低,59.38%的家长表示孩子没有参加过社区活动。参加过的社区活动中,按照频率高低排序依次是户外活动(户外摄影、羽毛球、篮球、游泳等)、公益活动(手语课堂、义卖会、探访敬老院等)、免费体验(试吃、造型、做菜、种花等)。家长希望孩子可以参与社区举办的公益活动(占比70.09%)、户外活动(占比76.79%)、旅游活动(占比60.27%)、免费体验活动(占比57.59%)和闲置交换活动(占比53.13%)。

五、温州儿童友好城市高质量发展建议

1.强化“童”宣传,营造“童”氛围

(1)强化主题宣传。紧扣儿童心理健康、未成年人保护、普法教育、牙齿护理等主题,在重要节庆(如“3·27”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六一儿童节、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等)、重大赛事(各级官方U7、U11、U13 足球联赛、少年儿童体操锦标赛、青少年五人制篮球等)、重大主题教育日(“4·15”国家安全教育日、“6·26”国际禁毒日、“12·4”国家法制宣传日等)大力开展儿童安全、权益保护等主题的宣传教育活动。

(2)“线上线下”同步宣传。通过短视频、电视和微信等媒体大力宣传推广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相关内容;在交通枢纽(高铁站、机场)、公交车、道路主干道加大对儿童友好城市核心理念的宣传。

(3)强化社会面宣传。一是下农村。针对留守妇女、残疾儿童、特困儿童、孤儿、留守儿童等重点对象,开展未成年人保护法、孤困儿童权利义务、防溺水、个人卫生保持等知识宣传;每逢重要节庆(春节、元宵、端午、中秋),在文化礼堂或村民广场举办相关知识问答活动,播放公益电影前,播放关于儿童权益保护的宣传片、科普视频。二是进社区。选派志愿者担任儿童友好宣传员,普及相关知识;在小区户外电子屏、宣传栏等投放儿童相关活动通知、儿童设施使用注意事项等,在社区微信群发布儿童保护方面的文章和视频等。三是入学校。开展“我心中的儿童友好城市”“我与城市共成长”手抄报、征文、黑板报等系列比赛活动;司法、公安部门可通过现场宣讲、情景模拟等形式将安全教育内容(防拐卖、防诈骗、防侵害、防欺凌)生动直观地演绎出来;通过课堂班会、主题活动等形式,使安全知识(出行安全、食品安全、生理安全、电梯安全、消防安全灯)深入学生心中。四是走企业。将儿童友好城市建设进展以宣传单方式发放给企业职工;通过妇联、企业工会等组织面向单位职工开设讲座、研讨会,内容涵盖亲子教育、家教普法、儿童健康等。

2.关照“童”高度,优化“童”环境

(1)完善硬件设施。出行方面,在学校周边区域开设勤学公交专线,增设儿童友好爱心斑马线、重点路引与标识及户外家长等候区或校车待停区,守护儿童上下学安全。休闲方面,在公园、商业中心、游乐园等公共场所增设母婴室、儿童座椅、儿童踏板、公厕儿童坑位和儿童洗手池等设施。就医方面,在医院增设儿童娱乐设施、婴儿车双向坡道、户外等候观察区,缓解家长和儿童就医困难和焦虑。

(2)丰富“软件”配置。一是完善儿童友好资源。由妇联牵头建设社区妇儿之家、阅读空间、家长学校,让儿童在家门口享受友好资源。二是丰富儿童友好内容。将地方学术、名人文化、特色民俗文化等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科学文化等纳入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发挥城市书房、青少年活动中心、图书馆、新时代社会文明实践中心等基地作用,举办“科技周”“科技节”“科技夏令营”等,开展“海洋研学”“传统中国木艺”等实践教育和科技研学活动。三是构筑儿童服务咨询体系。加强经费、人员、管理、安全保障,通过联合高校教师、医院医生、心理专家等建设“心理咨询联盟”,在“浙里办”上线“温暖心服务”,提供线上心理课程学习、心理健康咨询、儿童照护和托育指导等服务;提供“妇女儿童维权”“反家暴”等维权咨询服务。

3.聆听“童”声音,重视“童”参与

(1)设计有益于儿童健康成长的社区活动。一是谋划丰富的亲子活动。社区和学校可开展亲子共读、亲子运动会、亲子烘焙会、亲子游园会等,提升亲子关系。二是设计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活动。医院和街道可组织儿保医师、儿童治疗师、健康管理师等专业人士,为家长开展婴幼儿母乳喂养、儿童睡眠习惯培养等讲座和专家义诊活动,传授正确的育儿观念和幸福生活观念,为家庭提供心理支持。三是开展主题鲜明的活动。环保部门可组织垃圾分类主题实践,医院急救中心可开展紧急自救实践,公安部门可宣讲扫黄打非、禁毒、防诈骗等安全知识,农场牧场可开设户外农事劳动种植体验课,非遗机构可组织书画培训、米塑、剪纸、糖画等题材的非遗体验,少年宫可打造绘画、音乐、体育等公益课堂。

(2)充分调动儿童和家长参与社区活动的积极性。一是增强活动主题的吸引力。围绕家长关心的问题(幼儿入园、择校、科学育儿、代际沟通等),邀请专业人员进行讲座和咨询会活动,解决实际问题。二是增强活动内容和形式的丰富性。活动应满足儿童社交需求混龄设计,采用演示、动手体验、合作、竞争等多种形式,提高儿童参与度。三是提早全方位开展活动宣传。通过各种渠道提前告知儿童和家长活动的具体内容和注意事项等,做好参加活动的各方面准备。

(3)营造“尊重儿童”文化氛围,做到真正“儿童友好”。一是倾听儿童声音。成立社区儿童观察团和儿童议事会,为不同年龄儿童提供平等、适当的表达机会,多形式邀请儿童表达社区活动建设意愿,让儿童被倾听、被尊重、被接纳。二是利用活动赋权儿童。在社区活动时,将签到、计时、发放物资这些简单的任务交由儿童志愿者来做。三是让儿童参与社区治理。社区可开展“今天我治理”活动,对社区居民乱扔垃圾、随地吐痰等不文明行进行劝导,通过儿童带动家庭影响社区,共同营造文明良好的社区行为氛围。

“儿童友好城市”是当前世界城市发展的趋势,更是我国和温州市“十四五”规划的重要部署。当前儿童友好城市的宣传尚有空间,对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及时宣传和强化可以增进儿童和家长对所处环境和自我需求的了解。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强化应以提升儿童参与感和获得感为建设目标,既要充分听取家长需求,也可以让儿童以适当、科学的方式参与到前期评估、改造设计、后期运营维护等各环节,与家长和儿童一起建立良好议事氛围与信任关系,以便后续建设的高效开展,最终赋能儿童友好城市的高质量发展。

猜你喜欢
友好城市设施社区
战后国际友好城市的发端与发展(1945—1969):基于法国视角的研究
一图看懂《关于推进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
民生设施非“摆设”
社区大作战
警惕环保设施安全隐患
3D打印社区
ГОРОДА-ПОБРАТИМЫ ПОМОГАЮТ ХАРБИНУ В БЕДЕ俄友好城市向哈尔滨捐赠医疗物资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公共充电桩设施建设正当时
擅自启用已查封的设施设备该如何处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