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人才思想的科学内涵及当代价值

2023-02-19 17:08任巧华郭怡帆
兰州工业学院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唯物史观生产力马克思

任巧华,郭怡帆

(沈阳建筑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沈阳 110168)

马克思人才思想是马克思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上系统地对人在社会中的地位、作用、价值及发展方向等内容进行全面的理论概况及深刻阐述,是极具原创性的、科学的、符合人民根本利益的人才理论,更是当今世界各国开展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理论保障。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人才工作,他指出“人才是事业发展最宝贵的财富,人才资源是党执政兴国的根本性资源”[1],为研究探索马克思人才思想的深刻内涵指明了方向。

1 马克思人才思想的形成

1.1 时代背景

时代是理论与思想的摇篮,马克思人才思想的问世与其所处的时代背景有着密切联系。首先,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是马克思的人才理论的科学前提与物质基础。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马克思深切感受到人才的巨大引领作用。马克思曾说:“瓦特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在1784年4月获得的专利说明书中,预见到蒸汽机的一切可能用途。”[2]这表明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是推动经济社会前进与发展的必备动力。而生产力中,人又是最积极的要素。由此,可以看出,在一定意义上,马克思所谓的“天才”即代指“人才”。其次,由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大幅提升而带来的社会化大生产和生产资料私有制,以及作为新兴政治力量的无产阶级的正式出现,使得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关系愈发紧张,社会矛盾变得愈发尖锐。不平衡的社会发展和日益激化的社会矛盾使马克思认识到实践要求无产阶级必须有自己的领导者,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发展需要一个全新的科学的人才理论来指导无产阶级人才培养,现实的需求也为马克思人才思想的问世创造了历史条件。

1.2 理论基础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书中对古典唯物主义进行了彻底清算。同时,他立足于“实践”,具体系统地阐述了科学的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指出:“实践是主体和个体之间的转化器。”[3]以此表明人与社会的关系在本质上即为“人在以实践为媒介的基础上对世界展开的认识与改造关系”。同时,马克思在唯物史观中对资本主义进行了彻底全面的剖析,并对人的问题展开深切关注,谋求真正意义上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之路。唯物史观指明历史的主体是人,强调“以人的发展为核心”。由此可见,以实践为核心的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人才思想的基本支撑点,马克思的人才思想正是在此基础上得以完善和进一步发展。

2 马克思人才思想的科学内涵

1) 从人和环境的关系理论彰显马克思唯物史观的科学性。针对人与环境的关系,马克思得出“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4]这一著名论断,构建了马克思的人与环境关系理论。虽然其指出了环境影响人的发展,但也否认了“环境绝对论”,而是立足于环境和人的辩证关系,即“人创造环境、环境创造人”,看到了人才的培养和发展与环境的影响是交互发生作用的。一方面,人能够创造环境;另一方面,人是环境的产物,无法脱离社会环境独立存在。人在改造环境的同时,其自身也有着一定的改变,这个过程被称为“人与环境的双向互动”。可以说,马克思的人与环境关系理论在对前人思想的批判与超越中彰显了马克思唯物史观的科学性,成为马克思人才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2) 从人是生产力要素的理论展现人才的社会价值。马克思认为,人是生产过程的主体,在生产过程中具有导向性作用。鉴于此,马克思明确表示劳动的主体是人,社会的建设需要人才这一最基本的生产力要素。同时,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肯定了科技的作用。他强调了科技作为生产力,对生产劳动的促进作用,即生产力发展与人的进步是彼此促进、协同提升的,“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4],并进一步指出人才在阶级斗争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明确了造就知识分子队伍对无产阶级的重要意义,彰显了人才对社会变革、生产进步的推动作用。

3) 从人的本质理论挖掘人才的本质属性。马克思说过:“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4]这表明,马克思认为在人类社会中,人不再是单独的个人,而是与他人有着联系的社会人。在社会这个大圈子里,每个人有各自的分工,也有集体的协作。社会的不断完善和变化发展会促进个人水平和能力的提升,反之,个人水平和能力的提升也会促使社会整体的进步和发展。此外,人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需求性。其需求具体涵盖了生存所需的物质资料,又包括发展所需的精神财富。人类需求从最初只满足于基本生存,逐渐到对物质文化产生追求,再到当下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都是伴随着物质的不断增长和发展而变化的。人类正是基于自身需求的不断提升和完善,才会越发努力地投入到社会生产与建设中去,从而满足自身更高层次的需求。

总之,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蕴含了对人才的本质属性的阐明。从人的本质理论出发,每一位劳动者,无论立于自身进步还是社会发展需要的角度,都可以通过社会实践获取一定的技能,使自身得到发展,进而成为奉献社会、服务社会的人才。

3 马克思人才思想的本质特征及当代价值

3.1 马克思人才思想的本质特征

1) 人民性。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特征。为人类解放而奋斗是马克思一生的崇高目标。马克思指出人之所以进行社会性活动,是为了真正得到解放从而得到根本意义上的自由全面发展。因此,与人的发展相呼应的人才的发展也是逐步进行的社会化过程,人才发展的最终目的,同样也是为了得到根本意义上的充分、全面的发展。马克思强调,人才依附于社会存在,又为社会大众而服务,因而,马克思的人才思想体现了人民性。

2) 发展性。马克思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主要强调人个性的自由发展,而人个性的自由发展着重强调了人作为独立个体,其个人特征的展现以及独立自主性、主观能动性、独特创造性的自由而全面发展[5]。首先,没有个性的人,即便拥有充沛的物质生产资料,也会因为缺乏创造力而无法成为全面发展的人。其次,人在社会中维系生存和发展。在人类社会这个交际网中,社会交往是最基础的,人的社交能力若能得到发展,社会交往的宽度和广度就会得以延伸,整个社会关系呈现出一片自由、开放、丰富的景象,从而得到更全面的发展。最后,只有人的个性、社会关系以及个人劳动能力三个方面均得到了全面发展,才是真正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人。社会的最终目标是每个人都自由全面发展,而人才培养就是以社会实际需求为宗旨,从根本上促进并努力实现这一终极理想。

3) 实践性。认识源自于实践。马克思以实践为核心的唯物史观指明个人劳动能力的提升离不开实践活动。马克思指出,真正自由全面发展的人,不仅掌握着充足的生产劳动技能,而且具备享受生活的能力,是具有高度文明的个体[6]。实践是人进行任何活动的基本表现形态。马克思人才思想从实践中产生,又在实践中发展。马克思人才思想在实践中形成后,与无产阶级革命的具体斗争进一步结合,持续运用于具体实践中,并根据革命斗争的不同形式展现出与之对应的理论智慧,为无产阶级的革命胜利和人才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指导。马克思的人才思想从实践出发又归于实践,具有实践性。

3.2 马克思人才思想的当代价值

马克思人才思想批判和继承了现存理论的精华,其不仅破旧立新,着重对传统的“观念领域”尤其是人的本质理论及空想社会主义进行了批判与反思,为科学人才观研究提供了理论来源。马克思人才思想根据社会发展状况及具体实践,立足于“现实领域”,对其人才思想进行反思,使其在批判中持续发展。马克思深刻反思并剖析了两大阶级的复杂矛盾,指出由于劳动异化造成人的异化进而阻碍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7]。

马克思的人才思想是马克思在批判前人思想,并根据社会发展状况及革命斗争态势凝练而来的,是颠覆性的创新。马克思关于人的学说以社会中现实的人为研究的出发点与落脚点,蕴含着丰富的人才思想。除了有着科学的理论内容,马克思的人才思想也指明了科学有效的实践路径。各国革命领导者在此基础上,充分领悟马克思人才思想的主旨要义,并根据本国实际情况制定出符合本国国情的人才培养政策。

马克思人才思想体现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其作为马克思人才思想的重要内容,是广大社会主义国家制定人才战略的直接理论来源,也是新时期我国贯彻落实人才培养工作的科学方针。只有深刻理解马克思人才思想的内涵并将其贯穿于我国人才工作的各个方面及整个过程,才能确保我国人才战略的正确走向,从而将其内化为我国人才培养的理论内涵,为我国人才培养发展提供智慧和力量。

猜你喜欢
唯物史观生产力马克思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把“风景”转化成“生产力
整体性视域下的功能解释唯物史观批判
马克思的“知本”积累与发现
人口红利与提高生产力
展望2014:推动科技创新转化为第一生产力
唯物史观下关于“礼”的起源的理论阐释
从唯物史观角度分析辛亥革命